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亚胺钯配合物及其配体、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21003857发布日期:2020-06-05 22:57阅读:55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催化领域和合成高分子聚烯烃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二亚胺钯配合物及其配体、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聚烯烃材料在人们生产生活以及工业应用中是不可或缺的,应用广泛。在诸多的聚烯烃材料中,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材料因其既具备传统交联硫化橡胶的高弹性、耐老化、耐油性等各项优异性能,同时又具备普通塑料可以注塑、挤出、吹塑等生产特性,并且因其可以直接二次使用被聚烯烃行业作为有望取代传统橡胶的新材料,被广泛用于汽车配件和家用电器等领域。大多数基于聚烯烃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是通过使用茂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烯或丙烯与高级α-烯烃共聚而产生的,其原理是该共聚物中的存在结晶部分和无定形无规部分;其中由结晶聚乙烯或聚丙烯形成的物理交联部分提供弹性回复所需的“硬”链段,而无定形无规聚丙烯或聚乙烯与高级α-烯烃共聚物部分则作为提供可塑性的“软”链段。此外,热塑性弹性体材料还可以基于后过渡金属催化剂表现出独特的“链行走”特性,在乙烯均聚反应中生成支链聚乙烯热塑性弹性体。

然而,现有的这些方法存在工艺流程复杂、原料利用率和生产力较低等问题。

因此,本领域仍然需要提供改进的用于制备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材料的新型催化剂,以简化制备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材料的工艺(优选一步法合成),同时提高原料利用率和生产力。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二亚胺钯配合物及其配体、制备方法及其作为催化剂在催化乙烯聚合反应中的应用。

在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二亚胺配体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亚胺配体化合物具有式(i)所示的结构:

其中r是甲氧基或甲基,并且tbu表示叔丁基。

在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备上述的二亚胺配体化合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作为催化剂的对甲基苯磺酸(ptsa)的存在下,在60~90℃下使式(a)的丁二酮与式(b)的胺化合物以摩尔比1∶2.2~2.5在甲苯中搅拌反应20~24h,从而得到式(i)的二亚胺配体化合物,

其中r和tbu如上所定义。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搅拌反应结束后,利用dean-stark分水器进行回流2~3天。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基于1mmol的所述式(a)的丁二酮,使用20~25ml的甲苯和5~6mg的所述催化剂。

在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式(ii)的二亚胺钯配合物,所述二亚胺钯配合物是由上述的二亚胺配体化合物与式(cod)pdmecl的钯化合物所形成的配合物:

其中r和tbu如上所定义,me表示甲基,并且cod表示环辛二烯。

在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备上述的二亚胺钯配合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惰性有机溶剂中,在室温下,将上述的二亚胺配体化合物与式(cod)pdmecl的钯化合物以摩尔比1∶1混合并搅拌反应3~4天,从而获得式(ii)的二亚胺钯配合物。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惰性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或三氯甲烷。

在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上述的二亚胺钯配合物作为催化剂的应用,所述催化剂用于催化乙烯聚合反应以获得乙烯均聚物热塑性弹性体,其中所获得的乙烯均聚物热塑性弹性体的径向拉伸断裂伸长率为840~1250%,断裂应力为3.7~17.6mpa并且弹性回复率为68~83%。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聚合反应中,还使用四(3,5-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钠作为助催化剂;优选地,所述聚合反应的温度为30~50℃并且乙烯压力为1-10个大气压;优选地,在所述聚合反应中,使用选自二氯甲烷、甲苯和正己烷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反应溶剂。

在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上述的二亚胺钯配合物作为催化剂的应用,所述催化剂用于催化乙烯与十一烯酸或乙烯与十一烯酸甲酯的共聚合反应以获得功能化的乙烯共聚物热塑性弹性体,其中所获得的功能化的乙烯共聚物热塑性弹性体的径向拉伸断裂伸长率为450~1850%,断裂应力为3.3~7.6mpa并且弹性回复率为72~80%。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共聚合反应中,还使用四(3,5-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钠作为助催化剂;优选地,所述聚合反应的温度为30~50℃并且乙烯压力为1-10个大气压;优选地,在所述共聚合反应中,使用选自二氯甲烷、甲苯和正己烷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反应溶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本发明提供了可用作用于催化乙烯聚合以获得聚烯烃聚合物热塑性弹性体的催化剂的新型二亚胺钯配合物及其配体化合物。

