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交联导热硅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7550020发布日期:2024-04-08 13:58阅读: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交联导热硅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交联导热硅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热界面材料。


背景技术:

1、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对芯片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芯片性能的不断提升使其在工作中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多,导致其工作温度升高,特别是超算、户外基站、服务器等工作环境,所用芯片精细、成本高且所处环境恶劣。芯片的长期可靠性在于热界面材料的热量能否及时散出,是影响工作性能以及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

2、导热硅脂是芯片的热界面材料中的重要组分之一,普通导热硅脂是利用硅油以及导热填料采用物理共混的方式制成,硅油与填料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初始的散热性能良好。然而长期可靠性测试时发现,由于硅油与填料的热膨胀系数相差近1000倍,加上散热器材质与热源材料本身的热膨胀系数差异产生的翘曲变形,导致导热硅脂的油离、泵出、开裂、变干、粉化等现象产生,从而降低了传热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导热硅脂在长时间的老化后,会出现油离、泵出、开裂、变干、粉化现象,导致散热器与热源间的热阻急剧上升,热量无法及时散出,从而烧坏电子元器件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微交联导热硅脂及其制备方法,利用低温过氧化物引发乙烯基硅油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实现体系的微交联,使得导热硅脂工作时,体系内有分子间作用力和化学交联的协同作用,锁住体系内的硅油,对抗油脂分离,同时轻度的交联能够大幅减少体系内分子的自由度,从而减少泵出、开裂、变干、粉化现象的产生,极大提高了导热硅脂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

2、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微交联导热硅脂,按照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

4、端乙烯基硅油5~10份;侧链乙烯基硅油0.5~5份;引发剂0.2~2份;分散剂0.5~5份,大粒径球型铝粉50~60份,小粒径球形铝粉15~30份,氧化锌5~25份。

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作出如下的改进:

6、进一步,所述引发剂为过氧化二苯甲酰、2,4-二氯过氧化苯甲酰、过本甲酸叔丁酯、1,1-双(叔丁基过氧基)-3,3,5-三甲基环己烷的任意一种。

7、进一步,所述引发剂为1,1-双(叔丁基过氧基)-3,3,5-三甲基环己烷,该引发剂半衰期温度更低,适合室温存储的同时,能在较低温度下引发快速反应。

8、进一步,所述分散剂为单端甲氧基硅油。

9、进一步,所述分散剂分子量为1000~100000。

10、进一步,所述端乙烯基硅油粘度为50~1000mpa·s;端乙烯基硅油的乙烯基含量为0.1~0.8mmo l/g。

11、进一步,所述侧链乙烯基硅油粘度为50~1000mpa·s;侧链乙烯基硅油的乙烯基含量为0.1~1mmo l/g。

12、进一步,所述大粒径球型铝粉的粒径为5~20μm;所述小粒径球型铝粉的粒径为0.5~2.0μm。

13、进一步,所述氧化锌的的粒径为0.2~1μm。

14、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如上所述的微交联导热硅脂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下列步骤:

15、1)将端乙烯基硅油、侧链乙烯基硅油、分散剂加入到搅拌釜中,搅拌15~25min,转速为80~100rpm,真空度小于-0.09mpa;

16、2)加入大粒径球型铝粉、小粒径球形铝粉和氧化锌,搅拌160~200min,转速为20~60rpm,真空度小于-0.09mpa,加热至110~120℃;

17、3)冷却降温至小于40℃后加入引发剂,真空搅拌20~40min,转速为20~60rpm,真空度小于-0.09mpa,即得到所述微交联导热硅脂。

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9、一、本发明通过采用过氧化物引发自由基的聚合机理,通过控制引发剂的加入量能够比较精准的控制反应程度,让导热硅脂有一定交联度,能很好的锁住体系中自由度高的小分子;

20、二、本发明没有采用现有的导热垫片或者导热凝胶所需的贵金属催化剂,而是采用过氧化物引发剂,过氧化物引发剂存在半衰期,老化过程中不会继续催化老化,能明显减慢导热硅脂的老化进程;

21、三、本发明采用低温过氧化物引发剂,在电子元件工作发热后引发交联,通过化学键及时锁住硅油与粉体,对抗导热硅脂的泵出与开裂,大幅提升导热硅脂的可靠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微交联导热硅脂,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交联导热硅脂,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发剂为过氧化二苯甲酰、2,4-二氯过氧化苯甲酰、过本甲酸叔丁酯、1,1-双(叔丁基过氧基)-3,3,5-三甲基环己烷的任意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交联导热硅脂,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发剂为1,1-双(叔丁基过氧基)-3,3,5-三甲基环己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交联导热硅脂,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剂为单端甲氧基硅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交联导热硅脂,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剂分子量为1000~10000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交联导热硅脂,其特征在于,所述端乙烯基硅油粘度为50~1000mpa·s;端乙烯基硅油的乙烯基含量为0.1~0.8mmol/g。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交联导热硅脂,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链乙烯基硅油粘度为50~1000mpa·s;侧链乙烯基硅油的乙烯基含量为0.1~1mmol/g。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交联导热硅脂,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粒径球型铝粉的粒径为5~20μm;所述小粒径球型铝粉的粒径为0.5~2μ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交联导热硅脂,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锌的的粒径为0.2~1μm。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微交联导热硅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下列步骤: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加热至110~120℃;步骤3)中,冷却降温至小于40℃后加入引发剂。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热界面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交联导热硅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微交联导热硅脂按照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端乙烯基硅油5‑10份;侧链乙烯基硅油0.5‑5份;引发剂0.2‑2份;分散剂0.5‑5份,大粒径球型铝粉50‑60份,小粒径球形铝粉15‑30份,氧化锌5‑25份。本发明采用低温过氧化物引发剂,在电子元件工作发热后引发交联,通过化学键及时锁住硅油与粉体,对抗导热硅脂的泵出与开裂,大幅提升导热硅脂的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呈毅,万炜涛,王红玉,潘晨,陈田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德邦界面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4/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