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苏氨酸铁含量高的富铁酵母的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748751发布日期:2020-01-21 19:01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酵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苏氨酸铁含量高的富铁酵母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铁是动物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它参与多种细胞酶的构成,是合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转运营养成分和氧的重要物质,对机体的免疫机能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缺铁的人,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身体产生的能量减少,就会觉得全身虚弱、头晕眼花、烦躁健忘、面色苍白、甚至呼吸急促、心悸等,人们常称之为缺铁性贫血。因此,为有效的预防缺铁性贫血,需要摄入富含铁的食物或者药物。

目前,国内大多采用高剂量硫酸亚铁、三氧化铁等无机铁作为铁营养添加剂,但无机铁生物效价低、添加量大、易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稳定性好、生物学效价较高的有机铁(如氨基酸螯合铁、苏氨酸螯合铁等)由于其生产工艺复杂、价格较高限制其应用。而富铁酵母不仅可以满足动物机体对于铁的需要,而且酵母中有很丰富的营养成分,可以发挥协同作用。

中国发明专利cn107236677a公开了一种富铁酵母产品的生产方法,该方法可以生产出铁含量为每千克酵母1000-6000mg的富铁酵母,但是该富铁酵母中苏氨酸铁含量不足30%,不利于动物吸收,故有必要研究一种苏氨酸铁含量高的富铁酵母的生产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苏氨酸铁含量高的富铁酵母的生产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苏氨酸铁含量高的富铁酵母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有机铁转化能力强的酵母菌种:酿酒酵母菌种接种到含铁的葡萄糖培养基甲中培养,筛选出抗铁能力强的菌种,作为诱变菌种;将抗铁能力强的酵母菌种接种到诱变培养基中进行诱变培养20-45h;将诱变后的菌株进行分离筛选,接种到含铁的葡萄糖培养基乙中培养,筛选出有机铁转化能力强的菌种,即为高转化富铁酵母菌种;

b、菌种培养:将培养基投入到种子罐中,灭菌,然后使用高转化富铁酵母菌种接种至种子罐中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种子罐温度30±2℃,起始ph4.5-6.2,培养时间13±1小时;

c、扩大培养:将菌种转移至发酵罐中扩大培养;发酵罐温度33±2℃,ph5.0-5.5(以氢氧化钠调节ph),当菌体湿重达到1.6-1.8g/10ml时,开始流加硫酸亚铁溶液,直至发酵结束,培养时间40±2小时;

d、灭活:灭活温度78-80℃,灭活时间15-25min;

e、喷雾干燥:进口温度220-230℃,出口温度85-95℃,过筛、混合后包装即可。

优选的,所述的步骤a中,所述的诱变培养基中含有诱变剂,所述的诱变培养基中的诱变剂为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

优选的,所述的步骤b中,所述的培养基成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蚕丝素低聚肽粉和少量的微量元素。

优选的,所述的氮源为含氨基氮的有机氮源,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含氨基氮的有机氮源为植物蛋白或者氨基酸。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培养基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比例的成分组成:可发酵还原糖500份、含氨基氮的有机氮源50-70份、磷酸二氢铵6-10份、硫酸钠5-8份、蚕丝素低聚肽粉0.5-0.8份和微量元素0.2-0.5份。

优选的,所述的微量元素包括:ca2+、mg2+、co2+和mn2+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开始流加硫酸亚铁溶液后每4-8小时补加一次有机氮源,在这个过程中用氨水控制ph值。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发明通过将酿酒酵母菌种接种到含铁的葡萄糖培养基中培养筛选出铁的酵母菌种,然后采用含有蚕丝素低聚肽粉和多种微量元素的培养基进行菌种培养,流加硫酸亚铁溶液,直至发酵结束,最终得到的富铁酵母,苏氨酸铁的含量可以提升至65%以上,该方法生产的富铁酵母稳定性好、生物学效价较高。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苏氨酸铁含量高的富铁酵母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有机铁转化能力强的酵母菌种:酿酒酵母菌种接种到含铁的葡萄糖培养基甲中培养,筛选出抗铁能力强的菌种,作为诱变菌种;将抗铁能力强的酵母菌种接种到诱变培养基中进行诱变培养35h;将诱变后的菌株进行分离筛选,接种到含铁的葡萄糖培养基乙中培养,筛选出有机铁转化能力强的菌种,即为高转化富铁酵母菌种;葡萄糖培养基乙的含铁量高于葡萄糖培养基甲的含铁量;

b、菌种培养:将培养基投入到种子罐中,灭菌,然后使用高转化富铁酵母菌种接种至种子罐中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种子罐温度30±2℃,起始ph4.5-6.2,培养时间13±1小时;

c、扩大培养:将菌种转移至发酵罐中扩大培养;发酵罐温度33±2℃,ph5.0-5.5(以氢氧化钠调节ph),当菌体湿重达到1.7g/10ml时,开始流加硫酸亚铁溶液,直至发酵结束,培养时间40±2小时;

d、灭活:灭活温度78-80℃,灭活时间22min;

e、喷雾干燥:进口温度225℃,出口温度90℃,过筛、混合后包装即可。

所述的步骤a中,所述的诱变培养基中含有诱变剂,所述的诱变培养基中的诱变剂为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

