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瀑式遮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3239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瀑式遮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瀑式遮雨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利用气瀑式气流来遮挡雨滴的气瀑式遮雨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当遇到下雨的时候,驾驶或乘客在进出车门时总是匆忙的拿出身边的雨伞等遮蔽物来进行遮雨的动作,以避免被雨水淋到。然而,在进出车门时,由于雨伞通常需要在车门外进行收合或开启的动作,使得使用者在进出车门时,往往或多或少的仍会被雨水淋到。为了改善上述的问题,在现有的技术中,主要是利用机构的方式设计出可以遮挡雨水的装置,例如:(I)在台湾第M299672号专利中,公开了一棚布轴体,设于车顶处,轴体呈扇形与晴雨窗罩体上放置吸附体座与扇形棚布连接,但下雨时须先将棚布与雨晴雨窗罩体上吸附体钩上。(2)在台湾第M424274号专利中,公开了扇形遮雨架,其是利用一壳体供设于车顶对应车门处,壳体有一置水平扇叶伞开口对应车门,水平扇叶排列成扇形而部分延伸于侧向开口之外,以通过水平扇叶的展开而遮蔽车门开启处。(3)在台湾第M378129号专利中,公开了三杆体装置,其是将两杆设置于车体与车门之间,一杆位于遮蔽车体与车门间的间隙,而当车门关闭时,通过枢接部朝车体的方向转动,将遮雨片折收于车体上,杆体连接的方式为按式钮扣连接、钩式连接、炼式连接、钮扣连接、带式连接及魔鬼沾连接其中之一者。如上所述,由于在现有的技术中,主要都是利用机构的方式进行遮雨的动作,然而这些装置往往存在着构造非常复杂且制作成本高等问题,且在车门开启时,这些装置极有可能无法跟上车门的开关速度,无法及时且有效的进行遮雨动作。另一方面,有关利用气流来遮挡雨水的技术,在中国申请号201110413385.0的专利文件中,已公开一种具有空气压缩装置的汽车,其主要是利用空气加压装置来加压空气,以使空气形成一层气幕;然而,在实际的情况中,使用者在上下车时,极有可能会接触到气幕,因此使用者需要弯下腰避开气幕,并将雨伞朝气幕外撑开,以避免接触到气幕而使发型或雨伞被吹坏,造成使用上的不便。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瀑式遮雨装置,其利用气流产生单元来产生一气瀑式气流,藉以在使用者进出车门时遮挡住雨水。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气瀑式遮雨装置,应用于一车辆,车辆具有一车顶与至少两个设置于车顶下方的车门,且车门各具有一车门启闭范围,气瀑式遮雨装置包括一气流产生单元、一自动控制开关以及一近接传感器。气流产生单元配置于车顶,用以在车门其中至少一者的上方产生一气瀑式气流,且气瀑式气流覆盖地形成于车门启闭范围的上方;自动控制开关配置车辆上,并电性连接于气流产生单元,用以自动控制气流产生单元的启闭,藉以在使用者开启车门并进出车辆时,触发气流产生单元产生气瀑式气流,进而将雨水遮挡在车门启闭范围夕卜。近接传感器电性连结于自动控制开关,用以感测气瀑式气流的周遭环境,当近接传感器感测到使用者接近气瀑式气流时,自动控制开关控制气流产生单元停止产生气瀑式气流。由上述的技术手段所衍生的一技术手段为,气瀑式遮雨装置还包括一雨滴感知器,雨滴感知器电性连结于自动控制开关,用以感测车辆外的雨水滴落状态,雨滴感知器在感测到雨水滴落时驱动自动控制开关运作。由上述的技术手段所衍生的一技术手段为,气瀑式遮雨装置还包括一车门传感器,车门传感器电性连结于自动控制开关,用以感测车门的开启状态,当车门传感器感测到车门开启时,自动控制开关控制气流产生单元产生气瀑式气流。由上述的技术手段所衍生的一技术手段为,近接传感器为一红外线传感器。由上述的技术手段所衍生的一技术手段为,气瀑式遮雨装置还包括一手动开关,其电性链接于气流产生单元,且手动开关设置于仪表板、车门的内侧与车门的门把其中至少一者,以供使用者直接强制启动气流产生单元产生气流。由上述的技术手段所衍生的一技术手段为,气瀑式气流沿一喷气方向喷射出,且喷气方向高过车门,藉以使气瀑式气流沿喷气方向越过车门。较佳者,喷气方向具有一仰角,仰角的角度介于0 45度。由上述的技术手段所衍生的一技术手段为,气流产生单元为一风扇或一压缩机。