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新型标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97402发布日期:2023-01-03 22:43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新型标签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标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新型标签。


背景技术:

2.标签是用来标志产品目标和分类或内容,便于查找和定位目标的工具。印刷业所称的标签,大部分是用来标识自己产品的相关说明的印刷品,并且大部分都是以背面自带胶的。但也有一些印刷时不带胶的,也可称为标签。有胶的标签就是通俗称的“不干胶标签”。新型标签每年的增长幅度已经远远高于国民经济平均7~9%的增长速度,这种快速增长是令人鼓舞的,标签的市场是非常可观的。
3.现有的复合新型标签,标签的抗变形能力差,往往通过撕扯或取下标签时用力过大,就会损坏,导致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标签的抗变形能力,本技术提供一种复合新型标签。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复合新型标签,包括标签本体和离型贴,所述标签本体设置于离型贴表面,所述标签本体包括基层,所述基层一侧设置有胶粘层,所述基层远离胶粘层一侧设置有耐热层,所述耐热层远离基层一侧设置有加强层,所述加强层远离耐热层一侧设置有疏水层,所述疏水层远离加强层一侧设置有硅胶层,所述加强层包括四个依次首尾连接的加强筋条,四个所述加强筋条之间固定粘接。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强层对标签本体上四个侧边进行加强,进而提高标签本体的抗变形能力。
7.优选地,四个所述加强筋条均开设有内腔,四个所述加强筋条位于内腔内均设置有多个加强纤维,多个所述加强纤维均与加强筋条的内腔壁固定连接,且多个所述加强纤维呈螺旋状缠绕在一起。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多个加强纤维提高加强层的抗拉性能,进而提高加强层的结构强度。
9.优选地,所述标签本体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标签本体均匀分布在离型贴上,且多个所述标签本体之间均设置有裁切线。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通过裁切线分割标签本体。
11.优选地,所述胶粘层远离基层的一侧设置有多个不干胶条,多个所述不干胶条横纵交错排布。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多个不干胶条进行粘接。
13.优选地,所述胶粘层表面位于多个不干胶条之间均设置有吸附块,多个所述吸附块均为喇叭状结构,且多个所述吸附块的开口背向胶粘层设置,所述吸附块为合成橡胶材料。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多个吸附块进行吸附,提高胶粘层的吸附性能,使标
签本体与物体粘接稳固。
15.优选地,所述疏水层为超疏水材料。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疏水层,提高标签本体的疏水性能,进而可避免水分渗透造成标签本体损坏。
17.优选地,所述耐热层为聚四氟乙烯材料。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耐热层,提高标签本体的耐热性能,进而可避免标签本体受热损坏。
19.优选地,所述基层、耐热层、加强层和疏水层之间均设置有粘连层。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粘连层进行连接,提高层与层之间连接牢固性。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22.1、通过多个加强纤维提高加强层的抗拉性能,进而提高加强层的结构强度,通过加强层对标签本体上四个侧边进行加强,进而提高标签本体的抗变形能力;
23.2、通过多个不干胶条进行粘接,通过多个吸附块进行吸附,进而提高胶粘层的吸附性能,使标签本体与物体粘接稳固。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复合新型标签标签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复合新型标签标签本体和离型贴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复合新型标签加强层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复合新型标签图3中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复合新型标签胶粘层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复合新型标签图5中b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30.图中:1、标签本体;2、离型贴;3、基层;4、胶粘层;5、耐热层;6、加强层;7、硅胶层;8、疏水层;9、加强筋条;10、加强纤维;11、裁切线;12、不干胶条;13、粘连层;14、吸附块。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2.参照图1和图2,一种复合新型标签,包括标签本体1和离型贴2,标签本体1设置于离型贴2表面,标签本体1设置有多个,多个标签本体1均匀分布在离型贴2上,且多个标签本体1之间均设置有裁切线11,便于通过裁切线11分割标签本体1。标签本体1包括基层3,基层3一侧设置有胶粘层4,胶粘层4与离型贴2表面接触。
33.基层3远离胶粘层4一侧设置有耐热层5,耐热层5为聚四氟乙烯材料,通过设置耐热层5,提高标签本体1的耐热性能,进而可尽量避免标签本体1受热损坏。耐热层5远离基层3一侧设置有加强层6,加强层6远离耐热层5一侧设置有疏水层8,疏水层8为超疏水材料,通过设置疏水层8,提高标签本体1的疏水性能,进而可尽量避免水分渗透造成标签本体1损坏。疏水层8远离加强层6一侧设置有硅胶层7,硅胶层7包括四个硅胶垫,四个硅胶垫分别位于疏水层8上四角处,通过硅胶层7的耐磨性可以提高标签本体1的耐磨性能。
34.参照图1、图3和图4,加强层6包括四个依次首尾连接的加强筋条9,四个加强筋条9
之间固定粘接,四个加强筋条9围合成矩形框架结构,通过四个加强筋条9对标签本体1上四个侧边进行加强。四个加强筋条9均开设有内腔,四个加强筋条9位于内腔内均设置有多个加强纤维10,多个加强纤维10均与加强筋条9的内腔壁固定连接,且多个加强纤维10呈螺旋状缠绕在一起,通过多个加强纤维10提高加强层6的抗拉性能,进而提高加强层6的结构强度。
35.参照图1、图5和图6,胶粘层4远离基层3的一侧设置有多个不干胶条12,多个不干胶条12横纵交错排布,通过多个不干胶条12进行粘接。胶粘层4表面位于多个不干胶条12之间均设置有吸附块14,多个吸附块14均为喇叭状结构,且多个吸附块14的开口背向胶粘层4设置,吸附块14为合成橡胶材料,合成橡胶具有较好的弹性和吸附力,进而通过多个吸附块14进行吸附,提高胶粘层4的吸附性能,使标签本体1与物体粘接稳固。
36.参照图1,基层3、耐热层5、加强层6和疏水层8之间均设置有粘连层13,通过粘连层13进行连接,提高层与层之间连接牢固性。
37.现对本技术的操作原理做如下描述:通过设置疏水层8,提高标签本体1的疏水性能,进而可避免水分渗透造成标签本体1损坏,通过设置耐热层5,提高标签本体1的耐热性能,进而可避免标签本体1受热损坏。通过多个加强纤维10提高加强层6的抗拉性能,进而提高加强层6的结构强度,通过加强层6对标签本体1上四个侧边进行加强,进而提高标签本体1的抗变形能力。通过多个不干胶条12进行粘接,通过多个吸附块14进行吸附,进而提高胶粘层4的吸附性能,使标签本体1与物体粘接稳固。
3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申请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