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和杀灭蓝藻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013637发布日期:2021-07-23 21:34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污染治理领域,特别涉及抑制和杀灭蓝藻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水体富营养化引起了藻类的大量繁殖,导致水华和赤潮的频繁爆发,不仅加剧了水体的污染和水资源的短缺,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由于水华蓝藻能够产生并释放以微囊藻毒素为主的多种藻毒素,因此对饮用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治理蓝藻水华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虽然采用重金属铜等化学杀藻剂可以杀死蓝藻,采用铁或铝化学絮凝剂和黏土矿物等天然絮凝剂可以快速沉降蓝藻,但水体中存在的氮磷可以支持蓝藻生长而再次导致蓝藻水华,同时化学物质残留将导致水体二次污染。溶藻微生物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种群机构和功能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维持藻类生物量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对于传统的物理、化学等控藻方法,微生物控藻具有高效、安全、持久等优点,且有些溶藻细菌具有调控水质、降解有害物质、促进优良微藻生长等作用,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溶藻微生物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溶藻:一是直接溶藻,即通过藻菌直接接触,甚至侵入藻细胞内进行溶藻;二是间接溶藻,即通过分泌某种胞外活性物质溶解藻细胞,或者通过与藻类竞争营养来抑制藻类生长,其中,通过分泌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抗生素、生物碱等途径间接溶藻是微生物溶藻的主要作用方式。近年,国内外已陆续发现不少微生物通过不同方式溶解和抑制藻类生长。常见的主要有藻类病毒、溶藻细菌(假单胞菌、交替假单胞菌、弧菌、芽孢杆菌等)、溶藻放线菌和原生动物等。已有报道的微生物菌剂,例如微生物菌群em、液可清(acf32)、micro-bac发酵液(复合微生物)等在小型富营养化水面、水体的应用中均表现出较好的除藻效果,且工艺简单,“以菌治藻”的这一形势为微生物除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巨大的拓展空间。为此,提出抑制和杀灭蓝藻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抑制和杀灭蓝藻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复合微生物制剂4d的除蓝藻达到100%,除蓝藻的用时更短,效率更加,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促进水生生物生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抑制和杀灭蓝藻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包括复合菌剂、复合载体和去离子水,所述复合菌剂、复合载体和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3~7:60~80:200~400,所述复合菌剂包括溶藻细菌、光合菌、放线菌、酵母菌和乳酸菌,所述溶藻细菌、光合菌、放线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的有效活菌数之比为2~3:1~2:2~3:5~7:3~4,所述复合载体包括氨基酸、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所述氨基酸、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质量比为2~3:0.5~0.8:0.7~1:0.3~0.5。具体的,所述溶藻细菌为海洋细菌假交替单胞菌。具体的,所述光合菌为蓝细菌。具体的,所述放线菌为小单孢菌。具体的,所述酵母菌为深红酵母。具体的,所述乳酸菌为植物乳杆菌。抑制和杀灭蓝藻的复合微生物制剂的制备方法,按配比称取相应的原料组分,将氨基酸、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制备得到复合载体悬液a;将经过驯化的复合菌剂接种至复合载体悬液a中,在常温下培养5~7d,制备得到菌悬液b,使菌悬液b的od680值为0.7,将菌悬液b使用喷雾干燥仪进行干燥制粒,制得平均粒径为40微米的复合微生物制剂。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的复合载体的原料氨基酸、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均可自然降解,原料成本较低、对环境无危害,环保节能,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地下水的修复治理;(2)本发明采用具有杀藻作用的多种菌株,经过驯化后,附以复合载体,干燥制成粉状菌剂,可有效控制蓝藻的生物量,避免对自然水体的二次污染;(3)本发明的复合微生物制剂4d的除蓝藻达到100%,除蓝藻的用时更短,效率更加,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促进水生生物生长,既适用于城市河水污染治理修复,也适用于被工业污染的封闭水体的修复,能够改善水体的微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抑制和杀灭蓝藻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包括复合菌剂、复合载体和去离子水,所述复合菌剂、复合载体和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3~7:60~80:200~400,所述复合菌剂包括溶藻细菌、光合菌、放线菌、酵母菌和乳酸菌,所述溶藻细菌、光合菌、放线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的有效活菌数之比为2~3:1~2:2~3:5~7:3~4,所述复合载体包括氨基酸、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所述氨基酸、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质量比为2~3:0.5~0.8:0.7~1:0.3~0.5。