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油兼溶的新型苯氧羧酸酯类衍生物制备及应用研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19456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水油兼溶的新型苯氧羧酸酯类衍生物制备及应用研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油兼溶的新型苯氧羧酸酯类衍生物制备及除草活性。。
背景技术
传统农药剂型以乳油、可湿性粉剂、粉剂和颗粒剂为主,伴随着农药新剂型的研制与开发,未来会朝向水剂、水乳剂及微乳剂等方向发展,从这一发展趋势上来讲,这就对即将开发成功的新农药分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高效、低毒、安全及与环境友好,同时还希望药物分子具有一定的水溶性,如果药物分子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就可以配成水剂直接使用,这样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又可减少药物分子配成某种制剂时需要加入大量溶剂、表面活性剂、助剂及渗透剂等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从这方面来讲,药物分子良好的水溶性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同时,具有一定水溶性和脂溶性的药物分子,也是药物有效穿过生物膜所必须的。 药物无论是表皮吸收还是其他途径吸收,都需要以分子的形式穿过屏障膜。药物需首先溶解,且如果药物具有理想的生物药学特性,它从高浓度的区域扩散到低浓度的区域,跨过细胞膜进入到循环系统。所有的生物膜含有脂类作为主要成份。生物膜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分子都具有含有磷酸盐的高极性的链端结构,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两条高度疏水的碳氢链。生物膜具有双层结构,亲水链端结构面向两侧的水相区域。非常亲水的药物无法穿过生物膜的脂质层而非常疏水性的药物因为相似相溶的原因作为生物膜的一部分停留其中,从而不能有效进入内部的细胞质。大量的专利文献报道了某些苯氧羧酸酯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除草剂活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典型的化合物,如2,4-D、2,4-D 丁酯是这一类化合物中重要的商品化品种。但它们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弊端,如2,4-D难溶于水,现在已很少直接使用,常加工成钠盐、胺盐和丁酯使用,其中2,4-滴钠盐和2,4-滴胺盐水溶性好,可配成水剂使用,但需要加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及其它助剂来改善药效;而2,4-D 丁酯常配制成72% 2,4-D 丁酯乳油使用,一方面由于2,4-D 丁酯的挥发性很强,药剂容易飘逸,很容易对敏感作物产生要害,且由于它本身的展着性很好,一旦被其污染便很难去除等缺点,另一方面当它配成乳油剂型的过程中会加入大量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及助剂等,这样必然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调节苯氧羧酸酯类衍生物的水溶性和脂溶性,使它们能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减少生物体外的损失,从而提高药物的利用率。新设计合成的苯氧羧酸酯类衍生物有两个相同的结构特点它们有一个亲酯性的部分(油溶性部分)和一个在生理PH条件下质子化形式存在的一级,二级,或三级氨基团(水溶性部分)。这样的水溶-油溶的平衡是药物有效穿过生物膜所必须Susan Milosovich, et al. J. Pharm. Sci. ,82,227(1993)。带有正电荷的氨基大大增加了药物的溶解度。这点可以从实验操作中可以看到在产品后处理中,未成正离子的化合物溶于石油醚而不溶于水,变成季胺盐后,化合物存在于水层,而不溶于石油醚。在多数情况下,药物的溶解度是吸收过程中最慢和限制速度的步骤。当这些新型化合物做成药剂时,它分子中氨基会与细胞膜的磷酸盐端基键合。因此,药物在生物膜外侧的局部浓度很高从而有助于这些药物通过高浓度区域到低浓度的区域。当这些药物分子进入到生物膜以后,亲水性部分会推动药物进入到半液态的浓缩水溶液的细胞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类结构新颖的苯氧羧酸酯类衍生物及其盐的化合物及合成方法,该类化合物具有优异的除草活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新颖的苯氧羧酸酯类及其盐的化合物,如通式(I,II)所

[
权利要求
1.一种苯氧羧酸酯类及其盐的化合物,如通式(I,II)所示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通式(I,II)中 n = I 4 ;Y代表Cl,Br,F,I,AcO,乙酰水杨酸根,梓檬酸根,水杨酸根,对甲苯磺酸根,硫酸氢根,或其他负离子A1,R2选自H,C1-C4烷基或R1 = R2选自如下结构
3.权利要求I所述的化合物或其组合物用于控制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杂草及木本杂草的用途。
4.一种除草混合物,含有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化合物和农业上可接受的载体,组合物中 活性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_99%。
5.一种控制杂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杂草或杂草的生长介质或地点上施用除草有效量的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草混合物。
全文摘要
一种具有除草活性的水油兼溶的苯氧羧酸类及其盐的化合物制备方法及应用研究,如通式(I,II)所示其中n=0,1,2,3,4,5…或(CH2)n代表带有支链的烷基;Y代表Cl-,Br-,F-,I-,AcO-,乙酰水杨酸根,柠檬酸根,水杨酸根,对甲苯磺酸根,硫酸氢根,或其他负离子。R1代表1-6个碳原子的烷基、1-6个碳原子的烷氧基、1-6个碳原子的烯基、或者芳基;R2代表1-6个碳原子的烷基、1-6个碳原子的烷氧基、1-6个碳原子的烯基、或者芳基;或R1、R2选自如下结构
文档编号C07C219/06GK102746171SQ201210235508
公开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0日
发明者丁会娟, 傅翠蓉, 刘俊, 刘殿甲, 单鹏程, 李伟, 杨华铮, 王瑞花, 臧福坤, 邹小毛, 陈森, 黄纯 申请人:南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