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置物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13032发布日期:2023-11-30 07:46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置物架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生物,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在无菌环境中支撑容器的置物架。


背景技术:

1、在生物医疗及制药等领域中,经常需要使用液袋、液瓶等液体容器对药液、细胞悬液、缓冲液、组织液等各种液体进行存储或输送。为确保液体不受污染,容器需要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以确保无菌环境,并且往往是一次性消耗品。在一些高精度的细胞悬液处理技术(例如流式电转染)中,进样容器、电转染装置及出样容器三者通常通过管路密封连接以形成一套电转染处理耗材,使用进样容器将待处理的细胞悬液传输至电转染装置,并通过出样容器来接收处理完的细胞悬液。

2、现有技术中,需要通过手持移样容器和进样容器的方式完成从移样容器向进样容器加注待处理细胞悬液的进样操作,也需要通过手持出样容器和收集容器的方式完成将处理完的细胞悬液从出样容器转移到收集容器的出样操作,且该移液操作(进样/出样操作)均需要多个人员的配合才能完成。由于整套电转染处理耗材的体积较大、管路及接口较多,在无菌环境中上述移液操作(进样/出样操作)变得较为困难,且既耗费人力、工作效率不高,也因长时间的手持增大了细胞悬液被污染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至少提供一种新颖的置物架。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置物架,用于在无菌环境中支撑用于盛装细胞悬液的容器,所述容器包括出液容器及用于盛接从所述出液容器中流出的所述细胞悬液的进液容器,所述置物架包括底座及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的立板,所述置物架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容器的悬挂部,用于支撑所述立板的所述底座位于所述立板的下方,每个所述悬挂部可用作出液支撑或进液支撑,其中:

4、所述出液支撑用于支撑所述出液容器并与所述立板连接,

5、所述进液支撑用于支撑所述进液容器并与所述立板连接,所述出液支撑位于所述进液支撑的上方;

6、所述置物架在使用时,所述出液容器可分离地与所述出液支撑连接,所述进液容器可分离地与所述进液支撑连接。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立板包括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所述悬挂部固定或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或第二侧壁上。呈板状的所述立板中,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面积明显大于其他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可作为用于支撑所述容器的主要工作面。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液支撑位于所述第一侧壁的上部,所述进液支撑位于所述第一侧壁的下部;用作所述出液支撑与所述进液支撑的所述悬挂部中,

9、每个悬挂部与所述立板固定连接;或,

10、至少有一个悬挂部与所述立板可拆卸地连接。

11、与所述立板固定连接的所述悬挂部可用于支撑较重或体积较大的容器(例如电转染处理耗材中的进样容器或出样容器),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所述立板可拆卸连接的所述悬挂部可用于支撑较轻或体积较小的单个容器(例如注射器或离心管,可用作移样容器或收集容器),便于在移液操作(进样/出样操作)时调整其与电转染处理耗材中的进样容器或出样容器之间的位置关系。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悬挂部包括第一悬挂部及第二悬挂部,其中所述第一悬挂部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悬挂部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和/或,

13、所述第一悬挂部位于所述第一侧壁的上部,所述第二悬挂部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的下部。

14、此时,分设于所述立板的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所述第一悬挂部和所述第二悬挂部分别可用于处理两套不同的电转染处理耗材的移液操作(进样/出样操作),也可对同一套电转染处理耗材中的某一容器进行移液操作(进样/出样操作)的同时,将另一容器通过另一侧壁的悬挂部支撑于置物架上,减少干涉以提高工作效率。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悬挂部还包括分别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三悬挂部和第四悬挂部;

16、所述第一悬挂部位于所述第一侧壁的上部,所述第三悬挂部位于所述第一悬挂部的下方;

17、所述第二悬挂部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的上部,所述第四悬挂部位于所述第二悬挂部的上方。

18、使用时,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四个悬挂部分别可用于支撑较重或体积较大的容器,且可以与另一个可拆卸连接的悬挂部配合使用,使得所述置物架的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四个悬挂部都可用于处理电转染处理耗材中的进样容器或出样容器的移液操作(进样/出样操作)。

19、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悬挂部与所述立板可拆卸地连接,所述悬挂部包括相互连接的连接段及支撑段,其中所述连接段用于连接所述立板,所述支撑段用于支撑所述容器。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立板包含铁磁性物质,所述连接段包括磁吸部;或,

21、所述立板开设有固定孔,所述连接段包括与所述固定孔相配合的固定部。磁吸部能够产生磁场,其具有吸引铁磁性物质(如铁、镍、钴等金属)的特性,实现了连接段与立板的磁性连接。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立板开设有固定孔,所述连接段包括与所述固定孔相配合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为挂钩。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挂钩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挂壁及第二挂壁,所述挂钩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挂壁及所述第二挂壁的第三挂壁;所述第二挂壁相较于所述第一挂壁远离所述支撑段;

