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合物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33318920发布日期:2023-03-03 18:45阅读:21来源:国知局
一种聚合物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合物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2.聚合物材料是指由许多相同的、简单的结构单元通过共价键重复连接而成的高分子量化合物。聚合物粉体则是通过化学法或者物理法制备的具有一定粒度及分布、一定颗粒形貌的精细化学品。聚合物粉末在粉末涂料、3d打印、化妆品、添加剂、医药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
3.聚合物粉体虽然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法制备,例如悬浮聚合或乳液聚合,但是其制备工艺复杂,对聚合物种类也有限制,大部分都只能制备苯乙烯类或丙烯酸(酯)类的聚合物。目前获得聚合物粉体的主要手段仍然是机械粉碎方式,其优点是工艺过程简单,能够进行连续化的生产,但制备出的颗粒形状杂乱无章,粒径分布也较宽。
4.上述两种方法是制备聚合物粉末的常用方法,但是通过这两种方法制得的粉末形状不规则,流动性较差,而好的流动性是聚合物粉末应用的关键。目前提高聚合物粉末流动性的方法主要是降低粒子界面作用力(例如添加流动助剂或对聚合物进行包覆)和降低滚动阻力(例如将聚合物进行粒子修形,比如球形)等方法。另外,由于聚合物耐温有限,当使用温度升高时,粉末流动性下降明显,限制了应用范围。第一种方法中,流动性助剂混合过程可以在任何合适的混合设备中进行,包括流动床、和一个或多个各种装有转动轴的转鼓或混合器。
5.cn1102954c公开了一种制备颗粒洗涤剂组合物的方法,其公开的方法包括将平均粒径在250-900微米范围的过碳酸盐和部分水合的结晶硅铝酸钠的粉末流动性助剂加入到颗粒洗涤剂粉末颗粒中的步骤。
6.cn109929242a公开了一种尼龙聚合物粉末吸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公开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尼龙原料、分子量调节剂和去离子水加入聚合釜中,当釜内压力泄压到常压后加入热介质,搅拌并拉丝切料,制得尼龙热介质粒料;将尼龙热介质粒料加入后缩聚桶中,升温进行抽真空搅拌,制得尼龙热介质缩聚粒料;将尼龙热介质缩聚粒料,采用深冷粉碎的工艺,制得尼龙热介质粉末材料;将20份尼龙热介质粉末材料和0.1~2份炭黑加入搅拌桶中进行高速搅拌,制得尼龙炭黑混合粉末材料;将尼龙炭黑混合粉末材料、流动助剂和80份尼龙热介质粉末材料加入混粉桶,进行高速搅拌后筛分,制得尼龙聚合物粉末吸热材料。其公开的方法使尼龙聚合物粉末应用于光纤激光器烧结,制件表面质量和机械性能好。
7.cn108727814a公开了一种用于选择性激光烧结的复合尼龙粉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公开的复合尼龙粉末材料包括以下重量比的组分:尼龙树脂粉末30-70份;空心玻璃微珠30-50份;玻璃纤维0-20份;偶联剂0.2-2份;流动助剂0.1-1.5份;抗氧化剂0.2-2份。其公开的改性后的玻璃纤维和空心玻璃微珠添加到尼龙树脂粉末中,相对于单纯的添加玻璃
纤维,同时添加空心玻璃微珠和玻璃纤维的尼龙复合粉末流动性更好,同时,其铺粉效果更好,烧结件的强度模量也会更高,空心玻璃微珠和玻璃纤维的尼龙复合材料扩大了尼龙的应用领域。
8.目前采用降低粒子界面作用力和降低滚动阻力的方式对聚合物流动性的提升有限,因此,开发一种流动性优异的聚合物材料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9.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合物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聚合物复合物具有优异的流动性、渗透性和高温稳定性。
10.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11.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聚合物复合物,所述聚合物复合物按照重量份数包括如下组分:100份聚合物粉末,0.1-3份纳米颗粒a和0.05-1.5份纳米颗粒b;
