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花生油冷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157251发布日期:2019-03-20 00:09阅读:2527来源:国知局
一种花生油冷榨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食用油生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花生油冷榨方法。



背景技术:

花生油是人们喜爱的食用油脂之一,其脂肪酸构成好,且易于人体消化吸收,经常食用具有有降低胆固醇和血脂、延缓脑功能衰退等功效。据统计,每年我国消费约350万吨花生油,按每人每年食用12公斤计算,约有3亿人群每天在食用花生油,因此,花生油的安全性非常重要。

目前,我国花生油生产多采用热榨法,但是,热榨花生油在生产与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例如,经过高温压榨、脱胶、脱酸、脱色及脱臭等化学精炼工艺后,花生中的蛋白质以及油脂中的维生素e、磷脂等内源性抗氧化物受到破坏,造成花生油的营养价值下降。再例如,高温压榨的花生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70%),如果没有抗氧化剂的抑制,在储藏和食用过程中极易发生氧化,产生的过氧化物迅速分解为醛酮类物质而使花生油酸败。因此,热榨花生油都大都需要添加外源性抗氧化剂,如tbhq等,以改善花生油的氧化稳定性,使其在货架期间可做到国标要求。

另外,在使用过程中,若花生油的烹饪超过其油烟温度(160℃-180℃),则极易产生油烟,油烟中气体成分主要是油脂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热氧化的分解产物,包括多种醛、酮、苯并芘、多环芳烃及杂环胺类化合物等。而相关实验也已证明,人体肺部经常大量吸入烹调油烟后,会形成慢性毒性及潜在的致癌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花生油冷榨方法,以解决现有的热榨法中,高温压榨造成花生油内的固有内源抗氧化成分被破坏,降低花生油的营养价值,同时还需要添加外源性坑氧化剂,进而造成工艺复杂,以及高温压榨造成花生油的烟点温度较低,烹饪时容易产生油烟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花生油冷榨方法,包括:利用双层蒸炒锅的梯度持续加热工艺,对筛选的新鲜花生料进行调质,其中,调质温度为60℃±1℃;然后,对调质后的花生料进行压榨,获得毛油;最后,采用物理精炼法对毛油进行过滤,制得冷榨花生油。

优选地,利用双层蒸炒锅的梯度持续加热工艺,对筛选的新鲜花生料进行调质,其中,调质温度为60℃±1℃,具体包括,

双层蒸炒锅包括自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层蒸炒锅与下层蒸炒锅,上层蒸炒锅上设有进料绞龙、加水电磁开关以及料位开关,上层蒸炒锅上还设有第一通汽阀,通过第一通汽阀,控制上层蒸炒锅内饱和蒸汽的通入;下层蒸炒锅上设有第二通汽阀,通过第二通汽阀,控制下层蒸炒锅内饱和蒸汽的通入;

上层蒸炒锅内通入1.0mp饱和蒸汽,将花生料在上层蒸炒锅内翻转10min;

将花生料转至下层蒸炒锅内,下层蒸炒锅内通过0.8mp饱和蒸汽,将花生料在下层蒸炒锅内不断翻转,持续时长15min左右,最终使花生料温度达到60℃±1℃。

优选地,采用物理精炼法对毛油进行过滤,制得冷榨花生油,具体包括,

对冷榨后的毛油进行粗滤;

采用气提灌对粗滤后的毛油进行脱水处理,使其油脂中的水分低于0.06%,其中,抽提压力为-0.092mpa,抽提温度为70℃,抽提时长为3h;

对抽提后的毛油进行冷却处理,冷却处理包括,首先,将脱水后的毛油置于8-10℃条件下,冷冻时间为7-10h;然后,将冷冻处理后的毛油置于12-14℃条件下,直至油脂呈液态;

