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背包的皮扣条的双面贴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85784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背包的皮扣条的双面贴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背包的皮扣条的双面贴胶装置,属于箱包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有些背包设置有皮带扣,其一方面用于扣紧背包,另一方面对背包起到装饰作用。皮带扣通常是由皮带和锁扣组成,而皮带是由多层皮扣条叠合缝制而成。在将皮扣条加工成皮带的生产过程中,有一道工序是在皮扣条的上下两面分别贴上双面胶。传统的对皮扣条的贴胶是由人工手动完成的,不仅生产效率低下,而且贴胶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的用于背包的皮扣条的双面贴胶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背包的皮扣条的双面贴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平台和间隔布置在所述平台上的第一支撑方柱、第二支撑方柱,在所述第一支撑方柱与第二支撑方柱之间设置上水平导杆和下水平导杆,在所述上水平导杆上滑动连接两个以上第一滑块,在所述下水平导杆上滑动连接两个以上第二滑块;各所述第一滑块之间通过第一连杆伸缩机构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杆伸缩机构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方柱连接,各所述第二滑块之间通过第二连杆伸缩机构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杆伸缩机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方柱连接;在各所述第一滑块以及所述第一支撑方柱上分别转动连接一个第一输送辊,各所述第一输送辊位于同一水平高度,在各所述第二滑块以及第一支撑方柱上分别转动连接一个第二输送辊,各所述第二输送辊位于同一水平高度;在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滑块上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一滑槽,在所述第一滑槽中滑动连接第三滑块,在所述第三滑块上固定连接第一张紧辊,所述第三滑块与所述第一滑槽的下端面之间通过第一弹簧连接,所述第一张紧辊和位于两端的所述第一输送辊共同支撑第一输送带;在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滑块上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二滑槽,在所述第二滑槽中滑动连接第四滑块,在所述第四滑块上固定连接第二张紧辊,所述第四滑块与所述第二滑槽的上端面之间通过第二弹簧连接,所述第二张紧辊和位于两端的所述第二输送辊共同支撑第二输送带;所述第一输送带与所述第二输送带之间留有供皮扣条通过的间隙;在所述第一支撑方柱的上端设置上供胶盘,在距离所述第二支撑方柱最近的一个所述第一滑块的上端设置上收胶盘;在所述第一支撑方柱的下端设置下供胶盘,在距离所述第二支撑方柱最近的一个所述第二滑块的下端设置下收胶盘;在所述平台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支撑方柱间隔布置的第三支撑方柱,在所述第三支撑方柱上设置皮扣条输入机构;所述皮扣条输入机构包括第一皮扣条输入辊和位于所述第一皮扣条输送辊上方的第二皮扣条输入辊;所述第一皮扣条输入辊与所述第二皮扣条输入辊之间留有供皮扣条穿过的间隙;在所述第一支撑方柱与所述皮扣条输入机构之间设置皮扣条切断机构;所述第一支撑方柱包括第一下柱体、第一上柱体和第一导杆,所述第一导杆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下柱体的顶端,所述第一上柱体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导杆上;在所述第一导杆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固定块,在所述第一导杆上套设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块与所述第一下柱体的顶端之间;所述上供胶盘转动支撑在所述第一固定块上;所述第二支撑方柱包括第二下柱体、第二上柱体和第二导杆,所述第二导杆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下柱体的顶端,所述第二上柱体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二导杆上;在所述第二导杆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固定块,在所述第二导杆上套设第五弹簧,所述第五弹簧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块与所述第二下柱体的顶端之间。

在带有所述第一滑槽的所述第一滑块上转动连接两个第三张紧辊,两个所述第三张紧辊位于所述第一张紧辊的两侧且低于所述第一张紧辊,所述第一输送带由两个所述第三张紧辊的内侧绕过;在带有所述第二滑槽的所述第二滑块上转动连接两个第四张紧辊,两个所述第四张紧辊位于所述第二张紧辊的两侧且高于所述第二张紧辊,所述第二输送带由两个所述第四张紧辊的内侧绕过。

