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培育中转保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74027发布日期:2021-09-17 23:35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细胞培育中转保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细胞培育中转保温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细胞培育中转保温装置。


背景技术:

2.细胞培育是指模拟细胞生长环境,使之生存、生长、繁殖并维持主要结构和功能;在进行细胞培育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对其进行转运,在转运过程中,尤其是长时间转运,难以保证其安全性,一旦出现转运箱跌落、翻滚等,其内部放置的培育细胞易受到损伤等,给细胞培育带来不利的影响;不同的细胞培育需要不同的环境,如有些植物细胞培育需要合适的光照、合适的气体环境,而有些则不需要,现有的中转箱不能够进行调整;传统的保温装置一般通过降温装置进行恒温,一旦降温装置无法工作,便不能保证中转箱内的温度,且细胞的耐热性远低于耐寒性,一旦温度过高,直接导致细胞死亡。


技术实现要素:

3.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恒温效果好、稳定性好且能够需要进行环境调整的细胞培育中转保温装置。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细胞培育中转保温装置,包括箱体、箱盖、锁扣以及设置在箱体和箱盖内的保温层,所述箱盖的侧面底部通过合页与箱体的侧面上部铰接,所述锁扣位于箱体的正面,所述箱体内活动设置有自平衡组件,所述箱盖的顶部设置有空气循环组件,所述箱体的底部设置有温控组件,所述箱体的内壁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和氧气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和氧气传感器均通过导线与空气循环组件电性连接。
5.上述细胞培育中转保温装置,所述空气循环组件包括风管、循环风机和主控板以及保护罩,所述风管、循环风机和主控板均设置在保护罩内,所述风管的第二端与循环风机的进气口连通,所述风管的内侧壁设置有紫外线灯,所述风管的第一端连通有上抽风板,所述循环风机的出气口通过管道连通有下排风板,所述保护罩的侧面分别通过固定座固定连接有氧气瓶和二氧化碳气瓶,所述氧气瓶和二氧化碳气瓶的瓶口处均连通有电磁阀,所述氧气瓶和二氧化碳气瓶分别通过电磁阀与循环风机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循环风机、紫外线灯、第一温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和氧气传感器均通过导线与主控板电性连接,所述与氧气瓶瓶口连通的电磁阀和与二氧化碳气瓶瓶口连通的电磁阀均通过导线与主控板电性连接;所述保护罩的底部与箱盖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风管、循环风机和主控板均固定连接在箱盖的顶部。
6.上述细胞培育中转保温装置,所述上抽风板与下排风板的结构相同,所述上抽风板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均匀开设有若干风孔,所述壳体的顶部连通有气管,所述上抽风板的气管与风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下排风板的气管与循环风机出气口连通,所述下排风板的两侧与箱体的内壁两侧固定连接,所述上抽风板的顶部与箱体的内壁顶部固定连接,且所述上抽风板的风孔与下排风板的风孔相对设置。
7.上述细胞培育中转保温装置,所述自平衡组件包括外支撑环、中支撑环和内支撑环,所述外支撑环、中支撑环和内支撑环的直径依次减小并同轴设置在同一平面,所述外支撑环的外壁左右两侧和其内壁前后两侧均设置有活动轴,所述外支撑环外壁左右两侧的活动轴与其内壁前后两侧的活动轴轴线相互垂直,所述外支撑环的内侧壁通过两个活动轴与中支撑环的外侧壁活动连接,所述中支撑环的内壁左右两侧也均设置有活动轴,所述中支撑环内壁左右两侧的活动轴与外支撑环左右两侧的活动轴同轴心,所述中支撑环的内壁通过活动轴活动连接有内支撑环,所述内支撑环的内壁前后两侧均活动连接有纵向缓冲组件,两个所述纵向缓冲组件的端部垂直固定连接有横向缓冲组件,两个所述横向缓冲组件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筒;