进一步的,本发明涉及的溶藻细菌为海洋细菌假交替单胞菌,海洋细菌假交替单胞菌为中国专利cn102304484b所述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的菌种,保藏编号:cgmccno.5009。进一步的,本发明涉及的光合菌为蓝细菌,蓝细菌为中国专利cn108977371a所述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的菌种,保藏编号:cgmccno.13785。进一步的,本发明涉及的放线菌为小单孢菌,小单孢菌采购自通派(上海)生物科技有效公司,产品编号:atcc。进一步的,本发明涉及的酵母菌为深红酵母,深红酵母采购自上海烜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编号:xy-wsw-2775。进一步的,本发明涉及的乳酸菌为植物乳杆菌,植物乳杆菌采购自潍坊瑞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编号:308084-36-8。实施例1参考表1、表2和表3,复合菌剂中各菌种的有效活菌数的比例配置方案采用表1中的方案a,复合载体中各组分的质量比配置方案采用表3中的方案a,复合菌剂、复合载体和去离子水的质量份数配置采用表2中的方案甲,制备过程如下:按配比称取相应的原料组分,将氨基酸、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制备得到复合载体悬液a;将经过驯化的复合菌剂接种至复合载体悬液a中,在常温下培养5~7d,制备得到菌悬液b,使菌悬液b的od680值为0.7,将菌悬液b使用喷雾干燥仪进行干燥制粒,制得平均粒径为40微米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实施例2复合菌剂中各菌种的有效活菌数的比例配置方案采用表1中的方案b,复合载体中各组分的质量比配置方案采用表3中的方案b,复合菌剂、复合载体和去离子水的质量份数配置采用表2中的方案乙,制备过程同实施例1。实施例3复合菌剂中各菌种的有效活菌数的比例配置方案采用表1中的方案c,复合载体中各组分的质量比配置方案采用表3中的方案c,复合菌剂、复合载体和去离子水的质量份数配置采用表2中的方案丙,制备过程同实施例1。实施例4复合菌剂中各菌种的有效活菌数的比例配置方案采用表1中的方案d,复合载体中各组分的质量比配置方案采用表3中的方案d,复合菌剂、复合载体和去离子水的质量份数配置采用表2中的方案丁,制备过程同实施例1。对比例1复合菌剂中各菌种的有效活菌数的比例配置方案采用表1中的方案a,复合载体中各组分的质量比配置方案采用表3中的方案a,复合菌剂、复合载体和去离子水的质量份数配置采用表2中的方案戊,制备过程同实施例1。对比例2复合菌剂中各菌种的有效活菌数的比例配置方案采用表1中的方案a,复合载体中各组分的质量比配置方案采用表3中的方案a,复合菌剂、复合载体和去离子水的质量份数配置采用表2中的方案己,制备过程同实施例1。对比例3复合菌剂中各菌种的有效活菌数的比例配置方案采用表1中的方案e,复合载体中各组分的质量比配置方案采用表3中的方案a,复合菌剂、复合载体和去离子水的质量份数配置采用表2中的方案甲,制备过程同实施例1。对比例4复合菌剂中各菌种的有效活菌数的比例配置方案采用表1中的方案f,复合载体中各组分的质量比配置方案采用表3中的方案a,复合菌剂、复合载体和去离子水的质量份数配置采用表2中的方案甲,制备过程同实施例1。对比例5复合菌剂中各菌种的有效活菌数的比例配置方案采用表1中的方案a,复合载体中各组分的质量比配置方案采用表3中的方案e,复合菌剂、复合载体和去离子水的质量份数配置采用表2中的方案甲,制备过程同实施例1。对比例6复合菌剂中各菌种的有效活菌数的比例配置方案采用表1中的方案a,复合载体中各组分的质量比配置方案采用表3中的方案f,复合菌剂、复合载体和去离子水的质量份数配置采用表2中的方案甲,制备过程同实施例1。表1复合菌剂中各菌种的有效活菌数的比例配置方案复合菌剂中各菌种方案a方案b方案c方案d方案e方案f海洋细菌假交替单胞菌232.22.61.53.3蓝细菌121.51.80.82.5小单孢菌232.42.91.73.2深红酵母572.96.54.57.4植物乳杆菌343.13.724.3表2复合菌剂、复合载体和去离子水的质量份数配置方案甲方案乙方案丙方案丁方案戊方案己复合菌剂374628复合载体608065755585去离子水200400250360150430表3复合载体中各组分的质量比配置方案方案a方案b方案c方案d方案e方案f氨基酸232.22.71.83.5蛋白酶0.50.80.60.70.40.9脂肪酶0.710.80.90.61.2纤维素酶0.30.50.380.460.20.6上述实施例1~4和对比例1~6的菌株形态通过对菌株进行形态观察,结果如下:实施例1~4中的菌落形态特征:菌落形状为圆形、较小,菌丝团上全是短菌丝,有明显空泡,短片段多,能在ph5.5~6.5生长。实施例1~6中的菌落形态特征:菌落形状为圆形、较小,菌丝团上遍布空泡,且空泡较大,能在ph5.5~6.5生长。对上述实施例1~4和对比例1~6进行溶藻实验,其中,所用的藻液为实验室铜绿微囊藻纯培养液,藻种为铜绿微囊藻fachb-905,购自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国家淡水藻种库,因此,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可很好地表征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取样测定100ml初始叶绿素a浓度为68.6mg/m,置于28℃、光强2500lux、光循环12h:12h的光照培养箱中静置培养,每隔24h取样测定叶绿素a浓度;按照复合微生物制剂与藻液的质量比为0.5:1投入,叶绿色a去除率如表4所示。表4叶绿色a去除率由上表4可知,实施例1~4和对比例1~6进行溶藻实验中,投入实施例1~4的配方配置的复合微生物制剂4d的除蓝藻达到100%,有利于促进水体藻菌平衡的建立,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促进水生生物生长;相较于对比例1~6的配方配置的复合微生物制剂,除蓝藻的用时更短,效率更加。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