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核硬壳的发泡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37165562发布日期:2024-03-01 12:05阅读:2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发泡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软核硬壳的发泡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发泡微球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的微粒子材料,具有轻质、隔热、吸声等特点,因此在微胶囊、轻质复合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通常,发泡微球包括核和壳两部分,其中核通常由发泡剂组成,壳则由聚合物构成,用以保护核材料并提供额外的性能。传统的发泡微球通常采用溶液共混或乳液聚合等方式制备,但这些方法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传统方法中的壳材料在制备过程中容易受到化学反应的影响,导致壳材料的性能不稳定。其次,壳材料的气密性和耐化学性通常较差,限制了发泡微球的应用范围。此外,传统方法中使用的发泡剂对环境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2、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发泡微球的制备方法,以克服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并提高发泡微球的稳定性、强度和适用性。目前已经存在一些相关技术,涉及发泡微球的制备方法。例如,专利202211452479.3公开了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发泡微球,其中壳由聚合物组成,核由发泡剂组成。然而,该专利未提供解决壳材料性能不稳定、气密性和耐化学性差的问题的方法。专利202010574362.7公开了一种提高发泡微球外壳气密性的方法,但未提供一种结构以增强微球的稳定性和强度。

3、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发泡微球制备方法,以克服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提高发泡微球的稳定性和强度,并扩大其应用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软核硬壳的发泡微球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得到的发泡微球,其强度高、核壳之间具备良好的结合力,材料中的不均匀性和缺陷少,材料的性能一致性好,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软核硬壳的发泡微球,由核芯和壳壁组成,

4、所述核芯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

5、60~80份低熔点热塑性弹性体,

6、10~15份马来酸酐接枝聚合物,

7、2~8份氮化合物类发泡剂,

8、1~4份交联剂,

9、2~8份光引发剂;

10、所述低熔点热塑性弹性体的熔融温度tm≤120℃;

11、所述壳壁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

12、30~40份丙烯酸酯树脂,

13、10~20份环氧树脂,

14、2~6份胺类固化剂,

15、3~4份所述光引发剂,

16、0.5~1份偶联剂。

17、优选的,所述低熔点热塑性弹性体为poe、sebs、sbs或tpu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物。

18、优选的,所述马来酸酐接枝聚合物为马来酸酐接枝poe、马来酸酐接枝pp或马来酸酐接枝sebs中的一种。

19、优选的,所述氮化合物类发泡剂为偶氮二甲酰胺或偶氮二异丁酰胺中的一种。

20、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软核硬壳的发泡微球,其芯材采用低熔点热塑性弹性体和氮化合物类发泡剂,低熔点热塑性弹性体在较高温度下具有较低的黏度,因此在高温下,它们更容易与偶氮二甲酰胺混合和分散。这有助于确保两种组分均匀地混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了反应的均一性和效率。

21、优选的,所述交联剂为三甲氧基三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三甲基丙烯酸三酯或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

22、优选的,所述光引发剂为4-二甲氨基-苯甲酸乙酯或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中的一种,且核心和壳壁所用的光引发剂为同一种。

23、本发明提供的核芯能够形成强化网络结构,减少或阻止核部分的变形或溶解,因此有助于保持微球的形状和结构稳定性。这可以提高微球的机械强度,改善微球的耐化学性。同时,芯材的交联程度可以影响微球的膨胀性能。通过调整紫外光的辐照功率和辐照时间来调整交联程度,可以实现对最终使用时微球膨胀速率和终止膨胀体积的精确控制,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24、优选的,所述丙烯酸酯树脂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或丙烯酸丁酯中的一种。

25、优选的,所述环氧树脂为双酚a型环氧树脂或双酚f型环氧树脂中的一种。

26、优选的,所述胺类固化剂为三乙烯四胺、聚酰胺或聚醚胺中的一种。

27、优选的,所述偶联剂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或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