12.其中,纳米颗粒a的粒径小于纳米颗粒b;
13.所述纳米颗粒a和纳米颗粒b的质量比为(1-9):1,其中,1-9可以为1.5、2、2.5、3、3.5、4、4.5、5、5.5、6、6.5、7、7.5、8、8.5等。
14.本发明所述聚合物复合物,以特定质量比的纳米颗粒a和纳米颗粒b作为聚合物粉末的流动剂,二者协同作用,包覆在聚合物粉末,减少颗粒的表面减少摩擦力和作用力,提高提高聚合物粉末的流动性、渗透性和高温下的稳定性。
15.所述纳米颗粒a的重量份数为0.1-3份,例如0.2份、0.5份、0.8份、1份、1.2份、1.4份、1.6份、1.8份、2份、2.2份、2.4份、2.6份、2.8份等。
16.所述纳米颗粒b的重量份数为0.05-1.5份,例如0.1份、0.2份、0.3份、0.4份、0.5份、0.6份、0.7份、0.8份、0.9份、1份、1.1份、1.2份、1.3份、1.4份等。
17.优选地,所述纳米颗粒a和纳米颗粒b的质量比为(1.5-4):1,其中,1.5-4可以为2、2.2、2.5、2.8、3、3.2、3.5、3.8等。
18.本发明所述纳米颗粒a和纳米颗粒b的质量比优选为(1.5-4):1,质量比在该范围内所得聚合物复合物的流动性和高温稳定性更优异。
19.优选地,所述纳米颗粒a的粒径为5-50nm,例如6nm、8nm、10nm、15nm、20nm、25nm、30nm、35nm、40nm、42nm、45nm、48nm等,优选5-30nm。
20.本发明所述纳米颗粒a的粒径优选为5-30nm,原因在于小粒径的纳米颗粒可以在聚合物表面形成较为致密的包覆,从而降低颗粒间的作用力。
21.优选地,所述纳米颗粒b的粒径为50-600nm,例如100nm、150nm、200nm、250nm、300nm、350nm、400nm、450nm、500nm、550nm等,优选50-300nm。
22.本发明所述纳米颗粒b的粒径优选为50-300nm,原因在于较大粒径的纳米颗粒在聚合物表面形成滚动摩擦和阻隔作用,降低颗粒间作用力。
23.优选地,所述聚合物粉末的中值粒径为5-500μm,例如10μm、50μm、100μm、150μm、200μm、250μm、300μm、350μm、400μm、450μm等,优选为10-300μm,更优选为50-150μm。
24.优选地,所述聚合物粉末包括热塑性聚合物粉末和/或热固性聚合物粉末。
25.优选地,所述聚合物粉末包括热塑性聚合物粉末。
26.优选地,所述热塑性聚合物粉末包括热塑性弹性体、聚酰胺、聚烯烃、聚甲基丙烯
酸酯、聚碳酸酯或聚苯乙烯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其中典型但非限制性的组合包括:热塑性弹性体和聚酰胺的组合,聚烯烃、聚甲基丙烯酸酯和聚碳酸酯的组合,聚酰胺、聚烯烃、聚甲基丙烯酸酯、聚碳酸酯和聚苯乙烯的组合等。
27.优选地,所述纳米颗粒a包括纳米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钛或纳米碳化硅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其中典型但非限制性的组合包括:纳米二氧化硅和纳米二氧化钛的组合,纳米二氧化钛和纳米碳化硅的组合,纳米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钛和纳米碳化硅的组合等。
28.优选地,所述纳米颗粒b包括纳米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钛、纳米碳化硅、纳米三氧化二铝、滑石粉、硬脂酸镁或氧化镁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其中典型但非限制性的组合包括:纳米二氧化硅和纳米二氧化钛的组合,纳米二氧化钛、纳米碳化硅和纳米三氧化二铝的组合,纳米三氧化二铝、滑石粉、硬脂酸镁和氧化镁的组合。
29.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第一方面所述的聚合物复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0.将聚合物粉末和纳米颗粒a第一次搅拌混合后,再将混合后的原料与纳米颗粒b第二次搅拌混合,筛分,得到所述聚合物复合物。
31.本发明制备聚合物复合物过程中,优先将聚合物粉末与粒径较小的纳米颗粒a混合,可以更好地致密包覆在颗粒表面,而纳米颗粒b粒径较大,若先混合纳米颗粒b,会影响小粒径纳米颗粒对聚合物粉末表面的覆盖。
