手制式打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3907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手制式打孔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打孔器,特别是一种手制式打孔器。
现有的打孔工具,有钻孔,采用钻床或手持电钻打孔,需要电源不宜现场水电工操作,手制式钻孔,尤其是较大孔径钻孔,劳动强度大,而且切屑会影响设备的清洁。现有的冲孔,采用机床,有上述同样缺陷。采用手制冲孔,会造成工件较大变形,而且很多现场条件下,手制冲孔是无法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水电工现场操作的手制式打孔工具,操作方便,制孔质量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手制式打孔器由上下模组成,上模外圆的刃口周边沿轴线向的长度呈对称的余弦曲线分布,周边向内圆方向倾斜,与上模内腔相交构成上模的刃口,上模的内孔为螺纹孔,该孔与前端为螺纹后端为六角头的转动轴的螺纹配组,下模前端有一孔与上模外圆配合以实现打孔功能,下模中部有一空腔,用来盛接打孔后切下的板块,下模后端有一内孔,转动轴由此孔伸出,轴上装一推力球轴承,轴承的前端支承在下模后端面上,轴承后端支承在轴的六角头凸肩上,使用时,在需打孔的板上钻一小孔,小孔孔径应略大于转动轴端螺纹外径,转动轴螺纹端自小孔通过,旋上上模,上模压紧需加工的板后,用扳手转动转动轴的六角头,转动轴通过螺纹副拉紧上模,上模的周边的刃口接触板材,继续转动转动轴,上模余弦曲线状的刃口在螺纹副产生的轴向力的作用下切入板材,切口由小到大,最后将板全部切除,完成打孔功能。
本实用新型在水电工现场操作时,只要在设备的板材上打个小孔,就能用手方便地打出所需的孔,该打孔器结构简单,操作既省力又方便,制孔是挤压过程,板不会因打孔变形,制孔质量高。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结构纵剖视图。
图2是
图1中零件1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A向视图。
图4是
图1中零件1刃口的余弦曲线分布图。
参照
图1,上模1、需打孔的板材2、下模3、推力球轴承4、转动轴5。手制式打孔器由上模1、下模3、推力球轴承4和转动轴5组成,上模1用工具钢经热处理制成,参照图2和图3,上模1外圆的刃口周边沿轴线向的长度呈对称的余弦曲线分布,周边向内圆方向倾斜,倾斜角为30°,与上模1内腔相交,构成上模1的刃口,这种曲线分布,使刃口与板材开始接触时是点接触,然后随步扩大打孔切口范围,具有最佳的打孔效果,上模1内腔前端的内孔为螺纹孔。转动轴5的前端为螺纹,中间段为圆轴体,后端为六角头,轴5的前端螺纹与上模1的螺纹孔配合。下模3前端有一孔,与上模1的外圆配合,其配合间隙0.8-1.0毫米,下模3中部有一空腔,空腔直径大于打孔的孔径,下模3后端有一内孔,孔径小于前部空腔直径,轴5由此孔伸出。轴5上装一推力球轴承4,轴承4的前端支承在下模3后端面上,轴承4的后端支承在轴5的六角头凸肩上。打孔器存放时,轴承4先安装在轴5上,随后套入下模3和旋入上模1。工作时,先在待加工的板材2上钻一孔,孔径应略小于轴5的螺纹外径,卸下上模1,将轴5和下模3、轴承4一起,令轴5的螺纹段穿过钻孔,随后旋入上模1,使上模1和下模3压住板材2,开始打孔需用扳手转动轴5的六角头,上模1的刃口在螺纹副产生的轴向力作用下切入板材,由于上模1刃口周边呈余弦分布,刃口切入的切割条件处于最佳状态,轴承4保证下模3和轴5的相对端面摩擦最小,从而提高打孔的效果,和提高打孔的质量,切除的板块存落在下模3的中部空腔内。打孔完毕后,取下上模1,拉出打孔器完成一次打孔操作。
权利要求1.一个由上模1和下模3组成的手制式打孔器,其特征在于上模1外圆的刃口周边沿轴线的长度呈对称的余弦曲线分布,周边向内圆方向倾斜,与上模1内腔相交构成上模1的刃口,上模1的内孔为螺纹孔,该孔和前端为螺纹后端为六角头的转动轴5的螺纹配组,下模3前端有一孔与上模1的外圆对应配合,下模3中部有一空腔,空腔直径大于打孔的孔径,下模3后端有一内孔,轴5由此孔伸出,轴5上装一推力球轴承4,轴承4的前端支承在下模3后端面上,轴承4的后端支承在轴5的六角头凸肩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孔器,其特征在于下模3内孔与上模1外圆的配合间隙为0.8至1.0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打孔器,其特征在于上模1周边向内圆方向倾斜的倾斜角为3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改进的打孔器,上模外圆刃口周边沿轴线向长度呈对称的余弦曲线分布,周边向内圆方向倾斜,与上模内腔相交构成上模刃口,上模的内孔为螺纹孔,该孔和转动轴的螺纹配组,下模前端有孔与上模的外圆对应配合,下模后端有一内孔,轴由此孔伸出,轴上装一推力轴承,轴承前端支承在下模后端面上,轴承后端支承在轴的六角头凸肩上,扳手转动转动轴的六角头,螺纹副拉紧上模,上模刃口切入板材,完成打孔。
文档编号B21D28/34GK2146317SQ92215930
公开日1993年11月17日 申请日期1992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1992年7月31日
发明者俞耀勇, 姜汉荣 申请人:俞耀勇, 姜汉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