所述皮扣条切断机构包括通过支撑架固定设置在所述平台上的第一直线运动缸,所述第一直线运动缸的伸缩杆与通过连接架与裁切刀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皮扣条输入辊与第二输送辊之间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支撑方柱固定连接的承接台;当时所述裁切刀下降时,其刃口与所述承接台的一侧组合成切割平面。

所述第三支撑方柱包括第三下柱体、第三上柱体和第三导杆,所述第三导杆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三下柱体的顶端,所述第三上柱体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三导杆上,在所述第三导杆的顶端设置有第三固定块,在所述第三导杆上套设第六弹簧,所述第六弹簧位于所述第三固定块与所述第三下柱体的顶端之间。

所述第二支撑方柱通过螺纹孔与水平布置的调节螺栓配合连接,所述调节螺栓的螺柱端与所述下收胶盘所在的第二滑块转动连接。

所述皮扣条输入机构还包括皮扣条定位架,所述皮扣条定位架与所述第三支撑方柱固定连接,在所述皮扣条定位架上设置有两个供皮扣条穿过的矩形通槽,两所述矩形通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皮扣条输入辊的两侧。

所述连接架通过导向立柱与所述承接台滑动连接,在所述导向立柱的底端紧固连接有下限位块,在所述下限位块的侧面一体设置向上伸出的倒l形架。

本发明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能够实现对皮扣条上、下两表面粘贴双面胶的操作,将原本人工完成的工作改进为机械化完成,因此可以显著提高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正面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背面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张紧辊、第一输送带和第一输送辊以及第二张紧辊、第二输送带和第二输送辊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皮扣条切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正面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皮扣条输出辊、第二皮扣条输出辊所在部位的背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4所示,本发明包括平台100和间隔布置在平台100上的第一支撑方柱101、第二支撑方柱102,在第一支撑方柱101与第二支撑方柱102之间设置上水平导杆103和下水平导杆104,在上水平导杆103上滑动连接两个以上第一滑块105,在下水平导杆104上滑动连接两个以上第二滑块106。各第一滑块105之间通过第一连杆伸缩机构107连接且第一连杆伸缩机构107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方柱101连接,各第二滑块106之间通过第二连杆伸缩机构108连接且第二连杆伸缩机构108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方柱101连接。在各第一滑块105以及第一支撑方柱101上分别转动连接一个第一输送辊109,各第一输送辊109位于同一水平高度,在各第二滑块106以及第一支撑方柱101上分别转动连接一个第二输送辊110,各第二输送辊110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在其中一个第一滑块105上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一滑槽113,在第一滑槽113中滑动连接第三滑块114,在第三滑块114上固定连接第一张紧辊115,第三滑块114与第一滑槽113的下端面之间通过第一弹簧116连接,第一张紧辊115和位于两端的第一输送辊109共同支撑第一输送带117。在其中一个第二滑块106上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二滑槽120,在第二滑槽120中滑动连接第四滑块121,在第四滑块121上固定连接第二张紧辊122,第四滑块121与第二滑槽120的上端面之间通过第二弹簧124连接,第二张紧辊122和位于两端的第二输送辊110共同支撑第二输送带125。第一输送带117与第二输送带125之间留有供皮扣条通过的间隙。

在第一支撑方柱101的上端设置上供胶盘130,在距离第二支撑方柱102最近的一个第一滑块105的上端设置上收胶盘131。在第一支撑方柱101的下端设置下供胶盘132,在距离第二支撑方柱102最近的一个第二滑块106的下端设置下收胶盘133。

在平台100上还设置有与第一支撑方柱101间隔布置的第三支撑方柱136,在第三支撑方柱136上设置皮扣条输入机构20。皮扣条输入机构20包括第一皮扣条输入辊201和位于第一皮扣条输送辊上方的第二皮扣条输入辊202。第一皮扣条输入辊201与第二皮扣条输入辊202之间留有供皮扣条穿过的间隙。

