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制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35429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医用制氧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设备,特别是一种医用制氧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医用制氧机一般采用分子筛吸附的方法进行制氧。分 子筛吸附的方法制氧是利用分子篩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对氮、
氧选择性吸附的特性来制取医用氧气的方法,称作PSA方法。由 于PSA方法所用的原料为空气,动力为电能,所制氧气的纯度达 到了医用的要求。其气源充分、制氧成本低,安全性能高,因此 更多地被采用。专利申请号为 2 005 1 0046296.1,公开号为 CN1 6 72 74 3A的发明专利申请/>开了 一种"分子筛PSA医疗保健用 氧气机"。该氧气机虽然可以制取氧气,但是其富氧浓度只能达到 35%—45%,这种氧气只能用于保健,而不能医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安全可 靠的医用制氧机。
上述目的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就可以实现本方案的制氧机 与现有技术一样,包括一进气过滤器、 一空气压缩机、两个电磁 换向阀组件、两个分子筛吸附器、两个单向阀和一氧气筒,其改 进在于
还有一上模块和一下模块;在该上、下模块之间的两侧分别 装配上述的一分子篩吸附器,该分子篩吸附器中装有医用分子筛; 在该上下模块之间中部的前部装有一氧气筒,在该上下模块之间 中部的后部装有一废气筒;
在上模块的上方设置有一压缩空气进气管和一废气排出管; 在这两个管的左右两边分别装有上述的一电;兹换向阀组件;该电 磁换向阀组件的进气口分别与压缩空气进气管相接,其出气口分别与分子筛吸附器和废气筒相接;在氧气筒的上方的上模块的接 口中还装有一调压阀;
在下模块的下方设置有两个氧气管,每个氧气管分别与一氧 气筒的下部相通,两个氧气管之间设置有一使二者相通的节流小
孔;在氧气筒下端内的下模块上装有上述的两个单向阀,每个单 向阀分别与一氧气管相接;
前述的进气过滤器接在空气压缩机进气口的前方,空气压缩 机的出气口与压缩空气进气管相接。
空气经进气过滤器过滤后,再由空气压缩机加压,带压的空 气由上模块中的压缩空气进气管进入其中一个电磁换向阀组件, 再通往与该电磁换向阀组件下方相通的 一 个分子篩吸附器,空气 中的氧气由分子筛吸附后,穿过分子筛向下经单向阀进入下模块 中的氧气管,再从下至上进入氧气筒,经调压阀调节氧气的压力 到适当的压力后,即可为患者输氧。
与此同时,另一个分子筛吸附器中的氮气通不过分子筛,往 上进入与其相通的一个电磁换向阀组件,再进入废气筒排出。两 个电磁换向阀组件按设定的时间互相交换,使空气的进入和废气 的排出交替进行,从而实现氧气的连续输出。
进一步地,还可以在以上方案的基础上,于所说的进气过滤 器和空气压缩机进气口之间依次串接有一消声器和一加湿器;还 有一氧气流量计接在在所说的调压阀的出气口上,从而构成一优 选的技术方案。消声器的作用是消除或减少压缩机的噪音;加湿 器的作用是控制进入分子篩吸附器中的空气的湿度符合要求;氧 气流量计的作用是计量输出氧气量的多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廉,制出 的氧气符合医用的要求。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更加清晰和便于理解,下面通过附图和实 施例对其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制氧机的主视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2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图4的B-B剖面图。
