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耐硒菌株Y14及其在活化酸性土壤硒活性上的应用

文档序号:36937761发布日期:2024-02-02 22:06阅读:20来源:国知局
一株耐硒菌株Y14及其在活化酸性土壤硒活性上的应用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学,具体涉及一株耐硒菌株y14及其在活化酸性土壤硒活性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1、硒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四种形态存在,分别是硒化物(se2-)、单质硒(se0)、亚硒酸盐(seo32-)和硒酸盐(seo42-),而各种形态之间的价态的转化都与微生物息息相关。土壤中的硒安全值范围为0.1-3.0μg/g,小于或大于此值都会导致动物出现明显的缺硒病或硒中毒病。近年来,硒污染问题全球屡见不鲜,硒污染地区的环境修复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2、高硒环境是耐硒微生物菌种的潜在来源,研究表明高硒环境胁迫下微生物产生应激反应,将毒性较高的无机硒转化为毒性较低的硒单质。彭祚全等与王明义等曾经从湖北恩施富硒土壤中筛选出耐硒菌株,并能在含硒培养基中将无机硒还原为红色单质硒,在治理环境硒污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目前,国内对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硒在土壤中的行为、植物富硒以及纳米硒材料,而对富硒土壤中的微生物研究较少,为此发明人从广西富硒地区采集土壤样品,对耐硒菌株进行鉴定,并进行耐硒菌株的有机硒转化率测定,以期从微生物方向为硒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菌种资源。

4、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株耐硒菌株y14及其在活化酸性土壤硒活性上的应用。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3、本发明提供的菌株y14是从广西南宁市生产的糖蜜中分离得到,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拜耳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parabailii),于2023年6月20日保藏于广东省物生物菌种保护中心(简称gdmcc,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59号楼5楼,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邮编:510070),保藏编号为gdmcc no.63657。

4、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耐硒菌株y14在转化环境中硒的用途。

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6、本发明对糖蜜中的耐硒菌株进行筛选,通过形态学观察及its rrna测序对耐硒菌株进行鉴定,并测定耐硒菌株的有机硒转化率。筛选出的菌株y14鉴定为拜耳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parabailii);在有机硒转化率研究中,菌株y14于50μg/ml硒浓度下,有机硒转化率达到最高可达68.22%,可为硒污染地区的生物修复提供菌种资源,为硒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7、保藏信息

8、zygosaccharomycesparabailiiy14,保藏编号为gdmcc no.63657,保藏日为2023年7月17日,保藏单位为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gdmcc),保藏地址为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59号楼5楼。



技术特征:

1.一株耐硒菌株y14,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硒菌株y14于2023年7月17日保藏于广东省物生物菌种保护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no.63657,分类学名为拜耳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parabailii)。

2.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硒菌株y14在活化酸性土壤活性中的用途。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株耐硒菌株Y14及其在活化酸性土壤硒活性上的应用。一株耐硒菌株Y14,所述耐硒菌株Y14的分类学名为拜耳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parabailii);所述菌株Y14于2023年7月17日保藏于广东省物生物菌种保护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No.63657。本发明对糖蜜中的耐硒菌株进行筛选,通过形态学观察及ITS rRNA测序对耐硒菌株进行鉴定,并测定耐硒菌株的有机硒转化率。筛选出的菌株Y14鉴定为拜耳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parabailii);在有机硒转化率研究中,菌株Y14于50μg/mL硒浓度下,有机硒转化率达到68.22%,可为硒污染地区的生物修复提供菌种资源,为硒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技术研发人员:邢颖,廖青,潘丽萍,刘永贤,陈锦平,黄太庆,江泽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