在第一支撑方柱101与皮扣条输入机构20之间设置皮扣条切断机构30。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如下:(1)将成卷的双面胶安装在上供胶盘130和下供胶盘132上;然后手动牵拉上供胶盘130上的双面胶的自由端,使双面胶连同隔离纸一起绕过第一输送带117后缠卷在上收胶盘131上;之后,手动牵拉下供胶盘132上的双面胶的自由端,使双面胶连同隔离纸一起绕过第二输送带125后缠卷在下收胶盘133上。(2)将成卷的待加工皮扣条的一端从第一皮扣条输入辊201与第二皮扣条输入辊202之间的间隙穿过,并将皮扣条端头牵拉至靠近第二输送带125。(3)将位于上收胶盘131到靠近皮扣条端头处的双面胶从隔离纸上撕下(该隔离纸依然卷绕在上收胶盘131上),同时将位于下收胶盘133到靠近皮扣条端头处的双面胶从隔离纸撕下(该隔离纸依然卷绕在下收胶盘133上)。(4)启动皮扣条输入机构20、第一输送辊109和第二输送辊110,并控制它们运行的线速度相同;与此同时,上供胶盘130、上收胶盘131、下供胶盘132、下收胶盘133同步进行转动,以提供双面胶以及回收隔离纸。皮扣条会被第一皮扣条输入辊201、第二皮扣条输入辊202、以及第一输送带117、第二输送带125向前运送,并且在进入到第一输送带117与第二输送带125之间的间隙后,皮扣条上、下两面会沾上双面胶。(5)当皮扣条的前端行进至脱离第一输送带117和第二输送带125时,控制皮扣条输入机构20以及第一输送辊109、第二输送辊110停止运动,然后启动皮扣条切断机构30将皮扣条切断。(6)之后再次启动皮扣条输入机构20以及第一输送辊109、第二输送辊110,待加工皮扣条的新的自由端进入至第一输送带117和第二输送带125之间进行粘贴双面胶,与此同时,被切断的皮扣条被完全送出。(7)操作工人在送出的皮扣条的末端处将双面胶扯断,至此,得到一个上、下两面均粘贴有双面胶的皮扣条。

由于在实际生产中最终期望得到的成品皮扣条并非总是同一长度的,因此,本发明设置了第一连杆伸缩机构107和第二连杆伸缩机构108,其目的是可以加工出不同长度的成品皮扣条。具体地,通过调节第一连杆伸缩机构107和第二连杆伸缩机构108的长度,可以改变各第一滑块105之间的间距和各第二滑块106之间的间距,从而改变各第一输送辊109之间的间距和各第二输送辊110之间的间距,进而适应对不同长度的皮扣条进行粘贴双面胶的操作。可滑动式的第一张紧辊115、第二张紧辊122以及第一弹簧116、第二弹簧124的设置,可以保证各第一滑块105的间距和各第二滑块106的间距改变后,第一输送带117和第二输送带125依然处于张紧状态。

进一步地,如图1、图4所示,在带有第一滑槽113的第一滑块105上转动连接两个第三张紧辊140,两个第三张紧辊140位于第一张紧辊115的两侧且低于第一张紧辊115,第一输送带117由两个第三张紧辊140的内侧绕过。在带有第二滑槽120的第二滑块106上转动连接两个第四张紧辊142,两个第四张紧辊142位于第二张紧辊122的两侧且高于第二张紧辊122,第二输送带125由两个第四张紧辊142的内侧绕过。第三张紧辊140、第四张紧辊142的设置进一步保证了第一输送带117、第二输送带125始终处于张紧状态。

进一步地,如图2、图5所示,皮扣条切断机构30包括通过支撑架302固定设置在平台100上的第一直线运动缸301,第一直线运动缸301的伸缩杆通过连接架303与裁切刀304固定连接。在第一皮扣条输入辊201与第二输送辊110之间设置有与第一支撑方柱101固定连接的承接台306。当裁切刀304下降时,其刃口与承接台306的一侧组合成切割平面。

