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除臭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932494发布日期:2019-02-22 20:24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生物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除臭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cn106861419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的一种微生物除臭剂,该微生物除臭剂包含光合菌群、乳酸菌群、酵母菌群和革兰氏阳性放线菌群,该微生物除臭剂能够快速降解转化恶臭气体分子产生源;另外通过添加生物酶,保证各生物的活性;但是此专利是在杀菌消毒上表现不突出,不能更好的处理污水。

公开号为cn107189972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的一种微生物除臭剂,该微生物除臭剂包含芽孢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群,本发明中的微生物除臭剂呈现酸性,可降低生活垃圾及粪便附近氨气的浓度,达到除臭的效果;但是此专利是在杀菌消毒上表现不突出,不能更好的处理污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除臭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微生物除臭剂通过微生物菌类的通过相互间共生增殖及协同作用,使得除臭效果十分突出,杀菌消毒效果十分明显,水体cod的改善效果优异。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适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除臭剂,包括以下重量份计的原料:硝化细菌群10-16份、沼泽红假单细胞菌9-15份、蛭弧菌6-12份、光合菌群24-32份、乳酸菌40-48份、酵母菌群46-52份、丝状菌群12-18份、放线菌群13-19份、活化酶5-9份、有机酸络合物7-15份。

优选地,包括以下重量份计的原料:硝化细菌群12-14份、沼泽红假单细胞菌11-13份、蛭弧菌8-10份、光合菌群26-30份、乳酸菌43-45份、酵母菌群48-50份、丝状菌群14-16份、放线菌群15-17份、活化酶6-8份、有机酸络合物9-13份。

优选地,包括以下重量份计的原料:硝化细菌群13份、沼泽红假单细胞菌12份、蛭弧菌9份、光合菌群18份、乳酸菌44份、酵母菌群49份、丝状菌群15份、放线菌群16份、活化酶7份、有机酸络合物11份。

优选地,所述乳酸菌群为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和链球菌属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放线菌群为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

优选地,所述丝状菌群为根霉属、毛霉属和曲霉属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本发明中还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除臭剂的制备方法,具体地,包括以下步骤:

(1)分别制备得到硝化细菌群培养基、沼泽红假单细胞菌培养基、蛭弧菌培养基、光合菌群培养基、乳酸菌培养基、酵母菌群培养基、丝状菌群培养基、放线菌群培养基;

(2)上述各培养基进行种子发酵:

将放线菌群、酵母菌群和硝化细菌群接种至三角瓶,摇床培养,摇床转速为180r/min,温度控制为28℃;

将光和细菌接种至半密闭细口玻璃瓶(3l),温度控制在25℃,光照控制在1000lux,间隙摇动培养;

将乳酸菌接种至密闭细口玻璃瓶中,28℃下静止培养;

将沼泽红假单细胞菌接种至半密闭细口玻璃瓶(3l),温度控制在25℃,光照控制在1000lux,间隙摇动培养;

将蛭弧菌接种至半密闭细口玻璃瓶中,35℃下静止培养;

将丝状菌接种至半密闭细口玻璃瓶中,28℃下静止培养;

(3)将各菌种的种子发酵液介入接入混合菌合成培养基中,进行发酵;

(4)排放培养液,得到微生物除臭剂。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的合成培养基ph为6-10。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温度设置为30℃。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接种后需摇床培养15h。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微生物除臭剂通过微生物菌类的通过相互间共生增殖及协同作用,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衍,抑制含硫、氮等恶臭物质产生的臭味,激活水中具有净化水功能的微生物、原生动物以及水生植物,通过这些生物的综合效应,使得除臭效果十分突出,并且杀菌效果明显,水体cod的改善效果优异。

(2)本发明中沼泽红假单细胞菌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适用性强,能耐受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和较强的分解转化能力,在本发明中可保护菌群不受有毒物质侵害,并且和菌群的协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消毒效果。

(3)本发明中蛭弧菌类似噬菌体,在本发明菌群的协同作用下,可以杀死有害细菌。

(4)制备简单,无毒无害,绿色环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一种适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除臭剂,包括以下重量份计的原料:

硝化细菌群10-16份、沼泽红假单细胞菌9份、蛭弧菌6份、光合菌群24份、乳酸菌40份、酵母菌群46份、丝状菌群12份、放线菌群13份、活化酶5份、有机酸络合物7份。

乳酸菌群为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和链球菌属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放线菌群为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

丝状菌群为根霉属、毛霉属和曲霉属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本发明中还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除臭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分别制备得到硝化细菌群培养基、沼泽红假单细胞菌培养基、蛭弧菌培养基、光合菌群培养基、乳酸菌培养基、酵母菌群培养基、丝状菌群培养基、放线菌群培养基;

(2)上述各培养基进行种子发酵:

将放线菌群、酵母菌群和硝化细菌群接种至三角瓶,摇床培养,摇床转速为180r/min,温度控制为28℃;

将光和细菌接种至半密闭细口玻璃瓶(3l),温度控制在25℃,光照控制在1000lux,间隙摇动培养;

将乳酸菌接种至密闭细口玻璃瓶中,28℃下静止培养;

将沼泽红假单细胞菌接种至半密闭细口玻璃瓶(3l),温度控制在25℃,光照控制在1000lux,间隙摇动培养;

将蛭弧菌接种至半密闭细口玻璃瓶中,35℃下静止培养;

将丝状菌接种至半密闭细口玻璃瓶中,28℃下静止培养。

(3)将各菌种的种子发酵液介入接入混合菌合成培养基中,进行发酵;

(4)排放培养液,得到微生物除臭剂。

步骤(3)中的合成培养基ph为6。

步骤(3)中温度设置为30℃。

步骤(3)中接种后需摇床培养15h。

实施例2

一种适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除臭剂,包括以下重量份计的原料:

硝化细菌群12份、沼泽红假单细胞菌11份、蛭弧菌8份、光合菌群26份、乳酸菌43份、酵母菌群48份、丝状菌群14份、放线菌群15份、活化酶6份、有机酸络合物9份。

乳酸菌群为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和链球菌属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放线菌群为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

丝状菌群为根霉属、毛霉属和曲霉属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本发明中还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除臭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分别制备得到硝化细菌群培养基、沼泽红假单细胞菌培养基、蛭弧菌培养基、光合菌群培养基、乳酸菌培养基、酵母菌群培养基、丝状菌群培养基、放线菌群培养基;

(2)上述各培养基进行种子发酵:

将放线菌群、酵母菌群和硝化细菌群接种至三角瓶,摇床培养,摇床转速为180r/min,温度控制为28℃;

将光和细菌接种至半密闭细口玻璃瓶(3l),温度控制在25℃,光照控制在1000lux,间隙摇动培养;

将乳酸菌接种至密闭细口玻璃瓶中,28℃下静止培养;

将沼泽红假单细胞菌接种至半密闭细口玻璃瓶(3l),温度控制在25℃,光照控制在1000lux,间隙摇动培养;

将蛭弧菌接种至半密闭细口玻璃瓶中,35℃下静止培养;

将丝状菌接种至半密闭细口玻璃瓶中,28℃下静止培养。

(3)将各菌种的种子发酵液介入接入混合菌合成培养基中,进行发酵;

(4)排放培养液,得到微生物除臭剂。

步骤(3)中的合成培养基ph为7。

步骤(3)中温度设置为30℃。

步骤(3)中接种后需摇床培养15h。

实施例3

一种适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除臭剂,包括以下重量份计的原料:

硝化细菌群13份、沼泽红假单细胞菌12份、蛭弧菌9份、光合菌群18份、乳酸菌44份、酵母菌群49份、丝状菌群15份、放线菌群16份、活化酶7份、有机酸络合物11份。

乳酸菌群为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和链球菌属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放线菌群为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

丝状菌群为根霉属、毛霉属和曲霉属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本发明中还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除臭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分别制备得到硝化细菌群培养基、沼泽红假单细胞菌培养基、蛭弧菌培养基、光合菌群培养基、乳酸菌培养基、酵母菌群培养基、丝状菌群培养基、放线菌群培养基;

(2)上述各培养基进行种子发酵:

将放线菌群、酵母菌群和硝化细菌群接种至三角瓶,摇床培养,摇床转速为180r/min,温度控制为28℃;

将光和细菌接种至半密闭细口玻璃瓶(3l),温度控制在25℃,光照控制在1000lux,间隙摇动培养;

将乳酸菌接种至密闭细口玻璃瓶中,28℃下静止培养;

将沼泽红假单细胞菌接种至半密闭细口玻璃瓶(3l),温度控制在25℃,光照控制在1000lux,间隙摇动培养;

将蛭弧菌接种至半密闭细口玻璃瓶中,35℃下静止培养;

将丝状菌接种至半密闭细口玻璃瓶中,28℃下静止培养。

(3)将各菌种的种子发酵液介入接入混合菌合成培养基中,进行发酵;

(4)排放培养液,得到微生物除臭剂。

步骤(3)中的合成培养基ph为8。

步骤(3)中温度设置为30℃。

步骤(3)中接种后需摇床培养15h。

实施例4

一种适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除臭剂,包括以下重量份计的原料:

硝化细菌群14份、沼泽红假单细胞菌13份、蛭弧菌10份、光合菌群30份、乳酸菌45份、酵母菌群50份、丝状菌群16份、放线菌群17份、活化酶8份、有机酸络合物13份。

