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物移动方法及对象物移动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4201466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对象物移动方法及对象物移动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使例如细胞凝集块那样的微小对象物在容器间移动的方法及采用了该方法的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移动微小的对象物,有时会使用由注吸件和柱塞构成的尖头,所述注吸件具备管状通道,所述柱塞在所述管状通道内进退移动。在例如医疗或生物学研究的用途中,所述尖头在使细胞凝集块从存贮该细胞凝集块的第一容器中移往用于进行该细胞凝集块的培养、测试、检查或观察等的第二容器(例如孔板)时被使用。此时,所述尖头从所述第一容器将细胞凝集块连同培养基液体一起吸引,并且将所吸引的含有细胞凝集块的培养基液体排出到所述第二容器。

所述注吸件具有形成在所述管状通道的一端中的远端开口。通过使所述柱塞相对于所述注吸件上升而在所述远端开口产生吸引力,由此,尖头将对象物从所述远端开口吸引并且暂且存贮于所述管状通道。此外,通过使所述柱塞下降而在所述远端开口产生排出力,由此,尖头将所存贮的对象物从所述远端开口排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9-34013号

在使用上述的尖头来进行的对象物吸引及排出的动作中,有时会发生因所被吸引的对象物被困在所述尖头内而导致在之后的排出动作中不能排出该对象物的情况。发生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对象物被夹在注吸件的管状通道的内壁面与柱塞的周面之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下的对象物移动方法及对象物移动装置:能够使暂且被吸入到尖头内的对象物良好地排出而不会被困在该尖头内。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对象物移动方法包括:准备工序,准备具备注吸件和柱塞的尖头,所述注吸件具有吸引对象物的远端开口及一端与该远端开口相连的管状通道,所述柱塞在所述管状通道内进退移动;保持工序,使所述注吸件的远端开口浸渍到指定的预备处理液中并且使所述柱塞进退移动,以使所述预备处理液保持于所述管状通道与所述柱塞之间的空间;吸引工序,使所述注吸件的远端开口浸渍到含有对象物的液体中并且使所述柱塞上升,以将所述对象物连同所述液体一起吸引到所述管状通道内;以及排出工序,使所述柱塞下降,以使所述对象物连同所述液体一起排出到外部。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对象物移动装置包括:第一容器,存贮含有对象物的液体;第二容器,接受所述对象物;第三容器,存贮预备处理液;尖头,具备注吸件和柱塞,所述注吸件具有吸引所述对象物的远端开口及一端与该远端开口相连的管状通道,所述柱塞在所述管状通道内进退移动;头部,安装所述尖头,具备使所述柱塞进退移动的连杆;头部移动机构,使所述头部在该头部与所述第一容器、所述第二容器及所述第三容器之间移动;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头部及所述头部移动机构的工作;其中,所述控制部执行以下控制:第一控制,使所述头部移动到所述第三容器的位置,使所述注吸件的远端开口浸渍到所述第三容器的预备处理液中并且使所述柱塞进退移动,以使所述预备处理液保持于所述管状通道与所述柱塞之间的空间;第二控制,使所述头部移动到所述第一容器的位置,使所述注吸件的远端开口浸渍到所述第一容器的液体中并且使所述柱塞上升,以将所述对象物连同所述液体一起吸引到所述管状通道内;以及第三控制,使所述头部移动到所述第二容器的位置,使所述柱塞下降,以使所述对象物连同所述液体一起排出到所述第二容器。

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及优点基于以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更为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对象物移动方法中所使用的尖头的一个例子的尖头缸的剖视图。

图2的(a)是作为所述尖头缸的构成部件的注吸件的剖视图,图2的(b)是柱塞的剖视图,图3的(c)是尖头缸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将所述尖头缸进行的细胞凝集块的吸引动作的比较例予以表示的剖视图(包含局部的放大图)。

图4是将所述尖头缸进行的细胞凝集块的排出动作的比较例予以表示的剖视图(包含局部的放大图)。

图5是将实施本发明所涉及的对象物移动方法时的部件的布局简略地予以表示的图。

图6是将本发明所涉及的对象物移动装置的构成简略地予以表示的图。

图7的(a)至(c)是表示所述对象物移动方法中让尖头缸保持预备处理液的工序的图。

图8的(a)至(d)是表示使尖头缸内形成空气层的工序及吸引细胞凝集块的工序的图。

图9的(a)至(c)是表示所述吸引的工序中的优选的前处理工序的图。

图10的(a)至(c)是表示使细胞凝集块从尖头缸排出的工序的图。

图11是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对象物移动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细胞移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12是头部组件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所述细胞移动装置中的细胞移动线的结构要素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头部装置的控制结构的方块图。

图15是表示所述细胞移动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所述细胞移动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所述细胞移动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所述细胞移动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对象物移动方法中所使用的尖头的一个例子的尖头缸的剖视图。尖头缸1是为了移动微小的对象物例如细胞或细胞凝集块而被使用的部件,具备将上述细胞凝集块连同细胞培养液等培养基一起吸引、保持及排出的功能。此外,对象物也可以是除了细胞以外的其它的有机、无机的微细小片。在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对象物移动方法进行说明之前,对该尖头缸1的结构进行说明。

尖头缸1包括:注吸件2,在内部具备作为细胞凝集块的吸引路径的管状通道2p(管状通道);柱塞3,与划定管状通道2p的注吸件2的内周壁滑接并且在管状通道2p内进退移动。图2的(a)是注吸件2单件的剖视图,图2的(b)是柱塞3单件的剖视图,图2的(c)是尖头缸1的分解立体图。

注吸件2包含由大直径的圆筒体形成的注吸件基端部21、由小直径的长形的圆筒体形成的注吸件主体部22、将基端部21与主体部22连接的锥形筒部23。管状通道2p形成在注吸件主体部22中。在注吸件主体部22的一端所形成的远端部2t上设有成为对象物的吸引口或排出口的远端开口24。该远端开口24与管状通道2p的一端相连。注吸件基端部21经由锥形筒部23而与注吸件主体部22的另一端侧相连地设置。

柱塞3是穿通在注吸件2的管状通道2p中并且在该管状通道2p内进退移动的部件。柱塞3包含由圆筒体形成的柱塞基端部31、针状的柱塞主体部32、将基端部31与主体部32连接的半球部33、作为柱塞主体部32的突出远端的柱塞远端部34。