采用双过滤装置,对冷却后呈液态的毛油进行两次冷滤,制得冷榨花生油。

优选地,采用双过滤装置,对冷却后呈液态的毛油进行两次冷滤,制得冷榨花生油,具体包括,

双过滤装置包括相串联的第一过滤罐与第二过滤罐,第一过滤罐内设有过滤滤布,其过滤滤布为自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过滤精度为100μm的粗质棉质滤布与过滤精度为80μm的细质棉质滤布;

第二过滤罐内设有过滤滤布,其过滤滤布为自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过滤精度为10μm的粗质丙纶短纤滤布与过滤精度为1μm的细质丙纶短纤滤布;

过滤时,将保温处理后的毛油通过双过滤装置的第一过滤罐,以滤除油体中的大分子颗粒物,其中,过滤滤布为依次设置的过滤精度为100μm的粗质棉质滤布与过滤精度为80μm的细质棉质滤布,过滤压力为-0.04mpa至-0.06mpa;

将第一次过滤后的油体通过双过滤装置的第二过滤罐,以滤除油体中的胶粘性磷脂、蜡类以及小分子纤维杂质,其中,过滤滤布为依次设置的过滤精度为10μm的粗质丙纶短纤滤布与过滤精度为1μm的细质丙纶短纤滤布,过滤压力为-0.04mpa至-0.06mpa。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花生油冷榨方法,通过优化调质、低温压榨及物理精炼工艺,最大限度保持花生油中固有的内源性抗氧化成分的活性,内源性抗氧化成分的存在可使冷榨工艺制取的花生油不需要添加外源性抗氧化剂,货架期可做到27个月以上,最长可储存3-5年,期间,花生油品质能够保持稳定。同时,经过此方法制备的冷榨花生油,杂质率低,其烟点为209℃-216℃,远高于热榨油的烟点温度(160℃-180℃),在烹饪使用时产生的油烟少,减少人体健康的危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花生油冷榨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中双层蒸炒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中双过滤装置的结构图。

图1-3中的标号分别表示为:1-上层蒸炒锅,11-第一通汽阀,12-进料绞龙,13-加水电磁开关,14-料位开关,2-下层蒸炒锅,21-第二通汽阀,3-第一过滤罐,31-粗质棉质滤布,32-细质棉质滤布,33-第一压力开关,34-第一出油阀,35-第一排气阀,36-第二排气阀,4-第二过滤罐,41-粗质丙纶短纤滤布,42-细质丙纶短纤滤布,43-第二压力开关,44-第二出油阀,45-第三排气阀,46-第四排气阀,5-备用第一过滤罐,6-备用第二过滤罐。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花生油冷榨方法,图1为本申请花生油冷榨方法的工艺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花生油冷榨方法包括,s100,利用双层蒸炒锅的梯度持续加热工艺,对筛选的新鲜花生料进行调质,其中,调质温度为60℃±1℃;s200,对调质后的花生料进行压榨,获得毛油;s300,采用物理精炼法对毛油进行过滤,制得冷榨花生油。

步骤s100中,使用双层蒸炒锅对花生料进行调质,在此将对双层蒸炒锅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为本申请中双层蒸炒锅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双层蒸炒锅包括自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层蒸炒锅1与下层蒸炒锅2。上层蒸炒锅1上设有进料绞龙12、加水电磁开关13以及料位开关14。通过上层蒸炒锅内的料位感应开关14感应料位的高低,从而控制进料绞龙12与加水电磁阀13的同步开启与停止,使蒸炒锅内料位始终保持在预设高度范围内,实现精准喂料。上层蒸炒锅1上还设有第一通汽阀11,通过第一通汽阀11,控制上层蒸炒锅1内饱和蒸汽的通入;下层蒸炒锅2上设有第二通汽阀21,通过第二通汽阀21,控制下层蒸炒锅2内饱和蒸汽的通入。