28、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软核硬壳的发泡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9、(1)将低熔点热塑性弹性体、马来酸酐接枝聚合物、氮化合物类发泡剂、交联剂和光引发剂均匀混合后挤出造粒,挤出温度为130~140℃,得到微发泡软质颗粒;

30、(2)将步骤(1)得到的微发泡软质颗粒冷却并低温研磨,获得直径在10~50µm的微发泡软质微球;

31、(3)对获得的所述微发泡软质微球进行紫外光辐照交联,控制辐照功率为2~3kw,时间8~12s,得到微交联发泡改性软质微球;

32、(4)将丙烯酸酯树脂、环氧树脂、胺类固化剂和光引发剂均匀混合后得到分散液;将步骤(3)得到的所述微交联发泡改性软质微球加入所述分散液中分散,之后于50~80℃反应4~6h进行一次固化,后冷却、洗涤、干燥,之后进行紫外光辐照二次固化,控制辐照功率为2~3kw,时间8~12s,得到所述软核硬壳的发泡微球。

33、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的混合为在高混机中混合。

34、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的挤出为采用双螺杆挤出机挤出。

35、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的冷却为采用液氮冷却。

3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37、(1)本发明中发泡微球呈软核硬壳结构,具有轻质高强特性。软核作为发泡结构,具备轻质、微交联的特点,保证了微球的弹性、韧性和内部强度。硬壳部分具有高强度,其本体材料交联致密,表面具有惰性,并具备出色的耐化学性;

38、(2)软核与硬壳之间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软核部分有马来酸酐接枝聚合物,可与硬壳中的胺类固化剂中的活性氨基氢发生加成反应,在界面形成化学键,同时,硬壳中有丙烯酸酯双键结构,可以在紫外光二次固化的过程中,与软核中的交联剂在光引发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在界面形成化学键,再加上偶联剂等作用,保证了软核与硬壳之间良好的结合力;

39、(3)引入低熔点热塑性聚合物,在较高温度下具有较低的黏度,因此在高温下,它们更容易与氮化合物类发泡剂混合和分散。这有助于确保两种组分均匀地混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了反应的均一性和效率;

40、(4)本发明中液氮低温冷却研磨技术在低温环境下,液氮可以有效防止热损失,确保研磨过程中不会因为过热而损坏颗粒或产生其它副反应。同时,液氮研磨后的微球通常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这意味着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可以暴露在表面。这有助于增加紫外光辐照交联的反应速率,使交联过程更迅速。本发明采用的该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溶液共混或乳液聚合的方法,能够产生更均匀的软核硬壳微球,从而减少了材料中的不均匀性和缺陷,提高了材料的性能一致性;

41、(5)本发明的微球不仅能够产生均匀且密度小的泡孔,降低材料密度,还能够显著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使其在各种应用中具有更广泛的用途和更优越的性能。

42、实施方式

43、以下结合优选的实施方式,及实验数据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和解释。

44、实施例

45、(1)称取60份poe、10份马来酸酐接枝poe、2份偶氮二异丁酰胺、1份三甲氧基三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2份4-二甲氨基-苯甲酸乙酯,在高混机中混合均匀,采用双螺杆进行挤出造粒,控制温度130℃,在挤出过程中,完成微发泡反应,得到微发泡软质颗粒。

46、(2)将获得的微发泡软质微球,在液氮冷却环境下冷却并采用低温研磨的工艺,获得直径在10~50µm的微发泡软质微球。

47、(3)对获得的微发泡软质微球,进行紫外光辐照交联,控制辐照功率为2kw,时间8s,获得微交联发泡改性软质微球。

48、(4)称取30份丙烯酸甲酯、10份双酚a型环氧树脂、4份三乙烯四胺,3份4-二甲氨基-苯甲酸乙酯,0.5份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将各组份混合搅拌脱气,得到均一的分散液。

