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近红外光护眼的屏幕保护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98926发布日期:2023-02-01 00:22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近红外光护眼的屏幕保护膜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一种近红外光护眼的屏幕保护膜,属于护眼产品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属于波长转换元件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元宇宙的到来,各种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电视机、平板电脑等进入千家万户,这些智能电子产品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今社会人们对电子设备的依赖越来越强,每天有大量的时间与手机、电脑、电视等显示设备进行信息交互,人眼也长时间观看这些电子显示屏幕,非常容易造成眼睛疲劳,甚至伤害,特别是大剂量的短波长蓝光引起黄斑部病变,短波长蓝光穿透晶状体到达视网膜,对其造成光学损害,加速黄斑区细胞的氧化,产生大量自由基,导致白内障、黄斑区退化。市场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抗蓝光膜或玻璃,但是市场上目前存在的抗蓝光膜,例如绿光膜贴合手机后出现明显的色偏差以及色温的差异,给消费者以不太能接受的画面效果的体验感。且市场上还没有出现通过屏幕光激发发射出近红外光,且近红外光作用于眼睛,产生类似热敷的效用,以达到缓解视疲劳,减缓、预防近视的护眼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近红外光护眼的屏幕保护膜,用于显示屏幕可以近红外发光材料层的光转换作用,吸收过滤蓝光、绿光、红光,同时实现可见光全光谱吸收、发射近红外光实现基本无色偏差,无色温的画面变化,同时发出的低能量近红外光可以达到缓解眼疲劳、减缓、预防近视的作用。在实际的产品制备、生产过程中,工艺简便可实行,可以让产品很好地投入市场中进行使用,生产过程中也具备比较高的综合良率。
4.一种近红外光护眼的屏幕保护膜,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至下依次设置的oca光学胶层、聚合物层、硅胶层,所述oca光学胶层、聚合物层、硅胶层中至少一层内分散有近红外发光材料;
5.可选地,所述oca光学胶层厚度为15~100μm。
6.可选地,所述oca光学胶层厚度选自15μm、25μm、50μm、75μm、100μm中的任意值,或任意两者之间的范围值。
7.可选地,所述硅胶层厚度为15~100μm。
8.可选地,所述硅胶层厚度选自15μm、25μm、50μm、75μm、100μm中的任意值,或任意两者之间的范围值。
9.可选地,所述聚合物层厚度为3~100μm。
10.可选地,所述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层厚度选自3μm、7μm、15μm、50μm、100μm中的任意值,或任意两者之间的范围值。
11.可选地,所述聚合物层内分散有近红外发光材料。
12.可选地,所述聚合物层内分散有近红外发光材料的聚合物层厚度为3~7μm。
13.可选地,所述聚合物层内分散有近红外发光材料的聚合物层厚度选自3μm、5μm和7μm中的任意值,或任意两者之间的范围值。
14.可选地,所述聚合物层内分散有近红外发光材料的聚合物层是通过原位涂布的方法获得,具体包括:将近红外发光材料原料、聚合物与溶剂dmf充分混合,然后在涂布机进行涂布生长在pet基材上后得到。
15.可选地,所述oca光学胶层内分散有近红外发光材料。
16.可选地,所述硅胶层内分散有近红外发光材料。
17.可选地,所述近红外发光材料包括可以吸收过滤蓝光、绿光、红光,并通过光转换作用发射近红外光的有机荧光染料、稀土荧光粉、量子点、聚集诱导发光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18.可选地,所述近红外发光材料为近红外钙钛矿量子点颗粒或聚合物近红外钙钛矿量子点颗粒。
19.可选地,所述钙钛矿量子点选自fapbi3、fasni3、gapbi3、gasni3中的至少一种。
20.可选地,所述近红外钙钛矿量子点粒径为1~10μm。
21.可选地,所述聚合物近红外钙钛矿量子点颗粒粒径为2~10μm。
22.可选地,所述聚合物近红外钙钛矿量子点颗粒粒径选自2μm、4μm、6μm、8μm、10μm中的任意值,或任意两者之间的范围值。
23.可选地,所述聚合物近红外钙钛矿量子点颗粒是通过原位喷雾的方法获得,具体包括:将所述将近红外钙钛矿量子点原料、聚合物与溶剂dmf充分混合,然后在喷雾机器上进行喷雾,将聚合物近红外钙钛矿量子点颗粒生长出来得到聚合物近红外钙钛矿量子点颗粒。
24.可选地,所述聚合物选自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氟乙烯、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偏二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中的至少一种。
25.可选地,所述聚合物为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26.可选地,所述聚合物层为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层。
27.可选地,所述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层厚度为15~100μm。
28.可选地,所述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层厚度选自15μm、25μm、50μm、75μm、100μm中的任意值,或任意两者之间的范围值。
29.可选地,所述屏幕保护膜的上、下面中至少一面上覆有离型膜层。
