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BT增韧母粒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222312发布日期:2020-12-08 15:05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bt增韧母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是世界上五大通用热塑性工程塑料之一,具有优良的电气性能、耐磨性能、耐热性能、耐化学性能以及良好的加工性能,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家电、机械、汽车工业等行业中。pbt树脂是一种结晶型线型饱和聚酯材料,对缺口冲击敏感,低温韧性差,限制了使用范围。对pbt树脂进行改性,特别是对其增韧改性,是使其高性能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pbt树脂常见的增韧方式有三种,无机刚性例子增韧、有机刚性例子增韧和弹性体增韧,其中又以最后一种方式效果最佳。中国专利cn104177793a公开了一种基于弹性体树脂的pbt增韧剂、制备方法和其用途。该发明以poe、eea、接枝单体和液体助剂为原料,预混后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挤出造粒后得到增韧剂,对pbt树脂增韧效果良好,且能保持不错力学性能。目前市场上的pbt增韧剂不管是进口和还是国产的,价格普遍偏贵,加入后成本大幅提升,而有些厂家用pe代替增韧剂,其添加量大而且存在相容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pbt增韧母粒,该产品价格低廉,比重低,可降低产品比重,本发明的具有内容如下: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pbt增韧母粒,其技术点在于:按重量份计,所述pbt增韧母粒包括:pbt树脂8-12重量份、复合增韧剂85-90重量份、抗氧化剂0.2-0.4重量份、润滑剂0.1-0.3重量份和相容剂1-5重量份。

在本发明的有的实施例中,上述pbt树脂为1,4-丁二醇(1,4-butyleneglycol)与对苯二甲酸(pta)或1,4-丁二醇(1,4-butyleneglycol)与对苯二甲酸酯(dmt)聚缩合而成,并经由混炼程序制成的乳白色不透明、结晶型热塑性聚酯树脂。

在本发明的有的实施例中,上述复合增韧剂为聚烯烃改性增韧剂与高分子弹性体接枝共聚增韧剂的复配物,其中,聚烯烃改性增韧剂占到复合增韧剂的30-70wt%,高分子弹性体接枝共聚增韧剂占到复合增韧剂的30-70wt%。

在本发明的有的实施例中,上述抗氧化剂为受阻酚类抗氧剂、亚磷酸酯类抗氧剂和硫醚类抗氧化剂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发明的有的实施例中,上述润滑剂为硬脂酸甘油酯、pe蜡、eva蜡、硬脂酸钙和硬脂酸锌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发明的有的实施例中,上述相容剂为聚己内酯、聚乙二醇、马来酸酐接枝乙烯-醋酸乙烯、亚磷酸三己内酯胺和聚羟基脂肪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pbt增韧母粒的制备方法,其技术点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按重量份称取各原料,将pbt树脂、复合增韧剂、抗氧化剂、润滑剂和相容剂放入高混机中,搅拌15-30min混合均匀,180-200℃温度下进行一段熔融后得到得到混合物a;

步骤二,将步骤一中得到的混合物b再次进行二段熔融得到混合物b,所述二段熔融的温度为160-190℃;

步骤三,然后将混合物b用双螺杆挤出机挤出,经冷却牵引进入且粒机造粒,即得到pbt增韧母粒,所述的双螺杆挤出机的温度为230-26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pbt增韧母粒包括:pbt树脂、复合增韧剂、抗氧化剂、润滑剂和相容剂,该pbt增韧母粒中仅仅包含8-12重量份的pbt树脂,具有增韧效果好,成本低廉,添加方便,达到增韧和大幅降低成本的功效,且有效降低产品的密度,本发明制备的增韧母粒在pbt制品中分散均匀,增韧效果优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的界定。本发明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pbt增韧母粒,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pbt树脂10重量份、复合增韧剂87重量份、抗氧化剂0.3重量份、润滑剂0.2重量份和相容剂3重量份。

pbt树脂为1,4-丁二醇(1,4-butyleneglycol)与对苯二甲酸(pta)或1,4-丁二醇(1,4-butyleneglycol)与对苯二甲酸酯(dmt)聚缩合而成,并经由混炼程序制成的乳白色不透明、结晶型热塑性聚酯树脂。

复合增韧剂为聚烯烃改性增韧剂与高分子弹性体接枝共聚增韧剂的复配物,其中,聚烯烃改性增韧剂占到复合增韧剂的50wt%,高分子弹性体接枝共聚增韧剂占到复合增韧剂的50wt%。

抗氧化剂为受阻酚类抗氧剂。

润滑剂为硬脂酸甘油酯。

相容剂为聚己内酯。

按照上述配方,本发明的一种pbt增韧母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按重量份称取各原料,将pbt树脂、复合增韧剂、抗氧化剂、润滑剂和相容剂放入高混机中,搅拌20min混合均匀,190℃温度下进行一段熔融后得到得到混合物a;

步骤二,将步骤一中得到的混合物b再次进行二段熔融得到混合物b,所述二段熔融的温度为170℃;

