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玉米酒的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39272发布日期:2018-12-19 06:51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白酒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玉米酒的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玉米酒也称玉米酒,主要是以玉米为酿酒原料酿造而成,玉米酒外观橙黄色,澄清透明,无杂质异物,酒味醇香,味道甘甜。玉米酒营养丰富,香味沁人心脾,深得大众喜爱。

传统的玉米酒制作方法是将玉米浸泡后煮至八成熟,然后再将玉米蒸熟,拌入酒曲发酵后蒸馏即制得玉米酒。该方式中玉米浸泡后直接进行蒸煮发酵,由于玉米干燥后其内部淀粉固化,再加上表皮较硬,导致后期玉米在进行发酵的过程中,其发酵过程较为缓慢,同时容易导致发酵不足,进而使玉米酒的口感较差,并降低了玉米酒的产出率,一般为30~50%。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增强玉米的发酵程度,提高玉米酒的产出率,现有普遍的做法是先将玉米碾成粉粒,再进行浸泡,进而保证玉米的发料率,提高玉米酒的产量。这样的方式由于是在玉米碾压后进行的,因此在煮的过程中,会致使大量的淀粉混合在水中,进而导致在后期发酵时,玉米中含有的淀粉大量下降,最后造成玉米酒的产量降低,一般为40~55%。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玉米酒的加工工艺,以解决现有技术在生产玉米酒的过程中将玉米碾压,导致玉米中淀粉损耗过大,进而导致玉米酒产量较低的问题。

本方案中的一种玉米酒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用15~40℃的水将玉米首次浸泡20~30h,然后捞出玉米对其进行首次汽蒸至4~6成熟,首次汽蒸温度为100~110℃;

步骤二、将首次汽蒸后的玉米干燥至含水量为30~35%,然后将其放入15~30℃的水中二次浸泡3~4h,干燥温度为25~35℃;

步骤三、将二次浸泡后的玉米二次汽蒸至全熟,二次汽蒸温度为120~130℃;

步骤四、将汽蒸后的玉米冷却至20~30℃后,放入酒曲并混合均匀后发酵;

步骤五、将发酵后的玉米进行蒸馏即制得包谷酒。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采用15~40℃的水将玉米首次浸泡20~30h,使得水分充分进入到玉米的内部,便于后续的首次汽蒸。首次汽蒸采用100~110℃的温度将玉米汽蒸至4~6成熟;该过程由于汽蒸的温度较低,使得玉米的汽蒸过程较为均衡。

玉米首次汽蒸后,由于玉米的内部含水量较少而外部含水量较多;通过干燥环节,使得玉米外部的水分部分蒸发,玉米首次汽蒸后,在加热的过程中,部分熟化的淀粉回缩,减少玉米的体积,同时,在玉米回缩的过程中,其内部熟化的淀粉部分糖化;有利于减少后续发酵的时间,并提升制得玉米酒的风味;在玉米干燥过程中,水分在玉米内部重新分布,使其分布更加均衡。玉米经过汽蒸和干燥后,其表皮致密性和韧性增加,水分更难以进入到玉米中;因此在玉米进行二次汽蒸前先进行二次浸泡,有利于使玉米中含有较多水分,进而有利于后续的发酵,从而提高玉米酒的产量。

玉米二次汽蒸时,由于经过首次汽蒸和干燥,玉米表皮的延展性的提高能显著延长玉米爆花(玉米开裂)的时间,因此采用120~130℃的温度对其进行二次汽蒸,一方面有利于缩减玉米的二次汽蒸时间,另一方面又能使得80%以上的玉米在完全熟化时均能局部开裂。另外玉米经过二次浸泡,其内外水分含量较为接近,在二次汽蒸时,能显著提高玉米内部的含水率。

通过二次汽蒸后,由于玉米内部含有较多水分,且玉米局部开裂,此时待玉米冷却至20~30℃后,放入酒曲并混合均匀后发酵,酒曲能更加充分的与玉米接触,而且玉米内部重组的水分也有利于酒曲中微生物的生长,进而提高玉米酒的产率,可达63~72%。