32.优选地,所述第一次搅拌混合的时间为1-15min,例如2min、3min、4min、5min、6min、7min、8min、9min、10min、11min、12min、13min、14min等,优选1-3min。
33.优选地,所述第二次搅拌混合的时间为1-6min,例如1.5min、2min、2.5min、3min、3.5min、4min、4.5min、5min、5.5min等,优选1-2min。
34.本发明所述搅拌混合为持续搅拌混合,混合时间不足聚合物粉末和纳米颗粒无法实现均匀混合;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纳米颗粒的损失和内嵌,从而丧失复合纳米颗粒的效果。
35.优选地,所述筛分通过筛网进行。
36.优选地,所述筛网的目数为50-300目,例如60目、80目、100目、120目、140目、160目、180目、200目、220目、240目、260目等。所述筛网的目数为50-300目,经过所述筛网粒子的粒径为30-500目。
3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8.将聚合物粉末和纳米颗粒a第一次搅拌混合1-15min后,再将混合后的原料与纳米颗粒b第二次搅拌混合1-6min,最后用目数为50-300目的筛网筛分,得到所述聚合物复合物。
39.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第一方面所述的聚合物复合物在粉末涂料或3d打印中的应用。
40.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41.本发明采用的小粒径和大粒径纳米粒子在特定比例下复配,二者协同作用,作为聚合物粉末的流动剂,使所述聚合物复合物具有优异的流动性、渗透性和高温稳定性。以聚合物粉末为热塑性聚氨酯为例,所述聚合物复合物的se流动能在7.75mj/g以下,fri在1.35
以下,渗透性在4.11mbar以上。
附图说明
42.图1是实施例1所述聚合物复合物的扫描电镜图;
43.图2是实施例1所述聚合物复合物经过100℃加热后的扫描电镜图;
44.图3是实施例2所述聚合物复合物的扫描电镜图;
45.图4是实施例2所述聚合物复合物经过135℃加热后的扫描电镜图;
46.图5是实施例3所述聚合物复合物的扫描电镜图;
47.图6是实施例4所述聚合物复合物的扫描电镜图;
48.图7是实施例6所述聚合物复合物的扫描电镜图;
49.图8是实施例8所述聚合物复合物的扫描电镜图;
50.图9是对比例1所述聚合物复合物的扫描电镜图;
51.图10是对比例1所述聚合物复合物经过100℃加热后的扫描电镜图;
52.图11是对比例2所述聚合物复合物的扫描电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53.为便于理解本发明,本发明列举实施例如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帮助理解本发明,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具体限制。
54.实施例1
5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聚合物复合物,所述聚合物复合物按照重量份数由如下组分组成:100份聚合物粉末,0.3份纳米颗粒a和0.13份纳米颗粒b;
56.所述聚合物粉末:深冷粉碎后的热塑性聚氨酯,中值粒径为65μm,硬度shorea 90,原料购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牌号为wht-1490iv;
57.纳米颗粒a:纳米二氧化硅,粒径为12nm;
58.纳米颗粒b:纳米二氧化硅,粒径为50nm。
59.上述聚合物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0.将聚合物粉末和纳米颗粒a第一次混合2min后,再将混合后的原料与纳米颗粒b第二次混合1min,最后用50目的筛网筛分,得到所述聚合物复合物。
61.实施例2
6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聚合物复合物,所述聚合物复合物按照重量份数由如下组分组成:100份聚合物粉末,0.5份纳米颗粒a和0.33份纳米颗粒b;
63.所述聚合物粉末:深冷粉碎后的聚丙烯,中值粒径为50μm,原料购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牌号为wanfab gp1000;
64.纳米颗粒a:纳米碳化硅,粒径为5nm;
65.纳米颗粒b:纳米三氧化二铝,粒径为80nm。
