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制冷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06227发布日期:2018-11-02 21:50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化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混合制冷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制冷剂是制冷系统中的核心工质。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制冷系统的工作效率。混合制冷剂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制冷剂,例如中国发明专利cn104531079b公开的一种含四氟丙烯的混合制冷剂,实现了高能效和低可燃性的目的。但是,这种混合制冷剂在制备过程中无法实现各组分的充分融合共混,导致其性能无法进一步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混合制冷剂及其制备方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了其制冷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混合制冷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以下份数均为质量份数,

a、在钢瓶中注入100~150份的乙醇、70~100份的甲基异丁基甲酮备用;

b、将8~12份的丁烷、2~3份的异戊烷、3~5份的四氟丙烯注入钢瓶,对钢瓶进行加压降温,使丁烷、异戊烷和四氟丙烯处于液态,并与步骤a注入的溶液进行共混;

c、向钢瓶中注入5~10份的六氟丙烷、1份的氢氧化镁和1份的氧化镧,与步骤b形成的溶液进行共混;

d、将钢瓶升温降压,使钢瓶恢复25℃、标准大气压的状态,将气化的组份进行收集,得到混合制冷剂。

作为优选,步骤a中,在钢瓶中注入100~140份的乙醇、80~100份的甲基异丁基甲酮备用;

步骤b中,将8~11份的丁烷、2~3份的异戊烷、3~5份的四氟丙烯注入钢瓶,对钢瓶进行加压降温,使丁烷、异戊烷和四氟丙烯处于液态,并与步骤a注入的溶液进行共混;

步骤c中,向钢瓶中注入5~9份的六氟丙烷、1份的氢氧化镁和1份的氧化镧,与步骤b形成的溶液进行共混。

作为优选,步骤a中,在钢瓶中注入105~140份的乙醇、85~100份的甲基异丁基甲酮备用;

步骤b中,将9~11份的丁烷、2份的异戊烷、3~5份的四氟丙烯注入钢瓶,对钢瓶进行加压降温,使丁烷、异戊烷和四氟丙烯处于液态,并与步骤a注入的溶液进行共混;

步骤c中,向钢瓶中注入6~9份的六氟丙烷、1份的氢氧化镁和1份的氧化镧,与步骤b形成的溶液进行共混。

作为优选,步骤a中,在钢瓶中注入130份的乙醇、95份的甲基异丁基甲酮备用;

步骤b中,将10份的丁烷、2份的异戊烷、5份的四氟丙烯注入钢瓶,对钢瓶进行加压降温,使丁烷、异戊烷和四氟丙烯处于液态,并与步骤a注入的溶液进行共混;

步骤c中,向钢瓶中注入7份的六氟丙烷、1份的氢氧化镁和1份的氧化镧,与步骤b形成的溶液进行共混。

一种混合制冷剂,使用上述的混合制冷剂的制备方法制备而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使用有机溶剂对制冷剂组份进行分组共混处理,提高了组份之间的混合效果。在制备过程中加入金属化合物作为催化剂,可以有效提升不同组份分子团之间的充分融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混合制冷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以下份数均为质量份数,

a、在钢瓶中注入130份的乙醇、95份的甲基异丁基甲酮备用;

b、将10份的丁烷、2份的异戊烷、5份的四氟丙烯注入钢瓶,对钢瓶进行加压降温,使丁烷、异戊烷和四氟丙烯处于液态,并与步骤a注入的溶液进行共混;

c、向钢瓶中注入7份的六氟丙烷、1份的氢氧化镁和1份的氧化镧,与步骤b形成的溶液进行共混;

d、将钢瓶升温降压,使钢瓶恢复25℃、标准大气压的状态,将气化的组份进行收集,得到混合制冷剂。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步骤d中,钢瓶温度采用线性升温方式,气压采用非线性降低方式,使钢瓶内的气化量成二次函数趋势增长。

对比例

使用实施例1中相同配比的丁烷、异戊烷、四氟丙烯和六氟丙烷按照背景技术引用专利文献的制备方式(常温下物理混合)制得混合制冷剂。

使用上述三种制备方式分别制备出混合制冷剂,按照背景技术引用专利文献的性能对比方式进行对比,结果如下:

上述描述仅作为本发明可实施的技术方案提出,不作为对其技术方案本身的单一限制条件。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制冷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下份数均为质量份数,A、在钢瓶中注入100~150份的乙醇、70~100份的甲基异丁基甲酮备用;B、将8~12份的丁烷、2~3份的异戊烷、3~5份的四氟丙烯注入钢瓶,对钢瓶进行加压降温,使丁烷、异戊烷和四氟丙烯处于液态,并与步骤A注入的溶液进行共混;C、向钢瓶中注入5~10份的六氟丙烷、1份的氢氧化镁和1份的氧化镧,与步骤B形成的溶液进行共混;D、将钢瓶升温降压,使钢瓶恢复25℃、标准大气压的状态,将气化的组份进行收集,得到混合制冷剂。本发明可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了其制冷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静;刘博想;郑国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技术研发日:2018.06.13
技术公布日:2018.11.0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