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粘接强度反应粘湿铺防水卷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34552967发布日期:2023-06-28 04:21阅读:43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粘接强度反应粘湿铺防水卷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防水材料,尤其是涉及一种高粘接强度反应粘湿铺防水卷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1、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防水行业也在不断地更新。防水问题归根结底是针对于混凝土的防水,混凝土在在施工中产生很多的裂缝,采取自防水往往不足以达到要求,因此需要一层柔性密闭性防水结构。

2、而目前市面上生产的大部分反应型卷材都是直接将所需的改性剂添加至物料中,但是物料体系复杂,温度较高,大部分改性剂无法完全发挥作用,导致生产出来的反应型卷材并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粘接力不达标,卷材与混凝土不能完整的贴合,防水性能不佳。

3、因此,亟需一种高粘接强度反应粘湿铺防水卷材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

2、提供一种防水卷材。

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

4、提供一种所述防水卷材的制备方法。

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

6、所述防水卷材的应用。

7、为了解决所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8、一种防水卷材,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

9、第一隔离膜层;

10、改性沥青层;

11、高分子膜层;

12、反应沥青层;

13、第二隔离膜层;

14、所述改性沥青层的原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15、35-42份沥青、7.5-8.5份基础油和5.5-9.5份沥青改性剂。

16、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之一:

17、本发明所生产的反应粘湿铺卷材,剥离强度高,性能优异,市面上大多数反应粘湿铺卷材与卷材剥离只有1.5-1.8n/mm,本发明卷材与卷材剥离达到2.1-2.3n/mm。市面上大多数反应粘湿铺卷材与后浇混凝土剥离只有1.6-2.0n/mm,本发明卷材与后浇混凝土剥离达到2.7-3.6n/mm。市面上大多数反应粘湿铺卷材与后浇混凝土剥离效果一般,内聚力破坏现象不佳,无法实现满粘易窜水,本发明卷材与后浇混凝土剥离内聚力破坏现象极佳,实现满粘。

18、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改性沥青层的原料,还包括30-40份改性滑石粉。

19、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改性滑石粉的原料,包括以下组分:

20、改性滑石粉、偶联剂和有机溶剂;

21、其中,偶联剂份数为改性滑石粉份数的0.8-1.5%。

22、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之一:

23、所述改性滑石粉界面张力比改性前小,能更好的与改性沥青混合。进一步的,偶联剂与滑石粉的混合,可以在滑石粉表面形成一层有机层,滑石粉也由亲水性变为亲油性,试验显示,未经处理的滑石粉极易分散在蒸馏水中,而处理之后的滑石粉会悬浮在蒸馏水面上。这样粉体能更好的与改性沥青混合,同时偶联剂的亲水基团可以更好的与水泥基面结合,发生反应,增大粘接强度。

24、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偶联剂与有机溶剂的份数比为1-2:10-20。

25、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沥青改性剂包括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丁苯胶乳、萜烯树脂和无机增粘剂中的至少一种。

26、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反应沥青层的原料包括以下组分:

27、沥青、多元醇、树脂、碳纳米管和填充料。

28、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改性沥青层的厚度为0.9-1.0mm。优选为0.91-0.93mm。

29、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防水卷材的厚度为1.98-2.05mm。

30、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隔离膜层厚度和第二隔离膜层厚度为0.04-0.05mm。

31、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高分子膜层的厚度为0.1-0.12mm。

32、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反应沥青层的厚度为1.98-2.05mm。

33、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隔离膜层和第二隔离膜层为聚乙烯膜层。

34、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高分子膜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

35、为了解决所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6、一种制备所述防水卷材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7、混合所述沥青、基础油和沥青改性剂,出料成形,得到所述改性沥青层;

38、依次层叠设置第一隔离膜层、改性沥青层、高分子膜层、反应沥青层和第二隔离膜层,得到所述防水卷材。

39、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之一:

40、本发明反应线路短,所需设备少,工艺生产简单,造价成本不高,优于市面上绝大多数反应粘湿铺型卷材。使用本发明的防水卷材,有利于企业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高,且对于工程上也有利于降低成本。

41、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改性沥青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2、将沥青加热至175-185℃,再加入基础油继续搅拌25-35min,然后依次加入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丁苯胶乳、萜烯树脂、无机增粘剂,继续搅拌1.5-2h,得到改性沥青层。

43、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改性沥青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4、混合所述沥青、基础油、改性滑石粉和沥青改性剂,出料成形,得到所述改性沥青层。

45、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改性沥青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6、s1将沥青加热至175-185℃,再加入基础油继续搅拌25-35min,然后依次加入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丁苯胶乳、萜烯树脂、无机增粘剂,继续搅拌1.5-2h,得到改性沥青。

47、s2将偶联剂与有机溶剂混合稀释,得到偶联剂溶液,温度70-85℃下,将滑石粉与偶联剂溶液于高速混合机中混合30-45min,得到改性滑石粉;

48、s3将步骤s1中得到的改性沥青降温至155-165℃,将改性滑石粉加入至降温后的改性沥青中继续搅拌35-45min,得到二次改性的沥青,将该沥青涂覆在防水卷材的合适部分,得到改性沥青层。

49、本发明反应线路短,所需设备少,所需设备生产线为沥青防水卷材基础生产线,仅需添加一台高速混合机用于滑石粉改性。

50、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反应沥青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1、混合多元醇和碳纳米管,得到混合物;将混合物、聚氨酯树脂和填充料同时添加入沥青中,得到所述反应沥青层。

52、本发明的反应沥青层中,一方面增添了碳纳米管,利用碳纳米管巨大的比表面积与吸附结合功效,形成沥青-碳纳米管复合结构,以提高防水性能,提高卷材的粘接强度和内聚力。另一方面,制备反应沥青层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先混合多元醇和碳纳米管,得到混合物,再将混合物、聚氨酯树脂和填充料同时添加入沥青中的步骤。因为,若直接将碳纳米管与沥青混合后,沥青中的自带的极性基团会快速填满碳纳米管的表面。而将上述混合物、树脂和填充料同时添加入沥青中,则能够保证碳纳米管的表面还能有足够的位点负载聚氨酯树脂中的极性基团,从而形成碳纳米管-聚氨酯树脂结构,碳纳米管在聚氨酯树脂中形成了三维网络,促进了反应沥青层的力学性能。

53、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涉及所述防水卷材在建筑防水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如上述第1方面实施例所述的防水卷材。由于该应用采用了上述防水卷材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

54、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