本实施例中,s100,利用双层蒸炒锅的梯度持续加热工艺,对筛选的新鲜花生料进行调质,其中,调质温度为60℃±1℃,具体包括:

s110,上层蒸炒锅内通入1.0mp饱和蒸汽,将花生料在上层蒸炒锅内翻转10min;

s120,将花生料转至下层蒸炒锅内,下层蒸炒锅内通过0.8mp饱和蒸汽,将花生料在下层蒸炒锅内不断翻转,持续时长15min左右,最终使花生料温度达到60℃±1℃;

s130,将蒸炒后的花生料喂入旋转榨油机内进行压榨。

本申请中,利用双层蒸炒锅采用0.8-1.0mpa饱和蒸汽(其温度为170℃-179℃)对花生料进行蒸炒,170℃-179℃的高温条件可对花生料进行快速升温,使花生料胚塑胶性迅速建立。该高温过程时间短,有利于料胚中的蛋白质及其他活性成分的保持,极大降低了其发生失活变形的可能性。

相较于单层炒锅的料胚温度不均、三层以上炒锅容易超过预设温度与时间,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梯度持续加热工艺以及精准喂料模式,可准确、均匀控制料胚的温度,同时,可较好的控制调质时间,调质时间可控制在25min左右。

应当说明,本申请中,选用60℃±1℃调质温度,其原因在于,第一,该温度下,花生料易形成塑胶性结构,且带有合适的弹性与脆度,在压榨时有利于机膛内建立持续稳定的压力,不致产生滑膛现象及形成浆糊状料液的问题,解决低温螺杆挤压状态下油脂与蛋白难以分离的问题,从而实现连续生产。第二,60℃左右的料胚中,其花生蛋白还不会因温度升高发生较大的变性,且料胚内其它的维生素e、植物甾醇、β-胡萝卜素等对温度敏感的活性成分也可较好的保留到毛油中。第三,该温度下,料胚中大部分磷脂成分存留在饼粕内,仅有极少量磷脂溶于毛油(检测含量在2.0mg/g-2.4mg/g)。一方面,少量且没有失活的磷脂是一种内源性抗氧化剂,可提高油脂的储存稳定性。另一方面,传统热榨油采用高温(120℃)制取工艺,由于磷脂在高温条件下易溶于油脂中,因此,所得毛油含有大量磷脂(10.0mg/g以上),磷脂的强乳化性不仅会影响油脂品质稳定性,还会在后续精炼脱臭阶段发生高温胶质碳化,因此,在传统精炼过程中,需要先采用专业水(酸)化脱胶法予以去除,这就造成了毛油精炼过程复杂、且耗时耗力。另外,热榨油进行精炼时采用化学精炼工艺,其中有酸碱等化学物质参与及脱臭高温过程,使热敏感性活性物质基本上丧失。本申请中,毛油中磷脂含量较少,便于后续毛油精炼采用工艺流程简单的物理精炼法,使后续毛油精炼过程简单、便捷、省时省力,并且经物理精炼工艺处理的冷榨花生油,其保留了丰富的维生素e、甾醇、β-胡萝卜素和一定量的磷脂等内源性抗氧化物质。

本实施例中,s200,对调质后的花生料进行压榨,获得毛油。对于该步骤,其具体实现过程与现有的花生料冷榨过程一致,在此将不进行赘述。

本实施例中,s300,采用物理精炼法对毛油进行过滤,制得冷榨花生油,具体包括,

s310,对冷榨后的毛油进行粗滤;

s320,采用气提灌对粗滤后的毛油进行脱水处理,使其油脂中的水分低于0.06%,其中,抽提压力为-0.092mpa,抽提温度为70℃,抽提时长为3h;

s330,对抽提后的毛油进行冷却处理,

冷却处理过程具体包括,

s331,将脱水后的毛油置于8-10℃条件下,冷冻时间为7-10h;

在8-10℃条件下,油脂呈凝固状态。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冷冻时间,例如8h,其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s332,将冷冻处理后的毛油置于12-14℃条件下,直至油脂呈液态;

在12-14℃条件下,油脂内有大量悬浮晶核物析出,其中的主要成分包括磷脂、蜡类及小分子蛋白颗粒。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该冷冻过程的温度,例如12℃,其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s340,采用双过滤装置,对冷却后呈液态的毛油进行两次冷滤,制得冷榨花生油。

