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色的内墙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可变色的内墙与流程

文档序号:26586319发布日期:2021-09-10 19:21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可变色的内墙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可变色的内墙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涂料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可变色的内墙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可变色的内墙。


背景技术:

2.涂料是指涂布于物体表面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形成薄膜而起保护作用、装饰或其他特殊功能(绝缘、防锈、防霉、耐热等)的一类液体或固体材料。近些年来,随着涂料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涂料开始应用于很多行业之中。尤其是在建筑物内墙装饰中,涂料应用的更为广泛。为了使建筑物更加美观,通常会使用变色涂料作为建筑物内墙的装饰材料。
3.相关技术中常见的变色涂料是向常规的涂料中添加可变色物质进行混合形成变色涂料,再将变色涂料涂刷在墙体上。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人为存在以下缺陷:可变色物质添加到涂料中混合搅拌时容易出现团聚,降低可变色物质在涂料中的分散性,进而降低可变色涂料涂布在墙体上的整体美观度。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可变色物质在涂料中的分散性,降低可变色物质在涂料中出现团聚的可能,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变色的内墙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可变色内墙。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变色的内墙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可变色内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变色的内墙涂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可变色的内墙涂料,按重量份数计,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酚醛环氧丙烯酸酯 30

50份、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改性感温变色粉5

10份、无机填料1

2份、成膜助剂1

2 份、去离子水10

20份。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改性感温变色粉能够在涂料涂布在墙体上时,使墙体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增加墙体的视觉效果;同时室内的居民也可根据墙体的颜色不同了解外界的温度变化;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改性感温变色粉在与各组分混合时,感温变色粉表面的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中的磺酸基团表现出较强的电负性,改性感温变色粉颗粒之间表现为静电斥力,在涂料中能够起到很好的分散效果,降低了普通感温变色粉在涂料中出现团聚现象的可能,同时,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具有较大的空间位阻,能够进一步增大改性感温变色粉颗粒之间的排斥力,提高改性感温变色粉在涂料中的分散性。
8.优选的,所述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改性感温变色粉采用以下方法制备:称取重量比为1:1的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和感温变色粉,将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与去离子水按1:2混合搅拌均匀配置为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溶液,再将感温变色粉添加
到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溶液中搅拌均匀,再升温搅拌至水分蒸干得到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改性感温变色粉。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配置为水溶液,再将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水溶液与感温变色粉混合搅拌,有利于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包覆于感温变色粉表面,能够更好的发挥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的作用,提升改性感温变色粉的分散性。
10.优选的,所述感温变色粉的直径为5

10μm。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感温变色粉的直径为5

10μm能够更容易分散在涂料中;当感温变色粉的直径小于5μm时,感温变色粉粉末过细导致感温变色粉容易悬浮在涂料上方,不容易混合到涂料中;当感温变色粉的直径大于10μm时,容易在涂料中发生沉降,出现沉底现象,影响感温变色粉发挥作用。
12.优选的,所述可变色的内墙涂料还包括重量份数为2

5份的聚丙二醇。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丙二醇加入到涂料之中,聚丙二醇上的羟基与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中的磺酸基之间形成氢键,并通过氢键将聚丙二醇分子聚集到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改性感温变色粉周围,增大改性感温变色粉周围的空间位阻,增大改性感温变色粉颗粒的相互排斥,进一步提升改性感温变色粉在涂料中的分散效果。
14.优选的,所述聚丙二醇与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改性感温变色粉的重量比为1:2

3。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整聚丙二醇与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改性感温变色粉的重量比为1:2

3,能够进一步发挥空间位阻作用,提升改性感温变色粉的分散性。
16.优选的,所述无机填料为纳米氧化锌或纳米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无机填料能够提升漆膜厚度,提升涂料的耐磨性和耐久性。
18.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变色的内墙涂料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可变色的内墙涂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重量份数称取各原料,先将酚醛环氧丙烯酸酯在搅拌下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形成混合溶液,再继续搅拌混合溶液并将余下各原料加入到混合溶液中混合均匀,得到可变色的内墙涂料。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涂料中的各原料组分混合的更加充分,更能发挥出各组分的作用,提升各组分在涂料中的分散性。
20.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变色内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可变色内墙,所述可变色内墙墙壁上涂布有可变色的内墙涂料。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建筑物内墙墙壁上涂布的可变色涂料能够在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变成不同的颜色,能够增加室内装饰的多样性,提升室内装饰美感;同时还能够根据墙壁上的颜色判断环境温度,以便于居住者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改性感温变色粉能够在涂料涂布在墙体上时,使墙体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增加墙体的视觉效果;同时室内的居民也可根据墙体的颜色不同了解外界的温度变化;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改性感温变色粉在与
各组分混合时,感温变色粉表面的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中的磺酸基团表现出较强的电负性,改性感温变色粉颗粒之间表现为静电斥力,在涂料中能够起到很好的分散效果,降低了普通感温变色粉在涂料中出现团聚现象的可能,同时,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具有较大的空间位阻,能够进一步增大改性感温变色粉颗粒之间的排斥力,提高改性感温变色粉在涂料中的分散性。
23.2、聚丙二醇加入到涂料之中,聚丙二醇上的羟基与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中的磺酸基之间形成氢键,并通过氢键将聚丙二醇分子聚集到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改性感温变色粉周围,增大改性感温变色粉周围的空间位阻,增大改性感温变色粉颗粒的相互排斥,进一步提升改性感温变色粉在涂料中的分散效果。
24.3、本技术的方法,先将酚醛环氧丙烯酸酯在搅拌下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形成混合溶液,再继续搅拌混合溶液并将余下各原料加入到混合溶液中混合均匀;能够使涂料中的各原料组分混合的更加充分,更能发挥出各组分的作用,提升各组分在涂料中的分散性。
具体实施方式
25.原料制备例制备例1称取5g的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和5g平均直径为5μm的感温变色粉,将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与10g去离子水按1:2混合搅拌均匀配置为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溶液,再将感温变色粉添加到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溶液中搅拌均匀,再升温至80℃搅拌至水分蒸干得到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改性感温变色粉。
26.制备例2制备例2与制备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感温变色粉的平均直径为8μm。
27.制备例3制备例3与制备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感温变色粉的平均直径为10μm。
28.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技术所用原料除改性感温变色粉外均为市售产品,其中成膜助剂选择醇酯十二成膜助剂;纳米二氧化钛和纳米氧化锌的平均粒度为50

