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缸盖气道的喷丸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2738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气缸盖气道的喷丸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缸盖气道的喷丸机构。该气缸盖气道的喷丸机构包括:丸料加压系统,包括分别与喷砂管连通的砂罐和气罐,砂罐与喷砂管连通的弹丸出口设置有合金砂阀,气罐与喷砂管连通的出气口设置有膜片气阀;喷枪行走机构,其由步进电机驱动;以及喷枪,其与喷砂管连通,并通过枪架与喷枪行走机构连接,通过步进电机带动枪架及喷枪相对于气缸盖前后移动喷丸。该气缸盖气道的喷丸机构通过改大喷嘴孔径,实现消除丸料卡死喷嘴,提高了气缸盖气道喷丸的稳定性。另外,通过增设喷枪行走机构,使得喷枪的喷嘴在投射丸料过程中,同时向气缸盖的气道口水平移动行走,满足气缸盖气道的不同部位都能投射喷到的效果。
【专利说明】气缸盖气道的喷丸机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道喷丸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缸盖气道的喷丸机构。

【背景技术】
[0002]喷丸是发动机气缸盖气道清理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其作用是清理气缸盖气道,一般采取的喷丸工艺是使喷嘴对准气缸盖的气道口,定点喷射一定的时间,或是采取喷嘴旋转一周喷射的方式。
[0003]前者由于定点喷射,丸料投射的发散度无法同时满足气缸盖气道不同深度铸件表面全面喷射清理,喷丸效果不理想;而使用后者,对喷射到的铸件表面喷丸效果有一定改善,但由于结构原因经常出现丸料受阻卡住喷不出的情况,且对气缸盖气道不同深度铸件表面也不能同时喷到,喷丸效果不太理想。
[0004]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气缸盖气道的喷丸机构,该气缸盖气道的喷丸机构通过改大喷嘴孔径,实现消除丸料卡死喷嘴,提高了气缸盖气道喷丸的稳定性。另外,通过增设喷枪行走机构,使得喷枪的喷嘴在投射丸料过程中,同时向气缸盖的气道口水平移动行走,满足气缸盖气道的不同部位都能投射喷到的效果,使得气缸盖气道的喷丸效果明显提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气缸盖气道的喷丸机构,包括:丸料加压系统,包括分别与喷砂管连通的砂罐和气罐,砂罐与喷砂管连通的弹丸出口设置有合金砂阀,气罐与喷砂管连通的出气口设置有膜片气阀;喷枪行走机构,其由步进电机驱动;以及喷枪,其与喷砂管连通,并通过枪架与喷枪行走机构连接,通过步进电机带动枪架及喷枪相对于气缸盖前后移动喷丸。
[0007]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喷枪具有管径内收的喷嘴。
[0008]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喷嘴的内径为10mm。
[0009]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步进电机带动枪架及喷枪相对于气缸盖前后移动的距离为15mm。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气缸盖气道的喷丸机构通过改大喷嘴孔径,实现消除丸料卡死喷嘴,提高了气缸盖气道喷丸的稳定性。另外,通过增设喷枪行走机构,使得喷枪的喷嘴在投射丸料过程中,同时向气缸盖的气道口水平移动行走,满足气缸盖气道的不同部位都能投射喷到的效果,使得气缸盖气道的喷丸效果明显提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气缸盖气道的喷丸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气缸盖气道的喷丸机构的喷枪结构示意图。
[0013]图3是图2的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4]附图标记说明:
[0015]1-喷枪,11-喷嘴,2-气缸盖,3-枪架,4-步进电机,5_喷砂管,6_合金砂阀,7_膜片气阀,8-气罐,9-砂罐。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17]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0018]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气缸盖气道的喷丸机构的具体结构包括:丸料加压系统、喷枪I和喷枪行走机构。由工件输送机构把气缸盖输送入喷砂舱,喷枪对气缸盖的气道投射弹丸以剥离其表面的砂粒、锈迹或氧化皮。溅落的弹丸落入清理室下部的螺旋输送机构中,再流入斗式提升机下部,被提升入丸料分离器中,弹丸中的大块异物和细小粉尘被筛出流入废料箱中;而被净化的弹丸则流入储丸仓,再经过磨料阀进入丸料加压系统的砂罐中,弹丸最后由丸料加压系统的喷砂管重新从喷枪喷出。该喷丸机构通过加大喷枪喷嘴的孔径,解决了喷嘴堵塞的问题,以及通过喷枪行走机构增加喷丸过程喷枪的移动过程,加大喷丸投射范围,提闻了铸件的喷丸质量。
[0019]其中,丸料加压系统包括分别与嗔砂管5连通的砂iig 9和气iig8,其中,砂与嗔砂管5连通的弹丸出口设置有合金砂阀6,气罐8与喷砂管5连通的出气口设置有膜片气阀
7。弹丸进入砂罐9后,砂罐9进行充压,并通过打开合金砂阀6使得弹丸落到喷砂管5里,同时膜片气阀7也打开,压缩空气就从气罐8喷气出来喷射弹丸,弹丸通过喷砂管5进入喷枪1,然后从喷枪I射出。这样实现了一次喷丸经过。
[0020]如图2和图3所示,喷枪I具有管径内收的喷嘴11,与喷砂管5连通,通过喷砂管5向喷枪I内输送弹丸。由于喷枪的喷嘴11不能太小或太大,太小就会很容易卡死,太大造成瞬间泄气太快,射出的钢丸没有力量,所以通过计算,把原来的喷枪I的喷嘴的内径由8mm改成10mm,使得喷枪I既保证了钢丸射出的力量度,又不会出现喷嘴卡死现象。
[0021]喷枪I通过枪架3与喷枪行走机构连接,喷枪行走机构由步进电机4驱动,通过步进电机4带动枪架3及喷枪I相对于气缸盖2前后移动。在喷射钢丸时,通过控制系统设定程序控制喷枪行走机构的步进电机4带动枪架3及喷枪I相对于气缸盖2的气道前后移动喷丸,增加喷丸射击的面积,保证喷到缸体气道的每个角落,满足气缸盖气道的不同部位都能投射喷到的效果,保证喷丸质量。优选的,喷枪I前后移动的距离为15mm。
[0022]综上所述,该气缸盖气道的喷丸机构通过改大喷嘴孔径,实现消除丸料卡死喷嘴,提高了气缸盖气道喷丸的稳定性。另外,通过增设喷枪行走机构,使得喷枪的喷嘴在投射丸料过程中,同时向气缸盖的气道口水平移动行走,满足气缸盖气道的不同部位都能投射喷到的效果,使得气缸盖气道的喷丸效果明显提高。
[0023]综上,该气缸盖气道的喷丸机构通过改变喷枪的运行模式,使得喷嘴在投射丸料过程中,同时向气缸盖的气道口水平移动行走,满足气缸盖气道的不同部位都能投射喷到的效果,使得气缸盖气道的喷丸效果明显提高。另外,通过改大喷嘴孔径,实现消除丸料卡死喷嘴,提高了气缸盖气道喷丸的稳定性。
[0024]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气缸盖气道的喷丸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丸料加压系统,包括分别与喷砂管连通的砂罐和气罐,所述砂罐与喷砂管连通的弹丸出口设置有合金砂阀,所述气罐与喷砂管连通的出气口设置有膜片气阀; 喷枪行走机构,其由步进电机驱动;以及 喷枪,其与所述喷砂管连通,并通过枪架与所述喷枪行走机构连接,通过所述步进电机带动枪架及喷枪相对于气缸盖前后移动喷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气道的喷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枪具有管径内收的喷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缸盖气道的喷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的内径为1mm0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缸盖气道的喷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步进电机带动枪架及喷枪相对于气缸盖前后移动的距离为15_。
【文档编号】B24C3/32GK203918797SQ201420369017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7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7日
【发明者】吴承杰, 周士凯, 韦旭 申请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