8.所述固定筒内的中部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有转子,所述电机的上下两端均通过固定架与固定筒的内壁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池组,所述固定筒的内壁底部设置有控制板,所述固定筒的底部设置有加速度传感器,所述第一电池组通过导线与控制板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板通过导线分别与加速度传感器和电机电性连接,所述固定筒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托架,所述托架的顶部活动连接有放置盒,所述放置盒的底部与托架的顶部之间设置有气囊,所述放置盒的顶部扣合有盒盖,所述盒盖的顶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外支撑环外壁两侧的活动轴分别与箱体的内壁两侧活动连接。
9.上述细胞培育中转保温装置,所述纵向缓冲组件包括第二支撑块、第二活塞杆和套筒,所述第二活塞杆的一端滑动连接在套筒内,所述第二活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的端部和套筒的内壁顶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磁块,两个所述第二磁块相互排斥设置,所述套筒的顶部和第二支撑块的底部均开设有轴承孔,轴承孔内设置有轴承,轴承内活动穿设有转轴,所述套筒的侧壁开设有气孔,所述气孔的侧面设置有排气组件;所述第二支撑块底部的转轴与内支撑环的内壁固定连接;
10.所述横向缓冲组件包括连接块、分别与连接块两端固定连接的第一活塞杆和分别与两个第一活塞杆滑动连接的第一支撑块,所述第一活塞杆的端部插接在第一支撑块侧面的活塞孔内,两个所述第一活塞杆的端部和两个固定块的活塞孔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磁块,所述活塞杆端部的第一磁块与固定块的活塞孔底部的第一磁块相互排斥设置,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侧壁开设有气孔且气孔处设置有排气组件;所述纵向缓冲组件的套筒底部的转轴与连接块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侧壁与固定筒的外侧壁固定连接。
11.上述细胞培育中转保温装置,所述排气组件包括软板,所述软板的中部开设有与气孔连通的通孔,通孔内设置有内过滤网,所述软板的外侧设置有外过滤网且外滤网的侧壁与套筒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软板的上部与套筒的侧壁固定连接。
12.上述细胞培育中转保温装置,所述温控组件包括储液箱,与储液箱上部连通的换热管,与储液箱下部连通的液体泵、与液体箱底部紧贴的半导体制冷组件以及换热器,所述换热管的第二端与换热器的液体出口流体导通,所述液体泵的出液体口与换热器的液体入口流体导通,所述储液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侧面设置有储存罐,所述储存罐内储存有液化气体,所述储存罐的出气口通过两根管道与换热器的气体入口连通,与所述储存罐连通的一根管道中部设置有电磁排气阀,另一根管道中部设置有手动阀门,所述储液箱的内部设置有电加热棒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储液箱的两侧分别与箱体的内壁两侧固定连接,所述储液箱的表面设置有保温层,所述换热管呈螺旋状盘绕在箱体的内
壁侧面。
13.上述细胞培育中转保温装置,所述箱体的内壁底部设置有第二电池组,所述第二电池组、液体泵、电磁排气阀、第二温度传感器、电加热棒以及半导体制冷组件分别通过导线与空气循环组件的主控板电性连接,所述箱体的侧壁下部开设有透气孔,所述箱盖的内壁侧面设置有补光灯和排气阀,所述箱盖的顶部设置有显示屏和控制按钮,所述显示屏、控制按钮和补光灯均通过导线与空气循环组件的主控板电性连接,所述箱盖的顶部开设有透明观察窗,所述透明观察窗的顶部设置有盖子;所述箱体的底部四角均设置有支撑脚。