30.可选地,所述离型膜层选自pe离型膜、pet离型膜、opp离型膜、pc离型膜、ps离型膜、pmma离型膜、bopp离型膜、pvc离型膜中的至少一种。
31.可选地,所述离型膜层厚度为10~40μm。
32.可选地,所述离型膜层厚度选自10μm、20μm、30μm、40μm中的任意值,或任意两者之间的范围值。
33.所述oca光学胶层为无色透明状,光透过率在95%以上,具有粘接强度良好,高耐候,耐黄变等特性。
34.所述oca光学胶层主要用于粘接钢化玻璃。
35.所述硅胶层为无色透明状,光透过率在95%以上,具有粘接强度良好,高耐候,耐
黄变等特性。
36.所述硅胶层主要用于粘接手机屏幕或显示器屏幕。
37.所述离型膜层用以方便与钢化玻璃和手机屏幕或者显示器屏幕进行粘接。
38.可选地,所述屏幕保护膜的oca光学胶层上面覆有钢化玻璃层。
39.所述近红外发光材料对发射波长的更强能量波段有不同程度吸收。
40.所述聚合物基是为了帮助近红外发光材料原位涂布生长所必需的物理结构位点与框架,同时也有利于保护近红外发光材料在一定程度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41.本技术能产生的有益效果包括:
42.1、本技术提供的近红外光护眼的屏幕保护膜新型实现结构,利用核心近红外发光材料层的光转换作用,吸收蓝光,发射760~820nm波长的近红外光,吸收790nm波长之前的全光谱波段光,由于近红外发光材料的全光谱吸收特性(对蓝,绿,红都存在吸收),整体画面不会出现比较强的色偏以及色温的变化,相对于市场上的屏幕保护膜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
43.2、本技术提供的近红外光护眼的屏幕保护膜发射近红外光,可以对眼球有一定量的刺激与调节功能,达到缓解眼疲劳、减缓、预防近视的的作用,是市场其他屏幕保护膜产品不具有的特点。
44.3、本技术提供的近红外光护眼的屏幕保护膜,所使用的近红外发光材料与oca光学胶、硅胶可以实现很好地体系分散兼容性,无明显的化学反应破坏,胶水混合后物理状态稳定,并可以通过调控近红外发光材料的浓度来实现对有害蓝光的吸收率进行调控。可以利用oca光学胶粘接钢化玻璃,利用硅胶粘接手机屏幕、显示器屏幕,保障实现核心发光材料的产品化使用效果,且离型膜的使用可以保障随用随贴的效果,非常便利于消费者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4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近红外光护眼的屏幕保护膜的结构图;
4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近红外光护眼的屏幕保护膜的结构图;
4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3中近红外光护眼的屏幕保护膜的结构图;
4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近红外光护眼的屏幕保护膜的吸收和发射光谱。
具体实施方式
49.下面结合实施例详述本技术,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50.如无特别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材料均通过商业途径购买。
51.实施例1
52.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近红外光护眼的屏幕保护膜的第一种多层结构图,其中聚合物层内分散的近红外发光材料为近红外钙钛矿量子点,如图1所示,在该屏幕保护膜结构中自上至下依次为:离型膜层1、oca光学胶层2、近红外钙钛矿量子点层3、硅胶层4、离型膜层5;其中近红外钙钛矿量子点层3为分散有cspbl3近红外钙钛矿量子点的聚合物层,干厚为5μm。该结构屏幕保护膜成品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如图4所示。
53.实施例2
54.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近红外光护眼的屏幕保护膜的第二种多层结构图,其中近红外发光材料为近红外钙钛矿量子点,如图2所示,在该屏幕保护膜结构中,从上到下依次为:离型膜层6、oca+近红外钙钛矿量子点层7、pet层8、硅胶层9、离型膜层10;其中oca+近红外钙钛矿量子点层7为分散有近红外钙钛矿量子点的oca胶层,干厚为25μm。
55.实施例3
56.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近红外光护眼的屏幕保护膜的第三种多层结构图,其中近红外发光材料为近红外钙钛矿量子点,如图3所示,在该屏幕保护膜结构中,从上到下依次为:离型膜层11、oca层12、pet层13、硅胶+近红外钙钛矿量子点层14、离型膜层15;其中硅胶+近红外钙钛矿量子点层14为分散有近红外钙钛矿量子点的硅胶层,干厚为25μm。
57.实施例4
58.聚合物层内分散的近红外发光材料为有机荧光染料,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59.实施例5
60.聚合物层内分散的近红外发光材料为稀土荧光粉,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61.实施例6
62.聚合物层内分散的近红外发光材料为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63.实施例7
64.实施例1~6中所得到屏幕保护膜成品,将oca光学胶层2、7或12上面覆盖的离型膜撕掉,并覆盖粘贴为钢化玻璃,得到钢化膜产品。
65.实施例8
66.实施例1~6中所得到屏幕保护膜成品,将oca光学胶层2、7或12上面覆盖的离型膜撕掉,并覆盖粘贴为硬质抗划伤pet,得到屏幕保护膜产品。
67.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几个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的限制,虽然本技术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的变动或修饰均等同于等效实施案例,均属于技术方案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