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培养效果稳定的霉菌培养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82159发布日期:2021-09-25 11:58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培养效果稳定的霉菌培养箱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霉菌培养箱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培养效果稳定的霉菌培养箱。


背景技术:

2.霉菌培养箱是培养箱的一种,适合培养霉菌等真核微生物,主要是培养生物与植物,在密闭的空间内设置相应的温度、湿度,使霉菌在4

6小时左右长出来,作为人工加快繁殖霉菌之用,从而研究霉菌在不同温度、湿度等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3.相关技术中,霉菌培养箱内通常设置有隔板,隔板上设置有培养托盘,培养容器放置到托盘上,工作人员移动托盘来拿取培养容器时,培养容器可能会因为惯性原因,与邻近的培养容器发生碰撞,从而培养容器可能会发生损坏,进而影响培养容器的培养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通过降低培养容器之间的磕碰来保证培养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培养效果稳定的霉菌培养箱。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培养效果稳定的霉菌培养箱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培养效果稳定的霉菌培养箱,包括箱体,箱体内固定连接有多个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用于放置培养容器的托盘,托盘包括底板、顶板和弹性件,底板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多个凸起部,顶板位于底板上方,且顶板上开设有与凸起部一一对应的通孔,弹性件位于顶板和底板之间。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自然状态时,弹性件将顶板顶离底板,使得顶板上表面高于凸起部的上表面,放置培养容器时,将培养容器放置到凸起部的顶部,顶板对放置容器进行限位,在隔板放入到箱体内或者从箱体内取出的移动过程中,培养容器之间不会因为惯性移动而磕碰,降低了培养容器之间的磕碰,保证了培养效果;
8.对于较低的培养容器,拿取培养容器时,直接将顶板下压,此时弹性件被压缩,然后拿取培养容器即可,拿取完毕后,弹性件会带动顶板上移而回到原位,保证了培养容器拿取的变形行,同时保证了托盘对培养容器的限位作用。
9.可选的,所述顶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延长圈,延长圈位于通孔边缘,底板上开设有与延长圈一一对应的延长槽。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延长圈的能够保持与凸起部的侧壁抵接,使得培养容器的侧壁被支撑的面积更大,提高了对培养容器支撑的稳定性;延长槽的设置,保证了当下压顶板时,顶板上表面能够与凸起部的顶部齐平。
11.可选的,所述凸起部的周向面嵌设有密封圈。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圈提高了延长槽与凸起部之间的密封性,使得延长槽与凸起部的间隙内不易进水,提高了顶板和底板之间的洁净;清洗托盘时,下压顶板至顶板上表面与凸起部上表面齐平,然后对托盘的顶部擦拭清理即可。
13.可选的,所述底板垂直于顶板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凸起,顶板的侧面固定连接
有第二凸起,第二凸起位于第一凸起的下方,弹性件位于第一凸起与顶板之间。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凸起对第二凸起限位,使得顶板不会被弹性件顶起过大的高度,保证了延长槽与凸起部侧壁的抵接,保证了延长槽与凸起部之间的密封性。
15.可选的,所述底板设置有定位组件,定位组件包括推块和推杆,底板边缘的侧面位置开设有定位槽,定位槽位于第一凸起远离顶板的一侧,推块位于定位槽内,且与底板沿着靠近或者远离第一凸起的方向水平滑动连接,推杆垂直于底板插设于推块内,推杆的一端延伸到底板下表面,推杆与底板滑动连接,推杆的滑动方向与推块滑动方向平行。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推顶板,顶板上表面未与凸起部的上表面齐平时,通过推杆推动推块,使推块卡入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之间,顶板上表面和凸起部上表面即能够稳定保持齐平,提高了对托盘清理的便利性。
17.可选的,所述推块背离底板中心的一侧设置有倾斜部,倾斜部向下逐渐靠近底板的中心。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倾斜部对第二凸块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当顶板的被下推,但是顶板上表面未与凸起部的上表面齐平时,此时推动推块,倾斜部会逐渐推动第二凸起向远离第一凸起的方向移动,直到第二凸起与推块的下表面抵接,此时顶板上表面与凸起部的上表面齐平,定位底板和顶板的过程中,不需再将顶板上表面推动至于凸起部上表面完全齐平,提高了底板和顶板之间定位过程的便利性。
19.可选的,所述底板设置有可供推杆插入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第一卡槽位于第二卡槽靠近底板中心的一侧,推杆在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位置与底板螺纹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推杆卡入到第一凹槽内时,推块被推杆稳定固定,推块不易与底板相对滑动而卡入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之间;推杆卡入第二凹槽内时,推块能够稳定的卡入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之间,提高了推块不同作用时状态的稳定性。