所述的步骤b中,所述的培养基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比例的成分组成:可发酵还原糖500份、植物蛋白60份、磷酸二氢铵7.5份、硫酸钠5.5份、蚕丝素低聚肽粉0.6份和微量元素0.3份。

所述的蚕丝素低聚肽粉为蚕丝素低聚肽粉浓缩液的冻干粉。

所述的微量元素包括:ca2+、mg2+、co2+和mn2+

所述的开始流加硫酸亚铁溶液后每6.5小时补加一次有机氮源,在这个过程中用氨水控制ph值。

实施例2:

一种苏氨酸铁含量高的富铁酵母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有机铁转化能力强的酵母菌种:酿酒酵母菌种接种到含铁的葡萄糖培养基甲中培养,筛选出抗铁能力强的菌种,作为诱变菌种;将抗铁能力强的酵母菌种接种到诱变培养基中进行诱变培养20h;将诱变后的菌株进行分离筛选,接种到含铁的葡萄糖培养基乙中培养,筛选出有机铁转化能力强的菌种,即为高转化富铁酵母菌种;葡萄糖培养基乙的含铁量高于葡萄糖培养基甲的含铁量;

b、菌种培养:将培养基投入到种子罐中,灭菌,然后使用高转化富铁酵母菌种接种至种子罐中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种子罐温度30±2℃,起始ph4.5-6.2,培养时间13±1小时;

c、扩大培养:将菌种转移至发酵罐中扩大培养;发酵罐温度33±2℃,ph5.0-5.5(以氢氧化钠调节ph),当菌体湿重达到1.8g/10ml时,开始流加硫酸亚铁溶液,直至发酵结束,培养时间40±2小时;

d、灭活:灭活温度78-80℃,灭活时间17min;

e、喷雾干燥:进口温度230℃,出口温度85℃,过筛、混合后包装即可。

所述的步骤a中,所述的诱变培养基中含有诱变剂,所述的诱变培养基中的诱变剂为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

所述的步骤b中,所述的培养基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比例的成分组成:可发酵还原糖500份、植物蛋白70份、磷酸二氢铵6份、硫酸钠8份、蚕丝素低聚肽粉0.5份和微量元素0.5份。

所述的蚕丝素低聚肽粉为蚕丝素低聚肽粉浓缩液的冻干粉。

所述的微量元素包括:ca2+、mg2+、co2+和mn2+

所述的开始流加硫酸亚铁溶液后每8小时补加一次有机氮源,在这个过程中用氨水控制ph值。

实施例3:

一种苏氨酸铁含量高的富铁酵母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有机铁转化能力强的酵母菌种:酿酒酵母菌种接种到含铁的葡萄糖培养基甲中培养,筛选出抗铁能力强的菌种,作为诱变菌种;将抗铁能力强的酵母菌种接种到诱变培养基中进行诱变培养45h;将诱变后的菌株进行分离筛选,接种到含铁的葡萄糖培养基乙中培养,筛选出有机铁转化能力强的菌种,即为高转化富铁酵母菌种;葡萄糖培养基乙的含铁量高于葡萄糖培养基甲的含铁量;

b、菌种培养:将培养基投入到种子罐中,灭菌,然后使用高转化富铁酵母菌种接种至种子罐中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种子罐温度30±2℃,起始ph4.5-6.2,培养时间13±1小时;

c、扩大培养:将菌种转移至发酵罐中扩大培养;发酵罐温度33±2℃,ph5.0-5.5(以氢氧化钠调节ph),当菌体湿重达到1.6g/10ml时,开始流加硫酸亚铁溶液,直至发酵结束,培养时间40±2小时;

d、灭活:灭活温度78-80℃,灭活时间25min;

e、喷雾干燥:进口温度220℃,出口温度95℃,过筛、混合后包装即可。

所述的步骤a中,所述的诱变培养基中含有诱变剂,所述的诱变培养基中的诱变剂为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

所述的步骤b中,所述的培养基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比例的成分组成:可发酵还原糖500份、氨基酸50份、磷酸二氢铵10份、硫酸钠5份、蚕丝素低聚肽粉0.8份和微量元素0.2份。

所述的蚕丝素低聚肽粉为蚕丝素低聚肽粉浓缩液的冻干粉。

所述的微量元素包括:ca2+、mg2+、co2+和mn2+

所述的开始流加硫酸亚铁溶液后每4小时补加一次有机氮源,在这个过程中用氨水控制ph值。

对比例1

将实施例1中的蚕丝素低聚肽粉去除,其余配比和制备方法不变。

对比例2

将实施例1中的蚕丝素低聚肽粉替换为小球藻抑菌肽粉,其余配比和制备方法不变。

对比例3

将实施例1中微量元素中的co2+和mn2+去除,其余配比和制备方法不变。

以下对实施例1-3和对比例1-3生产的富铁酵母进行检测,得到如下检测结果,具体结果见表1。

表1:实施例1-3和对比例1-3生产的富铁酵母的检测结果;

由以上测试数据可以知道,采用本发明的苏氨酸铁含量高的富铁酵母的生产方法,得到的苏氨酸铁含量占富铁酵母中总铁含量的65%以上,而无机铁的含量低于3.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