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由建筑垃圾构成的混制土砌块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263516发布日期:2018-08-24 22:23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由建筑垃圾构成的混制土砌块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垃圾是建筑生命周期的一环,现今填埋处理、露天堆放、少量回收的方式引发了围城之患;占用土地、污染环境令市容不堪其忧。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建筑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问题,但仍处于简单的回填处理以及将少部分硬质垃圾破碎后作为骨料回收使用的初级阶段,存在回收利用率很低、成本较高、需要转运到异地处理等各种问题。

针对此类现象,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建筑垃圾中黏土量大且难以回收利用的难题,本发明借鉴传统夯土技术与工艺,将废弃建筑垃圾简单分类后全部就地加工处理,制作成绿色环保土砌块,可全部回收利用于新建筑的建造当中,争取实现零排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沿海地区建筑垃圾中黏土量大且难以回收利用的特点,提供一种由建筑垃圾构成的混制土砌块及其制作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充分利用建筑垃圾中黏土的粘结能力,将建筑垃圾简单分类后把其中无机类硬质颗粒与有机类软质纤维粘结起来构成一种新型混制土砌块。

所述由建筑垃圾构成的混制土砌块,其组成包括黏土、无机类硬质垃圾颗粒和有机类杂质纤维。其中黏土、无机类硬质垃圾颗粒和有机类杂质纤维按质量百分数计为:黏土30-50%,无机类硬质垃圾颗20-50%,有机类软质纤维0-10%。

进一步的,所述黏土包含建筑垃圾中的各种地表泥土与地底深层粘土;所述无机类硬质垃圾颗粒由建筑垃圾中的水泥砂浆、混凝土、石材、砖瓦、陶瓷、玻璃中一种或几种材料破碎后制得;所述有机类杂质纤维由建筑垃圾中的竹、木、纸、草梗、布料、塑料中的一种或几种材料加工后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无机类硬质垃圾颗粒尺寸控制在30mm以下,所述有机类软质纤维的长度方向控制在10mm以下、宽度方向(或直径)控制在2mm以内。

进一步的,混制土砌块包容性强,配比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进一步的,可添加少量水泥适当提高土砌块的强度和耐水性。

所述由建筑垃圾构成的混制土砌块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先将建筑垃圾按照黏土、无机类硬质垃圾、有机类软质纤维进行简单分类;

(2)将无机类硬质垃圾破碎成不大于30mm的硬质垃圾颗粒;

(3)将有机类软质垃圾加工制成长度方向控制在10mm以下、宽度方向(或直径)控制在2mm以内的软质纤维;

(4)按照配比将各个组分混合均匀,并根据夯土工艺的技术要求添加适量的水后,搅匀制成“手捏成团、落地开花”的混合土料(含水率15-25wt%);

(5)将混合土料放入模具夯制成型,脱模固化定型后即完成制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黏土将无机类硬质颗粒与有机类软质纤维粘结起来构成的一种混制土砌块,整体结构相对均匀;结构简单,包容性强,成本低廉、环境友好,可以实现建筑垃圾零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混制土砌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黏土;2-无机类硬质垃圾颗粒;3-有机类软质纤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专利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由建筑垃圾构成的混制土砌块,是由建筑垃圾中的黏土、硬质颗粒和软质纤维所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黏土是福州市内建筑地面以下10米深处的灰色沉积粘土,所述硬质垃圾颗粒由当地建筑垃圾中的水泥砂浆、混凝土、石材、砖瓦、陶瓷、玻璃等各种无机类硬质材料破碎后制得,最大颗粒不超过30mm;所述杂质纤维由建筑垃圾中的木模板、编织袋等各种有机类软质材料加工后制成,长度方向控制在10mm以下、宽度方向(或直径)控制在2mm以内。

在本实施例中,混制土砌块的配料比例(质量百分数):水泥15%,黏土32%,硬质垃圾颗粒50%,杂质纤维质3%。

在本实施例中,混制土砌块的外形尺寸为200mm×200mm×300mm。

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先将建筑垃圾按照黏土、无机硬质垃圾、有机软质垃圾进行简单分类;

(2)将水泥砂浆、混凝土、石材、砖瓦、陶瓷、玻璃等各种无机类硬质垃圾破碎成不大于30mm的硬质垃圾颗粒;

(3)将建筑垃圾中的木模板、编织袋等各种有机类软质材料,加工制成长度方向控制在10mm以下、宽度方向(或直径)控制在2mm以内的杂质纤维;

(4)按照上述水泥15%、黏土32%、硬质垃圾颗粒50%、软质纤维质3%的配比混合均匀,并根据夯土工艺的技术要求添加适量的水后搅匀制成“手捏成团、落地开花”的混合土料;

(5)将混合土料放入模具夯制成型,脱模固化定型后即完成制作。

测得土砌块密度1.70kg/cm3;抗压强度2.8mpa。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的混制土砌块的配料比例为(质量百分数):水泥5%,黏土45%,硬质垃圾颗粒46%,杂质纤维质4%。制作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测得土砌块密度1.66kg/cm3;抗压强度2.5mpa。

实施例3

在本实施例的混制土砌块的配料比例为(质量百分数):黏土50%,硬质垃圾颗粒45%,杂质纤维质5%。制作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测得土砌块密度1.62kg/cm3;抗压强度2.3mpa。

上列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专利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专利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建筑垃圾构成的混制土砌块及其制作方法,本发明充分利用建筑垃圾中黏土的粘结能力,将建筑垃圾简单分类后把其中的无机类硬质颗粒与有机类软质纤维粘结起来构成一种混制土砌块,用于新建筑的隔墙。特别适用于建筑垃圾中黏土量大且难以回收利用的沿海地区,可实现建筑垃圾原地再生与变废为宝之目的,是建筑垃圾零排放、无污染、资源化、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技术研发人员:吴任平;罗宏杰;季宏;袁洁如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州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8.05.11
技术公布日:2018.08.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