利用本发明所得的二亚胺钯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其对于催化乙烯聚合有着良好的催化活性,使得可以一步法获得所需的聚烯烃聚合物热塑性弹性体,简化了反应过程,提高了原料利用率和生产力。

利用本发明的催化剂,任选地在助催化剂的存在下,能够催化乙烯发生聚合反应(均聚)而得到聚乙烯热塑性弹性体,该弹性体材料有着良好的回复性能及力学性能。

利用本发明的催化剂,任选地在助催化剂的存在下,能够催化乙烯与其他极性不饱和单体(优选生物质衍生的极性不饱和单体)的共聚合反应,而以较高极性基团插入比得到同样具有良好回复性能的的功能化的乙烯共聚物热塑性弹性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现,通过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可以提供改进的用于制备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材料的新型催化剂,以简化制备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材料的工艺(优选一步法合成),同时提高原料利用率和生产力。更具体地,通过改变催化剂结构,制备了新颖的二亚胺配体化合物和二亚胺钯配合物催化剂,从而在仅乙烯作为原料的情况下,能够合成性能优异的聚乙烯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并且在乙烯与生物质衍生的极性单体作为原料的情况下,能够将具有丰富反应性的极性基团引入到聚乙烯链结构中,而获得具有优异弹性的功能化的乙烯共聚物热塑性弹性体。

本发明的二亚胺配体化合物具有式(i)所示的结构:

其中r是甲氧基(ome)或甲基(me),并且tbu表示叔丁基。

在本发明中,这样的二亚胺配体化合物可以如下制备:在作为催化剂的对甲基苯磺酸(ptsa)的存在下,在60~90℃例如80℃下,使式(a)的丁二酮与式(b)的胺化合物以摩尔比1∶2.2~2.5在甲苯中搅拌反应20~24h,从而的得到式(i)的二亚胺配体化合物,

其中r和tbu如上所定义。

优选地,在上述搅拌反应结束后,利用dean-stark分水器进行回流2~3天。

优选地,在上述搅拌反应中,基于1mmol的式(a)的丁二酮,使用20~25ml的甲苯和5~6mg的所述催化剂。

优选地,在上述搅拌反应结束后,在减压下部分蒸发甲苯溶剂直到固体出现,并将剩余反应物用甲醇稀释直到不再有固体析出。然后,过滤收集该固体沉淀物并洗涤、干燥,即获得所需的二亚胺配体化合物。

本发明的二亚胺钯配合物具有以下式(ii)所示的结构:

其中r和tbu如上所定义,me表示钯原子上连接的甲基(注:为了清楚,在二亚胺上的两个甲基未用me标示),并且cod表示环辛二烯。

更具体地,该二亚胺钯配合物是由上述的二亚胺配体化合物与式(cod)pdmecl的钯化合物所形成的配合物。

该二亚胺钯配合物可以如下制备:在惰性有机溶剂中,在室温下,将上述的二亚胺配体化合物与式(cod)pdmecl的钯化合物以摩尔比1∶1混合并搅拌反应3~4天,从而获得式(ii)的二亚胺钯配合物。

优选地,使用的惰性有机溶剂可以是二氯甲烷或三氯甲烷。

本发明的二亚胺钯配合物可以用作催化剂,其用于催化乙烯聚合反应以获得乙烯热塑性弹性体。优选地,所获得的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径向拉伸断裂伸长率为840~1250%,断裂应力为3.7~17.6mpa并且弹性回复率为68~83%。

本发明的二亚胺钯配合物还可以用作催化剂,其用于催化乙烯与十一烯酸或乙烯与十一烯酸甲酯的共聚合反应以获得功能化的乙烯共聚物热塑性弹性体。优选地,所获得的功能化的乙烯共聚物热塑性弹性体的径向拉伸断裂伸长率为450~1850%,断裂应力为3.3~7.6mpa并且弹性回复率为72~80%。

