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臭氧发生管及臭氧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44063阅读:4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臭氧发生管及臭氧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放电法制备臭氧的装置,尤其是一种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水冷式臭氧发生管及臭氧发生器。
背景技术
现有立式臭氧发生器包括臭氧发生管、电源、气源装置及电控装置等,其中,臭氧发生管主要由壳体、设于外壳体内的内电极体和与内电极体配套的外电极(低压电极)组成,该内电极体主要由内电极(高压电极)和套于内电极外部的介电体构成,介电体通常采用石英材料制成,其下端与壳体的底面接触。为了避免介电体的下端在运输过程中被碰碎, 介电体的下端开口并在该开口内嵌有橡胶缓冲垫。但是,工作时,内电极与壳体的底面(低压电极)构成放电间隙和工频电弧燃烧间隙,容易使缓冲垫烧坏。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以避免缓冲垫烧坏的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的臭氧发生管。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臭氧发生管的臭氧发生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其包括内电极和套于该内电极外部的介电体,该介电体具有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该内电极上端为接线端从介电体的上端开口伸出,在该介电体的下端开口内嵌有橡胶缓冲垫;还包括导电体,该导电体的一端位于所述介电体内,另一端从所述缓冲垫穿出。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电体位于所述介电体内的一端呈环状且与所述介电体的内壁靠近或接触。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电体为金属导电体。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电体呈螺旋状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内电极与所述介电体之间设有缓冲部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缓冲部件为金属网。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缓冲部件呈筒状,该缓冲部件套设于所述内电极的外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缓冲部件的长度为1/2 1倍所述内电极的长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臭氧发生管,其包括外电极和设于该外电极内的上述内电极体,该外电极与该内电极体之间有间隙。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臭氧发生器,其包括如上述的臭氧发生管。[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其导电体的一端位于介电体内,另一端从缓冲垫穿出与壳体的底面接触,从而将低电位引入介电体内并与内电极(高压电极)构成放电间隙和电弧燃烧间隙,使高压放电发生在内电极与导电体之间,进而保护缓冲垫免于烧伤损坏;(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在缓冲垫的底面设有导气槽,有利于臭氧在壳体的底部流通;(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在内电极与介电体之间设有缓冲部件,可以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内电极将介电体碰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图3是图1的仰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内电极、Ia-接线柱、2-介电体、3-缓冲部件、4-挡板、5-缓冲垫、5a_导气槽、6-导电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主要由内电极1、介电体2、缓冲垫5及导电体6组成,其中,内电极1为金属管状电极,在其上端设有接线柱Ia和挡板4,接线柱Ia与内电极1焊接,挡板4的直径大于介电体的内径。介电体2为石英玻璃管,其具有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内电极1从介电体2 的上端开口插入。缓冲垫5呈上端直径小、下端直径大的阶梯形,其上端嵌入介电体2的下端开口内。在缓冲垫5的中部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并在缓冲垫5的底面设有贯通整个底面的导气槽如。导电体6为金属导电体6,导电体6的上端位于介电体2内,另一端从缓冲垫5上的通孔穿出与壳体接触。采用此种结构,通过导电体6将低电位引入介电体2内并与内电极1 (高压电极)构成放电间隙和电弧燃烧间隙,使高压放电发生在内电极1与导电体6之间,进而保护缓冲垫5免于烧伤损坏。优选地,导电体6位于介电体2内的一端呈环状且与介电体2的内壁靠近或接触。由于使用一段时间后,在介电体2的内壁会附着水或杂质,形成导电电阻,内电极1主要沿着介电体2的内壁放电,因此,将导电体6位于介电体 2内的一端设为环状。优选地,导电体6整体呈螺旋状,以使导电体6的下端与壳体的底面紧密接触。进一步参见图2,在内电极1与介电体之间设有缓冲部件3,优选地,缓冲部件3为筒状金属网,缓冲部件3的长度与内电极1的长度相等。缓冲部件3可以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内电极1将介电体2碰碎。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不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其包括内电极和套于该内电极外部的介电体,该介电体具有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该内电极上端为接线端从介电体的上端开口伸出,在该介电体的下端开口内嵌有橡胶缓冲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电体,该导电体的一端位于所述介电体内,另一端从所述缓冲垫穿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体位于所述介电体内的一端呈环状且与所述介电体的内壁靠近或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体为金属导电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体呈螺旋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电极与所述介电体之间设有缓冲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件为金属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件呈筒状, 该缓冲部件套设于所述内电极的外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件的长度为 1/2 1倍所述内电极的长度。
9.一种臭氧发生管,其包括外电极和设于该外电极内的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内电极体,该外电极与该内电极体之间有间隙。
10.一种臭氧发生器,其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臭氧发生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其包括内电极和套于该内电极外部的介电体,该介电体具有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该内电极上端为接线端从介电体的上端开口伸出,在该介电体的下端开口内嵌有橡胶缓冲垫;还包括导电体,该导电体的一端位于所述介电体内,另一端从所述缓冲垫穿出。本实用新型的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通过导电体将低电位引入介电体内并与内电极(高压电极)构成放电间隙和电弧燃烧间隙,使高压放电发生在内电极与导电体之间,进而保护缓冲垫免于烧伤损坏。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臭氧发生管和一种臭氧发生器。
文档编号C01B13/11GK202124482SQ20112021774
公开日2012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4日
发明者朱方俊 申请人:朱方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