图6是图2中的上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图2中的下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图7的C-C剖面图。
图9是7的B-0—01—B吾寸面图。
图IO是图2中的下模块的仰视示意图。
图11是图2中的下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12是图1中的制氧机中的调压阀之主视示意图。
图1 3是图1 2的A-A剖面放大图。
图14是图1中的制氧机中的调压阀之分解示意图。
图15是图1中的制氧机的电磁换向阀组件的阀盖之主视示意图。
图16是图1中的制氧机的电磁换向阀组件之主视示意图。 图1 7是图1 6的B-B剖面放大图。
图18是图1中的制氧机的电磁换向阀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看图1、 2、 3、 4、 6、 10、 11。本实施例的制氧 机包括一进气过滤器1、 一空气压缩机4、两个电磁换向阀组件6 和7、两个分子筛吸附器8、两个单向阀10和一氧气筒11。还有 一上模块5和一下模块9;在该上、下模块之间的两侧分别装配上 述的一分子筛吸附器8,该分子筛吸附器8中装有医用分子筛81 (见图2);在该上下模块之间中部的前部装有一氧气筒11,在该 上下模块之间中部的后部装有一废气筒10;
在上模块5的上方设置有一与其固定在一起的压缩空气进气管51和一废气排出管52(见图4);在这两个管的左右两边的上 方分别装有上述的一电J兹换向阀组件6、 7;该电i兹换向阀组件6、 7的进气口分别与压缩空气进气管51相接,其出气口分别与分子 筛吸附器8和废气筒10相接;在氧气筒11的上方的上模块5的 接口 56中还装有一调压阀12;
在下模块9的下方设置有两个与其固定再一起的氧气管92 (见图10、图11),每个氧气管92分别与氧气筒11的下部相通, 两个氧气管9 2之间设置有一使二者相通的节流小孔9 3 (见图8、 图11 ),该节流小孔93的直径在1. O—l. 2毫米之间,最佳为1.1 毫米;在氧气筒ll下端内的下模块9上装有上述的两个单向阀91, 每个单向阀91分別与一氧气管92相接;
前述的进气过滤器1接在空气压缩机4进气口的前方,空气 压缩机4的出气口通过进气接咀15与压缩空气进气管51相接。
图2、图3中示出了在分子筛吸附器8中装有医用分子筛81; 在医用分子篩81的上、下端,分别装有过滤纸82、筛网83和压 缩弹簧84;图6中示出了在分子篩吸附器8的两端面与上下模块 之间分别装有密封圈53,在氧气筒ll和废气筒IO的两端面与上、 下模块之间分别装有密封圈55、 54,这些结构与现有技术相同, 不再详述。
实施例2,再参看图1。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 在所说的进气过滤器1和空气压缩机4进气口之间还依次串接有 一消声器2和一加湿器3;还有一氧气流量计13接在在所说的调 压阀12的出气口上。
实施例3,参看图12、 13、 14。本实施例公开了上述二实施 例中的一种调压阀的具体结构。该调压阀12包括下盖121和上盖 1210;在下盖121内的中央设有向上凸起的一圆柱套1212,在圆 柱套中从下至上依次装有小弹簧122、调压杆123、密封圈 124、阀座125和阀头126,其中调压杆123的上部插在阀座125 中央的芯孔中; 一盘状的橡胶密封垫127中央的通孔套装在阀头126的尾部,其圆盘与下盖121上端面同样大小并放置在下盖121 的上端面上;在上盖1210内从上至下装有调压螺柱1211、大弹簧 129和一芯部带孔的钢垫圈128;下盖121和上盖1210用螺紋联 接在一起;另外,在下盖121的外壁上还设置有一氧气输出接管 1214,其下端设有一阳螺紋接管1213。