优选地,在所述聚合或共聚合反应中,还使用四(3,5-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钠作为助催化剂。

优选地,所述聚合或共聚合反应的温度为30~50℃并且乙烯压力为1~10个大气压(atm)。

优选地,在所述聚合或共聚合反应中,使用选自二氯甲烷、甲苯和正己烷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反应溶剂。

优选地,使用的极性共聚单体如十一烯酸或十一烯酸甲酯都来源于生物质来源,例如植物油脂等。

应理解,在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的上述各个技术特征和在下文(如实施例)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相互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

下述实施例举例说明了本发明的具体内容,给出的数据包括配体的合成、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乙烯聚合或者共聚方法,其中配合物的合成,聚合过程都是在无水无氧下进行,所有敏感的物质存放在手套箱中,所有溶剂都经过严格干燥除水,乙烯气体通过除水除氧柱子纯化,极性单体十一烯酸或十一烯酸甲酯通过除水除氧减压蒸馏法提纯。

下述实施例的所有制备过程都是按标准schlenk技术进行的。

下述实施例所用试剂如无特殊说明皆从商业来源获得,未经纯化直接使用。

下述实施例核磁共振所用的氘代溶剂在使用前经过干燥和蒸馏。除另有说明外,1h、13cnmr谱由jnm-ecz600r光谱仪在室温下记录。

下述实施例中,通过(esi)lcms-2010a来完成式i-1或i-2的二亚胺配体化合物的质谱分析,通过atouflexspeedmaldi-tofms来完成二亚胺钯配合物pdl、pd2的质谱分析。

下述实施例中,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以三氯苯作溶剂在150℃的条件下来测定由二亚胺钯配合物pdl、pd2作为催化剂所获得的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并使用聚苯乙烯为标准进行校准。

下述实施例中,将聚合物在150℃下熔融压制以获得测试样品(其具有12mm标距长度,2mm宽度和0.5mm厚度),然后在室温下通过universaltestmachine(utm2502)以10mm/min进行应力/应变实验,每种聚合物测试三个样品,所示结果为平均值。

下述实施例中,dsc通过tainstruments的dscq2000进行。将样品快速加热至150℃并保持5分钟以除去热历史,然后以10k/min的速率冷却至-50℃,最后在氮气流下(50ml/min)以相同的速率再加热至150℃,将最大吸热点作为熔融温度(tm)。

下述实施例所使用的作为原料的以下式b-1(2,6-二(4-叔丁基苯基)甲基-4-甲氧基苯胺)或b-2(2,6-二(4-叔丁基苯基)甲基-4-甲基苯胺)所示的胺化合物根据文献(j.organomet.chem.2018,859,58-67.)合成获得:

实施例1:式i-1的二亚胺配体化合物(n,n-二(2,6-二(4-叔丁基苯基)甲基-4-甲氧基苯基)丁烷-2,3-二亚胺)的制备

在室温下,向盛有50ml甲苯的茄形瓶(装配有温度计、回流冷凝器和搅拌器)中加入式b-1的胺化合物(4mmol)与式a的丁二酮(2mmol)的混合物并搅拌溶解。然后,向其中加入10mg的对甲基苯磺酸(ptsa)。接着,将所得的溶液在80℃下搅拌回流反应24h。然后,用dean-stark分水器回流3天,接着将所得的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后,在减压条件下蒸发掉部分甲苯,直至出现黄色固体。然后,用300ml甲醇将蒸发后的反应液稀释,此时有大量黄色固体析出,通过过滤收集黄色固体并用甲醇洗涤、室温空气干燥,即获得式i-1的二亚胺配体化合物(2.20g,收率78%)。

反应方案:

对所得的式i-1的二亚胺配体化合物进行分析测试,结果如下:

核磁分析:

1hnmr(600mhz,cdcl3)δ7.21(dd,j=18.2,8.1hz,16h,芳基-h),6.98(dd,j=23.3,8.1hz,16h,芳基-h),6.50(s,4h,芳基-h),5.15(s,4h,ch(phtbu)2),3.57(s,6h,och3),1.25(d,j=24.8hz,72h,c(ch3)3),1.15(s,6h,ch3)。

