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开合的培养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20432发布日期:2019-04-16 23:58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便于开合的培养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微生物培养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开合的培养皿。



背景技术:

实验室进行微生物培养时,很多时候会采用培养皿制作平板培养基进行菌种活化或者传代培养,所使用的培养皿一般是由玻璃或者塑料制成,培养皿有培养皿底和培养皿盖组成,培养皿盖稍大于培养皿底,以使培养皿盖盖合在培养皿底上。

在进行菌种活化或者传代培养时,一般先制备固体平板培养基,而培养基是装在三角瓶中经高温灭菌后才分装于培养皿中,为了防止温度降低后培养基凝固影响培养基制备,一般会在80℃以上甚至更高温度时进行分装,在分装时由于温度太高持三角瓶的手可带上灭菌棉质手套,但是如果持培养皿的手也带上手套,则由于培养皿相盖合的原因不容易掀起,为了减小污染一般都是快速的把培养皿盖掀开一定角度而非完全掀开就往培养皿底中倒入培养基,而在进行实验时一般每次可能或涉及多个样品以及多个重复,这样就需要制备大量的平板培养基,这样以来持培养皿的手会经历多次烫手的培养基,如果耐受不住高温拖延时间或者可能直接掀翻了培养皿,都会对制备平板培养基带来不利影响;另外,制备好的培养基,为防止培养皿盖上的水蒸气滴到培养基上,会待培养基凝固之后倒置培养皿,或者在培养菌种时,有需要倒置培养的,这样在拿起培养皿时可能将培养皿盖和培养皿底分离,就有可能造成培养基或者菌种的染上杂菌,非常不利于实验的进行。

针对上述所存在的问题,一种能方便操作培养皿的开合和固定,还不用手直接接触的培养皿的产生,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开合的培养皿,能通过夹持装置避免手直接接触培养皿就可方便的将培养皿打开一定角度,还能将培养皿盖和培养皿底更稳固的盖合以防止晃动。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便于开合的培养皿,包括:

培养皿本体,其包括培养皿底和可盖合于所述培养皿底的培养皿盖;所述培养皿底侧面的外壁上纵向设置多个凸条,所述培养皿盖侧面设置开口,所述开口上边缘低于所述培养皿盖侧面的上边缘,所述开口的下边缘与所述培养皿盖侧面的下边缘平齐;

夹持装置,其包括夹持柄和固定夹持柄的弹性件,所述夹持柄包括上下设置的两片,位于上方的为第一夹持柄,位于下方的为第二夹持柄,靠近所述第一夹持柄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夹持柄的第一端通过所述弹性件将所述夹持柄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夹持柄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夹持柄的第二端可开合;所述第一夹持柄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培养皿盖上,所述第二夹持柄的第二端经所述开口与所述培养皿底侧面活动连接;

防晃机构,其包括多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培养皿盖侧面的内壁上;所述培养皿盖盖合于所述培养皿底时,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凸条相卡接。

优选的是,所述凸条的长度设置以所述培养皿盖盖合于所述培养皿底时所述凸条的端部相抵于所述第一凹槽为标准。

优选的的是,所述凸条的端部设置弹性的卡固件,所述卡固件与所述第一凹槽适配且活动连接。

优选的是,靠近所述第一夹持柄的第一端设置第一挡板,靠近所述第二夹持柄的第一端设置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卡于所述第二挡板的内侧,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位于所述培养皿盖的外侧。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挡板上设置对称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挡板上设置对称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挡板卡于第二挡板内测时,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相通,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设有适配的转轴;所述弹性件包括弹簧,所述转轴以穿设的方式和所述弹簧连接,以通过所述转轴和弹簧将所述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连接,并且使所述弹簧一端抵于所述第一夹持柄,所述弹簧另一端抵于所述第二夹持柄。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夹持柄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培养皿盖侧面上边缘。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夹持柄的第二端与所述培养皿底具体连接方式为:所述培养皿底上相邻的所述凸条之间设置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夹持柄的第二端凸出于所述培养皿盖内壁,所述第二夹持柄的第二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凹槽适配的弹性凸块,以使所述第二夹持柄的第二端插接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优选的是,所述培养皿底侧面设置刻度线。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培养皿本体提供了培养皿最基本个组成部分,一般培养皿盖稍大于培养皿底,使培养皿盖和培养皿底之间形成缝隙,通过培养皿底侧面设置的凸条以及培养皿盖上的第一凹槽,可将培养皿盖和培养皿底盖合后之间的缝隙固定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培养皿盖活动的范围,进而减小晃动;夹持装置的设定,是将培养皿盖和培养皿底通过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活动的连接在一起,在靠近第一夹持柄第一端和第二夹持柄的第一端设有弹性件将夹持装置固定连接,然后可按压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的第一端,即可使得弹性件压缩使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的第二端张开一定角度,进而使得培养皿盖和培养皿底之间形成一定角度,以方便向培养皿底倒培养基或者进行菌种涂布等操作,有利于防止杂菌的进入;当操作结束后,松开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的第一端,即可使培养皿盖重新盖合在培养皿底上。这样的结构设置简单可行,可通过直接操作夹持装置就可实现培养皿的开合,避免手直接接触培养皿,防止高温培养基烫手,同时能使培养皿底和培养皿盖分离为两部分方便进行清洗,而且还通过凸条和第一凹槽相卡接使培养皿盖和培养皿底连接在一块,可防止取放时培养皿盖和培养皿底分离,尤其有效改进倒置培养皿时取放的不便利性,可避免染上杂菌。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便于开合的培养皿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夹持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弹簧和转轴连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开合的培养皿,包括:

培养皿本体,其包括培养皿底100和可盖合于所述培养皿底100的培养皿盖 101;所述培养皿底100侧面的外壁上纵向设置多个凸条102,所述培养皿盖101 侧面设置开口,所述开口上边缘低于所述培养皿盖101侧面的上边缘,所述开口的下边缘与所述培养皿盖101侧面的下边缘平齐;

夹持装置,其包括夹持柄和固定夹持柄的弹性件,所述夹持柄包括上下设置的两片,位于上方的为第一夹持柄105,位于下方的为第二夹持柄106,靠近所述第一夹持柄105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夹持柄106的第一端通过所述弹性件将所述夹持柄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夹持柄105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夹持柄106的第二端可开合;所述第一夹持柄105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培养皿盖101上,所述第二夹持柄106的第二端经所述开口与所述培养皿底100侧面活动连接;

防晃机构,其包括多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培养皿盖101 侧面的内壁上;所述培养皿盖101盖合于所述培养皿底100时,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凸条102相对应。

在上述方案中,培养皿本体包括培养皿底100和盖合在培养皿底100上的培养皿盖101,以构成培养皿主体结构,供制备平板培养基或者培养微生物使用。靠近第一夹持柄105和第二夹持柄106的第一端通过弹性件连接在一块,以使第一夹持柄和第二夹持柄的第二端可开合的活动;开口设置在培养皿盖侧壁上,并且开口上边缘低于培养皿盖101侧面的上边缘,开口的下边缘与培养皿盖101 侧面的下边缘平齐,以使第二夹持柄106的第二端通过开口和培养皿底100侧面相连接,又由于第一夹持柄105固定在培养皿盖101上,当在第一夹持柄105 和第二夹持柄106闭合状态时,培养皿盖101正好能盖合培养皿底100,即通过夹持装置可将将培养皿本体连接在一块;当按压第一夹持柄105和第二夹持柄 106的第一端时,弹性件压缩以使第一夹持柄105和第二夹持柄106的第二端张开一定角度,进而带动培养皿盖101和培养皿底100张开一定角度,然后就可以往培养皿底100倒入高温灭菌的培养基或者在制备好的培养基上涂布菌种等进行各种操作,待操作结束后,再松开第一夹持柄105和第二夹持柄106的第一端,即可使得夹持装置恢复闭合状态,以使培养皿盖101重新盖合在培养皿底100 上,这种通过控制夹持装置的开合即可实现培养皿本体的开合,就可以避免倒入高温培养基手直接接触培养皿底100而带来的烫手情况出现;在培养皿底100 侧面的外壁上横向设置多个凸条102,并在培养皿本体盖合时,第一凹槽与凸条 102相卡接,由于培养皿盖101一般都是稍大于培养皿底100的,因此,这样可以减小培养皿盖101晃动的范围,可将培养皿盖101更好的固定,防止拿起培养皿本体时只拿起一部分将培养皿盖和培养皿底分开以致培养基或者培养的菌种染上杂菌;另外,由于第二夹持柄是通过开口和培养皿底活性连接,可以使培养皿盖合培养皿底彻底分开,以方便对进行培养菌种的培养皿进行彻底清洗,防止交叉污染。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凸条102的长度设置以所述培养皿盖101盖合于所述培养皿底100时所述凸条102的端部相抵于所述第一凹槽为标准。