乳酸菌群为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和链球菌属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放线菌群为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

丝状菌群为根霉属、毛霉属和曲霉属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本发明中还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除臭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分别制备得到硝化细菌群培养基、沼泽红假单细胞菌培养基、蛭弧菌培养基、光合菌群培养基、乳酸菌培养基、酵母菌群培养基、丝状菌群培养基、放线菌群培养基;

(2)上述各培养基进行种子发酵:

将放线菌群、酵母菌群和硝化细菌群接种至三角瓶,摇床培养,摇床转速为180r/min,温度控制为28℃;

将光和细菌接种至半密闭细口玻璃瓶(3l),温度控制在25℃,光照控制在1000lux,间隙摇动培养;

将乳酸菌接种至密闭细口玻璃瓶中,28℃下静止培养;

将沼泽红假单细胞菌接种至半密闭细口玻璃瓶(3l),温度控制在25℃,光照控制在1000lux,间隙摇动培养;

将蛭弧菌接种至半密闭细口玻璃瓶中,35℃下静止培养;

将丝状菌接种至半密闭细口玻璃瓶中,28℃下静止培养。

(3)将各菌种的种子发酵液介入接入混合菌合成培养基中,进行发酵;

(4)排放培养液,得到微生物除臭剂。

步骤(3)中的合成培养基ph为9。

步骤(3)中温度设置为30℃。

步骤(3)中接种后需摇床培养15h。

实施例5

一种适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除臭剂,包括以下重量份计的原料:

硝化细菌群16份、沼泽红假单细胞菌15份、蛭弧菌12份、光合菌群32份、乳酸菌48份、酵母菌群52份、丝状菌群18份、放线菌群19份、活化酶9份、有机酸络合物15份。

乳酸菌群为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和链球菌属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放线菌群为委内瑞拉链霉菌秦岭变种。

丝状菌群为根霉属、毛霉属和曲霉属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本发明中还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除臭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分别制备得到硝化细菌群培养基、沼泽红假单细胞菌培养基、蛭弧菌培养基、光合菌群培养基、乳酸菌培养基、酵母菌群培养基、丝状菌群培养基、放线菌群培养基;

(2)上述各培养基进行种子发酵:

将放线菌群、酵母菌群和硝化细菌群接种至三角瓶,摇床培养,摇床转速为180r/min,温度控制为28℃;

将光和细菌接种至半密闭细口玻璃瓶(3l),温度控制在25℃,光照控制在1000lux,间隙摇动培养;

将乳酸菌接种至密闭细口玻璃瓶中,28℃下静止培养;

将沼泽红假单细胞菌接种至半密闭细口玻璃瓶(3l),温度控制在25℃,光照控制在1000lux,间隙摇动培养;

将蛭弧菌接种至半密闭细口玻璃瓶中,35℃下静止培养;

将丝状菌接种至半密闭细口玻璃瓶中,28℃下静止培养。

(3)将各菌种的种子发酵液介入接入混合菌合成培养基中,进行发酵;

(4)排放培养液,得到微生物除臭剂。

步骤(3)中的合成培养基ph为10。

步骤(3)中温度设置为30℃。

步骤(3)中接种后需摇床培养15h。

对比例1

除将沼泽红假单细胞菌外,其原料含量及制备步骤同实施例3一致。

对比例2

除无蛭弧菌外,其原料含量及制备步骤同实施例3一致。

对比例3

除将光合细菌种子发酵过程中光照从1000lux调至1500lux,其原料含量及制备步骤同实施例3一致。

对比例4

市场普通除臭剂。

试验检测

为验证本发明之有益效果,取上述实施例1-5及对比例1-4中的微生物除臭剂样料进行如下表的性能检测。

具体地,下表中:

表1: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微生物除臭剂在生产原料选用上是有讲究的,原料间的组配协同作用使制得的成品微生物除臭剂在降解硫化氢、降解氨气、改善水质等方面上提升显著,整体性能更加优良,应用性更好,绿色无污染。

结合本发明之有益效果,申请人对本发明的部分组份及制备方法进行如下阐述:

由表1可知,本发明实施例1-5制得的微生物除臭剂性能明显优于对比例1-4,由此可知通过实施例1-5可知,实施例3是本实验的最佳方案;通过对比文件1、2可知,沼泽红假单细胞菌和蛭弧菌对污水的cod改善效果十分突出,使得本微生物除臭剂不仅除臭效果好,杀菌消毒、改善水质的效果也很好,很好的处理污水;通过对比文件3可知,本发明的每个工艺参数都是有考究的,都是通过大量的实验意外发现的。

当然,因为本发明微生物除臭剂的设计思路和发明目的之要求,本发明其余组份选择及含量选择显然也是非显而易见的,绝非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现有技术即可轻易想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