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联合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46810发布日期:2019-05-24 20:41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微生物联合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生物联合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微生物培养主要包括对病毒、细菌、真菌的培养。微生物的生长需要特定的环境,包括温度、压强、PH值和营养液等。此外,空气中不同气体的成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现有技术中,通常利用培养装置以培养微生物,由于不同微生物所需的生长环境不一样,一种培养装置通常只能培养一种微生物。因此,当需要同时培养多种微生物时,只能通过制作多个培养装置以分别培养不同的微生物,这会导致成本的上升。并且,不同微生物培养所需的空间并不一样,当所需培养微生物的培养装置的空间过小时,则会难以较准确地调节培养装置中的压强,导致实验环境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的培养装置无法同时培养多种微生物,导致微生物培养成本增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生物联合培养装置,包括:第一箱体,围成适于培养微生物的第一培养腔;第二箱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培养腔内,所述第二箱体围成与所述第一培养腔相隔绝、且适于培养微生物的第二培养腔;所述第二箱体适于在所述第一培养腔的压强大于所述第二培养腔的压强时收缩,以增大所述第二培养腔的压强;在所述第一培养腔的压强小于所述第二培养腔的压强时膨胀,以减小所述第二培养腔的压强。

可选的,所述第二箱体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弹性膜,所述壳体和所述弹性膜围成所述第二培养腔,所述弹性膜适于发生弹性形变以使所述第二箱体收缩或膨胀。

可选的,所述第二箱体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活塞,所述壳体和所述活塞围成所述第二培养腔,所述活塞适于相对所述壳体往复运动以使所述第二箱体收缩或膨胀。

可选的,所述弹性膜的外表面、内表面的其中至少一个表面上涂覆有隔热材料;或,所述弹性膜由隔热材料制成。

可选的,所述活塞的外表面、内表面的其中至少一个表面上设有隔热层;或,所述活塞由隔热材料制成。

可选的,所述第二箱体至少为两个。

可选的,所述第一箱体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培养腔和外界的第一进气管和第一排气管,所述第二箱体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培养腔和外界的第二进气管和第二排气管。

可选的,所述第一培养腔内设有第一电加热丝;和/或,所述第二培养腔内设有第二电加热丝。

可选的,所述第一培养腔内设有适于检测温度和压强的第一传感器;和/或,所述第二培养腔内设有适于检测温度和压强的第二传感器。

可选的,所述第一培养腔内还设有第一营养液槽,所述第一营养液槽通过第一管路连通外界;和/或,所述第二培养腔内还设有第二营养液槽,所述第二营养液槽通过第二管路连通外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在第一箱体所围成的第一培养腔内设置第二箱体,第二箱体围成第二培养腔,使第一箱体第一培养腔和第二培养腔,因而能够阻止第一培养腔、第二培养腔中物质的交换,使第一培养腔、第二培养腔能够同时培养不同的微生物,从而降低成本。并且,第一箱体能够根据第一培养腔中气体压强的大小膨胀或收缩,以改变第二培养腔中的气体压强,因而能够通过控制第一培养腔中的气体压强,以控制第二培养腔中的气体压强,当第二培养腔的空间过小时,也能够较为稳定的控制第二培养腔中气体的压强,满足试验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微生物联合培养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微生物联合培养腔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1,一种微生物联合培养装置100,包括第一箱体10,第一箱体10围成适于培养微生物的第一培养腔10a。其中,第一培养腔10a内设有第二箱体20,第二箱体20围成适于培养微生物的第二培养腔20a,且第二箱体20隔绝第一培养腔10a和第二培养腔20a,以阻止第一培养腔10a、第二培养腔20a中物质的交换。由于不同微生物所需的生长环境并不相同,相隔绝的第一培养腔10a、第二培养腔20a中能够同时培养不同的微生物,从而降低成本。

本实施例中,第二箱体20包括壳体21a和设置于壳体21a的弹性膜22a,壳体21a、弹性膜22a围成第二培养腔20a。弹性膜22a适于发生弹性形变。

具体的,当第一培养腔10a中的气体压强大于第二培养腔20a中的气体压强时,弹性膜22a发生形变使第二箱体20收缩(如图1虚线aa所示),第二培养腔20a的空间减小,压强增大。直至第二培养腔20a中的气体压强等于或接近于第一培养腔10a中的气体压强时,弹性膜22a停止发生变形,使第二培养腔20a的空间大小和气体压强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

当第一培养腔10a中的气体压强小于第二培养腔20a中的气体压强时,弹性膜22a发生形变使第二箱体20膨胀(如图1虚线bb所示),第二培养腔20a的空间增大,压强减小。直至第二培养腔20a中气体的压强等于或接近于第一培养腔10a中气体的压强时,弹性膜22a停止发生变形,使第二培养腔20a的空间大小和气体压强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微生物联合培养装置100能够通过控制第一培养腔10a中气体的压强,以控制第二培养腔20a中气体的压强。如前所述,不同微生物培养所需的空间并不一样,特定微生物的培养需要特定的环境,为了减小成本,有时需使第二培养腔20a具有非常小的空间,当第二培养腔20a的空间过小时,则会难以较准确地直接调节第二培养腔20a中气体的压强,从而导致实验环境不稳定。通过调节第一培养腔10a中气体的压强,则能够较为稳定的控制第二培养腔20a中气体的压强,满足试验要求。

本实施例中,壳体21a具体为隔热壳体,弹性膜22a具体由隔热材料制成。因此,第一培养腔10a、第二培养腔20a之间不宜产生热交换,使得第一培养腔10a、第二培养腔20a之间具有不同的温度。

