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于螺旋藻养殖的移动式补光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62191发布日期:2020-04-03 17:56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于螺旋藻养殖的移动式补光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旋藻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于螺旋藻养殖的移动式补光设备。



背景技术:

螺旋藻是一种低等生物,由于其形状为钟表发条而得名为螺旋藻。目前,由于螺旋藻具有减轻癌症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免疫功能,降低血脂等功效,因此很快的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螺旋藻是一种受光照影响强的生物,但是目前在养殖螺旋藻时不能保证全部的螺旋藻均受到光照,即一些在水里的螺旋藻养殖时会受到其它螺旋藻的遮挡,而导致螺旋藻养殖使地区性分布,即靠近外围或顶部的螺旋藻由于光照强而生长旺盛,而对于内部受到其它螺旋藻遮挡的螺旋藻生长越来越慢,甚至慢慢枯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于螺旋藻养殖的移动式补光设备,用以解决螺旋藻养殖过程中,光照照射不均匀,螺旋藻呈两级分化,导致一部分螺旋藻生长缓慢,影响养殖存活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方案:

一种利于螺旋藻养殖的移动式补光设备,包括箱式培养室和补光装置,所述箱式培养室内充满培养液,所述箱式培养室包括底板、位于底板两侧的立板及立板之间的侧板,侧板高于立板,立板顶部沿立板长度方向设有角钢轨道,所述补光装置包括顶板、微型发电机、驱动马达、光源、导轮,所述顶板底面通过连接杆连接有前后二组导轮,每组导轮之设有驱动轴,其中一组导轮的驱动轴与连接杆之间通过轴承活动连接且驱动轴上设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齿合一主动齿轮,主动齿轮与顶板底面的驱动马达输出端连接,微型发电机位于顶板上表面,光源与顶板下表面连接,光源外部设有防护罩。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箱式培养室内充满螺旋藻培养液,用于螺旋藻的培养,箱式培养室由底板、连接在底板两侧的两块立板及两立板之间的侧板,侧板分别与立板、底板固定连接,立板顶部沿其长度方向连接有角钢轨道,角钢轨道顶角竖直朝上,补光装置位于箱式培养室的立板上,补光装置的顶板底面设有二组平行的三角形连接杆,每组连接杆连接有一组导轮,每组导轮之间通过驱动轴连接,其中一组导轮之间的驱动轴与连接杆之间通过轴承活动连接,该驱动轴上设有从动齿轮,顶板底面连接的驱动马达输出端设有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齿合,顶板顶面的微型发电机用于为驱动马达提供动力输出及光源的电能,驱动电机运转就可带动从齿轮转动,进而带动驱动轴转动,驱动导轮运动,光源上设有防护罩,用于防止培养液渗入,造成光源短路,这样顶板随导轮一起运动,将光源置于培养液中,在驱动马达的作用下,补光装置缓慢移动,补光装置的最大移动位移到侧板处,侧板的高度大于立板,对补光装置限位作用,光源连接在顶板下表面,光源也在培养液里面缓慢移动,从而使得底部的螺旋藻也将受到光源的照射,形成光合作用,正常生长,不会因光照不均匀,造成螺旋藻生长呈两级分化状态,提高了螺旋藻的养殖成活率,节约了培育成本。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顶板底面两侧分别设有竖向连接的吊板,吊板位于两组导轮之间,两吊板之间水平连接有两根平行的滑轨,两根滑轨之间形成缝隙,缝隙上方设有直径大于缝隙宽度的带内螺纹的套筒,套筒内套有与套筒内螺纹匹配的螺杆,螺杆底端穿过缝隙与防护罩连接。