49、(5)将微交联发泡改性软质微球加入分散液中充分混合分散得到悬浮液,将所述悬浮液于50℃反应4h进行一次固化,冷却,洗涤,干燥,获得表面均匀包裹分散液硬壳的微交联发泡改性软质微球,进一步进行紫外光辐照二次固化,控制辐照功率为2kw,时间8s,最终得到软核硬壳的发泡微球。

50、(6)将100重量份sebs、100重量份环烷油、50重量份聚丙烯、1.2重量份本实施例制备的发泡微球、1.2重量份发泡促进剂zno混合均匀,加入到密炼机中进行密炼,达到180℃后排料,然后将平板硫化机的温度设定为155℃,当平板硫化机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将制得的材料放入平板硫化机的模具中,在平板硫化机中低压预热 3min,排气 3 次后,在10mpa 下模压 2 min 后冷却出片,得到发泡后的样品。

51、实施例

52、(1)称取60份sebs、10份马来酸酐接枝sebs、4份偶氮二甲酰胺、2份三甲氧基三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4份4-二甲氨基-苯甲酸乙酯,在高混机中混合均匀,采用双螺杆进行挤出造粒,控制温度140℃,在挤出过程中,完成微发泡反应,得到微发泡软质颗粒。

53、(2)将获得的微发泡软质微球,在液氮冷却环境下冷却并采用低温研磨的工艺,获得直径在10~50µm的微发泡软质微球。

54、(3)对获得的微发泡软质微球,进行紫外光辐照交联,控制辐照功率为3kw,时间10s,获得微交联发泡改性软质微球。

55、(4)称取35份甲基丙烯酸甲酯、20份双酚a型环氧树脂、4份三乙烯四胺,4份4-二甲氨基-苯甲酸乙酯,1份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将各组份混合搅拌脱气,得到均一的分散液。

56、(5)将微交联发泡改性软质微球加入分散液中充分混合分散得到悬浮液,将所述悬浮液于60℃反应5h进行一次固化,冷却,洗涤,干燥,获得表面均匀包裹分散液硬壳的微交联发泡改性软质微球,进一步进行紫外光辐照二次固化,控制辐照功率为3kw,时间10s,最终得到软核硬壳的发泡微球。

57、(6)将100重量份sebs、100重量份环烷油、50重量份聚丙烯、1.2重量份本实施例制备的发泡微球、1.2重量份发泡促进剂zno混合均匀,加入到密炼机中进行密炼,达到180℃后排料,然后将平板硫化机的温度设定为155℃,当平板硫化机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将制得的材料放入平板硫化机的模具中,在平板硫化机中低压预热 3min,排气 3 次后,在10mpa 下模压 2 min 后冷却出片,得到发泡后的样品。

58、实施例

59、(1)称取70份sbs、 15份马来酸酐接枝sebs、6份偶氮二异丁酰胺、3份三甲基丙烯酸三酯、6份4-二甲氨基-苯甲酸乙酯,在高混机中混合均匀,采用双螺杆进行挤出造粒,控制温度140℃,在挤出过程中,完成微发泡反应,得到微发泡软质颗粒。

60、(2)将获得的微发泡软质微球,在液氮冷却环境下冷却并采用低温研磨的工艺,获得直径在10~50µm的微发泡软质微球。

61、(3)对获得的微发泡软质微球,进行紫外光辐照交联,控制辐照功率为3kw,时间8s,获得微交联发泡改性软质微球。

62、(4)称取35份丙烯酸乙酯、10份双酚f型环氧树脂、6份聚酰胺,4份4-二甲氨基-苯甲酸乙酯,1份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将各组份混合搅拌脱气,得到均一的分散液。

63、(5)将微交联发泡改性软质微球加入分散液中充分混合分散得到悬浮液,将所述悬浮液于70℃反应5h进行一次固化,冷却,洗涤,干燥,获得表面均匀包裹分散液硬壳的微交联发泡改性软质微球,进一步进行紫外光辐照二次固化,控制辐照功率为3kw,时间8s,最终得到软核硬壳的发泡微球。

