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罐体进气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15765发布日期:2023-03-10 22:38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罐体进气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酵罐,尤其涉及一种罐体进气机构。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的发酵罐结构请参见图7所示,其包括罐体100及盖合于罐体100上的罐盖101,为了向罐体100内注入空气,需要在罐盖101上安装进气管102,进气管102的下端一般设有弯头103,其目的是使气流横向输出,有利于空气均匀分布于罐体100内。这种构造虽然能实现进气功能,但气流是集中向罐体内注入的,难以保证气流充分地与罐内试样接触,因此,如何实现对罐体内均匀注入气流,是现有技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向罐体内均匀注气的罐体进气机构。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罐体进气机构,所述罐体的顶部开口处盖合有罐盖,所述进气机构包括有支架,所述支架的顶部与所述罐盖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的底部形成有向所述罐体内延伸的第一立管和第二立管,所述第一立管和所述第二立管的下端部之间连接有横向设置的u形布气管,所述罐盖上开设有进气口,所述第一立管的上端与所述进气口相连通,所述u形布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立管的下端相连通,所述u形布气管的另一端封闭,所述u形布气管的底面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进气孔。
6.优选地,所述第一立管的下端开设有底孔,所述底孔内插设有密封胶塞。
7.优选地,所述第一立管的下端部形成有第一侧向管套,所述第二立管的下端部形成有第二侧向管套,所述u形布气管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侧向管套和所述第二侧向管套。
8.优选地,所述进气口内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夹紧于所述罐盖与所述第一立管的上端之间。
9.优选地,所述支架呈平板状,且所述支架通过螺丝固定连接于所述罐盖。
10.优选地,所述第一立管和所述第二立管之间设有多个横向连接臂。
1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罐体进气机构中,在所述罐盖内固定有支架,在所述支架的底部设有相互平行的第一立管和第二立管,在第一立管和第二立管的下端之间固定连接u形布气管,所述第一立管主要起到导气作用,其上端与所述罐盖上开设的进气口相连通,其下端与所述u形布气管的一端相连通,同时在所述u形布气管的底面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进气孔,当所述罐盖上的进气口注入空气时,气流经过所述第一立管进入所述u形布气管,通过所述u形布气管上均布的多个进气孔向罐体内分散地注入空气,相比现有技术中通过管路集中注入空气的方式而言,本实用新型能够将气流分散,从而实现向罐体内均匀注气的功能,有助于提高发酵罐的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罐体进气机构、罐体、罐盖的结构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罐体进气机构与罐盖的结构图一;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罐体进气机构与罐盖的结构图二;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罐体进气机构的立体图;
16.图5为本实用新型罐体进气机构的侧视图;
17.图6为图5中沿a-a线的剖视图;
18.图7为现有技术中发酵罐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加详细的描述。
20.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罐体进气机构,结合图1至图6所示,所述罐体1的顶部开口处盖合有罐盖2,所述进气机构包括有支架3,所述支架3的顶部与所述罐盖2固定连接,所述支架3的底部形成有向所述罐体1内延伸的第一立管4和第二立管5,所述第一立管4和所述第二立管5的下端部之间连接有横向设置的u形布气管6,所述罐盖2上开设有进气口20,所述第一立管4的上端与所述进气口20相连通,所述u形布气管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立管4的下端相连通,所述u形布气管6的另一端封闭,所述u形布气管6的底面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进气孔60。
21.上述结构中,在所述罐盖2内固定有支架3,在所述支架3的底部设有相互平行的第一立管4和第二立管5,在第一立管4和第二立管5的下端之间固定连接u形布气管6,所述第一立管4主要起到导气作用,其上端与所述罐盖2上开设的进气口20相连通,其下端与所述u形布气管6的一端相连通,同时在所述u形布气管6的底面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进气孔60,当所述罐盖2上的进气口20注入空气时,气流经过所述第一立管4进入所述u形布气管6,通过所述u形布气管6上均布的多个进气孔60向罐体1内分散地注入空气,相比现有技术中通过管路集中注入空气的方式而言,本实用新型能够将气流分散,从而实现向罐体内均匀注气的功能,有助于提高发酵罐的整体性能。
22.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立管4的下端开设有底孔40,所述底孔40内插设有密封胶塞41。其中,通过在所述第一立管4的下端开设底孔40,不仅方便注塑加工成型,也方便于进行清洗操作。
23.请参见图3,为使得所述u形布气管6可靠地连接于所述第一立管4和所述第二立管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管4的下端部形成有第一侧向管套42,所述第二立管5的下端部形成有第二侧向管套50,所述u形布气管6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侧向管套42和所述第二侧向管套50。
24.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进气口20内设有密封圈21,所述密封圈21夹紧于所述罐盖2与所述第一立管4的上端之间。
25.上述结构中,通过增设所述密封圈21,有助于所述第一立管4与所述进气口20的连接处可靠密封。
26.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3呈平板状,且所述支架3通过螺丝固定连接于所述罐盖2。其中,因所述支架3为平板状构造,所以能可靠地安装、固定在所述罐盖2的内侧。
27.为了在所述第一立管4和所述第二立管5之间起到加强作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管4和所述第二立管5之间设有多个横向连接臂7。
28.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内所做的修改、等同替换或者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罐体进气机构,所述罐体(1)的顶部开口处盖合有罐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机构包括有支架(3),所述支架(3)的顶部与所述罐盖(2)固定连接,所述支架(3)的底部形成有向所述罐体(1)内延伸的第一立管(4)和第二立管(5),所述第一立管(4)和所述第二立管(5)的下端部之间连接有横向设置的u形布气管(6),所述罐盖(2)上开设有进气口(20),所述第一立管(4)的上端与所述进气口(20)相连通,所述u形布气管(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立管(4)的下端相连通,所述u形布气管(6)的另一端封闭,所述u形布气管(6)的底面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进气孔(6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体进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管(4)的下端开设有底孔(40),所述底孔(40)内插设有密封胶塞(4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体进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管(4)的下端部形成有第一侧向管套(42),所述第二立管(5)的下端部形成有第二侧向管套(50),所述u形布气管(6)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侧向管套(42)和所述第二侧向管套(50)。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体进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20)内设有密封圈(21),所述密封圈(21)夹紧于所述罐盖(2)与所述第一立管(4)的上端之间。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体进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3)呈平板状,且所述支架(3)通过螺丝固定连接于所述罐盖(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体进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管(4)和所述第二立管(5)之间设有多个横向连接臂(7)。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罐体进气机构,所述罐体的顶部开口处盖合有罐盖,所述进气机构包括有支架,所述支架的顶部与所述罐盖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的底部形成有向所述罐体内延伸的第一立管和第二立管,所述第一立管和所述第二立管的下端部之间连接有横向设置的U形布气管,所述罐盖上开设有进气口,所述第一立管的上端与所述进气口相连通,所述U形布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立管的下端相连通,所述U形布气管的另一端封闭,所述U形布气管的底面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进气孔。相比现有技术中通过管路集中注入空气的方式而言,本实用新型能够将气流分散,从而实现向罐体内均匀注气的功能,有助于提高发酵罐的整体性能。有助于提高发酵罐的整体性能。有助于提高发酵罐的整体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周红成 蔡新德 张燕 刘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蓝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9.28
技术公布日:2023/3/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