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生物阻燃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458721发布日期:2019-08-17 01:49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阻燃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环保生物阻燃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环保型阻燃剂,随着全球安全环保意识的日益加强,人们对防火安全及制品阻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无毒、高效、抑烟的无机系列阻燃剂,特别是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完全符合当今阻燃剂向环保型发展的大趋势。现有技术下的环保型阻燃剂,单体是一种颗粒状固态物质,具有热稳定性好、不挥发、效果持久、价格便宜等特点。主要使用在橡胶、塑料、电缆、木材、纤维等领域。

环保型阻燃剂中的氢氧化镁,在受热高温时分解释放出结合水,吸收大量的潜热,来降低它所附着的材料在火焰中的表面温度,具有抑制材料燃烧时起到冷却的作用,分解生成的氧化镁又是良好的耐火材料,也能帮助提高材料的抗火性能,同时它放出的水蒸气也可作为一种抑烟剂。氢氧化镁与同类无机阻燃剂相比,具有更好的抑烟效果;在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均无有害物质排放,而且还能中和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酸性与腐蚀性气体;在土壤中可以促进氮的吸收,活化土壤中不能吸收的磷,起到活化酶的作用,是土壤不可缺少的中量元素,还被誉为植物“维他命”。因此被称为绿色环保阻燃剂。

目前的环保阻燃剂,特别是氢氧化镁在应用方面,具有以下不足之处:

1、在某些应用领域,单质无法使用,需进行阴离子表面活性处理,导致生产成本升高。

2、固体粉状,用作填充物,使用量少,影响阻燃效果;达到阻燃效果,就要使用量多,但又影响被填充物的强度,致使应用受限。

3、附着性、可溶性、稳定性较差,无法单独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成本低廉的环保生物阻燃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环保生物阻燃剂,包括以下组成成分:绿色环保无机类阻燃材料10%~60%,腐殖酸类物质1%~30%,植物粘合剂10%~50%,复合淀粉衍生物10%-50%,水10%-20%。

所述的绿色环保无机类阻燃材料为氢氧化铝、氢氧化镁、赤磷、多聚磷酸铵、硼酸锌、氧化锑和钼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物。

所述的腐殖酸类物质为褐煤、风化煤、脂肪酸废液、造纸黑夜、海藻废液、糖蜜废液、酿酒废液、淀粉废液、秸秆有机肥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物。

所述的植物粘合剂为糯米粉、淀粉胶、豆胶或糊精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物。

所述的复合淀粉衍生物为磷酸酯氧化淀粉,交联醋酸酯淀粉,氧化交联淀粉,交联羧甲基淀粉、交联羟烷基淀粉、变性淀粉生物胶乳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物。

一种环保生物阻燃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常温下,在调浆罐中加入一定量的冷水,搅拌下加入一定量的粒度为200目~2000目,含镁量为50%~95%的粉末状氢氧化镁、粒度为200目~400目腐植酸含量为10%~40%的秸秆腐殖质,依次加入调浆罐调制5%~60%浓度的混悬液体;

(2)、常温下,在1号夹层反应釜中加入一定量的冷水,搅拌下将一定量的复合淀粉衍生物和植物粘合剂,加入反应釜调制1%~35%浓度的混悬液体,逐渐加热升温至80~95℃,保温1~30分钟,停止加热;

(3)、将1号反应釜中液体定量泵入2号反应釜中搅拌冷却至60℃以下;

(4)、取一定量2号釜中液体泵入调浆罐,按60~120转/分钟转速均匀混合10~30分钟,即的产品。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所制得的阻燃剂具有很好的稳定性、阻燃性、粘附性、抗风性、抗雨雪、保温性、环保性、肥效性、可降解、使用方便、成本低廉等特点,可在林地、草地、荒地、农田、道边、村庄周边等地表易燃物防火阻燃中应用,使用过程中利用植物粘合剂和淀粉衍生物作载体,将粉体阻燃剂均匀螯合形成液态环保生物阻燃剂,喷施自然干燥后,会很好的粘附在易燃物表面,并可利用生物原理在10-120天内完全自然降解和分解并形成土壤所需的有机和无机养料,可改良、养护土壤,促进落地植物腐烂、环保、安全、杜绝污染,可控制明火燃烧及火势蔓延。而且可抗抵6~8级大风不飘扬,同时可促进落地植物腐烂,还能保护植物的生长,其功效优于传统阻燃剂的其他材料及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环保生物阻燃剂及其制备方法,将以下物质重量份数比混合:

(1)常温下,在调浆罐中加入一定量的冷水,搅拌下加入600份的粒度为200目~2000目,含镁量为50%~95%的粉末状氢氧化镁、粒度为200目~400目腐植酸含量为10%~40%的秸秆腐殖质10份,依次加入调浆罐调制5%~60%浓度的混悬液体;

(2)、常温下,在1号夹层反应釜中加入1000份的冷水,搅拌下将120份的复合淀粉衍生物和植物粘合剂,加入反应釜调制1%~35%浓度的混悬液体,逐渐加热升温至80~95℃,保温1~30分钟,停止加热;