进一步地,如图2、图3所示,本发明还包括驱动单元40,驱动单元40包括电机401和第二直线运动缸402。电机401固定连接在平台100上,电机401的输出轴紧固连接第一皮带轮404,第一皮带轮404通过同步带405与第二皮带轮406连接,第二皮带轮406紧固连接在第一皮扣条输入辊201的辊轴上,在第一皮扣条输入辊201的辊轴上还紧固连接第一齿轮408,第一齿轮408与第二齿轮409啮合,第二齿轮409紧固连接在第二皮扣条输入辊202的辊轴上。第二直线运动缸402通过支撑架302固定设置在平台100上,第二直线运动缸402呈竖直布置,第二直线运动缸402的伸缩杆通过连接块411与沿竖直方向布置的齿条412紧固连接,齿条412与第三齿轮414啮合,第三齿轮414通过单向轴承(图中未示出)与位于第一支撑方柱101上的第二输送辊110的辊轴紧固连接。在位于第一支撑方柱101上的第二输送辊110的辊轴上还紧固连接第四齿轮434,第四齿轮434与第五齿轮415啮合,第五齿轮415紧固连接在位于第一支撑方柱101上的第一输送辊109的辊轴上。在上收胶盘131的连接轴上紧固连接第三皮带轮418,第三皮带轮418通过同步带419与第四皮带轮420连接,第四皮带轮420紧固连接在位于上收胶盘131下方的第一输送辊109的辊轴上。在下收胶盘133的连接轴上紧固连接第五皮带轮422,第五皮带轮422通过同步带424与第六皮带轮425连接,第六皮带轮425紧固连接在位于下收胶盘133上方的第二输送辊110的辊轴上。驱动单元40中的第二直线运动缸402用于驱动第一输送带117和第二输送带125的运转,当第二直线运动缸402的伸缩杆向下伸出时,齿条412驱动第三齿轮414转动,第三齿轮414的转动带动位于第一支撑方柱101上的第二输送辊110以及第四齿轮434同步转动,第二输送辊110的转动带动第二输送带125运转。而第四齿轮434的转动驱动第五齿轮415反向转动,第五齿轮415转动通过第一输送辊109带动第一输送带117实现与第二输送带125的同步运转。与此同时,第一输送带117和第二输送带125的运转通过第一输送辊109、第二输送辊110以及一些列皮带轮、同步带传动,带动上收胶盘131和下收胶盘133同时转动,从而实现双面胶的供应及隔离纸的回收。此外,由于第三齿轮414与第二输送辊110的辊轴之间是通过单向轴承连接的,因此当第二直线运动缸402的伸缩杆回收时,由齿条412上升引起的第三齿轮414的反向转动不会带动第二输送辊110的转动,由此,保证了第二直线运动缸402对第一输送带117和第二输送带125的单向驱动。驱动单元40中的电机401用于驱动第一皮扣条输入辊201和第二皮扣条输入辊202的同步运转。

进一步地,如图6、图7所示,在上收胶盘131所在的第一滑块105的下端设置第一水平支臂501,在下收胶盘133所在的第二滑块106的上端设置第二水平支臂502,第一水平支臂501和第二水平支臂502均向第二支撑方柱102所在的方向延伸,在第二水平支臂502的顶部设置有立柱503,立柱503的上部穿过第一水平支臂501且与第一水平支臂501间隙配合。在第二水平支臂502的端部转动设置第一皮扣条输出辊505,第一水平支臂501的端部与可转动连接块507铰接,在可转动连接块507上转动设置第二皮扣条输出辊509。在上收胶盘131所在的第一滑块105的中部固定设置第二连接架511,第二连接架511与第一连杆512的一端铰接,第一连杆512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513的一端铰接,第二连杆513的另一端与可转动连接块507铰接。在第二连接架511上还固定设置第三直线运动缸515,第三直线运动缸515的伸缩杆与设置在第一连杆512一侧的安装块516的顶面接触,第一连杆512的另一侧通过第三弹簧518与第二连接架511连接。在位于下收胶盘133上方的第二输送辊110的辊轴上还紧固连接第七皮带轮427(如图3所示),第七皮带轮427通过同步带428与第八皮带轮429连接,第八皮带轮429紧固连接在第一皮扣条输出辊505的辊轴上。第一皮扣条输出辊505和第二皮扣条输出辊509构成了皮扣条输出机构,其作用是将完成粘贴双面胶以及切断的皮扣条送出。而第三直线运动缸515的作用是:当被切断的皮扣条即将被完全送出时,控制第二皮扣条输出辊509与第一皮扣条输出辊505拉大间距,一方面便于工人取下皮扣条,另一方面便于工人将被切断的皮扣条末端处的双面胶撕断。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二支撑方柱102通过螺纹孔与水平布置的调节螺栓171配合连接,调节螺栓171的螺柱端与下收胶盘133所在的第二滑块106转动连接。调节螺栓171的作用是对第二滑块106在下水平导杆104上的位置进行调节,也就是用于调整预期的皮扣条加工长度。