注吸件基端部21具备圆筒型的空心部2h。柱塞基端部31的外径被设定为比空心部2h的内径小指定长度。柱塞主体部32的外径被设定为比管状通道2p的内径稍小。此外,锥形筒部23的内周面的形状与半球部33的外周面的曲面形状相一致。柱塞3以柱塞基端部31被收容在空心部2h内而且柱塞主体部32穿通在注吸件主体部22的管状通道2p中的方式被组装于注吸件2。

图2的(c)中表示了柱塞3从注吸件2中被拔出后的状态,而在图1中表示了柱塞主体部32最深地穿通在注吸件主体部22中的状态亦即柱塞3下降到最下的状态。此时,处于半球部33被锥形筒部23的腔室完全容纳的状态。柱塞主体部32的长度比注吸件主体部22稍长,图1的状态下,柱塞远端部34从远端开口24突出。此外,注吸件基端部21的内周面与柱塞基端部31的外周面之间存在间隙。

柱塞3能够从图1的状态相对于注吸件2向上方移动。柱塞3向上方移动指定长度后,柱塞远端部34没入在管状通道2p的内部。此时,在远端开口24处产生吸引力,从而能够将该远端开口24周围的流体(例如含有细胞凝集块的细胞培养液)吸引到管状通道2p内。该吸引后,若使柱塞3向下方移动,便能够使吸引到管状通道2p内的流体从远端开口24排出。

尖头缸1被安装于图1中表示了端部部分的头部15。头部15包括第一筒状连杆151、设置在第一筒状连杆151外侧的第二筒状连杆152、以及设置在第一筒状连杆151的空心部内的柱塞连杆153(连杆)。第二筒状连杆152为固定的连杆,而柱塞连杆153及第一筒状连杆151则能够分别独立地进退移动。柱塞基端部31中具备由圆筒状的空心空间形成的安装孔3h。柱塞连杆153的端部被压入该安装孔3h中。柱塞基端部31的上端面与第一筒状连杆的151下端面相向。不移动的第二筒状连杆152的端部被压入注吸件基端部21的空心部2h中。通过使柱塞连杆153上下移动,能够使柱塞3如上所述那样上下移动。在从头部15卸下尖头缸1时,使第一筒状连杆151下降。

如上所述,基于柱塞3的相对于注吸件2的沿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能够进行对象物的往尖头缸1内的吸引及从尖头缸1内的排出。然而,若仅进行柱塞3的单纯的上下移动,会发生暂且被吸引到尖头缸1内的对象物不能良好地被排出的情况。尤其是在尖头缸1最初被使用时容易发生上述的情况。下面对该情况进行说明。

图3及图4是将尖头缸1进行的细胞凝集块c的吸引动作及排出动作的与本实施方式相对的比较例予以表示的剖视图(分别包含图中的局部e1、e2的放大图)。图3中,容器101为存贮含有细胞凝集块c的细胞培养液lm的容器。图3中,表示在注吸件2的远端部2t浸渍到容器101中的细胞培养液lm后使柱塞3上升时的状态。

在尖头缸1最初被使用时,注吸件主体部22内的管状通道2p中不存在液体,为干燥的状态。即,管状通道2p的壁面与柱塞主体部32的周面之间为存在着空间(空气层)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执行图3所示的吸引动作时,基于上述空间中的毛细管现象及管状通道2p的内部压力等,会引起使所被吸引的细胞培养液lma在管状通道2p中急剧上升的现象。随着细胞培养液lma的急剧上升,细胞凝集块c也急剧上升。其结果,有时会发生细胞凝集块c被夹在注吸件主体部22与柱塞主体部32之间的情况。

即,因存在上述空间而导致必要量以上的细胞培养液lma流入到尖头缸1内,使细胞凝集块c移动至未被意图到的管状通道2p的上部区域,其结果,细胞凝集块c进入到注吸件主体部22与柱塞主体部32之间的狭窄间隙中而被困住。此外,即使上述空间被液体充满,有时也会发生因管状通道2p内的细胞培养液lma的液流而导致小尺寸的细胞凝集块c进入到上述间隙的情况。

图4表示为了排出含有细胞凝集块c的细胞培养液lma而使柱塞3从图3的状态下降后的状态。容器102是接受细胞凝集块c的容器,预先存贮有细胞培养液lm。柱塞3下降至柱塞远端部34从远端开口24稍为突出的位置。在该下降之际,吸引到尖头缸1内的细胞培养液lma被排出到容器102。然而,细胞凝集块c有时会发生因被困在注吸件主体部22与柱塞主体部32之间而不能被排出的情况。因此,利用尖头缸1来使细胞凝集块c从容器101向别的容器102移动时,有时会发生该移动不能如所希望那样进行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让细胞凝集块c不会被困在尖头缸1内的移动方法。图5是将实施本发明的对象物移动方法的一实施方式也就是采用了尖头缸1的细胞移动方法时的部件的布局简略地予以表示的图。本实施方式中,准备尖头缸1和第一容器11、第二容器12及第三容器13这三个容器。

第一容器11存贮含有作为对象物的细胞凝集块c的液体l1。第二容器12是细胞凝集块c的移动目的地,其存贮液体l2,且接受第一容器11的细胞凝集块c。第三容器13存贮预备处理液l3。尖头缸1如图中以箭头a11所示那样沿着水平方向在第一、第二、第三容器11、12、13的上方空间移动,而且以如箭头a12所示那样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而被设置。此外,柱塞3如箭头a13所示那样能够相对于注吸件2相对地沿上下方向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细胞移动方法包括准备上述的尖头缸1的工序和准备第一至第三容器11至13的工序、以及以下的依次被进行的工序(1)至(3)。

(1)预备处理液的保持工序:将尖头缸1设置到第三容器13的位置,使注吸件2的远端部2t(远端开口24)浸渍到预备处理液l3中并且使柱塞3进退移动,以使预备处理液l3保持于注吸件主体部22与柱塞主体部32之间的空间。

(2)细胞吸引工序:使尖头缸1移动到第一容器11的位置,使注吸件2的远端开口24浸渍到液体l1中并且使柱塞3上升,以将细胞凝集块c连同液体l1一起吸引到管状通道2p内。