64、(6)将100重量份sebs、100重量份环烷油、50重量份聚丙烯、1.2重量份本实施例制备的发泡微球、1.2重量份发泡促进剂zno混合均匀,加入到密炼机中进行密炼,达到180℃后排料,然后将平板硫化机的温度设定为155℃,当平板硫化机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将制得的材料放入平板硫化机的模具中,在平板硫化机中低压预热 3min,排气 3 次后,在10mpa 下模压 2 min 后冷却出片,得到发泡后的样品。

65、实施例

66、(1)称取80份tpu、15份马来酸酐接枝pp、8份偶氮二异丁酰胺、4份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8份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在高混机中混合均匀,采用双螺杆进行挤出造粒,控制温度140℃,在挤出过程中,完成微发泡反应,得到微发泡软质颗粒。

67、(2)将获得的微发泡软质微球,在液氮冷却环境下冷却并采用低温研磨的工艺,获得直径在10~50µm的微发泡软质微球。

68、(3)对获得的微发泡软质微球,进行紫外光辐照交联,控制辐照功率为3kw,时间12s,获得微交联发泡改性软质微球。

69、(4)称取40份丙烯酸丁酯、20份双酚f型环氧树脂、2份聚醚胺,4份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1份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将各组份混合搅拌脱气,得到均一的分散液。

70、(5)将微交联发泡改性软质微球加入分散液中充分混合分散得到悬浮液,将所述悬浮液于80℃反应6h进行一次固化,冷却,洗涤,干燥,获得表面均匀包裹分散液硬壳的微交联发泡改性软质微球,进一步进行紫外光辐照二次固化,控制辐照功率为3kw,时间12s,最终得到软核硬壳的发泡微球。

71、(6)将100重量份sebs、100重量份环烷油、50重量份聚丙烯、1.2重量份本实施例制备的发泡微球、1.2重量份发泡促进剂zno混合均匀,加入到密炼机中进行密炼,达到180℃后排料,然后将平板硫化机的温度设定为155℃,当平板硫化机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将制得的材料放入平板硫化机的模具中,在平板硫化机中低压预热 3min,排气 3 次后,在10mpa 下模压 2 min 后冷却出片,得到发泡后的样品。

72、本对比例提供一种软核硬壳的发泡微球,其原料组成以及制备方法均与实施例2相同,不同的仅是未加入三甲氧基三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4-二甲氨基-苯甲酸乙酯和马来酸酐接枝sebs。

73、对实施例1-4和对比例1所得发泡后的样品进行拉伸强度、邵氏硬度、热失重、密度的测试,所得测试结果入表1所示。

74、 样品 拉伸强度(mpa) 回弹性能(%) <![cdata[密度(g/cm<sup>3</sup>)]]> 冲击吸收(%) 实施例1 2.32 30 0.34 6.8 实施例2 2.87 32 0.31 7.0 实施例3 2.56 29 0.36 6.7 实施例4 2.45 29 0.39 6.6 对比例1 1.32 22 0.52 5.2

75、通过观察实施例1-4中发泡后的样品,可以看到微球在发泡过程中形成的泡孔分布均匀且密度较小。这是因为本发明的微球在发泡过程中能够提供均匀的气体分布,从而产生均匀的泡孔结构。相比之下,对比例1得到的样品的泡孔大小不均匀且发泡效果较差,这表明本发明的微球在发泡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4所制备的样品具有较低的密度。这是由于微球的发泡性能优越,能够有效地增加材料体积,从而降低了样品的密度;实施例1-4中的样品展示出更高的拉伸强度、回弹性能和冲击吸收性能。这表明采用本发明制备的微球作为发泡剂进行发泡,当样品受到外部冲击或挤压时,微球的核心和壳壁之间优异的粘接性可以有效地分散应力,从而减轻损伤并提高样品的抗冲击性能。另外由于微球的核心和外壁之间的强粘结,样品可以更好地保持其形状和弹性,不易变形或松散,从而提高样品的抗拉伸和回弹性能。

76、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