13cnmr(151mhz,cdcl3)δ170.57(c=n),155.07,149.06,148.65,141.74,140.61,139.96,132.76,129.40,128.99,125.17,125.00,113.87,55.25(och3),50.88(ch(phtbu)2),34.41(c(ch3)3),31.48(c(ch3)3),31.46(c(ch3)3),16.58(ch3)。

质谱分析:

esi-ms(m/z):c102h125n2o2理论值为1410.9775;实验值为1410.9802[m+h]+

实施例2:式i-2的二亚胺配体化合物(n,n-二(2,6-二(4-叔丁基苯基)甲基-4-甲基苯基)丁烷-2,3-二亚胺)的制备

在室温下,向盛有50ml甲苯的茄形瓶(装配有温度计、回流冷凝器和搅拌器)中加入式b-2的胺化合物(4mmol)与式a的丁二酮(2mmol)的混合物并搅拌溶解。然后,向其中加入10mg的对甲基苯磺酸(ptsa)。接着,将所得的溶液在80℃下搅拌回流反应24h。然后,用dean-stark分水器回流3天,接着将所得的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后,在减压条件下蒸发掉部分甲苯,直至出现黄色固体。然后,用300ml甲醇将蒸发后的反应液稀释,此时有大量黄色固体析出,通过过滤收集黄色固体并用甲醇洗涤、室温空气干燥,即获得式i-2的二亚胺配体化合物(1.79g,收率65%)。

对所得的式i-2的二亚胺配体化合物进行分析测试,结果如下:

核磁分析:

1hnmr(600mhz,cdcl3)δ7.19(dd,j=16.1,8.1hz,16h,芳基-h),6.96(dd,j=32.6,8.1hz,16h,芳基-h),6.71(s,4h,芳基-h),5.13(s,4h,ch(phtbu)2),2.16(s,phch3),1.24(d,j=27.0hz,72h,c(ch3)3),1.11(s,6h,ch3)。

13cnmr(151mhz,cdcl3)δ170.06(c=n),149.10,148.68,145.85,141.21,140.44,131.74,131.45,129.62,129.20,128.93,125.32,125.14,50.85(ch(phtbu)2),34.59(c(ch3)3),31.69(c(ch3)3),31.66(c(ch3)3),21.62(phch3),16.82(ch3)。

质谱分析:

esi-ms(m/z):c102h125n2的理论值:1378.9876;实验值:1378.9795[m+h]+

实施例3:式ii-1的二亚胺钯配合物((pd1)的制备

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二氯甲烷的烧瓶(装配有搅拌器)中加入1mmol的实施例1中制备的式i-1的二亚胺配体化合物,再加入式(cod)pdmecl的钯化合物(265mg,1mmol),并且在室温搅拌反应3天;在搅拌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加深。反应结束后,在减压条件下蒸发掉大部分的二氯甲烷,将溶液浓缩至2ml。然后,使用200-300目的硅胶的硅胶柱分离所需的二亚胺钯配合物,其中将所得的混合物在硅胶上用正己烷与二氯甲烷按体积比为2∶1的混合液洗脱未反应完的二亚胺配体;然后用纯二氯甲烷作为流动相洗脱,获得纯的式ii-1的二亚胺钯配合物,为橙色固体;然后在室温下减压干燥约5小时,保存备用(0.96g,收率61%)。

对所得的式ii-1的二亚胺钯配合物pd1进行分析测试,结果如下:

核磁分析:

1hnmr(600mhz,cdcl3)δ7.48(d,j=8.4hz,4h,芳基-h),7.38(d,j=8.3hz,4h,芳基-h),7.30-7.24(m,8h,芳基-h),7.15(d,j=8.3hz,8h,芳基-h),7.05(dd,j=15.8,8.3hz,8h,芳基-h),6.77(s,2h,芳基-h),6.53(s,2h,芳基-h),5.99(s,2h,ch(phtbu)2),5.71(s,2h,ch(phtbu)2),3.66(s,3h,och3),3.57(s,3h,och3),1.26(s,18h,c(ch3)3),1.25(s,18h,c(ch3)3),1.19(s,18h,c(ch3)3),1.15(s,18h,c(ch3)3),0.63(s,3h,pd-ch3),0.35(s,3h,ch3),0.14(s,3h,ch3)。