(3)细胞排出工序;使尖头缸1移动到第二容器12的位置,使柱塞3下降,以使细胞凝集块c连同液体l1一起排出到第二容器12(外部)。

此处,对液体l1至l3进行说明。液体l1只要是不会使细胞凝集块c的特性劣化的液体便没有特别的限定,其可以根据细胞凝集块c的种类而相应地被选定。作为液体l1,例如可使用基础培养基、合成培养基、伊格尔培养基、rpmi培养基、费希尔培养基、哈姆培养基、mcdb培养基、bme培养基、bgjb培养基、cmrl1066培养基、glasgowmem培养基、improvedmemzincoption培养基、imdm培养基、medium199培养基、eaglemem培养基、αmem培养基、dmem培养基(也可以将这些培养基组合来使用)、血清等的培养基(细胞培养液)。此外,在以无血清来培养的情况下,作为血清的代用品,例如可举出相应地含有清蛋白、氨基酸、转铁蛋白、脂肪酸、胰岛素等的液体、在冷冻保存前添加的甘油、cellbanker(jujifield株式会社制)等的细胞冻结液、福尔马林、荧光染色用的试剂、抗体、精制水、生理食盐水等。例如,作为细胞凝集块而使用来源于生物的细胞的bxpc-3(人胰腺癌细胞)时,作为液体l1可以使用以下的液体:对在rpmi-1640的培养基中搀和了10%的胎牛血清fbs(fetalbovineserum)的液体根据需要而添加了抗菌素、丙酮酸钠等补充剂而成的液体。作为第二容器12中所存贮的液体l2,可以使用上面所提及的液体。

第三容器13中所存贮的预备处理液l3是在尖头缸1的使用开始前用于预先填充注吸件主体部22与柱塞主体部32之间的空间的液体。有关用作预备处理液l3的液体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使用生理食盐水等,但较为理想的是使用上面提及的培养基。特别理想的是预备处理液l3为与液体l1或液体l2实质上同一成分的液体。

在使用同一的液体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第一容器11或第二容器12兼备第三容器13的功能。在使第一容器11兼备第三容器13的功能的情况下,只要在保持预备处理液l3的工序中,使注吸件2的远端开口24浸渍到第一容器11的液体l1中的例如不能吸引到细胞凝集块c的位置来进行吸引便可。在使第二容器12兼备第三容器13的功能的情况下也同样。

上述的细胞移动方法中,在上述预备处理液的保持工序中预备处理液l3被预先吸引到尖头缸1,因此,管状通道2p的壁面有可能因该预备处理液l3而成为濡湿的状态。然而,在液体l1、l2为细胞凝集块c的培养基(细胞培养液)的情况下,若它们与预备处理液l3被设为实质上同一成分的液体,则在之后的细胞吸引工序以及细胞排出工序中即使两者混合在一起,液体l1、l2的成分也不会发生变化。

图6是将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对象物移动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细胞移动装置40的结构简略地予以表示的图。细胞移动装置40除了具备上述的尖头缸1及第一至第三容器11至13之外还具备头部组件14、滚珠螺杆141、第一马达m1、第二马达m2、第三马达m3及控制部17。头部组件14包括图1所示的头部15、以及组件主体16,组件主体16内置第二马达m2及第三马达m3且让头部15被组装于其中。头部15安装尖头缸1,而且具备使柱塞3在尖头缸1内部进退移动的柱塞连杆153。

第一马达m1(头部移动机构)是产生驱动滚珠螺杆141绕轴心正转或逆转的驱动力的马达。滚珠螺杆141上卡合有省略了图示的螺母部件。上述螺母部件基于滚珠螺杆141被转动驱动而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头部组件14安装于上述螺母部件。即,搭载了尖头缸1的头部组件14基于第一马达m1的驱动而在左右方向上移动。此处,头部组件14能够在第一至第三容器11至13的上方空间中移动。

第二马达m2是产生使头部15相对于组件主体16下降或上升的驱动力的马达。基于第二马达m2的驱动,能够使头部15下降以使尖头缸1的远端部分浸渍到第一至第三容器11至13的液体l1至l3中,或使头部15在上述浸渍后上升。

第三马达m3是产生使柱塞连杆153在上下方向进退移动的驱动力的马达。基于第三马达m3的驱动,柱塞连杆153被提升,柱塞上升时在远端开口24处产生吸引力,从而能够吸引、保持液体l1至l3。另一方面,基于柱塞连杆153的推下而使柱塞3下降时,在远端开口24处产生排出力,从而将保持在尖头缸1内的液体排出。

控制部17通过控制第一至第三马达m1至m3的驱动来控制细胞移动装置40的工作。具体而言,控制部17通过控制第一马达m1的驱动来控制头部组件14的在滚珠螺杆141上的移动动作亦即头部15的左右方向的定位动作。此外,控制部17通过控制第二马达m2的驱动来控制使头部15下降或上升的动作。而且,控制部17通过控制第三马达m3的驱动来控制柱塞3的进退动作亦即由尖头缸1进行的液体的吸引及排出动作。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7进行:第一控制,执行上述的预备处理液的保持工序;第二控制,执行细胞吸引工序;第三控制,执行细胞排出工序。以下,对上述的各工序(控制)作详细说明。

图7的(a)至(c)是表示上述(1)的预备处理液的保持工序(第一控制)的图。在该工序的执行之际,将未使用的尖头缸1安装于头部15。该尖头缸1处于图7的(a)所示的初始状态。即,处于柱塞3相对于注吸件2下降至最深且柱塞远端部34从注吸件2的远端开口24稍为突出的状态。然后,控制部17驱动第一马达m1来使头部组件14移动,以使尖头缸1处于第三容器13的上方空间。而且,控制部17驱动第二马达m2来使头部15下降,直至注吸件2的远端部2t充分地浸渍到第三容器13内的预备处理液l3中。图7的(b)表示了该下降后的状态。

然后,控制部17如图7的(c)所示那样驱动第三马达m3,使柱塞3(柱塞连杆153)的上升及下降的动作(进退动作)进行预先设定的循环。即,通过使柱塞3上升指定距离,直至柱塞远端部34没入在注吸件2内,来将预备处理液l3从远端开口24吸引到管状通道2p内。接着,通过使柱塞3下降,直至柱塞远端部34从远端开口24突出,来将被吸引到管状通道2p的预备处理液l3a的一部分排出到第三容器13。

通过进行所需次数(例如一至五个循环左右)的这样的吸引及排出的循环,在注吸件主体部22与柱塞主体部32之间的空间便会保持有所被吸引的预备处理液l3a。即,上述空间被预备处理液l3a预先充满,由此,之后的细胞吸引工序中被导入尖头缸1内的细胞凝集块c便不能容易地进入到上述空间。

图8的(a)至(d)是表示上述(2)的细胞吸引工序的图。尤其是图8的(a)、(b)表示了在管状通道2p内形成空气层的工序(第四控制),图8的(c)、(d)表示了吸引细胞凝集块c的工序(第二控制)。控制部17从图7的(c)的状态驱动第二马达m2来使头部15上升,如图8的(a)所示那样,使注吸件2的远端开口24设置在空气中。