进一步地,在第二支撑方柱102上设置温度感应器520(如图1所示),温度感应器520通过控制器(图中未示出)与第三直线运动缸515电连接。温度感应器520用于对人手进行感应,当人手进入温度感应器520的感应范围时,其将感应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通过第三直线运动缸515控制第二皮扣条输送辊509与第一皮扣条输送辊505拉大间距。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第一支撑方柱101包括第一下柱体151、第一上柱体152和第一导杆153,第一导杆153固定连接在第一下柱体151的顶端,第一上柱体152滑动连接在第一导杆153上。在第一导杆153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固定块154,在第一导杆153上套设第四弹簧155,第四弹簧155位于第一固定块154与第一下柱体151的顶端之间。上供胶盘130转动支撑在第一固定块154上(如图2所示)。第二支撑方柱102包括第二下柱体156、第二上柱体157和第二导杆158,第二导杆158固定连接在第二下柱体156的顶端,第二上柱体157滑动连接在第二导杆158上。在第二导杆158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固定块159,在第二导杆158上套设第五弹簧160,第五弹簧160位于第二固定块159与第二下柱体156的顶端之间。将第一支撑方柱101、第二支撑方柱102设置成上下两段,并且上下段之间通过导杆和弹簧连接,其作用是适应不同厚度的皮扣条的加工。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三支撑方柱136包括第三下柱体161、第三上柱体162和第三导杆163,第三导杆163固定连接在第三下柱体161的顶端,第三上柱体162滑动连接在第三导杆163上,在第三导杆163的顶端设置有第三固定块164,在第三导杆163上套设第六弹簧165,第六弹簧165位于第三固定块164与第三下柱体161的顶端之间。将第三支撑方柱136设置成上下两段,并且上下段之间通过导杆和弹簧连接,其作用也是适应不同厚度的皮扣条的加工。

进一步地,皮扣条输入机构20还包括皮扣条定位架210,皮扣条定位架210与第三支撑方柱136固定连接,在皮扣条定位架210上设置有两个供皮扣条穿过的矩形通槽212,两矩形通槽212分别位于第一皮扣条输入辊201的两侧。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连接架303通过导向立柱308与承接台306滑动连接,在导向立柱308的底端紧固连接有下限位块309,在下限位块309的侧面一体设置向上伸出的倒l形架310。倒l形架310的设置用于防止皮扣条被向下运动的裁切刀304切断后,新的皮扣条自由端卡在承接台306的侧面。具体地,当皮扣条切断机构30切断皮扣条后,第一直线运动缸301的伸缩杆回收,并且通过导向立柱308、下限位块309带动倒l形架310上升,倒l形架310上升到最终高度时会向上托起新的皮扣条自由端,这样就保证了皮扣条自由端不低于承接台306的上表面,从而防止皮扣条自由端卡住不动。

本发明仅以上述实施例进行说明,各部件的结构、设置位置及其连接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凡根据本发明原理对个别部件进行的改进和等同变换,均不应排除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