1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取得了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5.1、本发明,通过设置自平衡组件,能够保证放置在放置盒内的细胞培养皿始终处于水平状态,通过外支撑环、中支撑环和内支撑环的相互配配合,能够保证箱体朝任意方向倾斜、歪倒或翻转,均能够保证培养皿始终处于水平状态,从而保证了细胞转运的稳定性,且第一电池组、电机和转子的重量大于培养皿及培养细胞的重量,且较重的一端均位于活动轴的轴线以下,从而降低重心,进一步提高箱体倾斜时培养皿的稳定性;通过配合电机和转子,在箱体发生较强的晃动或翻转时,电机带动转子转动,众所周知,高速转动的物体具有一定的转动惯量,转动惯量能够稳定托架,避免其随箱体翻转,保证培养皿处于相对水平。
16.2、本发明,通过设置纵向缓冲组件和横向缓冲组件,能够提供纵向和横向的缓冲效果,横向缓冲组件和纵向缓冲组件相互配合能够实现多向的缓冲效果,且横向缓冲组件和纵向缓冲组件均利用磁块相互排斥的力提供缓冲力,相互摩擦的组件较少,阻力更小,吸收振动更加灵敏,提供更好的缓冲效果,且结构相对简单,寿命更长,同时气囊能够提供垂直方向的缓冲,从而进一步提高缓冲效果,且向缓冲组件和纵向缓冲组件的侧面均设置有排气组件,能够在活塞杆向内运动时,压缩活塞腔内气体,推动软板向外打开,将套筒内气体快速排出,当活塞在杆在磁块斥力作用下反向运动时,软板在自身弹力下复位,外界空气通过软板侧面的孔进入套筒内,限制了空气进入速度,从而提供一定的阻尼效果。
17.3、本发明,通过设置空气循环组件,能够使箱体内的空气进行循环流动,从而使箱体的温度更加均匀,避免出现温度不均匀,配合氧气传感器和二氧化碳传感器,能够对箱体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进行监测,并配合和氧气瓶和二氧化碳气瓶,能够对箱体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调控,使箱体内气体环境更加适合细胞培养,且能够根据需要调整补光灯的亮度,从而调整箱体内的光亮度;在通过循环风机对箱体的空气进行循环时,空气通过气管,通过气管内的紫外线灯的照射,对空气进行杀菌,从而保证箱体内处于相对无菌环境,且紫外线不会照射到培育的细胞,保证细胞能够正常培育。
18.4、本发明,通过设置半导体制冷组件,能够对储液箱内的液体进行冷却,并在液体泵的作用下,将冷液体循环至换热管内,从而降低箱体内的温度,同时,第一温度传感器能够监测箱体内的温度,从而使箱体内处于适宜细胞培养的温度,当半导体制冷组件无法工作时,可通过打开电磁排气阀,储存罐内的液化气体排出,液化气体气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气体通过换热器时,吸收液体的热量,从而使液体降温,保证箱体内温度不会过高,两种制冷方式配合,提高保温箱使用的稳定性;在气温过低,导致储液箱内液体温度时,可通过电加热棒对液体加热,从而保证箱体内温度处于适宜细胞培育的温度。
附图说明
19.图1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本发明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3本发明中风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4本发明中自平衡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3.图5本发明中自平衡组件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6本发明中纵向缓冲组件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5.图7本发明图6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6.图8本发明中横向缓冲组件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9本发明中上抽风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8.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