接着,控制部17如图8的(b)所示那样驱动第三马达m3来使柱塞3上升指定长度。由此,在远端开口24附近的管状通道2p中形成空气层h。即,成为以下的状态:在尖头缸1的吸引方向上,在管状通道2p的上游侧存在着预备处理液l3a,而在最下游侧存在着空气层h。在该状态下,柱塞远端部34位于空气层h中。

接着,控制部17驱动第一马达m1来使头部组件14移动,以使尖头缸1位于第一容器11的上方空间。此时,进行尖头缸1的定位,以使远端开口24位于被收容在第一容器11中的细胞凝集块c的铅垂上方。对于该定位可以采用例如以下的技术:拍摄第一容器11的图像,在图像上确定细胞凝集块c的存在位置,由控制部17将此作为坐标信息来接受。而且,控制部17驱动第二马达m2来使头部15下降,直至注吸件2的远端部2t浸渍到第一容器11内的液体l1中,更详细而言为远端开口24位于液体l1中的细胞凝集块c的正上方附近的位置。图8的(c)表示了该下降后的状态。

然后,控制部17如图8的(d)所示那样驱动第三马达m3来使柱塞3上升指定距离。由此,第一容器11的液体l1的一部分与细胞凝集块c从远端开口24被吸引到管状通道2p内。在管状通道2p内,细胞凝集块c便会浮游在所被吸引的液体l1a中。

该细胞吸引工序中,由于预先使预备处理液l3a保持于注吸件主体部22与柱塞主体部32之间的空间,因此,不会因前述的毛细管现象或内部压力等而导致液体l1在管状通道2p中急剧上升。此外,空气层h作为在管状通道2p内使预先保持在尖头缸1内的预备处理液l3a与之后被吸引的包含细胞凝集块c的液体l1a分隔的密封层而发挥作用。因此,所被吸引的细胞凝集块c不会移动到预备处理液l3a内。因此,能够防止细胞凝集块c被夹在注吸件主体部22与柱塞主体部32之间的情况。而且,基于空气层h的存在,能够防止预备处理液l3a与液体l1混合的情况或预备处理液l3a在后阶段的细胞排出工序中被排出到第二容器12的情况。

图9的(a)至(c)是表示上述细胞吸引工序中的优选的前处理工序的图。该前处理工序是通过在使注吸件2的远端开口24浸渍到第一容器11的液体l1中后使柱塞3上升微小距离来将微量的液体l1保持于远端开口24附近的工序。图9的(a)所示的尖头缸1的状态为管状通道2p的远端处形成有空气层h的状态,是与上述的图8的(b)相当的图。尖头缸1被设置到第一容器11的上方空间,远端开口24被对位于细胞凝集块c。

之后,控制部17如图9的(b)所示那样驱动第二马达m2来使头部15下降,直至注吸件2的远端部2t浸渍到第一容器11内的液体l1的表层附近。而且,控制部17如图9的(c)所示那样驱动第三马达m3来使柱塞3上升微小距离。由此,如图中的局部e3的放大图所示那样,使空气层h稍微向吸引方向上游侧移动,并且使少量的液体l1被吸引到远端开口24附近的管状通道2p中。图中的符号l11表示所被吸引的液体l1。

若使注吸件2的远端部2t突入到液体l1中时,由于管状通道2p的远端被空气层h所占,有时会在远端开口24附近产生气泡。在该气泡存在的状态下而使远端开口24接近细胞凝集块c来执行吸引动作时,有时因该气泡挡住细胞凝集块c等而导致不能进行恰当的吸引。然而,由于如图9的(c)所示那样,前置了使柱塞3上升微小距离的上升动作,因此,即使在远端开口24附近产生了气泡,也能够排除该气泡。

然后,控制部17首先驱动第二马达m2来使远端开口24接近细胞凝集块c,接着,驱动第三马达m3来使柱塞3上升指定距离,使细胞凝集块c从远端开口24吸引到管状通道2p内。即,执行上述的图8的(c)、(d)的动作。此时,处于微量的液体l11被预先保持于远端开口24附近的管状通道2p中的状态,亦即处于远端开口24被液体l11闭塞的状态,因此,便能够顺畅地进行细胞凝集块c的吸引。

图10的(a)至(c)是表示上述(3)的细胞排出工序(第三控制)的图。控制部17从图8的(d)的状态驱动第二马达m2来使头部15上升,如图10的(a)所示那样,使保持着细胞凝集块c的尖头缸1上升。接着,控制部17驱动第一马达m1来使头部组件14移动,以使尖头缸1位于第二容器12的上方空间。而且,控制部17驱动第二马达m2来使头部15下降,直至注吸件2的远端部2t浸渍到第二容器12内的液体l2中。图10的(b)表示了该下降后的状态。

接着,控制部17驱动第三马达m3来使柱塞3下降指定长度。详细而言,使柱塞3下降至柱塞远端部34从远端开口24突出为止。由此,如图10的(c)所示那样,保持于尖头缸1的液体l1a及细胞凝集块c被排出到第二容器12的液体l2中。基于以上的动作,细胞凝集块c的从第一容器11往第二容器12的移动结束。该排出动作中,也可以使柱塞远端部34不从远端开口24突出,而使柱塞远端部34下降至让注吸件2内残留有空气层h的程度(图9的(b)所示的程度)。例如在液体l2为粘性高的液体的情况下,若使柱塞远端部34完全下降而直至空气层h被排出时,存在着在该液体l2内残留有气泡的担忧。这样的情况时,较为理想的是如上所述那样调整柱塞远端部34的下降程度。

如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包含有以下的工序:在由尖头缸1进行细胞凝集块c(对象物)的吸引及排出之前,使预备处理液lma保持于注吸件2的管状通道2p的壁面与柱塞3的周面之间的空间。由此,上述空间便预先被预备处理液lma充满,在之后的细胞吸引工序中被导入到尖头缸1内的细胞凝集块c不会被夹在注吸件2与柱塞3之间。因此,不会发生细胞凝集块c被困在尖头缸1内而不能被排出的问题,能够使细胞凝集块c的排出性能变得良好。

接着,对使上述的细胞移动装置40更具体化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1是具备多个上述的头部15的多头型细胞移动装置4的立体图。图12是组装有多个头部10的头部组件61的立体图。细胞移动装置4包括支撑架41、被支撑架41支撑的基台42、被组装于基台42的细胞移动线50、设置在基台42上方的头部组件61及照明单元62、以及设置在基台42下方的摄像单元63。

