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文物表面封护材料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701073发布日期:2022-10-01 08:14阅读:68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文物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文物表面封护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大量的古迹文物需要保护,对出土的古代文物以及暴露于野外的和暴露于空气中文物进行保护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影响文物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湿度、空气污染和光线辐射等;特别是现代化工业所形成的工业污染对文物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虽然文物保护涉及方方面面的考虑,但最重要的原则是必须“修旧如旧”和耐久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一种文物表面封护材料的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文物表面封护材料的制备方法。
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文物表面封护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文物表面封护材料,主要由以下原料按重量份数配比制成:
5.苯乙烯5-16份,甲基丙烯酸甲酯2-8份,紫外光吸收剂1-3份,氮化硼12-28份,细晶氧化铝2-13份,环三硅氧烷12-19份,四氟树脂22-35份,固化剂1-6份,水25-60份。
6.一种文物表面封护材料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7.步骤1、将氮化硼和细晶氧化铝混合研磨,加入到四氟树脂中,搅拌至溶解,再加入环三硅氧烷进行反应,其中,反应温度30~70℃,反应时间0.5~4h,优选恒温50℃,反应1h;得到混合物a;
8.步骤2、混合物a中加入的固化剂,混合均匀后、脱泡,形成粘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固化后将经清洗晾干放入灌封箱中,固化后的产物为混合物b,封存;
9.步骤3、将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混合,按照比例进行投放;加热至40-50℃,反应1.5-2h制成混合物c;
10.步骤4、将获得的混合物b和混合物c后加入水中,边搅拌边向其中加入紫外光吸收剂,至全部溶解即可获得溶液,使块状文物浸渍到上述溶液中,等待30s取出,重复3次,形成在表面的涂覆层。
11.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3中无法浸泡的文物,通过将溶液加工成水剂喷雾的瓶中,喷洒在文物表面。
12.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紫外光吸收剂为苯酮类和苯并三唑类组成。
13.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固化剂为酸酐类固化剂。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结构后,能够有效对文物进行封护,由于涂覆在文物表面,不会受到空间限制,本申请具有耐久性、防腐蚀、耐强酸碱的作用,本发明具有安全具有规模化应用潜力等特点,适用于文物保护等领域。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16.实施例1:
17.一种文物表面封护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文物表面封护材料,主要由以下原料按重量份数配比制成:苯乙烯5份,甲基丙烯酸甲酯2份,紫外光吸收剂1份,氮化硼12份,细晶氧化铝2份,环三硅氧烷12份,四氟树脂22份,固化剂1份,水25份。
18.一种文物表面封护材料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9.步骤1、将氮化硼和细晶氧化铝混合研磨,加入到四氟树脂中,搅拌至溶解,再加入环三硅氧烷进行反应,其中,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4h,优选恒温50℃,反应1h;得到混合物a;
20.步骤2、混合物a中加入的固化剂,混合均匀后、脱泡,形成粘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固化后将经清洗晾干放入灌封箱中,固化后的产物为混合物b,封存;
21.步骤3、将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混合,按照比例进行投放;加热至50℃,反应2h制成混合物c;
22.步骤4、将获得的混合物b和混合物c后加入水中,边搅拌边向其中加入紫外光吸收剂,至全部溶解即可获得溶液,使块状文物浸渍到上述溶液中,等待30s取出,重复3次,形成在表面的涂覆层。
23.步骤3中无法浸泡的文物,通过将溶液加工成水剂喷雾的瓶中,喷洒在文物表面。
24.紫外光吸收剂为苯酮类和苯并三唑类组成。
25.固化剂为酸酐类固化剂。
26.实施例2:
27.一种文物表面封护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文物表面封护材料,主要由以下原料按重量份数配比制成:
28.苯乙烯16份,甲基丙烯酸甲酯8份,紫外光吸收剂3份,氮化硼28份,细晶氧化铝13份,环三硅氧烷19份,四氟树脂35份,固化剂6份,水60份。
29.一种文物表面封护材料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30.步骤1、将氮化硼和细晶氧化铝混合研磨,加入到四氟树脂中,搅拌至溶解,再加入环三硅氧烷进行反应,其中,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1h,优选恒温50℃,反应1h;得到混合物a;
31.步骤2、混合物a中加入的固化剂,混合均匀后、脱泡,形成粘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固化后将经清洗晾干放入灌封箱中,固化后的产物为混合物b,封存;
32.步骤3、将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混合,按照比例进行投放;加热至40℃,反应1.5h制成混合物c;
33.步骤4、将获得的混合物b和混合物c后加入水中,边搅拌边向其中加入紫外光吸收剂,至全部溶解即可获得溶液,使块状文物浸渍到上述溶液中,等待30s取出,重复3次,形成在表面的涂覆层。
34.步骤3中无法浸泡的文物,通过将溶液加工成水剂喷雾的瓶中,喷洒在文物表面。
35.紫外光吸收剂为苯酮类和苯并三唑类组成。
36.固化剂为酸酐类固化剂。
37.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某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8.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文物表面封护材料,其特征在于:该文物表面封护材料,主要由以下原料按重量份数配比制成:苯乙烯5-16份,甲基丙烯酸甲酯2-8份,紫外光吸收剂1-3份,氮化硼12-28份,细晶氧化铝2-13份,环三硅氧烷12-19份,四氟树脂22-35份,固化剂1-6份,水25-60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文物表面封护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文物表面封护材料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氮化硼和细晶氧化铝混合研磨,加入到四氟树脂中,搅拌至溶解,再加入环三硅氧烷进行反应,其中,反应温度30~70℃,反应时间0.5~4h,优选恒温50℃,反应1h;得到混合物a;步骤2、混合物a中加入的固化剂,混合均匀后、脱泡,形成粘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固化后将经清洗晾干放入灌封箱中,固化后的产物为混合物b,封存;步骤3、将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混合,按照比例进行投放;加热至40-50℃,反应1.5-2h制成混合物c;步骤4、将获得的混合物b和混合物c后加入水中,边搅拌边向其中加入紫外光吸收剂,至全部溶解即可获得溶液,使块状文物浸渍到上述溶液中,等待30s取出,重复3次,形成在表面的涂覆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文物表面封护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无法浸泡的文物,通过将溶液加工成水剂喷雾的瓶中,喷洒在文物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文物表面封护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光吸收剂为苯酮类和苯并三唑类组成。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文物表面封护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化剂为酸酐类固化剂。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文物表面封护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文物表面封护材料,主要由以下原料按重量份数配比制成: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紫外光吸收剂,氮化硼,细晶氧化铝,环三硅氧烷,四氟树脂,固化剂,水,将氮化硼和细晶氧化铝混合研磨,混合均匀后、脱泡,形成粘液体,将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混合,边搅拌边向其中加入紫外光吸收剂,至全部溶解即可获得溶液,使块状文物浸渍到上述溶液中,本发明能够有效对文物进行封护,由于涂覆在文物表面,不会受到空间限制,本申请具有耐久性、防腐蚀、耐强酸碱的作用,适用于文物保护等领域。适用于文物保护等领域。


技术研发人员:孙晓晓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扬州五里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10
技术公布日:2022/9/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