在上述方案中,凸条102的长度设置以培养皿盖101盖合于培养皿底100 时凸条102相抵于第一凹槽为标准,可以使得培养皿盖101盖合在培养皿底100 时,培养皿盖101侧面恰好能被凸条102卡合,可将培养皿本体固定在一定范围防止培养皿盖101子来回晃动。

如图1所示,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凸条102的端部设置弹性的卡固件104,所述卡固件104与所述第一凹槽适配且活动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凸条102的端部设置弹性的卡固件104,可以在培养皿本体盖合时,卡固件104恰好能卡合在第一凹槽内,弹性的设置还能使得在打开盖子时,凸条102可以通过卡固件104顺利的脱离第一凹槽,不会阻碍培养皿盖101的开合。

如图2所示,一个优选方案中,靠近所述第一夹持柄105的第一端设置第一挡板108,靠近所述第二夹持柄106的第一端设置第二挡板109,所述第一挡板108卡于所述第二挡板109的内侧,所述第一挡板108和第二挡板109位于所述培养皿盖101的外侧。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夹持柄105和第二夹持柄106的第一端设置在培养皿盖 101的外侧,以方便按压;第一挡板108和第二挡板109的设置是为固定弹性件而准备,进而可将第一夹持柄105和第二夹持柄106可开合的连接在一起;第一挡板108和第二挡板109设置在培养皿盖101的外侧以方便控制第一夹持柄105 和第二夹持柄106。

如图2和图3所示,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挡板108上设置对称的第一通孔110,所述第二挡板上设置对称的第二通孔111,所述第一挡板108卡于第二挡板109内测时,所述第一通孔110和所述第二通孔111相通,所述第一通孔 110和第二通孔111设有适配的转轴112;所述弹性件包括弹簧113,所述转轴 112以穿设的方式和所述弹簧113连接,以通过所述转轴112和弹簧113将所述第一夹持柄105和第二夹持柄106连接,并且使所述弹簧113一端抵于所述第一夹持柄105,所述弹簧113另一端抵于所述第二夹持柄106。

在上述方案中,将转轴112通过穿设的方式穿入弹簧113中心,再一并固定到第一挡板108和第二挡板109两侧的第一通孔110和第二通孔111上,由于第一通孔110和第二通孔111是相通的,因此,可以通过转轴112和弹簧113将第一夹持柄105和第二夹持柄106连接一块,在转轴112的两端要设置卡环以防止转轴从通孔中脱出;另外,由于弹簧113的两端分别相抵于第一夹持柄105和第二夹持柄106,即可通过按压远离夹持装置的可开合端的端部,由于受到外力的作用,弹簧113压缩以带动夹持装置的可开合端张开一定角度,以带动培养皿盖 101和培养皿底100打开一定的角度,松开即可使弹簧113恢复未压缩状态使得夹持装置闭合,此时培养皿本体处于盖合状态。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夹持柄105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培养皿盖101 侧面上边缘。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夹持柄105的第二端固定在培养皿盖101侧面上边缘,不会因为第一夹持柄105的存在而影响观看培养皿本体内部的培养基或者菌体的生长状况。

如图1和图3所示,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二夹持柄106的第二端与所述培养皿底100具体连接方式为:所述培养皿底100上相邻的所述凸条102之间设置第二凹槽103,所述第二夹持柄106的第二端凸出于所述培养皿盖101内壁,所述第二夹持柄106的第二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凹槽103适配的弹性凸块107,以使所述第二夹持柄106的第二端插接于所述第二凹槽103内。

在上述方案中,第二夹持柄106第二端凸出于培养皿盖101的内壁,并在相邻的凸条102之间设有第二凹槽103,第二夹持柄106的第二端设有与第二凹槽 103适配的弹性凸块107,以使第二夹持柄106的第二端插接于第二凹槽103内,而第二夹持柄将固定住培养皿底,按压夹持装置时第一夹持柄带动培养皿盖101 张开,以与培养皿底100形成一定角度便于实验操作。这样活动连接的设置方式在培养皿本体盖合是,可将培养皿盖101和培养皿底100固定在一块,可防止分离,在需要打开一定角度时,因为弹性凸块107的设置可使得第二夹持柄106 的第二端顺利脱离第二凹槽,不影响打开;在完成实验后,可将培养皿盖101 和培养皿底100彻底分开为两部分以便于清洗,简单设计方式实现一举三得的功能。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培养皿底100侧面设置刻度线。

在上述方案中,培养皿底100侧面设置刻度线,方便按刻度线加入定量的培养基,省去用定量吸管或者量筒量取,简单快捷。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