13cnmr(151mhz,cdcl3)δ177.65(c=n),173.09(c=n),157.38,156.84,149.61,149.37,149.20,148.93,140.86,139.51,139.30,139.28,137.27,136.79,136.75,136.00,129.73,129.58,129.55,129.39,125.46,125.42,125.37,125.07,114.39,114.30,55.33(och3),54.99(och3),50.91(ch(phtbu)2),50.59(ch(phtbu)2),34.47(c(ch3)3),34.41(c(ch3)3),31.47(c(ch3)3),31.45(c(ch3)3),19.59(ch3),18.57(ch3),6.01(pd-ch3)。

质谱分析:

maldi-tof-ms(m/z):1514.94[m-me-cl]+;1552.08[m-me]+.

实施例4:式ii-2的二亚胺钯配合物((pd2)的制备

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二氯甲烷的烧瓶(装配有搅拌器)中加入1mmol的实施例2中制备的式1-2的二亚胺配体化合物,再加入式(cod)pdmecl的钯化合物(265mg,1mmol),并且在室温搅拌反应3天;在搅拌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加深。反应结束后,在减压条件下蒸发掉大部分的二氯甲烷,将溶液浓缩至2ml。然后,使用200-300目的硅胶的硅胶柱分离所需的二亚胺钯配合物,其中将所得的混合物在硅胶上用正己烷与二氯甲烷按体积比为2∶1的混合液洗脱未反应完的二亚胺配体;然后用纯二氯甲烷作为流动相洗脱,获得纯的式ii-2的二亚胺钯配合物,为橙色固体;然后在室温下减压干燥约5小时,保存备用(0.84g,收率55%)。

对所得的式i1-2的二亚胺钯配合物pd2进行分析测试,结果如下:

核磁分析:

核磁分析:1hnmr(600mhz,cdcl3)δ7.47(d,j=8.3hz,4h,芳基-h),7.37(d,j=8.4hz,4h,芳基-h),7.29-7.24(m,8h,芳基-h),7.14(dt,j=14.1,7.1hz,8h,芳基-h),7.04(ddd,j=10.7,8.3,5.2hz,10h,芳基-h),6.79(s,2h,芳基-h),5.99(s,2h,ch(phtbu)2),5.69(s,2h,ch(phtbu)2),2.28(s,3h,芳基-ch3),2.20(s,3h,芳基-ch3),1.27(s,18h,c(ch3)3),1.26(s,18h,c(ch3)3),1.20(s,18h,c(ch3)3),1.15(s,18h,c(ch3)3),0.58(s,3h,pd-ch3),0.38(s,3h,ch3),0.11(s,3h,ch3)。

13cnmr(151mhz,cdcl3)δ177.07(c=n),172.51(c=n),149.45,149.24,149.09,148.75,141.16,139.87,139.53,139.45,135.02,134.25,129.74,129.63,129.59,129.41,125.40,125.36,125.33,124.99,50.69(ch(phtbu)2),50.34(ch(phtbu)2),34.46(c(ch3)3),34.41(c(ch3)3),34.40(c(ch3)3),34.40(c(ch3)3)(重叠),31.47(c(ch3)3),31.45(c(ch3)3),21.70(芳基-ch3),21.62(芳基-ch3),19.65(ch3),18.53(ch3),6.01(pd-ch3).

质谱分析:

maldi-tof-ms(m/z):1482.92[m-me-cl]+

应用例1-9:式ii-1或ii-2的二亚胺钯配合物作为催化剂pd1或pd2用于催化乙烯聚合反应以获得乙烯均聚物热塑性弹性体的应用

在手套箱中,在氮气氛下,将在真空90℃下干燥至少1h的300ml高压釜(带有磁力搅拌装置、油浴加热装置和温度计)调整到30℃的聚合温度。在氮气气氛下,向反应器中加入40ml甲苯和20μmol作为助催化剂的nabarf,然后通过注射器将含有10μmol的实施例3或4中所制备的作为催化剂的式ii-1或ii-2的二亚胺钯配合物的2ml二氯甲烷溶液注入高压釜中。打开连接高压乙烯气体管路的阀门,将反应器中的压力调节为下表1中所示的压力后,关闭阀门,并在快速搅拌反应下表1中所示的时间。反应结束后,将高压釜放空。打开反应釜,向其中加入5%(体积比)的甲醇盐酸溶液以沉淀固体,减压过滤得到该固体聚合物,并用纯的甲醇洗涤三次,空气烘干,并将聚合物在真空下干燥过夜,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a活性单位为104g/(molpd·h);