66.上述聚合物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7.将聚合物粉末和纳米颗粒a第一次混合3min后,再将混合后的原料与纳米颗粒b第二次混合2min,最后用70目的筛网筛分,得到所述聚合物复合物。
68.实施例3
6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聚合物复合物,所述聚合物复合物按照重量份数由如下组分组成:聚合物粉末100份,3份纳米颗粒a和0.75份纳米颗粒b;
70.所述聚合物粉末:深冷粉碎后的酚醛树脂,中值粒径为5μm,原料牌号为2123酚醛树脂;
71.纳米颗粒a:纳米二氧化钛,粒径为5nm;
72.纳米颗粒b:纳米碳化硅,粒径为50nm。
73.上述聚合物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74.将聚合物粉末和纳米颗粒a第一次混合15min后,再将混合后的原料与纳米颗粒b第二次混合6min,最后用300目的筛网筛分,得到所述聚合物复合物。
75.实施例4
7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聚合物复合物,所述聚合物复合物按照重量份数由如下组分组成:100份聚合物粉末,0.2份纳米颗粒a和0.06份纳米颗粒b;
77.所述聚合物粉末:深冷粉碎后的热塑性聚氨酯,中值粒径为500μm,硬度shorea 90,原料购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牌号为wht-1490iv;
78.纳米颗粒a:纳米二氧化硅,粒径为50nm;
79.纳米颗粒b:滑石粉,粒径为600nm。
80.上述聚合物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81.将聚合物粉末和纳米颗粒a第一次混合1min后,再将混合后的原料与纳米颗粒b第二次混合1min,最后用50目的筛网筛分,得到所述聚合物复合物。
82.实施例5
8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聚合物复合物,所述聚合物复合物按照重量份数由如下组分组成:100份聚合物粉末,0.1份纳米颗粒a和0.05份纳米颗粒b;
84.所述聚合物粉末:深冷粉碎后的热塑性聚氨酯,中值粒径为150μm,硬度shorea 90,原料购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牌号为wht-1490iv;
85.纳米颗粒a:纳米二氧化钛,粒径为30nm;
86.纳米颗粒b:滑石粉,粒径为300nm。
87.上述聚合物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88.将聚合物粉末和纳米颗粒a第一次混合1min后,再将混合后的原料与纳米颗粒b第二次混合2min,最后用60目的筛网筛分,得到所述聚合物复合物。
89.实施例6
9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聚合物复合物,所述聚合物复合物按照重量份数由如下组分组成:100份聚合物粉末,2份纳米颗粒a和0.75份纳米颗粒b;
91.所述聚合物粉末:深冷粉碎后的热塑性聚氨酯,中值粒径为10μm,硬度shorea 90,原料购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牌号为wht-1490iv;
92.纳米颗粒a:纳米碳化硅,粒径为5nm;
93.纳米颗粒b:纳米二氧化硅,粒径为50nm。
94.上述聚合物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95.将聚合物粉末和纳米颗粒a第一次混合1.5min后,再将混合后的原料与纳米颗粒b第二次混合1min,最后用300目的筛网筛分,得到所述聚合物复合物。
96.实施例7
9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聚合物复合物,所述聚合物复合物按照重量份数由如下组分组成:100份聚合物粉末,2份纳米颗粒a和0.5份纳米颗粒b;
98.所述聚合物粉末:深冷粉碎后的热塑性聚氨酯,中值粒径为300μm,硬度shorea 90,原料购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牌号为wht-1490iv;
99.纳米颗粒a:1份纳米二氧化硅,粒径为35nm,1份纳米二氧化钛,粒径为35nm;