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顶板底面的两侧端部分别竖向连接有吊板,两吊板相互平行,吊板位于两组导轮之间,不会妨碍导轮的运动路径,两吊板之间水平连接两根相互平行的滑轨,两滑轨处于同一水平面,两滑轨之间形成一定距离的缝隙,缝隙上方设置一个带内螺纹的套筒,套筒直径大于缝隙的宽度,保证套筒不从缝隙掉落,套筒可在两滑轨表面滑动,套筒内穿过一根带外螺纹的螺杆,螺杆的外螺纹与套筒的内螺纹相匹配,螺杆可在套筒内螺旋转动,向上或向下移动,螺杆向上移动的最大位移可与顶板底面接触,向下的最大位移可与箱式培养室的底板接触,螺杆可随套筒在滑轨上水平方向移动,左右移动的最大位移分别与两侧吊板接触,螺杆底端与光源的防护罩密闭连接,防止培养液渗入防护罩内,造成内部光源短路,这样可随意调节螺杆的高度及与吊板的左右距离,进而控制光源在培养液里的位置,最大可能的让光源照射到箱式培养室中下部位的螺旋藻,使其正常生长。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两所述吊板之间设有连接板且位于滑轨下方,连接板上设有间隙且与螺杆位置对应,连接板与滑轨之间设有直径大于间隙的管套,螺杆穿过管套和连接板上的间隙。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两吊板之间水平连接一块连接板,连接板位于滑轨下方,连接板上设有一定距离的间隙,间隙宽度与上方两滑轨的宽度相同且位于同一竖向面,相互对齐,在连接板与滑轨之间设有管套,管套外径大于间隙宽度,防止管套从间隙掉出,管套内径稍大于与螺杆外径,螺杆可在管套内竖向移动,管套可在连接板上水平移动,螺杆穿过管套和连接板上的间隙,螺杆采用两点活动连接螺杆,使其在沿角钢轨道方向运动时,不会因培养液的阻力,发生摇摆的情况,使得螺杆下方的光源处于一个稳定的竖向面上。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吊板其中一块吊板上设有一弹簧,弹簧与管套一侧连接,另一吊板上设有电机,电机输出端与管套另一侧通过钢丝绳连接。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中一块吊板上固定一柔性弹簧,弹簧另一端与管套一侧连接,弹簧正常状态长度为5cm,拉伸的最大位移可到对立面的吊板处,另一块吊板上安装一个电机,电机输出端固定有钢丝绳,钢丝绳另一端与管套另一侧连接,钢丝绳与弹簧位于同一直线上且与连接板平行,电机的运转,回收钢丝绳,拉动管套向电机方向水平移动,带动螺杆也水平移动,从而带动下方光源水平移动,此时弹簧开始被拉伸,当弹簧被拉伸到靠近电机的吊板的位置时,电机停止,然后反向转动,在弹簧的弹性力作用下,管套反向水平移动,如此往复,光源在培养液里水平方向的移动可由电机控制,可在整个补光装置沿角钢轨道方向移动时,同时实现光源水平方向的移动,无需人为调节,节约了时间,提高效率。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护罩表面设有导流孔。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罩表面开设有导流孔,用于在防护罩随补光装置运动时降低培养液的阻力,减少电能的消耗,节约成本。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光源采用钠灯。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光源采用钠灯,钠灯在浑浊的培养液里穿透力好,对螺旋藻的照射效果很好,更有利于螺旋藻的生长。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箱式培养室底部设有二氧化碳曝气装置。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箱式培养室的底部安装二氧化碳曝气装置,用于在增加培养液内的含碳量,碳源对于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螺旋藻的生长是必不可少的,维持较高的生长速率就必需提供大量的碳源。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

1、螺杆与光源的防护罩密闭连接,螺杆可在电机的带动下水平移动,在套筒的作用下,螺杆可上下移动,这样驱动马达驱动整个补光装置前进的过程中,光源可任意的改变在培养液内的位置,使得培养液中下部的螺旋藻都可以受到光照作用,这样不会造成螺旋藻受光照不均匀,形成两级分化生长,造成培养产量低下,增加投资成本。