箱体;2

箱盖;3

自平衡组件;301

外支撑环;302

中支撑环;303

内支撑环;304

活动轴;305

纵向缓冲组件;306

横向缓冲组件;307

固定筒;308

固定架;309

电机;310

第一电池组;311

控制板;312

加速度传感器;313

转子;314

托架;315

气囊;316

放置盒;317

盒盖;318

连接块;319

第一活塞杆;320

第一支撑块;321

第一磁块;322

排气组件;323

第二活塞杆;324

第二支撑块;325

套筒;326

第二磁块;327

气孔;328

软板;329

内过滤网;330

外过滤网;4

空气循环组件;401

保护罩;402

风管;403

紫外线灯;404

循环风机;405

主控板;406

氧气瓶;407

二氧化碳气瓶;5

锁扣;6

观察窗;7

排气阀;8

第一温度传感器;9

二氧化碳传感器;10

氧气传感器;11

上抽风板;111

壳体;112

风孔;113

气管;12

下排风板;13

换热管;14

保温层;15

支撑脚;16

储液箱;17

第二温度传感器;18

补光灯;19

半导体制冷组件;20

透气孔;21

固定板;22

储存罐;23

换热器;24

液体泵;25

电磁排气阀;26

手动阀门;27

温控组件;28

电加热棒;29

第二电池组。
具体实施方式
29.请参阅图1

2,细胞培育中转保温装置,包括箱体1、箱盖2、锁扣5以及设置在箱体1和箱盖2内的保温层14,所述箱盖2的侧面底部通过合页与箱体1的侧面上部铰接,所述锁扣5位于箱体1的正面,所述箱体2的侧壁下部开设有透气孔20,所述箱盖2的内壁侧面设置有补光灯18和排气阀7,所述箱盖2的顶部设置有显示屏和控制按钮,所述显示屏、控制按钮和补光灯18均通过导线与空气循环组件4的主控板405电性连接,所述箱盖2的顶部开设有透明观察窗6,所述透明观察窗6的顶部设置有盖子,所述箱体1的底部四角均设置有支撑脚15,所述箱体1内活动设置有自平衡组件3,所述箱盖2的顶部设置有空气循环组件4,所述空气循环组件4包括风管402、循环风机404和主控板405以及保护罩401,所述风管402、循环风机404和主控板405均设置在保护罩401内,所述风管402的第二端与循环风机404的进气口连通,所述风管402的内侧壁设置有紫外线灯403,在通过循环风机404对箱体1的空气进行循环时,空气通过气管113,通过气管113内的紫外线灯403的照射,对空气进行杀菌,从而保证箱体1内处于相对无菌环境,且紫外线不会照射到培育的细胞,保证细胞能够正常培育,所述风管402的第一端连通有上抽风板11,所述循环风机404的出气口通过管道连通有下排风板12,如图9所示,所述上抽风板11与下排风板12的结构相同,所述上抽风板11包括壳体111,所述壳体111的底部均匀开设有若干风孔112,所述壳体111的顶部连通有气管113,所
述上抽风板11的气管113与风管402的第一端连通,所述下排风板12的气管113与循环风机404出气口连通,所述下排风板12的两侧与箱体1的内壁两侧固定连接,所述上抽风板11的顶部与箱体1的内壁顶部固定连接,且所述上抽风板11的风孔112与下排风板12的风孔112相对设置,所述保护罩401的侧面分别通过固定座固定连接有氧气瓶406和二氧化碳气瓶407,所述氧气瓶406和二氧化碳气瓶407的瓶口处均连通有电磁阀,所述氧气瓶406和二氧化碳气瓶407分别通过电磁阀与循环风机404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循环风机404、紫外线灯403、第一温度传感器8、二氧化碳传感器9和氧气传感器10均通过导线与主控板405电性连接,所述与氧气瓶406瓶口连通的电磁阀和与二氧化碳气瓶407瓶口连通的电磁阀均通过导线与主控板405电性连接;所述保护罩401的底部与箱盖2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风管402、循环风机404和主控板405均固定连接在箱盖2的顶部,通过设置空气循环组件4,能够使箱体1内的空气进行循环流动,从而使箱体1的温度更加均匀,避免出现温度不均匀,配合氧气传感器10和二氧化碳传感器9,能够对箱体1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进行监测,并配合和氧气瓶406和二氧化碳气瓶407,能够对箱体1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调控,使箱体1内气体环境更加适合细胞培养,且能够根据需要调整补光灯18的亮度,从而调整箱体1内的光亮度。
30.所述箱体1的底部设置有温控组件27,所述温控组件27包括储液箱16,与储液箱16上部连通的换热管13,与储液箱16下部连通的液体泵24、与液体箱底部紧贴的半导体制冷组件19以及换热器23,通过设置半导体制冷组件19,能够对储液箱16内的液体进行冷却,并在液体泵24的作用下,将冷液体循环至换热管13内,从而降低箱体1内的温度,同时,第一温度传感器8能够监测箱体1内的温度,从而使箱体1内处于适宜细胞培养的温度,所述换热管13的第二端与换热器23的液体出口流体导通,所述液体泵24的出液体口与换热器23的液体入口流体导通,所述储液箱1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1,所述固定板21的侧面设置有储存罐22,所述储存罐22内储存有液化气体,所述储存罐22的出气口通过两根管道与换热器23的气体入口连通,与所述储存罐22连通的一根管道中部设置有电磁排气阀25,另一根管道中部设置有手动阀门26,当半导体制冷组件19无法工作时,可通过打开电磁排气阀25,储存罐22内的液化气体排出,液化气体气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气体通过换热器23时,吸收液体的热量,从而使液体降温,保证箱体1内温度不会过高,两种制冷方式配合,提高保温箱使用的稳定性,所述储液箱16的内部设置有电加热棒28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7,在气温过低,导致储液箱16内液体温度时,可通过电加热棒28对液体加热,从而保证箱体1内温度处于适宜细胞培育的温度;所述储液箱16的两侧分别与箱体1的内壁两侧固定连接,所述储液箱16的表面设置有保温层14,所述换热管13呈螺旋状盘绕在箱体1的内壁侧面,所述箱体1的内壁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8、二氧化碳传感器9和氧气传感器10,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8、二氧化碳传感器9和氧气传感器10均通过导线与空气循环组件4电性连接,所述箱体1的内壁底部设置有第二电池组29,所述第二电池组29、液体泵24、电磁排气阀25、第二温度传感器17、电加热棒28以及半导体制冷组件19分别通过导线与空气循环组件4的主控板405电性连接。
31.如图4