该调压阀12用阳螺紋接管1213接在氧气筒11上面的上模块 5上的阴螺紋接口中。氧气筒中的氧气穿过阳螺紋接管1213的孔、 调压杆123和阀座125的间隙和阀座125和阀头126的间隙,然 后从氧气输出接管1214中输出。当需要调大输出氧气的压力时, 可以向下调节调压螺柱1211,即可通过大弹簧129、钢垫圏128、 橡胶密封垫1"、阀头调压杆123压缩小弹簧122,从而使阀 头126和阀座125之间的间隙减小,提高了输出氧气的压力。反 之亦然。
实施例4,参看图15、 16、 17。本实施例是在以上三个实施 例的基础上,公开了一种电磁换向阀组件的具体结构。本电磁换 向阀组件包括 一 电》兹阀7和 一 换向阀6;其中换向阀6包括 一 阀体 62和阀盖615;电》兹阀7装在阀盖615的上部外端,其内部含有 可以切换的气道627和628;在阀体62中的同一个横轴线的芯孔 中从内至外依次装有气阀II 66、阀座612和气阀I 614;其中气 阀II 66为一个套筒状,套筒内装有压缩弹簧64,套筒外设有一 个圆盘,该圆盘的两个侧面分别装有一个橡胶密封圈65和67,该 橡胶密封圏65和67的外端面分别与设在上述芯孔中的阀座625 和阀座612的密封端面相对应并保持适当的距离;气阀I 614是 一个带尾部套筒的活塞状,活塞的外端面向内含有一个凹窝626, 该凹窝626与电》兹阀7的气道627相接,活塞尾部的套筒可移动 地装在阀座612的芯孔中,其尾端伸入气阀II 66的套筒内孔中; 阀体62的芯孔的下方设有与芯孔轴线相垂直的三个气道,中间的 一个气道622位于阀座62 5和阀座612的密封端面之间,其出气 口与分子筛吸附器8的上端相接;里面的一个气道621位于阀座62 5的里面,它还通过横向的气道624与电;兹阀7中的气道628 相接,其进气口与压缩空气进气管51相接;外面的一个气道623 位于阀座62 5的外面,其出气口与废气筒IO相接;
参看图18。另外还有一压块I 611,在阀盖615上还设有一 压块II 616,压块II 616与压块I 611 —起将电磁阀7夹持装配 在阀盖615上。图中固定螺钉61,密封圈6 3、 68、 69、 613,铜 套610、 617。
当一个电^f兹阀7控制与其配套的换向阀6的压缩空气进气管 51接通时,压缩空气由该气道621进入,经由气阀II 66与阀座 62 5间的间隙流向气道622,再流往其下部的分子筛吸附器8,这 时电;兹阀7中的气道628与气道627是不通的;当电;兹阀7切换 后,气道628与气道627相通,压缩空气从气道621进入,经过 横向的气道62 4与电;兹阀7中的气道628相通,再经过气道62 7 流向活塞外端面的凹窝626,推动气阀I 614向内运动,其尾端的 套筒压缩弹簧64并迫使气阀II 66向里运动,这时分子筛吸附器 8上方的氮气/人气道6 22进入,经过密封圏6 7与阀座612密封面 之间的间隙流向气道62 3,再流向废气筒10向外排出。另一个电 磁阀7在设定的时间切换的工作原理与上述类似,不再赘述。
权利要求1、一种医用制氧机,包括一进气过滤器、一空气压缩机、两个电磁换向阀组件、两个分子筛吸附器、两个单向阀和一氧气筒,其特征在于还有一上模块和一下模块;在该上、下模块之间的两侧分别装配上述的一分子筛吸附器,该分子筛吸附器中装有医用分子筛;在该上下模块之间中部的前部装有一氧气筒,在该上下模块之间中部的后部装有一废气筒;在上模块的上方设置有一压缩空气进气管和一废气排出管;在这两个管的左右两边的上方分别装有上述的一电磁换向阀组件;该电磁换向阀组件的进气口分别与压缩空气进气管相接,其出气口分别与分子筛吸附器和废气筒相接;在氧气筒的上方的上模块的接口中还装有一调压阀;在下模块的下方设置有两个氧气管,每个氧气管分别与氧气筒的下部相通,两个氧气管之间设置有一使二者相通的节流小孔;在氧气筒下端内的下模块上装有上述的两个单向阀,每个单向阀分别与一氧气管相接;前述的进气过滤器接在空气压缩机进气口的前方,空气压缩机的出气口与压缩空气进气管相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制氧机,其特征是在所说的进 