本实施例中,步骤s340中,采用双过滤装置,对冷却后呈液态的毛油进行两次冷滤,在此将对双过滤装置进行说明。图3为本申请中双过滤装置的结构图,如图3所示,双过滤装置包括相串联的第一过滤罐3与第二过滤罐4。第一过滤罐3上还有第一压力开关33、第一出油阀34、第一排气阀35以及第二排气阀36,通过第一过滤罐内的第一压力开关感应罐内液位高低,相应的控制第一出油阀、第一排气阀以及第二排气阀的打开或关闭,实现第一过滤罐内进出油的自动控制。第二过滤罐4上还有第二压力开关43、第二出油阀44、第三排气阀45以及第四排气阀46,通过第二过滤罐内的第二压力开关感应罐内液位高低,相应的控制第二出油阀、第三排气阀以及第四排气阀的打开或关闭,实现第二过滤罐内进出油的自动控制。

第一过滤罐3内设有过滤滤布,其过滤滤布为自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过滤精度为100μm的粗质棉质滤布31与过滤精度为80μm的细质棉质滤布32;第二过滤罐4内设有过滤滤布,其过滤滤布为自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过滤精度为10μm的粗质丙纶短纤滤布41与过滤精度为1μm的细质丙纶短纤滤布42。

本实施例中,为保证生产连续进行,双过滤装置还包括备用第一过滤罐5与备用第二过滤罐6。其中,备用第一过滤罐5具有与第一过滤罐3相同的结构,备用第一过滤罐5与第一过滤罐3并联连接,使用时,可根据生产需要随时更换。例如,当第一过滤罐处于使用、检修或故障状态时,启用备用第一过滤罐。备用第二过滤罐6具有与第二过滤罐4相同的结构,备用第二过滤罐6与第二过滤罐4并联连接,使用时,可根据生产需要随时更换。例如,当第二过滤罐处于使用、检修或故障状态时,将启用备用第一过滤罐。本申请中,上述过滤罐均为直径为800、高度为1300的圆柱形压力罐,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过滤罐的形状与尺寸,其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使用本申请的双过滤装置进行过滤时,先将保温处理后的毛油通过双过滤装置的第一过滤罐,以滤除油体中的大分子颗粒物,其中,过滤滤布为依次设置的过滤精度为100μm的粗质棉质滤布与过滤精度为80μm的细质棉质滤布,过滤压力为-0.04mpa至-0.06mpa。第一过滤罐用于滤除毛油中的大分子颗粒物。

然后,将第一次过滤后的油体通过双过滤装置的第二过滤罐,以滤除油体中的胶粘性磷脂、蜡类以及小分子纤维杂质,其中,过滤滤布为依次设置的过滤精度为10μm的粗质丙纶短纤滤布与过滤精度为1μm的细质丙纶短纤滤布,过滤压力为-0.04mpa至-0.06mpa。第二过滤罐中,粗质丙纶短纤滤布用于滤除毛油中的部分胶粘性磷脂等杂质,细质丙纶短纤滤布用于滤除毛油中的蜡类及小分子纤维等杂质。经过上述精炼工艺处理后,冷榨花生油中保留了丰富的维生素e、甾醇、β-胡萝卜素和一定量的磷脂等内源性抗氧化物质。

本申请的花生油冷榨方法,通过优化低温调质及物理精炼工艺,最大限度保持花生油中固有的内源性抗氧化成分的活性,内源性抗氧化成分的存在可使冷榨工艺制取的花生油不需要添加外源性抗氧化剂,货架期可做到27个月以上,最长可储存3-5年,期间,花生油品质能够保持稳定。同时,经过此方法制备的冷榨花生油,杂质率低,其烟点为209℃-216℃,远高于热榨油的烟点温度(160℃-180℃),在烹饪使用时产生的油烟少,减少人体健康的危害。

以上所述的本申请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