100.纳米颗粒b:0.25份纳米碳化硅,粒径为150nm,0.25份纳米三氧化二铝,粒径为150nm。
101.上述聚合物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02.将聚合物粉末和纳米颗粒a第一次混合2min后,再将混合后的原料与纳米颗粒b第二次混合2min,最后用50目的筛网筛分,得到所述聚合物复合物。
103.实施例8
10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聚合物复合物,所述聚合物复合物按照重量份数由如下组分组成:100份聚合物粉末,1份纳米颗粒a和0.3份纳米颗粒b;
105.所述聚合物粉末:深冷粉碎后的聚丙烯,中值粒径为80μm,原料购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牌号为wanfab gp1000;
106.纳米颗粒a:0.5份纳米二氧化硅,粒径为15nm,0.5份纳米碳化硅,粒径为15nm;
107.纳米颗粒b:0.15份纳米碳化硅,粒径为100nm,0.15份纳米二氧化硅,粒径为100nm。
108.上述聚合物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09.将聚合物粉末和纳米颗粒a第一次混合2min后,再将混合后的原料与纳米颗粒b第二次混合3min,最后用60目的筛网筛分,得到所述聚合物复合物。
110.实施例9-12
111.实施例9-1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纳米颗粒a与纳米颗粒b的质量比不同,纳米颗粒a与纳米颗粒b的总质量为0.6份;
112.实施例9-12中,纳米颗粒a与纳米颗粒b质量比分别为9:1(实施例9)、1:1(实施例10),4:1(实施例11)和1.5:1(实施例12),其余均与实施例1相同。
113.实施例13-16
114.实施例13-16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纳米颗粒a的粒径分别为5nm(实施例13)、50nm(实施例14)、3nm(实施例15)和60nm(实施例16),其余均与实施例1相同。
115.实施例17-19
116.实施例17-19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纳米颗粒b的粒径分别为600nm(实施例17)、30nm(实施例18)和700nm(实施例19),其余均与实施例1相同。
117.对比例1
118.本对比例提供一种聚合物复合物,所述聚合物复合物按照重量份数由如下组分组成:聚合物粉末100份,小粒径纳米颗粒0.5份;
119.所述聚合物粉末:深冷粉碎后的热塑性聚氨酯,中值粒径为60μm,硬度shorea 90,原料购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牌号为wht-1490iv;
120.小粒径纳米颗粒:纳米二氧化硅,粒径为15nm。
121.上述聚合物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22.将聚合物粉末和小粒径纳米颗粒混合2min后,用50目的筛网筛分,得到所述聚合物复合物。
123.对比例2
124.本对比例提供一种聚合物复合物,所述聚合物复合物按照重量份数由如下组分组成:聚合物粉末100份,大粒径纳米颗粒0.7份;
125.所述聚合物粉末:深冷粉碎后的热塑性聚氨酯,中值粒径为80μm,硬度shorea 90,原料购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牌号为wht-1490iv;
126.大粒径纳米颗粒:纳米二氧化硅,粒径为100nm。
127.上述聚合物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28.将聚合物粉末和大粒径纳米颗粒混合3min后,用80目的筛网筛分,得到所述聚合物复合物。
129.对比例3-4
130.对比例3-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纳米颗粒a与纳米颗粒b的质量比不同,纳米颗粒a与纳米颗粒b的总质量为0.6份;
131.对比例3-4中,纳米颗粒a与纳米颗粒b质量比分别为10:1和1:4,其余均与实施例1相同。
132.性能测试:
133.将实施例1-19和对比例1-4所述聚合物复合物进行如下测试:
134.(1)流动性能:将样品充分干燥后,使用富瑞曼ft4粉体流变仪测量,开测试软件后,选择需要的测试方法“stability and variable flow rate”测试流动性,测试结果包括流动活化能,“permeability”测试1~15kpa的透气性,测试结果包括1~15kpa的压降,最后进行数据处理;
135.(2)堆积密度:使用百特bt-1000粉体综合特性测试仪测量,将密度容器清洁干净,内部保持干燥,然后将密度仪调至水平,漏斗口距离密度杯上边缘为40mm,打开粉体综合性测试仪,装上100m的松装密度容器;
136.称取100g粉末样品倒入测试仪上方漏斗中,并堵住漏斗下料口;
137.快速打开漏斗下料口,使漏斗中样品以自然状态垂直下落入密度容器中,用铲勺刮掉密度杯顶部多余样品,轻敲密度杯使样品固定,记录容器中粉末质量m1,堆积密度ρ(g/cm3)=m1/100;。
138.测试多次进行,保证结果的可重复性,测试结果汇总于表1中。
139.表1
140.141.[0142][0143]
分析表1数据可知,以聚合物粉末为热塑性聚氨酯为例,所述聚合物复合物的se流动能在7.75mj/g以下,fri在1.35以下,渗透性在4.11mbar以上,本发明所述聚合物复合物采用的小粒径和大粒径纳米粒子协同作用,作为聚合物粉末的流动剂,三者混合形成的聚合物复合物内聚特性指标fri和se流动能较低,表明小粒径和大粒径纳米粒子复合使用具有降低聚合物粉体流动阻力的效果;而且聚合物复合物的透气性压降明显较高,表明粉末堆积更为紧密,颗粒间的空隙更少,这和堆积密度的结果一致,bfe流动能则是综合表征了堆积密度和粉末内聚特性,堆积密度大,内聚特性大的粉末,粉体流变仪桨叶推动所需能量越高,bfe也呈现增大的趋势。因此,本发明所述聚合物复合物具有优异的流动性和渗透性。
[0144]
分析对比例1-2和实施例1可知,尽管对比例2中堆积密度由于大粒径粉末的选择而导致相对较大,但由于堆积密度对流动性的敏感度不如对粒径影响的大,因此,可推理对比例1-2性能仍然不如实施例1,证明采用纳米颗粒a和纳米颗粒b协同配合,可以作为聚合物粉末的流动剂,形成具有优异的流动性和高温稳定性的聚合物复合物。
[0145]
分析对比例3-4与实施例9-10可知,对比例3-4性能不如实施例9-10,证明所述纳米颗粒a与纳米颗粒b质量比在(1-9):1范围内所得聚合物复合物的性能更佳。
[0146]
分析实施例9-12可知,实施例9-10性能不如实施例11-12,证明所述纳米颗粒a与纳米颗粒b质量比优选(1.5-4):1所得聚合物复合物的性能更佳。
[0147]
分析实施例13-16可知,实施例15-16性能不如实施例13-14,证明纳米颗粒a的粒径在5-50nm范围内才能更好地与纳米颗粒b协同提升聚合物复合物的性能。
[0148]
分析实施例17-19与实施例1可知,实施例18-19性能不如实施例1和17,证明纳米颗粒b的粒径在50-600nm范围内才能更好地与纳米颗粒a协同提升聚合物复合物的性能。
[0149]
对比图1和图2可知,图1中,纳米颗粒b和纳米颗粒a在聚合物粉末基体中均匀分布;图2经过100℃加热后,纳米颗粒b和纳米颗粒a在聚合物粉末基体中依然均匀分布,没有出现损失和包埋现象,证明本发明所述聚合物复合物具有优异的高温稳定性。对比图3和图4有类似的结果。
[0150]
对比图9和图10可知,图9中的单一种类的纳米颗粒在聚合物粉末基体中均匀分布,但是,加热后,图10中的纳米颗粒出现明显的包埋和损失,影响聚合物复合物的耐热性和高温流动性。
[0151]
因此,将纳米颗粒a与纳米颗粒b在特定配比下复配使用,与聚合物粉末混合后形成的聚合物复合物具有优异的流动性和高温热稳定性。
[0152]
分析图5-图8可知,适当调节纳米颗粒a、纳米颗粒b和聚合物粉末的粒径与种类,所得聚合物复合物具有优异的流动性和高温热稳定性,尽管本发明未给出高温加热后的扫描电镜图,由实施例1-2和对比例1的结果推测,实施例3-4、6、8也具有类似的结果,即,将纳米颗粒a与纳米颗粒b在特定配比下复配使用,与聚合物粉末混合后形成的聚合物复合物具有优异的流动性和高温热稳定性;而图11中虽然纳米颗粒分布均匀,但也可以预测其具有与对比例1类似的结果,即,单一粒径种类的纳米颗粒对聚合物粉末的性能提升有限,尤其是高温稳定性和流动性。
[0153]
申请人声明,本发明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详细方法,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方法,即不意味着本发明必须依赖上述详细方法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发明的任何改进,对本发明产品各原料的等效替换及辅助成分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