(3)、将1号反应釜中液体定量泵入2号反应釜中搅拌冷却至60℃以下;

(4)、取一定量2号釜中液体泵入调浆罐,按60~120转/分钟转速均匀混合10~30分钟,即的产品。

实施例2

一种环保生物阻燃剂及其制备方法,将以下物质重量份数比混合:

(1)常温下,在调浆罐中加入一定量的冷水,搅拌下加入700份的粒度为200目~2000目,含镁量为50%~95%的粉末状氢氧化镁、粒度为200目~400目腐植酸含量为10%~40%的秸秆腐殖质20份,依次加入调浆罐调制5%~60%浓度的混悬液体;

(2)、常温下,在1号夹层反应釜中加入1000份的冷水,搅拌下将120份的复合淀粉衍生物和植物粘合剂,加入反应釜调制1%~35%浓度的混悬液体,逐渐加热升温至80~95℃,保温1~30分钟,停止加热;

(3)、将1号反应釜中液体定量泵入2号反应釜中搅拌冷却至60℃以下;

(4)、取一定量2号釜中液体泵入调浆罐,按60~120转/分钟转速均匀混合10~30分钟,即的产品。

实施例3

一种环保生物阻燃剂及其制备方法,将以下物质重量份数比混合:

(1)常温下,在调浆罐中加入一定量的冷水,搅拌下加入750份的粒度为200目~2000目,含镁量为50%~95%的粉末状氢氧化镁、粒度为200目~400目腐植酸含量为10%~40%的秸秆腐殖质20份,依次加入调浆罐调制5%~60%浓度的混悬液体;

(2)、常温下,在1号夹层反应釜中加入1050份的冷水,搅拌下将150份的复合淀粉衍生物和植物粘合剂,加入反应釜调制1%~35%浓度的混悬液体,逐渐加热升温至80~95℃,保温1~30分钟,停止加热;

(3)、将1号反应釜中液体定量泵入2号反应釜中搅拌冷却至60℃以下;

(4)、取一定量2号釜中液体泵入调浆罐,按60~120转/分钟转速均匀混合10~30分钟,即的产品。

实施例4

一种环保生物阻燃剂及其制备方法,将以下物质重量份数比混合:

(1)常温下,在调浆罐中加入一定量的冷水,搅拌下加入800份的粒度为200目~2000目,含镁量为50%~95%的粉末状氢氧化镁、粒度为200目~400目腐植酸含量为10%~40%的秸秆腐殖质30份,依次加入调浆罐调制5%~60%浓度的混悬液体;

(2)、常温下,在1号夹层反应釜中加入1100份的冷水,搅拌下将160份的复合淀粉衍生物和植物粘合剂,加入反应釜调制1%~35%浓度的混悬液体,逐渐加热升温至80~95℃,保温1~30分钟,停止加热;

(3)、将1号反应釜中液体定量泵入2号反应釜中搅拌冷却至60℃以下;

(4)、取一定量2号釜中液体泵入调浆罐,按60~120转/分钟转速均匀混合10~30分钟,即的产品。

实施例5

一种环保生物阻燃剂及其制备方法,将以下物质重量份数比混合:

(1)常温下,在调浆罐中加入一定量的冷水,搅拌下加入780份的粒度为200目~2000目,含镁量为50%~95%的粉末状氢氧化镁、粒度为200目~400目腐植酸含量为10%~40%的秸秆腐殖质30份,依次加入调浆罐调制5%~60%浓度的混悬液体;

(2)、常温下,在1号夹层反应釜中加入1100份的冷水,搅拌下将170份的复合淀粉衍生物和植物粘合剂,加入反应釜调制1%~35%浓度的混悬液体,逐渐加热升温至80~95℃,保温1~30分钟,停止加热;

(3)、将1号反应釜中液体定量泵入2号反应釜中搅拌冷却至60℃以下;

(4)、取一定量2号釜中液体泵入调浆罐,按60~120转/分钟转速均匀混合10~30分钟,即的产品。

实施例6

一种环保生物阻燃剂及其制备方法,将以下物质重量份数比混合:

(1)常温下,在调浆罐中加入一定量的冷水,搅拌下加入770份的粒度为200目~2000目,含镁量为50%~95%的粉末状氢氧化镁、粒度为200目~400目腐植酸含量为10%~40%的秸秆腐殖质30份,依次加入调浆罐调制5%~60%浓度的混悬液体;

(2)、常温下,在1号夹层反应釜中加入1100份的冷水,搅拌下将180份的复合淀粉衍生物和植物粘合剂,加入反应釜调制1%~35%浓度的混悬液体,逐渐加热升温至80~95℃,保温1~30分钟,停止加热;

(3)、将1号反应釜中液体定量泵入2号反应釜中搅拌冷却至60℃以下;

(4)、取一定量2号釜中液体泵入调浆罐,按60~120转/分钟转速均匀混合10~30分钟,即的产品。

于2017年11月19日,在北京大兴区魏善庄镇河南辛庄村50亩经济林地里,对已完全干燥的落叶和枯草等易燃物,进行了不同实例的阻燃剂产品应用实施,并于12月18日进行了阻燃测试,其实施效果如下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