200nm。实施例
30.实施例1

5以下以实施例1为例进行说明,可变色的内墙涂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称取各原料,先将酚醛环氧丙烯酸酯在搅拌下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形成混合溶液,再继续搅拌混合溶液并将余下各原料加入到混合溶液中混合均匀,得到可变色的内墙涂料。
31.实施例1

5的原料如表1所示,采用的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改性感温变色粉由制备例1提供,实施例2

5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32.表1
实施例6

11实施例6

7与实施例4相比,采用的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改性感温变色粉不同,实施例 6的改性感温变色粉由制备例2提供,实施例7的改性感温变色粉由制备例3提供。实施例 6

7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4相同。
33.实施例8

9与实施例6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涂料中增加了聚丙二醇。实施例8

9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6相同。
34.实施例10

11与实施例8相比,不同之处在于聚丙二醇和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改性感温变色粉的重量比不同,实施例10聚丙二醇与改性感温变色粉的重量比为1:2,实施例 11聚丙二醇与改性感温变色粉的重量比为1:3。实施例10

11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8相同。
35.实施例6

11的原料质量如表2所示。
36.表2
实施例12一种可变色内墙,包括墙体和涂布于墙体上的可变色内墙涂料,可变色涂料涂刷在墙体上时能够具有良好的流平性。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墙体能够显示出不同的颜色,提升了墙体的美观程度。居住者也能够根据墙体上的不同颜色对环境温度作出判断,以便采取措施。
37.对比例对比例1对比例1与实施例1相比,不同之处在于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改性感温变色粉替换为普通未改性感温变色粉。
38.对比例2对比例2与实施例6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将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改性感温替换为等量的聚丙二醇。
39.性能检测试验检测方法
分散性测试:采取直接观察的方法,将涂料混合后静置24h,再使用调墨刀搅拌观察涂料有无硬块和团聚和沉淀。
40.细度测试:按照国标gb/t 1724—1979(89)进行刮板检测。
41.附着力测试:按照国标gb/t 9286—1988规定的评级标准分级测试,0级最好,5级最差。
42.硬度测试:按照国标gb/t 6739—1986中规定使用的铅笔进行测试,由6b到6h共 13级。
43.对实施例1

11和对比例1

2进行上述测试,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44.表3
结合实施例1和对比例1并结合表3可以看出,实施例1的涂料中无硬块,仅有少量沉淀,而对比例1中有少量硬块且伴随较多沉淀;实施例1的细度也小于对比例1。这说明经过2
‑ꢀ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改性的感温变色粉能够提升变色涂料的分散性,使感温变色粉与涂料中的各组分混合的更加均匀,减少了感温变色粉在涂布后表现出颜色深浅不一,降低墙体美观度的可能。这是由于感温变色粉表面的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中的磺酸基团表现出较强的电负性,改性感温变色粉颗粒之间表现为静电斥力,在涂料中能够起到很好的分散效果,降低了普通感温变色粉在涂料中出现团聚现象的可能,同时,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具有较大的空间位阻,能够进一步增大改性感温变色粉颗粒之间的排斥
力,提高改性感温变色粉在涂料中的分散性。
45.结合实施例1

9并结合表3可以看出,实施例1

7的涂料中无硬块,有少量沉淀,而实施例8

9与实施例1

7相比,涂料中的沉淀比实施例1

7少,这说明随着聚丙二醇的加入,能够进一步提升涂料的分散性,改性感温变色粉更不易发生团聚产生沉淀。这是由于聚丙二醇上的羟基与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中的磺酸基之间形成氢键,并通过氢键将聚丙二醇分子聚集到2

丙烯酰胺
‑2‑
甲基丙磺酸改性感温变色粉周围,增大改性感温变色粉周围的空间位阻,增大改性感温变色粉颗粒的相互排斥,进一步提升改性感温变色粉在涂料中的分散效果。结合实施例8和实施例10

11可以看出,通过调整聚丙二醇和改性感温变色粉的重量比能够进一步提升感温变色粉的分散性。
46.结合实施例6、实施例8和对比例2可以看出,实施例8的整体性能高于实施例6和对比例2,这说明单独添加改性感温变色粉和单独添加聚丙二醇的涂料分散性不如二者混合使用的涂料。这说明聚丙二醇与改性感温变色粉能够协同作用,共同发挥作用,提升涂料的分散性。
47.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