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汽车脚垫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875821发布日期:2021-07-16 17:43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汽车脚垫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脚垫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汽车脚垫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随着公众环保健康意识增强,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汽车材料领域使用较多的材料,尤其是汽车内饰材料对气味及voc、雾化值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降低汽车材料的气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汽车脚垫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4.为实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5.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用于汽车脚垫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包括以重量百分比如下组分:
[0006][0007]
较为优选的,所述聚丙烯包括均聚聚丙烯、嵌段共聚物聚丙烯和无规共聚物聚丙烯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但不限于此。
[0008]
较为优选的,所述苯乙烯类弹性体是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和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ps)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但不限于此。
[0009]
较为优选的,所述白油包括环烷烃油、直链烷烃油和芳香烃油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但不限于此。
[0010]
较为优选的,所述相容剂包括马来酸酐接枝物poe-g-mah和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但不限于此。
[0011]
较为优选的,所述润滑剂包括油酸酰胺、芥酸酰胺、硬脂酸锌、硬脂酸钙、乙撑双硬脂酰胺、聚乙烯蜡和聚二甲基硅氧烷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但不限于此。
[0012]
较为优选的,所述抗氧剂包括受阻酚类抗氧剂、受阻胺类抗氧剂和亚磷酸酯类抗氧剂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但不限于此。
[0013]
较为优选的,所述抗紫外剂包括水杨酸酯类、二苯甲酮类、苯并三唑类、取代丙烯腈类和三嗪类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但不限于此。
[0014]
进一步的,所述纳米除味剂以纳米级凹凸棒土为基体,并在所述基体上嵌入天然矿物质制得。
[0015]
较为优选的,所述天然矿物质包括硅藻土和电气石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但不限于此。
[0016]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用于汽车脚垫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17]
步骤一:将白油溶于苯乙烯类弹性体,并在室温下搅拌15mins至白油完全被苯乙烯类弹性体吸收,制得第一混合物;
[0018]
步骤二:向第一混合物中加入聚丙烯、相容剂、润滑剂、抗氧剂、抗紫外剂、氧化镁、纳米除味剂并在常温下搅拌10mins,制得所述用于汽车脚垫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
[0019]
进一步的,采用48:1的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加工成型,其中挤出造粒的温度为100-300℃。
[002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包括: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汽车脚垫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满足室内和车内对空气质量的要求,该材料高回弹、低气味、低voc、低雾化、耐刮擦、耐老化且燃烧速率低,经实验验证可使材料的气味等级降低至2.5等级,材料中雾化值降至2.0以内,燃烧速率小于70mm/min,满足整车厂对汽车内饰件和脚垫的要求;同时该材料制备方法简单易行,绿色环保。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案发明人经长期研究和大量实践,得以提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将对该技术方案、其实施过程及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0022]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用于汽车脚垫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包括以重量百分比如下组分:
[0023][0024]
较为优选的,所述聚丙烯包括均聚聚丙烯、嵌段共聚物聚丙烯和无规共聚物聚丙烯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但不限于此。
[0025]
较为优选的,所述苯乙烯类弹性体是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和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ps)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但不限于此。
[0026]
