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紫甘薯花青素合成提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012267发布日期:2018-07-24 22:44阅读:8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紫甘薯花青素高效合成提取方法,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大量研究表明,膳食调节和营养补充可以改善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合理的营养疗法可以提高传统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使用量,从而减少药物治疗的副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紫甘薯中富含大量天然的花青素,具有抗氧化能力,能够改善人体功能及预防某些眼科疾病。因此,如何高效的提取利用紫甘薯中的花青素已成为21世纪新兴前沿的研究课题。

目前采用的分离提取技术得到的花青素:含量低、杂质多、医疗保健价值低。由于花青素对ph值、温度和光比较敏感,因此现有的超声技术、溶剂浸提法等分离纯化技术提取的花青素含量少、活性低,造成对人体保健,防病治病的效果降低。

紫甘薯被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誉为抗氧化活性最强的果蔬之一。这是因为紫甘薯中富含类黄酮、酚酸等多酚类物质。紫甘薯中的花青素被认为是紫甘薯的主要生物活性。因此,提取高生物活性和含量的紫甘薯花青素,保护人们富人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针对紫甘薯花青素主要集中在紫甘薯细胞内,大量花青素前体未被充分合成利用,导致目标成分溶出难、活性成分损失大、耗能高、成本高的缺陷,提出一种培养紫甘薯细胞合成花青素,建立提取率高、操作性强、成本低、条件温和的紫甘薯花青素合成提取方法。

具体按以下步骤操作进行:

(1)原料预处理:取新鲜、无腐烂的紫甘薯为原料,经清洗、机械捣碎至浆状后备用;(2)紫甘薯细胞培养:将步骤(1)中得到的紫甘薯浆经0.7mmol•l-1tritonx-100处理10~20min,50~60mpa的高流体静压处理5min后,接种:黑曲霉5-7%、红曲霉5-7%、乳酸菌0.5-0.8%、地衣芽孢杆菌1-3%、粘红酵母5-7%、黄孢原毛平革菌2-5%、蜡状芽孢杆菌2-5%、啤酒酵母0.8-1.2%,添加l-苯丙氨酸20~40mg/l,l-酪氨酸3~8mg/l,培养基配方:蔗糖0.3-0.6%,蛋白胨1.0-2.0%,葡萄糖0.3-0.6%,玉米浆1.0-3.0%,豆饼粉1.0-3.0%,nacl0.3-0.8%,kh2po40.2-0.6%,ph值2.1-4.5,25~30°c培养6~8天,收集培养液,上述百分比浓度为质量百分比浓度,l-苯丙氨酸与l-酪氨酸的添加质量比为1:1;(3)提取混合物的分离与浓缩:将步骤(2)的培养液至10000-12000r/min室温条件下离心10-20min,弃沉淀,收集上清液;在压力为0.1-0.6mpa,温度25-40°c下,将上清液进行超滤,收集滤液,得到花青素粗提液;(4)分离、纯化:将步骤(3)得到的花青素粗提液置于ab-8吸附树脂层析柱中进行动态吸附,用4-6倍柱体积的去离子水洗涤柱子,除去水溶性杂质,再用30-50%乙醇洗脱液等浓度洗脱柱子,流速为2-4ml/min,得到纯度较高的花青素洗脱液;(5)干燥:旋转蒸发回收乙醇,真空冷冻干燥得高纯度的花青素粉末成品。

步骤(2)中,菌种选择黑曲霉6%、红曲霉6%、乳酸菌0.6-0.7%、地衣芽孢杆菌1.5-2.5%、粘红酵母6%、黄孢原毛平革菌3-4%、蜡状芽孢杆菌3-4%、啤酒酵母1.0%等微生物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进行生物降解和合成。

步骤(2)中,培养基配方:蔗糖0.4-0.5%,蛋白胨1.2-1.8%,葡萄糖与玉米浆的添加的质量比为1:2。

步骤(4)中,超滤采用截留分子量500da的超滤装置。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以紫甘薯为原料,采用高流体静压-微生物发酵-超滤、柱层析等高新技术,提取紫甘薯已含有的花青素。