2、光源采用钠灯,钠灯的穿透力强,进一步降低部分螺旋藻受光照照射不充分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正视图。

附图标记:1-导流孔,2-主动齿轮,3-微型发电机,4-驱动轴,5-角钢轨道,6-立板,7-二氧化碳曝气装置,8-滑轨,9-缝隙,10-电机,11-钢丝绳,12-间隙,13-连接板,14-底板,15-防护罩,16-弹簧,17-侧板,18-从动齿轮,19-驱动马达,20-轴承,21-导轮,22-连接杆,23-顶板,24-补光装置,25-管套,26-套筒,27-螺杆,28-吊板,29-光源,30-箱式培养室,31-培养液。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一种利于螺旋藻养殖的移动式补光设备,包括箱式培养室30和补光装置24,所述箱式培养室30内充满培养液31,所述箱式培养室30包括底板14、位于底板14两侧的立板6及立板6之间的侧板17,侧板17高于立板6,立板6顶部沿立板6长度方向设有角钢轨道5,所述补光装置24包括顶板23、微型发电机3、驱动马达19、光源29及导轮21,所述顶板23底面通过连接杆22连接有前后二组导轮21,每组导轮21之设有驱动轴4,其中一组导轮21的驱动轴4与连接杆22之间通过轴承20活动连接且驱动轴4上设有从动齿轮18,所述从动齿轮18齿合一主动齿轮2,主动齿轮2与顶板23底面的驱动马达19输出端连接,微型发电机3位于顶板23上表面,光源29与顶板23下表面连接,光源29外部设有防护罩15。

具体的,箱式培养室30内充满螺旋藻培养液31,用于螺旋藻的培养,箱式培养室30由底板14、连接在底板14两侧的两块立板6及两立板6之间的侧板17,侧板17分别与立板6、底板14固定连接,立板6顶部沿其长度方向连接有角钢轨道5,角钢轨道5顶角竖直朝上,补光装置24位于箱式培养室30的立板6上,补光装置30的顶板23底面设有二组平行的三角形连接杆22,每组连接杆22连接有一组导轮21,每组导轮21之间通过驱动轴4连接,其中一组导轮21之间的驱动轴4与连接杆22之间通过轴承20活动连接,该驱动轴4上设有从动齿轮18,顶板23底面连接的驱动马达19输出端设有主动齿轮2与从动齿轮18齿合,顶板23顶面的微型发电机3用于为驱动马达19提供动力输出及光源29的电能,驱动马达19运转就可带动从齿轮18转动,进而带动驱动轴4转动,驱动导轮21运动,光源29上设有防护罩15,用于防止培养液31渗入,造成光源29短路,这样顶板23随导轮21一起运动,将光源29置于培养液31中,在驱动马达19的作用下,补光装置24缓慢移动,补光装置的最大移动位移到侧板处,侧板的高度大于立板,对补光装置限位作用,光源29连接在顶板23下表面,光源29也在培养液31里面缓慢移动,从而使得底部的螺旋藻也将受到光源29的照射,形成光合作用,正常生长,不会因光照不均匀,造成螺旋藻生长呈两级分化状态,提高了螺旋藻的养殖成活率,节约了培育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顶板23底面两侧分别设有竖向连接的吊板28,吊板28位于两组导轮21之间,两吊板28之间水平连接有两根平行的滑轨8,两根滑轨8之间形成缝隙9,缝隙9上方设有直径大于缝隙9宽度的带内螺纹的套筒26,套筒26内套有与套筒26内螺纹匹配的螺杆27,螺杆27底端穿过缝隙9与防护罩15连接。