支撑架41包含基架411和一对侧架412。基架411是在x方向较长的长方体形状的框架组装体,包含呈矩形的下层框架411a和在其之上的上层框架411b。上层框架411b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用于使摄像单元63沿x方向移动的导轨413。基台42具有指定的刚性,其的局部或全部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在俯视下,为具有与基架411大致相同尺寸的长方形的平板。

在基台42上,框架台43被竖立设置。框架台43具备在x方向上延伸的平板的上框架431及中框架432。在上框架431的上表面上组装有用于使头部组件61沿x方向移动的上导轨433。此外,在中框架432的上表面上组装有使照明单元62沿x方向移动的中导轨434。

细胞移动线50由实施一系列的细胞移动工序所必要的要素沿x方向排列而成,该一系列的细胞移动工序为从细胞含有液中抽取所希望的细胞凝集块并且使之移动到指定的容器中的工序。细胞移动线50包括存贮细胞含有液的对象物库存部51、分注尖头库存部52、被分注有细胞含有液而且用于分选细胞凝集块的细胞分选部53、尖头库存部54、尖头摄像部55、接受被分选后的细胞凝集块的细胞移载部56、黑盖载置部57、尖头废弃部58及预备处理部59。此处,细胞分选部53是与图5及图6所示的第一容器11相当的容器所设置的部位,细胞移载部56是与第二容器12相当的容器所设置的部位,预备处理部59是与第三容器13相当的容器所设置的部位。

头部组件61包含组件主体611、头部单元612、x滑件613及y滑件614。如图12所示,头部单元612包括多个在上面所说明的头部10、第一吸嘴615及第二吸嘴616。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由八个头部10沿x方向排列成一列的例子。头部10的数量为任意,而且其也可以在x-y方向上排列成矩阵状。第一吸嘴615及附带吸盘617的第二吸嘴616可上下移动地被组装于组件主体611,而且在内部具备能够产生吸引力及排出力的活塞机构。组件主体611的内部内置有与图6所示的第二马达m2相当的头部马达171(图14)、与第三马达相当的尖头马达172、以及用于这些马达的驱动传递机构。

x滑件613被组装于上导轨433。上导轨433上附设有与图6的第一马达m1相当的x轴马达441。基于x轴马达441工作,x滑件613在上导轨433上沿x方向移动。y滑件614在y方向的一端(前端)支撑组件主体611。y滑件614被组装于设置在x滑件613的上表面上的y轨道(图11中未示出)。基于附设在上述y轨道上的y轴马达442(参照图14)工作,y滑件614及组件主体611沿y方向移动。即,头部单元612基于组件主体611沿着上导轨433及上述y轨道移动而在x方向及y方向上自如地移动。因此,头部单元612在基台42的上方能够沿着指定的移动路径而在细胞移动线50上移动。

照明单元62为了从上方主要对细胞分选部53及细胞移载部56进行照明而可移动地被设置于基台42的上方。上述照明在由摄像单元63拍摄被保持在细胞分选部53或细胞移载部56中的细胞凝集块时,作为透视照明而被利用。照明单元62包含发出照明光的照明器621、x滑件622及保持件623。x滑件622被组装于中导轨434。中导轨434上附设有照明单元驱动马达443。基于驱动马达443工作,x滑件622沿x方向而在中导轨434上移动。保持件623保持照明器621并且以基于省略图示的驱动装置而能够相对于x滑件622沿y方向移动短距离的方式而被组装。因此,照明器621在基台42的上方能够沿x方向及y方向移动。

摄像单元63为了从基台42的下方拍摄被保持在细胞分选部53及细胞移载部56中的细胞凝集块而可移动地被设置在基台42的下方。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摄像单元63为了在尖头摄像部55处观察尖头缸1在头部15上的安装状态而被使用。摄像单元63包含摄像机631、反射照明器632、x滑件633及保持件634。

摄像机631包含ccd图像传感器和使光像成像在该ccd图像传感器的受光面上的光学系统。反射照明器632是在摄像机631的拍摄对象物为不是光透视体时或被荧光染色等时所使用的光源。x滑件633被组装于支撑架41的导轨413。导轨413上附设有摄像单元驱动马达444。基于驱动马达444工作,x滑件633沿x方向而在导轨413上移动。保持件634保持摄像机631及反射照明器632,并且以基于省略图示的驱动装置而能够相对于x滑件633沿y方向移动短距离的方式而被组装。因此,摄像机631在基台42的下方能够沿x方向及y方向移动。

图13是省略了基台42的图示而抽取细胞移动线50的结构要素来表示的立体图。图13中,还模式地标示了上述的头部组件61、照明单元62及摄像单元63的设置位置。细胞移动线50由分注尖头库存部52、对象物库存部51、尖头库存部54、尖头摄像部55、细胞分选部53及预备处理部59、黑盖载置部57、细胞移载部56及尖头废弃部58从x方向的上游侧(图13的左端侧)依次排列成一列而成。上述的各个部在基台42上的位置基于定位部件42s而被确定。

对象物库存部51是成为分注的来源的存贮分散有多量的细胞凝集块(对象物)的细胞培养液的部位。对象物库存部51包括设置在基台42上的指定位置的箱511、由该箱511所保持的管512、载置在箱511上的盖部件513。管512是上面开口的圆筒状容器,存贮含有细胞凝集块及夹杂物的细胞培养液。盖部件513是用于将管512的开口封盖的部件。

分注尖头库存部52是保管多个分注尖头80的部位。分注尖头80是细长的管状部件,包括被第一吸嘴615嵌入的上端部和在端缘具备吸引及排出细胞培养液的开口的下端部。分注尖头80能够相对于第一吸嘴615安装或拆卸。分注尖头80基于从第一吸嘴615施加的吸引力而吸引细胞培养液,另一方面基于所被施加的上述排出力而排出所吸引的细胞培养液。分注尖头库存部52包括将以立设状态呈矩阵状排列的分注尖头80予以保持的保持箱521、以及箱盖件523。保持箱52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整列地保持分注尖头80的保持件522。

细胞分选部53是用于从含有各种尺寸的细胞凝集块及夹杂物的细胞培养液中分选出所希望的尺寸的细胞凝集块的部位。细胞分选部53包含碟形件64及保持台531。碟形件64是被分注尖头80分注包含细胞凝集块的细胞培养液而且能够存贮该细胞培养液的上面开口的容器。保持台531对碟形件64进行定位并予以保持。