步骤三,然后将混合物b用双螺杆挤出机挤出,经冷却牵引进入且粒机造粒,即得到pbt增韧母粒,所述的双螺杆挤出机的温度为245℃。

实施例2

一种pbt增韧母粒,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pbt树脂8重量份、复合增韧剂85重量份、抗氧化剂0.2重量份、润滑剂0.1重量份和相容剂1重量份。

pbt树脂为1,4-丁二醇(1,4-butyleneglycol)与对苯二甲酸(pta)或1,4-丁二醇(1,4-butyleneglycol)与对苯二甲酸酯(dmt)聚缩合而成,并经由混炼程序制成的乳白色不透明、结晶型热塑性聚酯树脂。

复合增韧剂为聚烯烃改性增韧剂与高分子弹性体接枝共聚增韧剂的复配物,其中,聚烯烃改性增韧剂占到复合增韧剂的30wt%,高分子弹性体接枝共聚增韧剂占到复合增韧剂的70wt%。

抗氧化剂为亚磷酸酯类抗氧剂。

润滑剂为pe蜡。

相容剂为聚乙二醇。

按照上述配方,本发明的一种pbt增韧母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按重量份称取各原料,将pbt树脂、复合增韧剂、抗氧化剂、润滑剂和相容剂放入高混机中,搅拌15min混合均匀,180℃温度下进行一段熔融后得到得到混合物a;

步骤二,将步骤一中得到的混合物b再次进行二段熔融得到混合物b,所述二段熔融的温度为160℃;

步骤三,然后将混合物b用双螺杆挤出机挤出,经冷却牵引进入且粒机造粒,即得到pbt增韧母粒,所述的双螺杆挤出机的温度为230℃。

实施例3

一种pbt增韧母粒,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pbt树脂12重量份、复合增韧剂90重量份、抗氧化剂0.4重量份、润滑剂0.3重量份和相容剂5重量份。

pbt树脂为1,4-丁二醇(1,4-butyleneglycol)与对苯二甲酸(pta)或1,4-丁二醇(1,4-butyleneglycol)与对苯二甲酸酯(dmt)聚缩合而成,并经由混炼程序制成的乳白色不透明、结晶型热塑性聚酯树脂。

复合增韧剂为聚烯烃改性增韧剂与高分子弹性体接枝共聚增韧剂的复配物,其中,聚烯烃改性增韧剂占到复合增韧剂的70wt%,高分子弹性体接枝共聚增韧剂占到复合增韧剂的30wt%。

抗氧化剂为硫醚类抗氧化剂。

润滑剂为eva蜡。

相容剂为马来酸酐接枝乙烯-醋酸乙烯。

按照上述配方,本发明的一种pbt增韧母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按重量份称取各原料,将pbt树脂、复合增韧剂、抗氧化剂、润滑剂和相容剂放入高混机中,搅拌30min混合均匀,200℃温度下进行一段熔融后得到得到混合物a;

步骤二,将步骤一中得到的混合物b再次进行二段熔融得到混合物b,所述二段熔融的温度为190℃;

步骤三,然后将混合物b用双螺杆挤出机挤出,经冷却牵引进入且粒机造粒,即得到pbt增韧母粒,所述的双螺杆挤出机的温度为260℃。

实施例4

一种pbt增韧母粒,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pbt树脂9重量份、复合增韧剂88重量份、抗氧化剂0.3重量份、润滑剂0.2重量份和相容剂4重量份。

pbt树脂为1,4-丁二醇(1,4-butyleneglycol)与对苯二甲酸(pta)或1,4-丁二醇(1,4-butyleneglycol)与对苯二甲酸酯(dmt)聚缩合而成,并经由混炼程序制成的乳白色不透明、结晶型热塑性聚酯树脂。

复合增韧剂为聚烯烃改性增韧剂与高分子弹性体接枝共聚增韧剂的复配物,其中,聚烯烃改性增韧剂占到复合增韧剂的40wt%,高分子弹性体接枝共聚增韧剂占到复合增韧剂的60wt%。

抗氧化剂为受阻酚类抗氧剂和亚磷酸酯类抗氧剂的混合物,其中受阻酚类抗氧剂的重量:亚磷酸酯类抗氧剂的重量=1:1。

润滑剂为硬脂酸钙。

相容剂为亚磷酸三己内酯胺。

按照上述配方,本发明的一种pbt增韧母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按重量份称取各原料,将pbt树脂、复合增韧剂、抗氧化剂、润滑剂和相容剂放入高混机中,搅拌25min混合均匀,190℃温度下进行一段熔融后得到得到混合物a;

步骤二,将步骤一中得到的混合物b再次进行二段熔融得到混合物b,所述二段熔融的温度为170℃;

步骤三,然后将混合物b用双螺杆挤出机挤出,经冷却牵引进入且粒机造粒,即得到pbt增韧母粒,所述的双螺杆挤出机的温度为250℃。

实验例

将实施例1-4制得的pbt增韧母粒和市面上的pbt增韧母粒(对比例)按国家标准对该标准试样进行冲击强度、伸长率、弯曲强度、弯曲模量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见下表:

表1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