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整初凝时间的同步注浆新型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7260517发布日期:2024-03-12 20:39阅读: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整初凝时间的同步注浆新型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领域,具体是一种可调整初凝时间的同步注浆新型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目前,在众多隧道建设方法中,盾构工法因其具有地面影响小、机械化程度高、土层适用范围广、推进速度快、施工安全等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城市地铁建设中。

2、在盾构机掘进过程中,刀盘切削岩土体、盾构机自身振动及管片与岩土体之间的空隙等因素都会引起地表变形。在相应的处理措施中,最为关键的是通过向盾尾后的衬砌环与地层的间隙压注浆液,从而使其得到有效填充,这种工艺方法称为壁后注浆。同步注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壁后注浆方法,依托岩士工程注浆理论和实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盾构同步注浆材料主要可分为单液型和双液型两类。常用的单液型注浆材料普遍存在早期强度低、凝结时间长等问题,进而可能导致管片上浮、错台、破损及盾构姿态变化等问题,影响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甚至危及隧道施工安全。因此,研发一种可调整初凝时间的同步注浆新型材料对控制管片上浮、地层沉降及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调整初凝时间的同步注浆新型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不仅可以缩短浆液的初凝时间、提高其早期强度,同时还能有效保证浆液的后期强度,进而达到控制管片上浮和地层沉降的目的,保证施工质量。

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可调整初凝时间的同步注浆新型材料,是由以下组分按重量份配比混合而成:基体浆液1650-1700份,早强剂13-26份,增稠剂1.1-2.2份;所述的早强剂是由以下组分按重量份配比混合而成:三乙醇胺0.08-0.12份,氯化钙2.5-5.6份,其余为水玻璃。

4、所述的基体浆液是由以下组分按重量份配比混合而成:普通硅酸盐水泥180-220份,粉煤灰330-370份,膨润土120-140份,细砂600-700份,其余为水。

5、是由以下组分按重量份配比混合而成:基体浆液1680份,早强剂25.9份,增稠剂1.1-2.2份。

6、所述的早强剂是由以下组分按重量份配比混合而成:三乙醇胺0.1份,氯化钙5.6份,水玻璃20.2份。

7、一种可调整初凝时间的同步注浆新型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有以下步骤:

8、(1)、首先按重量份称取基体浆液的原料组分,然后将基体浆液的原料组分置于搅拌机中充分搅拌均匀,搅拌完成得到基体浆液;

9、(2)、按重量份称取早强剂和增稠剂,然后将搅拌均匀的基体浆液连同早强剂和增稠剂混合并搅拌均匀,得到同步注浆新型材料。

10、本发明的优点:

11、本发明针对常规同步注浆浆液早期强度低、凝结时间慢的问题,在基体浆液的基础上按合理配比添加了早强剂和增稠剂,保证同步注浆浆液满足稠度、流动度、泌水率等注浆要求的同时,缩短了浆液的凝结时间,提高其早期强度,有利于控制管片上浮和地层沉降。



技术特征:

1.一种可调整初凝时间的同步注浆新型材料,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组分按重量份配比混合而成:基体浆液1650-1700份,早强剂13-26份,增稠剂1.1-2.2份;所述的早强剂是由以下组分按重量份配比混合而成:三乙醇胺0.08-0.12份,氯化钙2.5-5.6份,其余为水玻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整初凝时间的同步注浆新型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体浆液是由以下组分按重量份配比混合而成:普通硅酸盐水泥180-220份,粉煤灰330-370份,膨润土120-140份,细砂600-700份,其余为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整初凝时间的同步注浆新型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稠剂选用羧甲基纤维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整初凝时间的同步注浆新型材料,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组分按重量份配比混合而成:基体浆液1680份,早强剂25.9份,增稠剂1.1-2.2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调整初凝时间的同步注浆新型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早强剂是由以下组分按重量份配比混合而成:三乙醇胺0.1份,氯化钙5.6份,水玻璃20.2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整初凝时间的同步注浆新型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有以下步骤: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整初凝时间的同步注浆新型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同步注浆新型材料是由以下组分按重量份配比混合而成:基体浆液1650‑1700份,早强剂13‑26份,增稠剂1.1‑2.2份;早强剂是由以下组分按重量份配比混合而成:三乙醇胺0.08‑0.12份,氯化钙2.5‑5.6份,其余为水玻璃。本发明不仅可以缩短浆液的初凝时间、提高其早期强度,同时还能有效保证浆液的后期强度,进而达到控制管片上浮和地层沉降的目的,保证施工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孙天赦,李海波,李开银,彭波,刘文胜,胡帅,郭志远,张永南,李光强,吴亚磊,曹振平,代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