碟形件64是与之前在图5及图6中所说明的第一容器11相当的容器,包含具备在上表面侧用于保持细胞凝集块的多个凹部的孔板。上述凹部的底部上设有通孔,成为抽取对象的细胞凝集块被上述凹部保持,而夹杂物等则从上述通孔中掉下。通过如此进行细胞凝集块和夹杂物的分选,在上述孔板上便仅留下了细胞凝集块。细胞凝集块的被保持在上述凹部上的状态的图像在照明单元62的亮灯的情况下被摄像机631拍摄。由此来确定应被吸引的细胞凝集块的位置。

尖头库存部54是保持多个上述的尖头缸1的部位。尖头缸1能够相对于头部15安装或拆卸。尖头缸1具有以下功能:吸引被保持在上述的孔板的凹部上的细胞凝集块,随着头部组件61的移动来搬运该细胞凝集块,并使之排出到细胞移载部56。尖头库存部54具备将以立设状态呈矩阵状排列的多个尖头缸1予以保持的保持箱541。尖头缸1以其上端部分从保持箱541的上端面向上方突出的状态而被保持箱541保持。即,尖头缸1以能够容易地对在z方向上移动的头部15进行安装的状态而被保持箱541保持。

尖头摄像部55是提供拍摄安装于头部15的尖头缸1的图像的位置的部位。上述拍摄由摄像单元63进行。进行上述拍摄时,摄像单元63的摄像机631移动到尖头摄像部55的正下方,在反射照明器632的照明下,拍摄各尖头缸1的图像。根据尖头缸1的图像以及拍摄时的焦点位置信息,求出尖头缸1的远端开口24的xyz坐标位置。根据该坐标位置与预先设定的基准位置的差值导出补正值。该补正值作为头部15的移动控制时的补正值而被利用。

细胞移载部56设置在细胞移动线50中的x方向的下游侧端部附近,是成为从细胞分选部53的碟形件64中所吸引的细胞凝集块的移动目的地的部位。细胞移载部56包含微量滴定板65及保持台561。微量滴定板65是与在图5及图6中所说明的第二容器12相当的容器,是上面开口的多个小的孔(well)66呈矩阵状排列而成的板。微量滴定板65由具有透光性的部件例如透明塑料形成。一般情况下,一个孔66中收容一个细胞凝集块。因此,利用摄像机631能够拍摄收容于各孔66的状态下的细胞凝集块。此外,孔66的排列间距被设定为与安装于排成一列的头部15的尖头缸1组的排列间距基本相同。由此,能够从一组的尖头缸1同时地将细胞凝集块排出到孔66。保持台561将微量滴定板65定位并予以保持。

黑盖载置部57是载置覆盖于细胞移载部56的第一黑盖571和覆盖于细胞分选部53的第二黑盖572的部位。第一黑盖571及第二黑盖572是用于以被遮光的状态拍摄碟形件64或微量滴定板65所保持的细胞凝集块时的遮光体。例如,在将荧光剂添加到细胞培养液中来进行细胞凝集块的荧光观察时,第一黑盖571及第二黑盖572以遮盖保持台231、261的方式覆盖。

尖头废弃部58设置在细胞移动线50中的x方向的最下游侧端部,是结束了上述的吸引及排出动作的使用后的尖头缸1及分注尖头80被废弃的部位。尖头废弃部58包含用于收容使用后的尖头缸1及分注尖头80的回收箱581。在上述废弃时,装备了尖头缸1或分注尖头80的头部组件61移动到回收箱581的开口部582的上面,执行使尖头缸1或分注尖头80从头部单元612卸下的卸下动作。基于该卸下动作,尖头缸1或分注尖头80通过开口部582而掉下到回收箱581中。

预备处理部59是与细胞分选部53在y方向上相邻地设置且载置有存贮预备处理液的贮存器591的部位。贮存器591是与在图5及图6中所说明的第三容器13相当的容器,上述预备处理液是如在前面所说明的那样让安装于头部15后的首次使用的在先的尖头缸1吸引的液体。此处,细胞培养液用作预备处理液。贮存器591也可以与尖头库存部54在y方向上相邻地设置,或者也可以设置在设于尖头摄像部55与细胞分选部53之间的空间。

图14是表示头部组件61的控制结构的方块图。细胞移动装置4具备轴控制部170(控制部),该轴控制部170用于控制头部15及其内部的柱塞连杆153(图1)的上下方向的移动,以及用于控制头部组件61的x方向、y方向及z方向的移动。轴控制部170控制上述的x轴马达441及y轴马达442(头部移动机构)、头部马达171、尖头马达172的驱动。

轴控制部170通过控制与图6的第一马达m1相当的x轴马达441、以及y轴马达442来控制头部组件61的沿x方向及y方向的移动。即,轴控制部170以使头部组件61沿着指定的移动路径而在细胞移动线50上移动的方式来驱动x轴马达441及y轴马达442。

头部马达171是与图6的第二马达m2相当的马达,尖头马达172是与第三马达m3相当的马达。轴控制部170通过控制头部马达171的驱动来控制头部15的z方向上的高度位置。此外,轴控制部170通过控制尖头马达172的驱动来使柱塞连杆153上下移动,由此控制往尖头缸1的对预备处理液的吸引、对细胞凝集块的吸引及排出动作等。此外,轴控制部170还控制使第一吸嘴615及附带吸盘617的第二吸嘴616(图12)上下移动的动作、以及使这些吸嘴615、616产生吸引力及排出力的活塞机构的动作。

下面,根据图11至图14及图15至图18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细胞移动装置4的工作。图15是表示细胞移动装置4所执行的整体工序的流程图。轴控制部170首先执行分注动作(步骤s1)。分注动作为以下的动作:将库存在管512中的分散有多量的细胞凝集块c的细胞培养液吸引指定量并排出到碟形件64。

为了进行该分注动作,轴控制部170依次执行下面的a1至a4的控制。即,(a1)使头部组件61移动到分注尖头库存部52的上面,使分注尖头80安装于第一吸嘴615;(a2)使头部组件61移动到对象物库存部51的上面,使管512中所存贮的含有细胞凝集块的细胞培养液以指定的分注量吸引到分注尖头80内;(a3)使头部组件61移动到细胞分选部53的上面,使分注尖头80内的上述细胞培养液排出到碟形件64;(a4)使头部组件61移动到尖头废弃部58的上面,将使用完毕的分注尖头80从第一吸嘴615卸下并废弃到回收箱581内。

