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聚集多肽、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文档序号:36304501发布日期:2023-12-07 08:12阅读:42来源:国知局
抗血小板聚集多肽

本发明涉及抗血小板聚集领域,具体地涉及靶向pear1受体的抗血小板聚集多肽、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1、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是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类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急性期与恢复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在经皮冠脉介入术后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降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因此,抗血小板药物不仅是血栓栓塞类疾病的重要治疗药物,也是众多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药物,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2、目前我国用于临床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靶向三种受体:环氧化酶、p2y12受体、糖蛋白iib/iiia(gpiib/iiia)受体。阿司匹林是环氧化酶拮抗剂,通过拮抗环氧化酶阻断血栓素a2的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但由于环氧化酶广泛分布于血管、胃与肾脏组织中,阿司匹林使用后可引起胃肠道、哮喘等不良反应。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替格瑞洛是p2y12受体拮抗剂。p2y12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二磷酸腺苷与p2y12受体的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但是其临床应用中个体差异大,治疗中出现出血或缺血不良事件,影响患者临床预后。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包括阿昔单抗、替罗非班和依替巴肽。抑制gpiib/iiia可阻断其与纤维蛋白原等配体的结合并抑制血小板聚集。但gpiib/iiia受体抗血小板作用效果过强,仅短期内静脉使用。

3、因此,现有药物存在可选种类少、个体差异大、存在不良反应且不耐受等缺点,亟需发现与血小板功能相关的新靶点并研发针对新靶点的药物。

4、背景技术中的信息仅仅在于说明本发明的总体背景,不应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这些信息构成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至少部分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多肽。具体地,本发明包括以下内容。

2、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多肽,其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且具有下式所述的结构:

3、v1-lkyx1yenhx2-v2                    式(i);

4、其中,x1表示w或h,x2表示a或n;v1不存在或表示第一可变区,v2不存在或表示第二可变区。

5、在某些实施方案中,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多肽,其中,所述第一可变区选自a、ea或gea,所述第二可变区选自i、is、isi。

6、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核酸分子,其包含编码第一方面所述的多肽的核苷酸序列。

7、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载体分子,其包含本发明所述的核酸分子。

8、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宿主细胞,其包含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的核酸分子或第三方面所述的载体分子。

9、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根据第一方面所述多肽的制备方法,其包括通过人工合成方式制备或通过基因工程方式制备。

10、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药物组合物,其包含第一方面所述的多肽和/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核酸分子,和药物学可接受载体。

11、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多肽或其核酸分子在制备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中的用途。

12、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方法,其包括在体外使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多肽与血小板接触的步骤。

13、针对目前尚无靶向pear1受体抑制类药物分子的现状,本发明在大量筛选实验的基础上,发现特定的多肽能够结合至血小板表面pear1受体,从而抑制或拮抗血小板聚集功能,由此可作为抗血小板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类疾病。



技术特征:

1.多肽,其特征在于,其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且具有下式所述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变区选自a、ea或gea,所述第二可变区选自i、is或isi。

3.核酸分子,其特征在于,包含编码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肽的核苷酸序列。

4.载体分子,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权利要求3所述的核酸分子。

5.宿主细胞,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权利要求3所述的核酸分子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载体分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多肽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人工合成或基因工程方式制备。

7.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肽和/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核酸分子,和药物学可接受载体。

8.多肽或其核酸分子在制备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中的用途,其中,所述多肽为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肽,所述核酸分子为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核酸分子。

9.一种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使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肽与血小板接触的步骤。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抗血小板聚集多肽、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本发明在大量筛选实验的基础上,发现特定的多肽能够结合至血小板表面PEAR1受体,从而抑制或拮抗血小板聚集功能,由此可作为抗血小板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类疾病。

技术研发人员:崔一民,向倩,王哲,邱志维,翟小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