21.可选的,所述推块朝向底板中心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弹簧。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推杆,将推杆从第一卡槽内拔出后,定位弹簧推动推块移动至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之间,然后转动推杆,使推杆插入第二卡槽内,顶板和凸起部即能够稳定的保持齐平的状态;定位弹簧的设置使得推块在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之间的卡入较为便利。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设置托盘,培养容器之间不会因为惯性移动而磕碰,降低了培养容器之间的磕碰,保证了培养效果,且较低的培养容器便于拿取;
25.2.通过设置延长圈和延长槽,培养容器的侧壁被支撑的面积更大,提高了对培养容器支撑的稳定性;
26.3.通过设置定位组件,顶板上表面和凸起部上表面能够稳定保持齐平,提高了对托盘清理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施例一种培养效果稳定的霉菌培养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底板的剖视图;
29.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箱体;11、隔板;2、托盘;21、底板;211、凸起部;212、密封圈;213、延长槽;214、第一凸起;215、定位槽;216、第一卡槽;217、第二卡槽;22、顶板;221、通孔;222、延长圈;223、第二凸起;23、弹性件;3、定位组件;31、推块;311、倾斜部;312、定位弹簧;32、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培养效果稳定的霉菌培养箱。参照图1和图2,一种培养效果稳定的霉菌培养箱包括箱体1,箱体1内固定连接有多个隔板11,隔板11上设置有用于放置培养容器的托盘2,使得培养容器之间不会因为惯性移动而磕碰,降低了培养容器之间的磕碰,保证了培养效果。
33.参照图2和图3,托盘2包括底板21、顶板22和弹性件23,底板21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多个凸起部211,顶板22位于底板21上方,且顶板22上开设有与凸起部211一一对应的通孔221,当顶板22与底板21抵接时,顶板22上表面与凸起部211上表面齐平,顶板2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延长圈222,延长圈222位于通孔221边缘,底板21上开设有与延长圈222一一对应的延长槽213,延长圈222能够全部进入延长槽213内,凸起部211的周向面嵌设有密封圈212,密封圈212与延长圈222和通孔221内壁抵接,底板21垂直于顶板22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凸起214,顶板22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凸起223,第二凸起223位于第一凸起214的下方,弹性件23位于第一凸起214与顶板22之间,弹性件23为弹簧。自然状态下,弹性件23顶起顶板22,顶板22上表面高于凸起部211上表面,将培养容器放置到凸起部211顶部,顶板22和延长圈222对放置容器进行限位,培养容器件不易相对移动而产生磕碰,保证了培养效果。
34.参照图2和图3,底板21设置有定位组件3,定位组件3包括推块31和推杆32,底板21边缘的侧面位置开设有定位槽215,定位槽215位于第一凸起214远离顶板22的一侧,推块31位于定位槽215内,且与底板21沿着靠近或者远离第一凸起214的方向水平滑动连接,推块31背离底板21中心的一侧设置有倾斜部311,倾斜部311向下逐渐靠近底板21的中心,推杆32垂直于底板21插设于推块31内,推杆32与推块31滑动连接,推杆32的滑动方向与推块31滑动方向平行,底板21设置有可供推杆32插入的第一卡槽216和第二卡槽217,第一卡槽216位于第二卡槽217靠近底板21中心的一侧,推杆32在第一卡槽216和第二卡槽217位置与底板21螺纹连接,推杆32插入到第一卡槽216和第二卡槽217内时,推杆32的底端与底板21下表面齐平,推块31朝向底板21中心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弹簧312。将推杆32从第一槽内内旋出,定位弹簧312推动推块31卡入第一凸块和第二推块31之间,此时推杆32正对第二凹槽,将推杆32旋入第二凹槽,此时顶板22上表面与凸起部211上表面齐平,对托盘2的顶部清理更为方便。
3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培养效果稳定的霉菌培养箱的实施原理为:自然状态时,弹性件23将顶板22顶离底板21,此时第一凸起214和第二凸起223抵接,弹性件23被压缩,顶板22上表面高于凸起部211的上表面,放置培养容器时,将培养容器放置到凸起部211的顶部,顶板22对放置容器进行限位,在隔板11放入到箱体1内或者从箱体1内取出的移动过程中,培养容器之间不会因为惯性移动而磕碰,降低了培养容器之间的磕碰,保证了培养效果。
36.从托盘2上拿取较低的培养容器时,直接将顶板22下压,此时弹性件23被压缩,然
后拿取培养容器即可,拿取完毕后,弹性件23会带动顶板22上移而回到原位,保证了培养容器拿取的变形行,同时保证了托盘2对培养容器的限位作用。
37.清理托盘2时,将托盘2反向放置,使得顶板22和底板21想不靠近,然后喜欢动推杆32,使得推杆32从第一凹槽内移出,定位弹簧312推动推块31卡入到第一凸起214和第二凸起223之间,再将推杆32旋入第二卡槽217内,此时顶板22上表面与凸起部211上表面琼,清理较为便利。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