24、当所述挂钩与所述立板连接时,至少部分所述立板位于所述第一挂壁及所述第二挂壁之间(例如所述第一挂壁与所述第二挂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立板的厚度时,所述固定孔的底部开设有盲孔,此时所述第一挂壁插设在所述盲孔中),所述第三挂壁位于所述固定孔中并与所述固定孔的底部对应位置的所述立板相抵靠,所述第一挂壁与所述立板相贴合,使得所述悬挂部稳定地连接于所述立板,减少晃动。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挂壁的高度小于所述固定孔的高度,所述第二挂壁与所述第三挂壁的连接处的外侧为弧形倒角结构,以便于所述挂钩与所述立板连接和分离。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立板包括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壁,所述固定孔为贯穿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壁的通孔,所述第一挂壁与所述第二挂壁之间的距离略大于所述立板的厚度,此时所述固定孔的底部对应位置的所述立板将位于所述第一挂壁与所述第二挂壁之间。

2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挂壁的宽度大于所述固定孔的高度,所述固定孔的宽度略大于所述第三挂壁的宽度,以尽可能地防止挂钩在固定孔中翻转。

28、在一些实施例中,包含铁磁性物质的所述立板开设有所述固定孔,所述连接段包括磁吸部,所述固定孔的截面小于所述磁吸部的截面,使得当所述连接段的投影与所述固定孔的投影重合时,所述连接段由于磁力作用可与所述立板连接。

2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立板开设有多个所述固定孔,所述立板包括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壁,每个所述固定孔为贯穿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壁的通孔,其中所述立板的上部至少包括多个所述固定孔,且所述立板的下部至少包括多个所述固定孔,以便于与所述挂钩配合并用于在移液操作(进样/出样操作)时支撑和固定电转染处理耗材中的进样容器或出样容器。

3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段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及所述第二夹持部合围形成用于容纳管状的所述容器的且含有开口的夹持空间,所述第一夹持部及所述第二夹持部在靠近各自所述开口的一端分别具有一定位部,每个所述定位部朝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延伸,以便于将管状的所述容器预定位于开口中并引导至夹持空间内。

3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悬挂部包括所述支撑段,所述支撑段包括工作部及用于将所述工作部与所述立板连接的工作连接部,所述工作部为一支撑臂,其中,

32、所述支撑臂的顶壁及两侧壁与对应位置的所述工作连接部的距离大致相等,可用于支撑含有挂槽的液瓶;或,

33、所述支撑臂的顶壁与对应位置的所述工作连接部的距离大于所述支撑臂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壁与对应位置的所述工作连接部的距离,可用于支撑含有挂孔的液袋。

3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臂的顶壁与对应位置的所述工作连接部的距离大于所述支撑臂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壁与对应位置的所述工作连接部的距离,其中,

35、所述支撑臂位于所述工作连接部的上方的部分,其宽度大于高度,此时可用于支撑含有挂槽的液瓶;或,

36、所述支撑臂位于所述工作连接部的上方的部分,其宽度小于高度,此时既可用于支撑含有挂槽的液瓶,也可用于支撑含有挂孔的液袋。

3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液支撑位于所述第一侧壁的上部,所述进液支撑位于所述第一侧壁的下部;

38、所述容器包括移样容器、收集容器,以及电转染处理耗材中的进样容器和出样容器,

39、当从所述移样容器向所述进样容器加注待处理的细胞悬液时,所述进样容器为所述进液容器,所述移样容器为所述出液容器,所述出液支撑与所述立板可拆卸地连接,所述进液支撑与所述立板固定连接;

40、当从所述出样容器向所述收集容器转移处理完的细胞悬液时,所述收集容器为所述进液容器,所述出样容器为所述出液容器,所述出液支撑与所述立板固定连接,所述进液支撑与所述立板可拆卸地连接。

41、如前所述,与所述立板固定连接的所述悬挂部可用于支撑较重或体积较大的容器(例如电转染处理耗材中的进样容器或出样容器),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所述立板可拆卸连接的所述悬挂部可用于支撑较轻或体积较小的单个容器(例如注射器或离心管,可用作移样容器或收集容器),便于在移液操作(进样/出样操作)时调整其与电转染处理耗材中的进样容器或出样容器之间的位置关系。

4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立板的顶部和/或侧部还开设有用于挂接物品的凹槽,其中位于顶部的所述凹槽开口朝上,位于侧部的所述凹槽开口斜向上,方便挂接诸如导管等体积较小的部件,进一步提升置物架的实用性。

43、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置物架,使得出液容器和进液容器都可以通过出液支撑或进液支撑可分离地支撑于置物架上,以便于完成对应的移液操作(进样/出样操作),既能够节省人力、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也无需长时间的手持、大大降低了细胞悬液被污染的风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