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纳米管的多孔柔性超亲水薄膜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33735965发布日期:2023-04-06 07:38阅读:3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薄膜制备方法领域,尤其是基于碳纳米管的多孔柔性超亲水薄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目前碳纳米管薄膜有效孔径的提升,是增强碳纳米管薄膜储能、化学催化、亲水等能力的主要问题之一,所以提升碳纳米管薄膜孔径的调控手段是至关重要的。

2、从能量储存到化学催化,纳米材料的一个关键优势是其固有的高比表面积,且碳纳米管不仅具有高比表面积还兼备高导电、导热性以及柔韧性强等特性。而碳纳米管之间的范德华力限制了薄膜中的孔隙率,导致液体或气体的灌注速率低下,从而阻碍了碳纳米管薄膜在实际中的效用。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的碳纳米管薄膜的孔隙率低不足,本发明提供了基于碳纳米管的多孔柔性超亲水薄膜的制备方法。

2、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多孔柔性超亲水薄膜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的步骤为:

3、a、首先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获得多壁碳纳米管粉体;

4、b、接着将多壁碳纳米管粉体在溶液中超声净化;

5、c、然后将聚苯乙烯纳米颗粒与多壁碳纳米管粉体超声分散在表面活性剂中,制成稳定的表面活性剂悬浮液;

6、d、向悬浮液中加入硫酸以破坏表面活性剂的功能,提高碳纳米管表面能,引发凝絮现象;

7、e、对悬浮液进行真空抽滤;

8、f、最后将抽滤后形成的薄膜置于丙酮中溶解,使得薄膜中的聚苯乙烯纳米球获得具有多孔结构的碳纳米管薄膜。

9、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多壁碳纳米管粉体的直径为10-30nm。

10、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步骤b中,所述溶液由浓硝酸和浓硫酸体组成,浓硝酸和浓硫酸的体积比为1:1。

11、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步骤c中,所述聚苯乙烯纳米颗粒与多壁碳纳米管粉体在triton x-100表面活性剂中超声分散3小时。

12、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步骤d中,使用浓硫酸将悬浮液酸化至1.5的ph值。

13、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步骤e中,所述真空抽滤时间为90分钟,在15分钟后开始成膜,使用的滤膜是ptfe微孔滤膜。

14、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步骤f中,所述薄膜置于丙酮中的时间为2小时。

15、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步骤f中,所述聚苯乙烯纳米球的粒径为200nm。

16、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所述多孔碳纳米管薄膜的孔径为180-220nm。

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发明使用简单、环保、高效的制备方法来调控碳纳米管薄膜的孔隙率,从而达到提升其有效比表面积、提高液体或气体灌注效率的目的。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多孔柔性超亲水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的步骤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的多孔柔性超亲水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多壁碳纳米管粉体的直径为10-3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的多孔柔性超亲水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b中,所述溶液由浓硝酸和浓硫酸体组成,浓硝酸和浓硫酸的体积比为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的多孔柔性超亲水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c中,所述聚苯乙烯纳米颗粒与多壁碳纳米管粉体在triton x-100表面活性剂中超声分散3小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的多孔柔性超亲水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d中,使用浓硫酸将悬浮液酸化至1.5的ph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的多孔柔性超亲水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e中,所述真空抽滤时间为90分钟,在15分钟后开始成膜,使用的滤膜是ptfe微孔滤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的多孔柔性超亲水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f中,所述薄膜置于丙酮中的时间为2小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的多孔柔性超亲水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f中,所述聚苯乙烯纳米球的粒径为200n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的多孔柔性超亲水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多孔碳纳米管薄膜的孔径为180-220nm。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薄膜制备方法领域,尤其是基于碳纳米管的多孔柔性超亲水薄膜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的步骤为:A、首先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获得多壁碳纳米管粉体;B、接着将多壁碳纳米管粉体在溶液中超声净化;C、然后将聚苯乙烯纳米颗粒与多壁碳纳米管粉体超声分散在表面活性剂中,制成稳定的表面活性剂悬浮液;D、向悬浮液中加入硫酸以破坏表面活性剂的功能;E、对悬浮液进行真空抽滤;F、最后将抽滤后形成的薄膜置于丙酮中溶解,使得薄膜中的聚苯乙烯纳米球获得具有多孔结构的碳纳米管薄膜。该发明使用简单、环保、高效的制备方法来调控碳纳米管薄膜的孔隙率,从而达到提升其有效比表面积、提高液体或气体灌注效率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季闽旭,弓晓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常州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