5所示,所述自平衡组件3包括外支撑环301、中支撑环302和内支撑环303,所述外支撑环301、中支撑环302和内支撑环303的直径依次减小并同轴设置在同一平面,所述外支撑环301的外壁左右两侧和其内壁前后两侧均设置有活动轴304,所述外支撑环301
外壁左右两侧的活动轴304与其内壁前后两侧的活动轴304轴线相互垂直,所述外支撑环301的内侧壁通过两个活动轴304与中支撑环302的外侧壁活动连接,所述中支撑环302的内壁左右两侧也均设置有活动轴304,所述中支撑环302内壁左右两侧的活动轴304与外支撑环301左右两侧的活动轴304同轴心,所述中支撑环302的内壁通过活动轴304活动连接有内支撑环303,所述内支撑环303的内壁前后两侧均活动连接有纵向缓冲组件305,两个所述纵向缓冲组件305的端部垂直固定连接有横向缓冲组件306,两个所述横向缓冲组件306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筒307,所述固定筒307内的中部设置有电机309,所述电机309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有转子313,所述电机309的上下两端均通过固定架308与固定筒307的内壁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308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池组310,所述固定筒307的内壁底部设置有控制板311,所述固定筒307的底部设置有加速度传感器312,所述第一电池组310通过导线与控制板311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板311通过导线分别与加速度传感器312和电机309电性连接,所述固定筒30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托架314,所述托架314的顶部活动连接有放置盒316,所述放置盒316的底部与托架314的顶部之间设置有气囊315,所述放置盒316的顶部扣合有盒盖317,所述盒盖317的顶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外支撑环301外壁两侧的活动轴304分别与箱体1的内壁两侧活动连接,通过设置自平衡组件3,能够保证放置在放置盒316内的细胞培养皿始终处于水平状态,通过外支撑环301、中支撑环302和内支撑环303的相互配配合,能够保证箱体1朝任意方向倾斜、歪倒或翻转,均能够保证培养皿始终处于水平状态,从而保证了细胞转运的稳定性,且第一电池组310、电机309和转子313的重量大于培养皿及培养细胞的重量,且较重的一端均位于活动轴304的轴线以下,从而降低重心,进一步提高箱体1倾斜时培养皿的稳定性;通过配合电机309和转子313,在箱体1发生较强的晃动或翻转时,电机309带动转子313转动,众所周知,高速转动的物体具有一定的转动惯量,转动惯量能够稳定托架314,避免其随箱体1翻转,保证培养皿处于相对水平。
32.如图6所示,所述纵向缓冲组件305包括第二支撑块324、第二活塞杆323和套筒325,所述第二活塞杆323的一端滑动连接在套筒325内,所述第二活塞杆323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块324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的端部和套筒325的内壁顶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磁块326,两个所述第二磁块326相互排斥设置,所述套筒325的顶部和第二支撑块324的底部均开设有轴承孔,轴承孔内设置有轴承,轴承内活动穿设有转轴,所述套筒325的侧壁开设有气孔327,所述气孔327的侧面设置有排气组件322;所述第二支撑块324底部的转轴与内支撑环303的内壁固定连接,如图8所示,所述横向缓冲组件306包括连接块318、分别与连接块318两端固定连接的第一活塞杆319和分别与两个第一活塞杆319滑动连接的第一支撑块320,所述第一活塞杆319的端部插接在第一支撑块320侧面的活塞孔内,两个所述第一活塞杆319的端部和两个固定块的活塞孔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磁块321,所述活塞杆端部的第一磁块321与固定块的活