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拉胶带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379645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胶带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易拉胶带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如今,电子设备使用固定式电池渐成趋势,为了安全固定设备电池,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采用各种方法将电池固定在主板上,但这样会让电子设备的零部件拆卸困难,而且粘胶也会较难清理,给设备的维修和电池的回收造成了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易拉胶带应运而生,在长时间粘接后,它通过拉伸胶带来移除胶带。

现有的双面粘合固定胶带,它通过热熔挤压涂布制得粘合层,其中粘合层难以既满足高粘性又满足高拉伸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易拉胶带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易拉胶带具有高伸长率、高回弹性、不回粘等特点,工业化实施性更显著,易于量产。其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易拉胶带,自上而下依次包括第一护膜层、第一粘胶层、成膜树脂层、第二粘胶层、第二护膜层;其中,

第一粘胶层厚度10~50μm;

第二粘胶层厚度10~50μm;

成膜树脂层厚度40~150μm;

成膜树脂层的成分为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中的任意一种;

第一粘胶层的成分为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橡胶的任意一种;

第二粘胶层的成分为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橡胶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地,成膜树脂层表面不具备粘性;成膜树脂层的成分优选脂肪族聚氨酯树脂;

成膜树脂层的横向、纵向拉伸率400%~2000%;

成膜树脂层的拉伸强度10~40mpa。

进一步地,第一护膜层、第二护膜层为离型膜、离型纸中的任意一种;其中,第一护膜层的离型力为5~15gf/25mm,第二护膜层的离型力为15~30gf/25mm。

进一步地,成膜树脂层的原料组份与重量配比为:

阴离子型水性聚氨酯100重量份,

氮丙啶交联剂2~5重量份。

一种易拉胶带的制备方法如下:

s1、在重硅油离型膜或非硅离型膜上面涂布成膜树脂胶水,烤干,得到成膜树脂层;

s2、在成膜树脂层的一面直接涂布第一粘胶层胶水,经光强为200~2000mj/cm2固化或者在60~130℃下经过30s~240s固化得到包含有成膜树脂层、第一粘胶层的覆合整体层;

s3、在成膜树脂层远离第一粘胶层的一面直接涂布第二粘胶层胶水,经光强为200~2000mj/cm2固化或者在60~130℃下经过30s~240s固化得到包含有第一粘胶层、成膜树脂层、第二粘胶层的覆合使用层;

s4、在覆合使用层的两面分别覆上第一护膜层、第二护膜层,得到产品;

以上涂布方式均采用刮刀或狭缝式涂布。

或者,一种易拉胶带的制备方法如下:

s1、在重硅油离型膜或非硅离型膜上面涂布成膜树脂胶水,烤干,得到成膜树脂层;

s2、在硅油离型膜上涂第一粘胶层胶水,经光强为200~2000mj/cm2固化或者在60~130℃下经过30s~240s固化得到第一粘胶层,然后将第一粘胶层与成膜树脂层覆合,得到包含有成膜树脂层、第一粘胶层的覆合整体层;

s3、在硅油离型膜上涂第二粘胶层胶水,经过光强为200~2000mj/cm2固化或者在60~130℃下经过30s~240s固化得到第二粘胶层,把第二粘胶层覆合到成膜树脂层远离第一粘胶层的一面,得到包含有第一粘胶层、成膜树脂层、第二粘胶层的覆合使用层;

s4、在覆合使用层的两面分别覆上第一护膜层、第二护膜层,得到产品;

以上涂布方式均采用刮刀或狭缝式涂布。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它以具有高伸长率、高回弹性、不回粘的树脂作为基材,两面再涂布具有粘性的树脂制成。本发明的易拉胶带,经长时间粘接后,通过拉伸可以轻易移除胶带,拉伸过程中,由于使用层胶内部的内聚力远远大于胶和被贴合物的结合力,被贴合物的表面和胶面产生了相对位移导致失粘,从而使设备的零部件粘紧的同时也容易拆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注说明:第一护膜层11、第二护膜层12、第一粘胶层21、第二粘胶层22、成膜树脂层30。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易拉胶带从上至下分为5层。从上到下依次为第一护膜层11、第二护膜层12、第一粘胶层21、第二粘胶层22、成膜树脂层30。其中第一粘胶层21、成膜树脂层30、第二粘胶层22为一个整体使用层,通过覆合工艺实现。

其中,第一护膜层11、第二护膜层12为离型膜、离型纸中的任意一种,表面处理为硅体系处理。其中第一护膜层11的离型力在5~15gf,第二护膜层12的离型力在15~30gf。

其中,第一粘胶层21、第二粘胶层22为同类胶水,成分为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橡胶,可以为油性体系或水性体系。其要求厚度均为10~50μm,对不锈钢板180°粘着力在500~3000gf/25mm。其固化工艺可以为光固(200~2000mj/cm2)、热固(60~130℃下30s~240s)或光热混固。

其中,成膜树脂层30为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中的任意一种。其优选成分为脂肪族聚氨酯树脂。其中要求厚度为40~150μm。成膜树脂层30其成膜后表面不具备粘性,而且其横向纵向拉伸率在400%~2000%,拉伸强度在10~40mpa。

制备方法:

s1、在重硅油离型膜或非硅离型膜上面涂布成膜树脂胶水,烤干,得到成膜树脂层30;

s2、在硅油离型膜上涂第一粘胶层胶水,经光强为200~2000mj/cm2固化或者在60~130℃下经过30s~240s固化得到第一粘胶层21,然后将第一粘胶层21与成膜树脂层30覆合,得到包含有成膜树脂层30、第一粘胶层21的覆合整体层;

s3、在硅油离型膜上涂第二粘胶层胶水,经光强为200~2000mj/cm2固化或者在60~130℃下经过30s~240s固化得到第二粘胶层22,把第二粘胶层22覆合到成膜树脂层30远离第一粘胶层21的一面,得到包含有第一粘胶层21、成膜树脂层30、第二粘胶层22的覆合使用层;

s4、在覆合使用层的两面分别覆上第一护膜层11、第二护膜层12,得到产品;

以上涂布方式均采用刮刀或狭缝式涂布。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四个实施例,实施例及测试数据如下:

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成膜树脂层30采用聚氨酯树脂为原料,为佛山市鑫安化工原料有限公司的阴离子型水性聚氨酯pu647,固含为35%±2,黏度250cps,涂布时每100重量份的阴离子型水性聚氨酯pu647中加入3重量份的氮丙啶交联剂;第一粘胶层21、第二粘胶层22均采用交联型丙烯酸树脂。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