进一步,步骤一中,玉米首次汽蒸蒸至5成熟。玉米蒸至五成熟,一方面提高了玉米表皮的延展性,另一方面又避免了玉米熟化不足,导致表皮延展性较差和玉米过度熟化,导致玉米二次汽蒸时,外部成分过度熟化的问题。

进一步,步骤一中,首次汽蒸温度为100℃。采用较低的首次汽蒸温度,有利于时玉米内部物质的受热及改变程度差异缩小,进而避免玉米二次汽蒸时内部物质外层熟化过度,内层熟化不足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步骤二中,首次汽蒸后的玉米干燥至含水量为30%。干燥至含水量为30%,有利于维持玉米内部更为均衡的水分布,同时又避免了玉米中含水过低,导致的玉米干瘪,表皮硬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玉米酒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用30℃的水将300kg玉米首次浸泡26h,然后捞出玉米对其进行首次汽蒸至5成熟,首次汽蒸温度为100℃;

步骤二、将首次汽蒸后的玉米干燥至含水量为30%,然后将其放入20℃的水中二次浸泡3.5h,干燥温度为30℃;

步骤三、将二次浸泡后的玉米二次汽蒸至全熟,二次汽蒸温度为120℃;

步骤四、将汽蒸后的玉米冷却至25℃后,放入1.88kg酒曲并混合均匀后发酵;发酵时,先用保温箱储存发酵20h,然后再装入陶罐内密闭发酵28天,发酵温度为28℃。

步骤五、将发酵后的玉米进行蒸馏制得酒精度为52°的包谷酒208.85kg,蒸馏过程中,采用大火出酒,中火接酒,大火吹尾酒的方式进行。

实施例2:

一种玉米酒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用15℃的水将300kg玉米首次浸泡30h,然后捞出玉米对其进行首次汽蒸至4成熟,首次汽蒸温度为110℃;

步骤二、将首次汽蒸后的玉米干燥至含水量为35%,然后将其放入15℃的水中二次浸泡4h,干燥温度为25℃;

步骤三、将二次浸泡后的玉米二次汽蒸至全熟,二次汽蒸温度为130℃;

步骤四、将汽蒸后的玉米冷却至20℃后,放入1.91kg酒曲并混合均匀后发酵;发酵时,先用保温箱储存发酵22h,然后再装入陶罐内密闭发酵30天,发酵温度为26℃。

步骤五、将发酵后的玉米进行蒸馏制得酒精度为50°的包谷酒192.37kg,蒸馏过程中,采用大火出酒,中火接酒,大火吹尾酒的方式进行。

实施例3:

一种玉米酒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用40℃的水将300kg玉米首次浸泡20h,然后捞出玉米对其进行首次汽蒸至6成熟,首次汽蒸温度为105℃;

步骤二、将首次汽蒸后的玉米干燥至含水量为32%,然后将其放入30℃的水中二次浸泡3h,干燥温度为35℃;

步骤三、将二次浸泡后的玉米二次汽蒸至全熟,二次汽蒸温度为125℃;

步骤四、将汽蒸后的玉米冷却至30℃后,放入1.91kg酒曲并混合均匀后发酵;发酵时,先用保温箱储存发酵19h,然后再装入陶罐内密闭发酵20天,发酵温度为30℃。

步骤五、将发酵后的玉米进行蒸馏制得酒精度为50°的包谷酒195.16kg,蒸馏过程中,采用大火出酒,中火接酒,大火吹尾酒的方式进行。

对比例1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玉米缺少首次汽蒸环节,玉米首次浸泡后,干燥,再二次浸泡;制得的玉米酒为165.37kg。

对比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玉米缺少首次汽蒸和干燥环节,制得的玉米酒为158.43kg。

对比例3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缺少二次浸泡环节,制得的玉米酒为173.65kg。

对比例4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缺少首次汽蒸、干燥和二次浸泡环节;制得的玉米酒含量为164.95kg。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