塞孔底部的第一磁块321相互排斥设置,所述第一支撑块320的侧壁开设有气孔327且气孔327处设置有排气组件322;所述纵向缓冲组件305的套筒325底部的转轴与连接块318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块320的侧壁与固定筒307的外侧壁固定连接,如图7所示,所述排气组件322包括软板328,所述软板328的中部开设有与气孔327连通的通孔,通孔内设置有内过滤网329,所述软板328的外侧设置有外过滤网330且外滤网的侧壁与套筒325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软板328的上部与套筒325的侧壁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纵向缓冲组件305和横向缓冲组件306,能够提供纵向和横向的缓冲效果,横向缓冲
组件306和纵向缓冲组件305相互配合能够实现多向的缓冲效果,且横向缓冲组件306和纵向缓冲组件305均利用磁块相互排斥的力提供缓冲力,相互摩擦的组件较少,阻力更小,吸收振动更加灵敏,提供更好的缓冲效果,且结构相对简单,寿命更长,同时气囊315能够提供垂直方向的缓冲,从而进一步提高缓冲效果。
33.工作流程:使用时,将培育有细胞的培养皿放入放置盒316内,并在放置盒316上扣合盒盖317,然后关闭箱盖2,并通过锁扣5将箱盖2和箱体1锁紧,按动按钮,打开空气循环组件4和温控组件27,并根据需要设定箱体1内温度、气体环境和光照度;当需要进行补光时,通过按钮对主控板405进行设置,设置补光灯18亮起的时间和光照强度,从而便于进行细胞培养,氧气传感器10和二氧化碳传感器9会分别监测箱体1的气体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当某一气体浓度低于设定值后,主控板405控制相应气瓶瓶口处的电磁阀开启,从而将气瓶内的压缩气体释放到循环风机404的进气口,并在循环风机404的作用下,将气体排入箱体1内,使箱体1内处于稳定的气体环境,同时,主控板405控制半导体制冷组件19工作,半导体制冷组件19对储液箱16内的液体进行冷却,使液箱16内的液体降温,在液体泵24的作用下,将储液箱16内液体抽入换热器23并输入换热管13内,冷液体在换热管13内循环流动时,吸收箱体1内的热量,使箱体1内降温,同时,第一温度传感器8会监测箱体1内的温度,使箱体1内的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恒定,当半导体制冷组件19无法工作时,主控板405控制电磁排气阀25打开,储存罐22内的液化气体排出并充入换热器23的气体入口,由于液化气体在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从而吸收经过换热器23的液体,使液体能够降温;当箱体1内温度过低时,电加热棒28启动,对储液箱16内的水加热至一定温度,从而在液体泵24的循环下向箱体1内释放热量,使箱体1内升温;空气循环组件4的循环风机404将箱体1内的空气经过风管402和与风管402连通的上抽风板11抽入,并通过下排风板12将气体重新排入箱体1内,在气体经过风管402时,风管402内的紫外线灯403对空气进行照射,对空气进行杀菌,由于循环风机404不断的工作,从而对箱体1内的空气不断的杀菌,保证箱体1内处于相对无菌环境;
34.当箱体1朝任意方向倾斜、歪倒或翻转时,由于外支撑环301、中支撑环302、内支撑环303的相互配合,能够在箱体1转动时,固定筒307及上部组件在重力作用下,能够保持水平,不会随箱体1转动而转动,且固定筒307内设置有电机309、第一电池组310等重物,且重物位于活动轴304的轴线以下,能够降低重心,保证固定筒307的稳定性,从而避免培养皿翻转、倾斜等,当箱体1出现跌落等情况时,加速度传感器312监测到有较大的加速度时,控制板311控制电机309转动,电机309带动转子313旋转,转子313高速旋转后,具有一定的转动惯量,使固定筒307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保证培养皿处于水平,同时,箱体1受到冲击时,纵向缓冲组件305和横向缓冲组件306以及气囊315提供缓冲,
35.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专利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