接着,执行利用尖头缸1进行的细胞移动动作。轴控制部170执行使尖头缸1安装于头部15的控制(步骤s2)。具体而言,轴控制部170驱动x轴马达441以及有必要时驱动y轴马达442,来使头部组件61移动到尖头库存部54的上面。此时,使一个尖头缸1与一个头部15对位。而且,轴控制部170驱动头部马达171来使上述已对好位的头部15下降,使尖头缸1安装于该头部15的远端。

该安装后,头部组件61移动到尖头摄像部55,对安装在头部15上的尖头缸1进行拍摄。基于该拍摄来检测尖头缸1的相对于头部15的安装状态,求取尖头缸1的远端开口24的xyz坐标。由此,来识别远端开口24的相对于头部15的远端位置的位置偏差,获得使头部15移动时的xyz坐标补正值(步骤s3)。

然后,轴控制部170执行在前面根据图7的(a)至(c)所说明的预备处理液的保持工序(第一控制)(步骤s4)。轴控制部170使头部组件61移动到预备处理部59,使存贮在贮存器591中的预备处理液吸引到尖头缸1。

其次,判定安装于头部15的尖头缸1的使用次数是否为预先设定的交换次数以下(步骤s5)。通常,尖头缸1执行了一次至五十次左右的细胞凝集块的吸引及排出动作的循环后便需要交换。这是因为执行了上述循环后,细胞的破碎片和夹杂物会残留在尖头缸1内,对本来目的的细胞凝集块的移动产生障碍。

尖头缸1的使用次数为交换次数以下时(步骤s5中为“是”),轴控制部170执行在前面根据图8的(a)至(d)及图9的(a)至(c)所说明的细胞吸引工序(第二控制)(步骤s6)。接着,轴控制部170执行在前面根据图10的(a)至(c)所说明的细胞排出工序(第三控制)(步骤s7)。

之后,确认细胞凝集块是否已排出了预先设定的指定个数(步骤s8)。上述指定个数例如为微量滴定板65所具有的孔66的个数。若确认到此时细胞凝集块已移动到所有的孔66中,便判定为已完成指定个数的排出(步骤s8中为“是”),结束处理。尖头缸1的使用次数达到交换次数时(步骤s5中为“否”)也结束处理。另一方面,当判定为未完成指定个数的排出时(步骤s8中为“否”),则返回到步骤s5,让处理反复进行。即,尖头缸1已保持有预备处理液,管状通道2p为濡湿的状态,因此,预备处理液的保持工序已不需要进行。

图16是表示图15的预备处理液的保持工序(步骤s4)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轴控制部170驱动x轴马达441及y轴马达442,使头部组件61移动到预备处理部59的上面。安装有尖头缸1的头部15以与存贮在贮存器591中的预备处理液相向的方式而被定位(步骤s11)。而且,轴控制部170驱动尖头马达172来使柱塞连杆153下降,使柱塞3处于最深地穿通在注吸件2中的图7的(a)所示的状态(步骤s12)。

接着,轴控制部170驱动头部马达171来使头部15(尖头缸1)下降,直至注吸件2的远端部2t浸渍到贮存器591内的预备处理液中(步骤s13)。而且,轴控制部170驱动尖头马达172来使柱塞3上升指定距离(步骤s14)。由此,预备处理液从注吸件2的远端开口24被吸引到管状通道2p内。接着,轴控制部170使柱塞3下降指定距离(步骤s15)。由此,被吸引到管状通道2p中的预备处理液的一部分被排出到贮存器591。该动作与在图7的(c)中所说明的同样。

之后,轴控制部170确认由步骤s14的吸引和步骤s15的排出所构成的周期是否已被执行了预先设定的指定次数(步骤s16)。未达到指定次数时(步骤s16中为“否”),返回到步骤s14,让处理反复进行。另一方面,当达到指定次数时(步骤s16中为“是”),轴控制部170驱动头部马达171来使尖头缸1上升(步骤s17),结束处理。

图17是表示细胞吸引工序(步骤s6)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首先,轴控制部170执行在前面如图8的(a)及(b)所示的在管状通道2p内形成空气层的工序(第四控制)(步骤s21)。具体而言,轴控制部170在尖头缸1位于空中的状态下驱动尖头马达172来使柱塞3上升指定长度。由此,在注吸件2的远端开口24附近的管状通道2p中形成空气层h。

接着,轴控制部170驱动y轴马达442使头部组件61移动到细胞分选部53的碟形件64的上方空间。此时,安装有尖头缸1的头部15之一以设置到碟形件64中的一个细胞凝集块的铅垂线上的方式而被定位(步骤s22)。此时,在前面的步骤s3中所获得的补正数据作为头部15的定位数据而被使用。

之后,轴控制部170执行在前面如图9的(a)至(c)所示的前处理工序。即,轴控制部170驱动头部马达171来使头部15下降,直至注吸件2的远端部2t浸渍到碟形件64内的细胞培养液的表层附近(步骤s23)。而且,轴控制部170驱动尖头马达172来使柱塞3上升微小距离(步骤s24)。由此,使少量的细胞培养液吸引到远端开口24附近的管状通道2p中。

其次,轴控制部170执行在前面如图8的(c)及(d)所示的吸引细胞凝集块的工序。轴控制部170驱动头部马达171来使尖头缸1下降,使远端开口24浸渍到碟形件64的细胞培养液中并且接近作为吸引目标的细胞凝集块(步骤s25)。而且,轴控制部170驱动尖头马达172来使柱塞3上升指定距离,使上述细胞凝集块从远端开口24被吸引到管状通道2p内(步骤s26)。然后,轴控制部170驱动头部马达171来使尖头缸1上升(步骤s27),结束处理。

图18是表示细胞排出工序(步骤s7)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轴控制部170驱动x轴马达441来使头部组件61移动到细胞移载部56的微量滴定板65的上方空间。此时,安装有尖头缸1的头部15之一以设置在微量滴定板65中的一个孔66的铅垂线上的方式而被定位(步骤s31)。

其次,轴控制部170执行在前面如图10的(b)及(c)所示的排出细胞凝集块的工序。轴控制部170驱动头部马达171来使尖头缸1下降,使远端开口24浸渍到微量滴定板65的细胞培养液中并且接近作为目标的一个孔66(步骤s32)。而且,轴控制部170驱动尖头马达172来使柱塞3下降指定距离,使所吸引的细胞凝集块连同细胞培养液一起从远端开口24排出到孔66(步骤s33)。然后,轴控制部170驱动头部马达171来使尖头缸1上升(步骤s34),结束处理。