bmn为所得乙烯均聚物的数均分子量;

cmw/mn为所得乙烯均聚物的分子量分布;

dbrs为所得乙烯均聚物的支化度,即每1000个亚甲基对应的甲基数;

etm为所得乙烯均聚物的的熔点;

f应用例7、8和9是使用式ii-2的二亚胺钯配合物作为催化剂pd2在不同反应时间的催化聚合实验结果,其目的为确定催化剂的动力学曲线,因此未测量其所得乙烯均聚物的的支化度与熔点(即结果表示为“-”)。

应用例10-26:式ii-1或ii-2的二亚胺钯配合物作为催化剂pd1或pd2用于催化乙烯与作为极性单体的十一烯酸(ua)或十一烯酸甲酯(mu)的共聚合反应以获得功能化的乙烯共聚物热塑性弹性体的应用

在手套箱中,在氮气氛下,将在真空90℃下干燥至少1h的300ml高压釜(带有磁力搅拌装置、油浴加热装置和温度计)调整到30℃的聚合温度。在氮气气氛下,向反应器中加入20ml甲苯和0.02mmol作为助催化剂的nabarf,然后通过注射器将含有0.01mmol的实施例3或4中所制备的作为催化剂的式ii-1或ii-2的二亚胺钯配合物的2ml二氯甲烷溶液注入高压釜中。向其中加入10mmol或20mmol的相应极性单体(即使得该极性单体在反应体系中的浓度为0.5或1.0mmol/ml)。然后,打开连接高压乙烯气体管路的阀门,将反应器中的压力调节为下表2中所示的压力后,关闭阀门,并在快速搅拌反应下表2中所示的时间。反应结束后,将高压釜放空。打开反应釜,向其中加入5%(体积比)的甲醇盐酸溶液以沉淀固体,减压过滤得到该固体聚合物,并用纯的甲醇洗涤三次,空气烘干,并将聚合物在真空下干燥过夜,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a活性单位为104g/(molpd·h);

bxm为所得乙烯共聚物中极性单体的插入比,即每1mol的乙烯共聚物中,极性单体与乙烯单体的摩尔百分比;

cmn为所得乙烯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

dmw/mn为所得乙烯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布;

ebrs为所得乙烯共聚物的支化度,即每1000个亚甲基对应的甲基数;

ftm为所得乙烯共聚物的熔点;

g应用例14-16所得的乙烯共聚物未在-50℃~120℃的仪器温度测试范围内测得其熔点(表示为“-”)

h应用例17-26是使用式ii-2的二亚胺钯配合物作为催化剂pd2在不同反应时间的催化聚合实验结果,其目的为确定催化剂的动力学曲线,因此未测量其所得乙烯共聚物的插入比、支化度与熔点(即结果表示为“-”)。

性能测试例1-10

分别将应用例1-6和应用例10-13所得的聚合物通过在150℃下熔融压制而制得测试样品条(其具有12mm标距长度、2mm宽度和0.5mm厚度)。然后,在室温下通过universaltestmachine(utm2502)以10mm/min进行应力/应变实验,其中弹性回复率(sr)是对测试样品施加外力将其拉伸至伸长长度为其初始长度的三倍(即300%)又恢复到应力为零的状态下,循环十次后所测得的结果。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a断裂伸长率为测试样品在径向拉伸测试中断裂时的伸长长度与其初始长度之比;

b断裂应力为在径向拉伸测试中测试样品上能承受的最大拉伸力;

c弹性回复率(sr)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lo——测试样品未加外力时的原伸直长度;l1——测试样品施加外力伸长后的长度;l2——测试样品去除外力一定时间后的伸直长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