气过滤器和空气压缩机进气口之间还依次串接有一消声器和一加 湿器;还有一氧气流量计接在在所说的调压阀的出气口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医用制氧机,其特征是所说的 调压阀包括下盖和上盖;在下盖内的中央设有向上凸起的一 圆柱 套,在圆柱套中从下至上依次装有小弹簧、调压杆、密封圈、阀 座和阀头,其中调压杆的上部插在阀座中央的芯孔中; 一盘状的 橡胶密封垫中央的通孔套装在阀头的尾部,其圆盘与下盖上端面 同样大小并放置在下盖的上端面上;在上盖内从上至下装有调压 螺柱、大弹簧和一芯部带孔的钢垫圈;下盖和上盖用螺紋联接在 一起;另外,在下盖的外壁上还设置有一氧气输出接管,其下端设有一阳螺紋接管。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用制氧机,其特征是所说的电磁 换向阀组件包括一 电》兹阀(7 )和一换向阀(6 );其中换向阀(6 ) 包括一阀体(62 )和阀盖(615 );电f兹阀(7 )装在阀盖(615 ) 的上部外端,其内部含有可以切换的气道(627 )和(628 );在阀 体(62 )中的同 一个横轴线的芯孔中从内至外依次装有气阀II(66 )、阀座(612 )和气阀I ( 614 );其中气阀II ( 66 )为一 个套筒状,套筒内装有压缩弹簧(64 ),套筒外设有一个圆盘,该 圆盘的两个侧面分别装有一个橡胶密封圈(65)和(67),该橡胶 密封圈(65 )和(67)的外端面分别与设在上述芯孔中的阀座(625 ) 和阀座(612 )的密封端面相对应并保持适当的距离;气阀I ( 614 ) 是一个带尾部套筒的活塞状,活塞的外端面向内含有一个凹窝(62 6 ),该凹窝(626 )与电磁阀(7 )的气道(627 )相接,活塞 尾部的套筒可移动地装在阀座(612)的芯孔中,其尾端伸入气阀 II (66)的套筒内孔中;阀体(62)的芯孔的下方设有与芯孔轴 线相垂直的三个气道,中间的一个气道(622 )位于阀座(62 5 ) 和阀座(612)的密封端面之间,里面的一个气道(621 )位于阀 座(62 5 )的里面,它还通过横向的气道(624 )与电磁阀(7)中 的气道(628 )相接;外面的一个气道(62 3 )位于阀座(625 )的 外面;另外还有一压块I ( 611 ),在阀盖(615 )上还设有一压块II (616),压块II (616)与压块I (611) —起将电磁阀(7 )夹持 装配在阀盖(615 )上。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医用制氧机,其特征是所说的节流 小孔的直径在1. Q—l. 2毫米之间。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医用制氧机,其特征是所说的节流 小孔的直径1. 10毫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用制氧机,包括进气过滤器、空气压缩机、两个电磁换向阀组件、分子筛吸附器、单向阀和一氧气筒,其特征是还有上模块和下模块;在上、下模块之间装配分子筛吸附器、氧气筒和废气筒,分子筛吸附器中装有医用分子筛;在上模块的上方有压缩空气进气管和废气排出管;这两个管的左右两边的上方分别装有一电磁换向阀组件;该组件的进气口分别与压缩空气进气管相接,其出气口分别与分子筛吸附器和废气筒相接;氧气筒的上方还装有调压阀;在下模块的下方设置有分别与氧气筒的下部相通的两个氧气管,两个氧气管之间有一节流小孔;氧气筒下端内的下模块上装有两个单向阀,每个单向阀分别与一氧气管相接。它用于制备医用氧气。
文档编号C01B13/02GK201144149SQ20072017117
公开日2008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3日
发明者陈行平 申请人:陈行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