以上所说明的细胞移动装置4中,示出了具备存贮预备处理液的贮存器591的例子,不过,也可以让别的容器兼用贮存器591的作为容器的功能。例如,细胞分选部53所具备的碟形件64中存贮有细胞培养液。也可以将该细胞培养液用作上述预备处理液。此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对碟形件64设置在预备处理液的保持工序中让尖头缸1进入的区域(不会吸引到细胞凝集块c的区域)。

此外,也可以使让细胞移载部56的微量滴定板65兼用贮存器591的功能。此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对微量滴定板65设置在预备处理液的保持工序中让尖头缸1进入的专用的通道。而且,还可以使库存未使用的尖头缸1的尖头库存部54的保持箱541存贮作为预备处理液的液体。

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主要包含具有以下的技术方案的发明。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对象物移动方法包括:准备工序,准备具备注吸件和柱塞的尖头,所述注吸件具有吸引对象物的远端开口及一端与该远端开口相连的管状通道,所述柱塞在所述管状通道内进退移动;保持工序,使所述注吸件的远端开口浸渍到指定的预备处理液中并且使所述柱塞进退移动,以使所述预备处理液保持于所述管状通道与所述柱塞之间的空间;吸引工序,使所述注吸件的远端开口浸渍到含有对象物的液体中并且使所述柱塞上升,以将所述对象物连同所述液体一起吸引到所述管状通道内;以及排出工序,使所述柱塞下降,以使所述对象物连同所述液体一起排出到外部。

该方法包含以下的工序:在由尖头进行对象物的吸引及排出之前,使预备处理液保持于注吸件的管状通道与柱塞之间的空间。由此,上述空间便预先被预备处理液充满,之后的吸引工序中被导入到尖头内的对象物便不能够容易地进入到上述空间。因此,能够抑制吸引到尖头内的对象物被夹在注吸件与柱塞之间的情况,因而能够使排出对象物的排出性能变得良好。

上述的对象物移动方法中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保持工序与所述吸引工序之间包括:形成工序,将所述注吸件的远端开口设置在空气中,使所述柱塞上升指定长度,以便在所述远端开口附近的所述管状通道中形成空气层。

根据该方法,所述空气层作为在管状通道内将预先保持在尖头内的预备处理液与之后被吸引的含有对象物的液体予以隔开的密封层而发挥作用。因此,排除了所被吸引的对象物移动到所述预备处理液内的可能性。而且,能够防止所述预备处理液与所述液体混合的情况或所述预备处理液在所述排出工序中排出到所述第二容器的情况。

在形成所述空气层的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吸引工序包括:在使所述注吸件的远端开口浸渍到含有所述对象物的液体中后,使所述柱塞上升微小距离,从而使微量的所述液体保持于所述远端开口附近的工序;以及在使所述远端开口位于所述对象物的上方近傍后,使所述柱塞上升指定距离,从而将所述对象物从所述远端开口吸引到所述管状通道内的工序。

根据该方法,基于柱塞的所述微小距离的上升,即使在所述远端开口附近产生了气泡,也能够将其排除。而且,由于会成为微量的所述液体被保持在所述远端开口附近的状态,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之后的对象物的吸引。

上述的对象物移动方法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对象物为细胞,所述液体为培养基。根据该方法,能够在医疗或生物学研究的用途中应用本发明。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对象物移动装置包括:第一容器,存贮含有对象物的液体;第二容器,接受所述对象物;第三容器,存贮预备处理液;尖头,具备注吸件和柱塞,所述注吸件具有吸引所述对象物的远端开口及一端与该远端开口相连的管状通道,所述柱塞在所述管状通道内进退移动;头部,安装所述尖头,具备使所述柱塞进退移动的连杆;头部移动机构,使所述头部在该头部与所述第一容器、所述第二容器及所述第三容器之间移动;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头部及所述头部移动机构的工作;其中,所述控制部执行以下控制:第一控制,使所述头部移动到所述第三容器的位置,使所述注吸件的远端开口浸渍到所述第三容器的预备处理液中并且使所述柱塞进退移动,以使所述预备处理液保持于所述管状通道与所述柱塞之间的空间;第二控制,使所述头部移动到所述第一容器的位置,使所述注吸件的远端开口浸渍到所述第一容器的液体中并且使所述柱塞上升,以将所述对象物连同所述液体一起吸引到所述管状通道内;以及第三控制,使所述头部移动到所述第二容器的位置,使所述柱塞下降,以使所述对象物连同所述液体一起排出到所述第二容器。

根据该装置,在由尖头进行对象物的吸引及排出之前,所述控制部执行使预备处理液保持于注吸件的管状通道与柱塞之间的空间的第一控制。由此,上述空间便预先被预备处理液充满,之后的第二控制中被导入到尖头内的对象物便不能够容易地进入到所述空间。因此,能够抑制吸引到尖头内的对象物被夹在注吸件与柱塞之间的情况,因而能够使第三控制的执行时的排出对象物的排出性能变得良好。

上述的对象物移动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一控制与所述第二控制之间执行:第四控制,将所述注吸件的远端开口设置在空气中,使所述柱塞上升指定长度,以便在所述远端开口附近的所述管状通道中形成空气层。

根据该装置,所述空气层作为在管状通道内将基于第一控制的执行而预先被保持在尖头内的预备处理液与基于之后的第二控制而被吸引的含有对象物的液体予以隔开的密封层而发挥作用。因此,排除了所被吸引的对象物移动到所述预备处理液内的可能性。而且,能够防止所述预备处理液与所述液体混合的情况或第三控制的执行时被排出到所述第三容器的情况。

上述的对象物移动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第一容器或所述第二容器中存贮的液体与所述第三容器中存贮的预备处理液实质上为相同成分的液体。

上述方法中,由于预备处理液被预先吸引,因此,即使让空气层来分隔,管状通道的内壁也有可能因该预备处理液而成为濡湿的状态。然而,若使含有对象物的液体与预备处理液实质上为相同成分的液体,则即使两者混合在一起也不会产生丝毫的影响。

上述的对象物移动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对象物为细胞凝集块,所述液体为细胞培养液,所述第一容器为用于分选指定尺寸的细胞凝集块的碟形件,所述第二容器为具备收容所述细胞凝集块的孔的微量滴定板,所述第三容器为存贮所述细胞培养液的贮存器。

根据该装置,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进行细胞凝集块的分选及移动的细胞移动装置。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以下的对象物移动方法及对象物移动装置:能够使暂且被吸引到尖头内的对象物良好地排出而不会被困在该尖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