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酒蒸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45875阅读:59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蒸馏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酒蒸馏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红酒的蒸馏方式为将酿制过的红酒原液通过循环泵打入蒸馏锅内,传统方法为蒸馏塔底部直接加热,容易导致蒸馏酒液受热不均以及底部受热较多部分容易干锅,从而影响蒸馏效果。本发明所阐述的一种新式蒸馏设备,采用高温蒸汽流入管道,而蒸馏管道在蒸馏塔内部循环流淌,一方面可以保证蒸馏液受热均匀,避免干锅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高温蒸汽为循环利用,残余热量可以用于预热蒸馏液,从而达到能量的循环利用已经减少热量损耗的节能减排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红酒蒸馏装置,主要是用红酒蒸馏工艺。具有水蒸汽温度,流速可控,避免了粘锅的程度的特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红酒蒸馏装置,包括预热塔1、原液预热管道2、蒸馏塔3、热水循环泵4、原液入口5、原液出口6、蒸馏塔管道7、蒸馏塔入口8、蒸馏塔出口9、冷凝管道10、酒液出口11、预热水管道12、水蒸汽管道13、冷凝塔14,蒸馏塔3一侧壁设置有水蒸汽入口13,蒸馏塔3另一侧壁设置有蒸馏塔入口8,蒸馏塔入口8通过管道连接有预热塔1,蒸馏塔3顶部设置有蒸馏塔出口9,蒸馏塔出口连接有冷凝塔14的冷凝管道10,冷凝塔14下部设置有酒液出口11,冷凝塔通过带有热水循环泵4的管道连接于预热塔1底部,预热塔底部设置有原液入口5,预热塔1与冷凝塔14之间还连接有预热水管道12及冷凝水管道10,两塔之间水流方向为由预热塔1通过热水循环泵4流向冷凝塔14。

进一步,冷凝塔中的热水通过预热水管道12流入预热塔1预热完成,冷却在通过热水循环泵4流入冷凝塔14,完成一个闭口循环。

进一步,原液入口5连接有循环泵电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好处在于,水蒸汽温度,流速可控,与传统蒸馏方法既火焰加热方式相比,极大程度上避免了粘锅的程度。无法蒸发的物质逐渐沉淀至蒸馏塔底部,方便定期处理。在能量利用方面,利用水蒸汽的热量蒸馏的同时,将热量初步传送到冷凝塔及预热塔,在原液由低温到蒸发的过程中有个缓慢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提高的能量的利用效率,一定程度上的减少燃煤的使用量。在生产的过程中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泄。在红酒的品质上也有一定的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红酒蒸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一种红酒蒸馏装置,包括预热塔1、原液预热管道2、蒸馏塔3、热水循环泵4、原液入口5、原液出口6、蒸馏塔管道7、蒸馏塔入口8、蒸馏塔出口9、冷凝管道10、酒液出口11、预热水管道12、水蒸汽管道13、冷凝塔14,蒸馏塔3一侧壁底部连接有水蒸汽管道13,蒸馏塔3另一侧壁设置有蒸馏塔入口8,蒸馏塔入口8通过管道连接有预热塔1,蒸馏塔3顶部设置有蒸馏塔出口9,蒸馏塔出口连接有冷凝塔14的冷凝管道10,冷凝塔14下部设置有酒液出口11,冷凝塔14通过带有热水循环泵4的管道连接于预热塔1底部,预热塔底部设置有原液入口5,原液入口5连接有循环泵电机。预热塔1与冷凝塔14之间还连接有预热水管道12及冷凝水管道10,两塔之间水流方向为由预热塔1通过热水循环泵4流向冷凝塔14。由于热水的温度比冷水密度大,所以两塔中热水始终在塔体上部。通过热水循环泵4的作用,冷凝塔中的热水通过预热水管道12流入预热塔1预热完成,冷却在通过热水循环泵4流入冷凝塔14,完成一个闭口循环。

工艺流程为,水蒸汽自水蒸汽管道13进入蒸馏塔3,蒸馏塔内部温度达到120摄氏度。原液入口5启动电机,原液进入预热塔1,在原液预热管道2内缓速流动后预热塔顶部的原液出口6通过原液至蒸馏塔管道7流至蒸馏塔入口8进入蒸馏塔3,在蒸馏塔3内管道的高温作用下,原液中的酒精等红酒成分蒸发成原液蒸汽,原液蒸汽自蒸馏塔出口9进入冷凝塔14的冷凝管道10,冷凝塔内部为冷却水。原液蒸汽在冷凝管道10中逐渐冷却,冷凝为葡萄酒。自酒液出口11流出,由工作人员灌装进行其他的工艺。

在红酒原液预热,蒸馏,冷凝的过程中,随之产生的热交换分别在预热塔1,蒸馏塔3,冷凝塔14中进行。在设备运转正常后,红酒原液由低温液体通过原液预热管道2时,吸收预热塔1中预热液体水中的热量,温度逐步提高,之后进入蒸馏塔中,再次吸收蒸馏内管道中的热量蒸发成气体,高温气体之后进入冷凝管道,在冷凝管道中与冷凝塔中水进行热交换,释放热量的的同时逐步冷凝为液态流出冷凝塔。冷凝塔中的热水再通过预热水管道12流入预热塔。

以上所述仅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