也就是说,微生物联合培养装置100中第一培养腔10a、第二培养腔20a具有相同大小或相接近的气体压强,但具有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气体环境。第一培养腔10a、第二培养腔20a适于同时培养气体压强相近、但其他环境条件不一致(温度、气体种类等)的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应当理解,为了使第二箱体20具有更好的隔热效果,还可以在弹性膜22a的内表面上涂覆隔热材料,或在弹性膜22a的外表面上涂覆隔热材料。

继续参照图1,第一培养腔10a中设有两个第二箱体20,两个第二箱体20分别围成两个第二培养腔20a。其中,两个第二箱体20是独立设置的,第一培养腔10a和两个第二培养腔20a中的物质无法进行交换。因此,两个第二培养腔20a中能够同时培养不同的微生物,使得微生物联合培养装置100能够同时培养三种不同的微生物,进一步降低成本。

在其他变形例中,还可以在第一培养腔10a中设置更多的第二箱体20,以同时培养更多不同种类的微生物。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第二箱体20的设计可以相互参照,本实施例具体以其中一个第二箱体20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所示,第一培养腔10a内设有第一营养液槽11,第一营养液槽11适于培养微生物。第一营养液槽11具有连通至外界的第一管路11a,营养液适于通过第一管路11a从外界被排入至第一营养液槽11中;位于第一营养液槽11中的废液也可以通过第一管路11a排放至外界。

同样的,第二培养腔20a内设有第二营养液槽23,第二营养液槽23适于培养微生物。第二营养液槽23具有直接连通至外界的第二管路23a,营养液适于通过第二管路23a从外界被排入至第二营养液槽23中;位于第二营养液槽23中的废液也可以通过第二管路23a排放至外界。

本实施例中,第一箱体10上还设有连通第一培养腔10a和外界的第一进气管12a和第一排气管12b,适于第一营养液槽11中微生物生长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一进气管12a排入至第一培养腔10a,微生物生长所排放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一排气管12b排出至外界。另外,由于第一箱体10是不可变形的,还可以通过控制第一进气管12a的进气量和第一排气管12b的排气量,以调节第一培养腔10a中的压强。由于第二培养腔20a中的压强取决于第一培养腔10a,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控制第一进气管12a的进气量和第一排气管12b的排气量以调节第二培养腔20a中的压强。

同样的,第二箱体20上设有直接连通第二培养腔20a和外界的第二进气管24a和第二排气管24b,适于第二营养液槽23中微生物生长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二进气管24a排入至第一培养腔20a,微生物生长所排放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二排气管24b排出至外界。

如前所述,不同微生物所需的生长环境并不相同。由于第二箱体20隔绝第一培养腔10a和第二培养腔20a,使得第一培养腔10a和第二培养腔20a之间不会产生对流,第一进气管12a和第二进气管24a可以排入不同的气体,以适应不同微生物的生长需求。

如图1所示,第一培养腔10a内还设有第一电加热丝13,第一电加热丝13用于加热第一培养腔10a,以提升第一培养腔10a的温度,使之能够适应位于第一营养液槽11中微生物的生长。第二培养腔20a内还设有第二电加热丝25,第二电加热丝25用于加热第二培养腔20a,以提升第二培养腔20a的温度,使之能够适应位于第二营养液槽23中微生物的生长。

由于壳体21a为隔热壳体,弹性膜22a由隔热材料制成。因此,可以利用第一电加热丝13、第二电加热丝25分别将第一培养腔10a、第二培养腔20a加热至不同的温度,以适应不同微生物的生长需求。

为了能够实时掌握第一培养腔10a的温度和第二培养腔20a的温度,第一培养腔10a内还设有第一传感器14,第一传感器14用以实时检测第一培养腔10a的温度和压强,以保证第一营养液槽11中微生物的生长条件。第二培养腔20a内还设有第二传感器26,第二传感器26用以实时检测第二培养腔20a的温度和压强,以保证第二营养液槽23中微生物的生长条件。

第二实施例

参照图2,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箱体20包括壳体21a和弹性膜22a,壳体21a和弹性膜22a围成第二培养腔20a;而本实施例的第二箱体20包括壳体21b和活塞22b,壳体21b和活塞22b围成第二培养腔20a。

具体的,壳体21b具有底壁21m和围绕底壁21m的侧壁21n,壳体21b在与底壁21m的相对位置处形成开口(图中未标识)。活塞22b设置在开口位置处,与底壁21m相对位置,且与侧壁21n之间形成密封。

当第一培养腔10a中气体的压强大于第二培养腔20a中气体的压强时,活塞22b朝向底壁21m的方向运动,第二箱体20收缩使第二培养腔20a的空间减小,压强增大。直至第二培养腔20a中气体的压强等于或接近于第一培养腔10a中气体的压强时,活塞22b停止运动,使第二培养腔20a的空间大小和气体压强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

当第一培养腔10a中气体的压强小于第二培养腔20a中气体的压强时,活塞22b朝背向底壁21m的方向运动,第二箱体20膨胀使第二培养腔20a的空间增大,压强减小。直至第二培养腔20a中气体的压强等于或接近于第一培养腔10a中气体的压强时,活塞22b停止运动,使第二培养腔20a的空间大小和气体压强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

因此,通过调节第一培养腔10a中气体的压强,则能够较为稳定的控制第二培养腔20a中气体的压强,满足试验要求。

本实施例中,壳体21b具体为隔热壳体,活塞22b背向底壁21m的外表面上设有隔热材料形成的隔热层22m。因此,第一培养腔10a、第二培养腔20a之间不宜产生热交换,使得第一培养腔10a、第二培养腔20a之间具有不同的温度。应当理解,隔热层22m不仅可以设置在活塞22b的外表面,也可以设置在活塞22b的内表面。还可以使活塞22b本身由隔热材料制成,以使第二箱体20具有更好的隔热效果。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