2、利用黑曲霉、红曲霉、黄孢原毛平革菌、蜡状芽孢杆菌和高流体静压破坏植物细胞壁,使花青素释放完全。

3、利用粘红酵母、乳酸菌产生苯丙氨酸酶,添加花青素前体物质l-苯丙氨酸与l-酪氨酸,利用紫甘薯中原有的成分继续促进加速更多的天然花青素合成。

4、本发明技术低温、低ph值、避光,确保花青素化学性质稳定性,有机溶剂利用少易回收,生产周期仅为5-8天。

5、得到的花青素成品纯度大幅提高,可以达到99.33%。

6、本发明克服了传统生产中温度较高,溶出率较低,有机试剂用量多,成本高,效率低等缺点。因此本发明可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增加紫甘薯的经济价值,延长紫甘薯产业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原料预处理:取新鲜、无腐烂的紫甘薯为原料,经清洗、机械捣碎至浆状后备用;(2)紫甘薯细胞培养:将步骤(1)中得到的紫甘薯浆经0.7mmol•l-1tritonx-100处理10~20min,50~60mpa的高流体静压处理5min后,接种:黑曲霉5%、红曲霉5%、乳酸菌0.5%、地衣芽孢杆菌1%、粘红酵母5%、黄孢原毛平革菌2%、蜡状芽孢杆菌2%、啤酒酵母0.8%,添加l-苯丙氨酸20mg/l,l-酪氨酸3mg/l,培养基配方:蔗糖0.3%,蛋白胨1.0%,葡萄糖0.3%,玉米浆1.0%,豆饼粉1.0%,nacl0.3%,kh2po40.2%,ph值2.1,25°c培养6天,收集培养液,上述百分比浓度为质量百分比浓度,l-苯丙氨酸与l-酪氨酸的添加质量比为1:1;(3)提取混合物的分离与浓缩:将步骤(2)的培养液至10000r/min室温条件下离心10min,弃沉淀,收集上清液;在压力为0.1mpa,温度25°c下,将上清液进行超滤,收集滤液,得到花青素粗提液;(4)分离、纯化:将步骤(3)得到的花青素粗提液置于ab-8吸附树脂层析柱中进行动态吸附,用4-6倍柱体积的去离子水洗涤柱子,除去水溶性杂质,再用30-50%乙醇洗脱液等浓度洗脱柱子,流速为2-4ml/min,得到纯度较高的花青素洗脱液;(5)干燥:旋转蒸发回收乙醇,真空冷冻干燥得纯度为98.63%的花青素粉末成品。

实施例2

(1)原料预处理:取新鲜、无腐烂的紫甘薯为原料,经清洗、机械捣碎至浆状后备用;(2)紫甘薯细胞培养:将步骤(1)中得到的紫甘薯浆经0.7mmol•l-1tritonx-100处理10~20min,50~60mpa的高流体静压处理5min后,接种:黑曲霉6%、红曲霉6%、乳酸菌0.6%、地衣芽孢杆菌2%、粘红酵母6%、黄孢原毛平革菌3%、蜡状芽孢杆菌4%、啤酒酵母1.0%,添加l-苯丙氨酸30mg/l,l-酪氨酸5mg/l,培养基配方:蔗糖0.4%,蛋白胨1.2%,葡萄糖0.4%,玉米浆2.0%,豆饼粉2.0%,nacl0.6%,kh2po40.4%,ph值3.5,28°c培养7天,收集培养液,上述百分比浓度为质量百分比浓度,l-苯丙氨酸与l-酪氨酸的添加质量比为1:1;(3)提取混合物的分离与浓缩:将步骤(2)的培养液至11000r/min室温条件下离心15min,弃沉淀,收集上清液;在压力为0.3mpa,温度30°c下,将上清液进行超滤,收集滤液,得到花青素粗提液;(4)分离、纯化:将步骤(3)得到的花青素粗提液置于ab-8吸附树脂层析柱中进行动态吸附,用4-6倍柱体积的去离子水洗涤柱子,除去水溶性杂质,再用30-50%乙醇洗脱液等浓度洗脱柱子,流速为2-4ml/min,得到纯度较高的花青素洗脱液;(5)干燥:旋转蒸发回收乙醇,真空冷冻干燥得纯度为99.01%的花青素粉末成品。

实施例3

(1)原料预处理:取新鲜、无腐烂的紫甘薯为原料,经清洗、机械捣碎至浆状后备用;(2)紫甘薯细胞培养:将步骤(1)中得到的紫甘薯浆经0.7mmol•l-1tritonx-100处理10~20min,50~60mpa的高流体静压处理5min后,接种:黑曲霉5-7%、红曲霉7%、乳酸菌0.8%、地衣芽孢杆菌3%、粘红酵母7%、黄孢原毛平革菌5%、蜡状芽孢杆菌5%、啤酒酵母1.2%,添加l-苯丙氨酸40mg/l,l-酪氨酸8mg/l,培养基配方:蔗糖0.6%,蛋白胨2.0%,葡萄糖0.6%,玉米浆3.0%,豆饼粉3.0%,nacl0.8%,kh2po40.6%,ph值4.5,30°c培养8天,收集培养液,上述百分比浓度为质量百分比浓度,l-苯丙氨酸与l-酪氨酸的添加质量比为1:1;(3)提取混合物的分离与浓缩:将步骤(2)的培养液至12000r/min室温条件下离心20min,弃沉淀,收集上清液;在压力为0.6mpa,温度40°c下,将上清液进行超滤,收集滤液,得到花青素粗提液;(4)分离、纯化:将步骤(3)得到的花青素粗提液置于ab-8吸附树脂层析柱中进行动态吸附,用4-6倍柱体积的去离子水洗涤柱子,除去水溶性杂质,再用30-50%乙醇洗脱液等浓度洗脱柱子,流速为2-4ml/min,得到纯度较高的花青素洗脱液;(5)干燥:旋转蒸发回收乙醇,真空冷冻干燥得纯度为99.33%的花青素粉末成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