较为优选的,所述白油包括环烷烃油、直链烷烃油和芳香烃油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但不限于此。
[0027]
较为优选的,所述相容剂包括马来酸酐接枝物poe-g-mah和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但不限于此。
[0028]
较为优选的,所述润滑剂包括油酸酰胺、芥酸酰胺、硬脂酸锌、硬脂酸钙、乙撑双硬脂酰胺、聚乙烯蜡和聚二甲基硅氧烷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但不限于此。
[0029]
较为优选的,所述抗氧剂包括受阻酚类、受阻胺类和亚磷酸酯类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但不限于此。
[0030]
较为优选的,所述抗紫外剂包括水杨酸酯类、二苯甲酮类、苯并三唑类、取代丙烯腈类和三嗪类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但不限于此。
[0031]
进一步的,所述纳米除味剂以纳米级凹凸棒土为基体,并在所述基体上嵌入天然矿物质制得。
[0032]
纳米除味剂是除味的产品是目前较多的是使用它是以纳米级凹凸棒土,通过加入硅藻土、电气石等其它天然矿物质,经过特殊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其内部呈晶体排列。同时具有弱电性,而上述的聚丙烯塑料,尤其是改性或者回收pp塑料在加工中释放的不少的分子都是极性分子,具有优先与其有害气体进行分解反应,达到净化除味的效果。
[0033]
较为优选的,所述天然矿物质包括硅藻土和电气石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但不限于此。
[0034]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用于汽车脚垫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35]
步骤一:将白油溶于苯乙烯类弹性体,并在室温下搅拌15mins至白油完全被苯乙
烯类弹性体吸收,制得第一混合物;
[0036]
步骤二:向第一混合物中加入聚丙烯、相容剂、润滑剂、抗氧剂、抗紫外剂、氧化镁、纳米除味剂并在常温下搅拌10mins,制得所述用于汽车脚垫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
[0037]
进一步的,采用48:1的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加工成型,其中挤出造粒的温度为100-300℃。
[0038]
以下结合若干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0039]
实施例1
[0040]
步骤一:将100g石蜡油溶于100g sebs,并在室温下搅拌15mins至石蜡油完全被sebs吸收,制得第一混合物;
[0041]
步骤二:向第一混合物中加入20g聚丙烯、15g氧化镁、0.1抗氧剂1010、5g纳米除味剂、0.1g紫外吸收剂329、5g相容剂并在常温下搅拌10mins,制得所述用于汽车脚垫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
[0042]
实施例2
[0043]
步骤一:将100g石蜡油溶于110g sebs,并在室温下搅拌15mins至石蜡油完全被sebs吸收,制得第一混合物;
[0044]
步骤二:向第一混合物中加入20g聚丙烯、15g氧化镁、0.2抗氧剂1010、4g纳米除味剂、0.2g紫外吸收剂329、5g相容剂并在常温下搅拌10mins,制得所述用于汽车脚垫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
[0045]
实施例3
[0046]
步骤一:将100g石蜡油溶于120g sebs,并在室温下搅拌15mins至石蜡油完全被sebs吸收,制得第一混合物;
[0047]
步骤二:向第一混合物中加入20g聚丙烯、25g氧化镁、0.3g抗氧剂1010、3g纳米除味剂、0.3g紫外吸收剂329、5g相容剂并在常温下搅拌10mins,制得所述用于汽车脚垫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
[0048]
实施例4
[0049]
步骤一:将100g石蜡油溶于130g sebs,并在室温下搅拌15mins至石蜡油完全被sebs吸收,制得第一混合物;
[0050]
步骤二:向第一混合物中加入20g聚丙烯、25g氧化镁、0.4g抗氧剂1010、2g纳米除味剂、0.4g紫外吸收剂329、5g相容剂并在常温下搅拌10mins,制得所述用于汽车脚垫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
[0051]
实施例5
[0052]
步骤一:将100g石蜡油溶于140g sebs,并在室温下搅拌15mins至石蜡油完全被sebs吸收,制得第一混合物;
[0053]
步骤二:向第一混合物中加入20g聚丙烯、20g氧化镁、0.5抗氧剂1010、1g纳米除味剂、0.5g紫外吸收剂329、5g相容剂并在常温下搅拌10mins,制得所述用于汽车脚垫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
[0054]
实施例6
[0055]
步骤一:将100g石蜡油溶于140g sebs,并在室温下搅拌15mins至石蜡油完全被sebs吸收,制得第一混合物;
[0056]
步骤二:向第一混合物中加入20g聚丙烯、20g氧化镁、0.5抗氧剂1010、1g纳米除味剂、0.5g紫外吸收剂329、5g相容剂并在常温下搅拌10mins,制得所述用于汽车脚垫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
[0057]
采用nio-tp.gs.003-2016内饰材料雾翳的测定方法将实施例1-6中制得的用于汽车脚垫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进行雾化测试结果如下表1:
[0058][0059][0060]
表1
[0061]
由表1结果表明:
[0062]
1、nextev≤2mg。
[0063]
2、燃烧速率按照gb 8410-2006燃烧速度≤70mm/min。
[0064]
3、气味≤3.0级。
[0065]
使用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汽车脚垫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可使材料的气味等级降低至2.5等级,材料中雾化值降至2.0以内,燃烧速率小于70mm/min,满足整车厂对汽车内饰件和脚垫的要求。
[0066]
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