具体的,顶板23底面的两侧端部分别竖向连接有吊板28,两吊板28相互平行,吊板28位于两组导轮21之间,不会妨碍导轮21的运动路径,两吊板28之间水平连接两根相互平行的滑轨8,两滑轨8处于同一水平面,两滑轨8之间形成一定距离的缝隙9,缝隙9上方设置一个带内螺纹的套筒26,套筒26直径大于缝隙9的宽度,保证套筒26不从缝隙9掉落,套筒26可在两滑轨8表面滑动,套筒26内穿过一根带外螺纹的螺杆27,螺杆27的外螺纹与套筒26的内螺纹相匹配,螺杆27可在套筒26内螺旋转动,向上或向下移动,螺杆27向上移动的最大位移可与顶板23底面接触,向下的最大位移可与箱式培养室30的底板14接触,螺杆27可随套筒26在滑轨8上水平方向移动,左右移动的最大位移分别与两侧吊板28接触,螺杆27底端与光源29的防护罩15密闭连接,防止培养液31渗入防护罩15内,造成内部光源29短路,这样可随意调节螺杆27的高度及与吊板28的左右距离,进而控制光源29在培养液31里的位置,最大可能的让光源29照射到箱式培养室30中下部位的螺旋藻,使其正常生长。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两所述吊板28之间设有连接板13且位于滑轨8下方,连接板13上设有间隙12且与螺27杆位置对应,连接板13与滑轨8之间设有直径大于间隙12的管套25,螺杆27穿过管套25和连接板13上的间隙12。

具体的,在两吊板28之间水平连接一块连接板13,连接板13位于滑轨8下方,连接板13上设有一定距离的间隙12,间隙12宽度与上方两滑轨8的宽度相同且位于同一竖向面,相互对齐,在连接板13与滑轨8之间设有管套25,管套25外径大于间隙12宽度,防止管套25从间隙12掉出,管套25内径稍大于与螺杆27外径,螺杆27可在管套25内竖向移动,管套25可在连接板13上水平移动,螺杆27穿过管套25和连接板13上的间隙12,螺杆27采用两点活动连接螺杆27,使其在沿角钢轨道5方向运动时,不会因培养液31的阻力,发生摇摆的情况,使得螺杆27下方的光源29处于一个稳定的竖向面上。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吊板28其中一块吊板28上设有一弹簧16,弹簧16与管套25一侧连接,另一吊板28上设有电机10,电机10输出端与管套25另一侧通过钢丝绳11连接。

具体的,其中一块吊板28上固定一柔性弹簧16,弹簧16另一端与管套25一侧连接,弹簧25正常状态长度为5cm,拉伸的最大位移可到对立面的吊板28处,另一块吊板28上安装一个电机10,电机10输出端固定有钢丝绳11,钢丝绳11另一端与管套25另一侧连接,钢丝绳11与弹簧16位于同一直线上且与连接板13平行,电机10的运转,回收钢丝绳11,拉动管套25向电机10方向水平移动,带动螺杆27也水平移动,从而带动下方光源29水平移动,此时弹簧16开始被拉伸,当弹簧16被拉伸到靠近电机10的吊板28的位置时,电机10停止,然后反向转动,在弹簧16的弹性力作用下,管套25反向水平移动,如此往复,光源29在培养液31里水平方向的移动可由电机10控制,可在整个补光装置24沿角钢轨道5方向移动时,同时实现光源29水平方向的移动,无需人为调节,节约了时间,提高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防护罩15表面设有导流孔1。

具体的,如图2所示,防护罩15表面开设有导流孔1,用于在防护罩15随补光装置24运动时降低培养液31的阻力,减少电能的消耗,节约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光源29采用钠灯。

具体的,光源29采用钠灯,钠灯在浑浊的培养液里穿透力好,对螺旋藻的照射效果很好,更有利于螺旋藻的生长。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箱式培养室30底部设有二氧化碳曝气装置7。

具体的,在箱式培养室30的底部安装二氧化碳曝气装置7,用于在增加培养液内的含碳量,碳源对于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螺旋藻的生长是必不可少的,维持较高的生长速率就必需提供大量的碳源。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的修改、等同替换与改进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