本实用新型对照先前技术的功效:从以上述可知,相较于习知技术是利用机械式的结构来遮挡住雨滴,因此需要利用车门的开启来连动遮雨结构,而以压缩空气来形成气幕时,往往容易在使用者上下车时吹坏使用者的发型或是雨伞,进而造成不便;由于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瀑式遮雨装置中,以气瀑式气流来覆盖住车门启闭范围,藉以有效的遮挡住雨水,避免雨水滴到使用者与车门内侧,且本实用新型更利用近接传感器来感应使用者,藉以在使用者接近气瀑式气流时,使气流产生单元停止产生气瀑式气流,以避免使用者接触到气瀑式气流。此外,通过本实用新型是利用气流的方式来形成遮雨的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气瀑式遮雨装置相较为习知的机械式结构更为简单且方便。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具体实施例,将通过以下的实施例及图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气瀑式遮雨装置的系统示意图;图2为设有本实用新型气瀑式遮雨装置的车辆侧面示意图;图3为设有本实用新型气瀑式遮雨装置的车辆顶面示意图;图4为设有本实用新型气瀑式遮雨装置的车辆背面示意图;以及
图5为另一较佳实施例之设有本实用新型的气瀑式遮雨装置的车辆侧面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0气瀑式遮雨装置 200、200’车辆201车顶2011车顶架2012、2012’出风口 202车门I气流产生单元 2自动控制开关3雨滴感知器4车门传感器5、5’近接传感器 6手动开关A仰角F喷气方向R车门启闭范围RL红外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气瀑式遮雨装置的系统示意图;图2为设有本实用新型的气瀑式遮雨装置的车辆侧面示意图;图3为设有本实用新型的气瀑式遮雨装置的车辆顶面示意图;图4为设有本实用新型的气瀑式遮雨装置的车辆背面示意图。如图所示,一种气瀑式遮雨装置100包括一气流产生单元1、一自动控制开关2、一雨滴感知器3、一车门传感器4、一近接传感器5以及一手动开关6。其中,气瀑式遮雨装置100应用于一车辆200,车辆200具有一车顶201与四个设置于车顶201下方的车门202,且车门202各具有一车门启闭范围R,此处的车门启闭范围R是指车门202开启时所划过的整个空间。气流产生单元I配置于车顶201的一车顶架2011内,且车顶架2011开设有一出风口 2012,气流产生单元I连通于出风口 2012,以在车门202的上方产生一气瀑式气流,气瀑式气流沿一喷气方向F喷射出,且喷气方向F高过车门,藉以使气瀑式气流沿喷气方向F越过车门,并使气瀑式气流覆盖地形成于车门启闭范围R的上方。其中,喷气方向具有一仰角A,仰角A的角度介于0 45度。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气流产生单元I为一风扇,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气流产生单元I亦可为一压缩机。自动控制开关2配置于车辆200上,并电性连接于气流产生单元1,用以控制气流产生单元I的启闭,藉以在使用者开启车门202并进出车辆200时,使自动控制开关2触发气流产生单元I产生气瀑式气流,进而将雨水遮挡在车门启闭范围外。其中,自动控制开关2可设置在仪表板上,藉以供使用者启动自动控制开关2运作。雨滴感知器3电性连结于自动控制开关2,用以感测车辆200外的雨水滴落状态,且雨滴感知器3在感测到车窗外有雨滴时驱动自动控制开关2运作;雨滴感知器3可感测是否有雨滴,主要是利用电性阻抗感测方式、电容感测方式、光学反射感测方式或影像感测方式等,不为所限。在本实施例中,雨滴感知器3设置于车辆200的前挡风玻璃内部,且雨滴感知器3实际上例如是利用红外线光束来侦测前挡风玻璃上的水珠,当水珠量越多时,红外线光束的饱和度就会相对的减少,据以判断是否下雨。车门传感器4电性连结于自动控制开关2,用以感测车门202的开启状态,并在车门传感器4感测到车门202开启时,自动控制开关2控制气流产生单元I产生气瀑式气流。其中,车门传感器4例如可以是红外线传感器或机械式传感器,当车门传感器4为红外线传感器时,车门传感器4可以设置在车门202上,以利用红外线判断车门202是否开启,而当车门传感器4为机械式传感器时,则可设置在车辆200与车门202之间的枢接结构上,以直接感测车门202是否开启。[0036]近接传感器5电性连结于自动控制开关2,用以感测气瀑式气流的周遭环境,当近接传感器5感测到使用者接近气瀑式气流时,自动控制开关2控制气流产生单元I停止产生气瀑式气流。承上所述,近接传感器5可为一红外线传感器或一影像识别传感器,而在本实施例中,近接传感器5为一红外线传感器,投射有一红外线RL,而红外线RL对应地位于气瀑式气流的下方,藉以在使用者由车辆200出来时,用来感测使用者(此处所指的使用者是指使用者本身或使用者所撑开的雨伞),并据以驱动自动控制开关2控制气流产生单元I停止产生气瀑式气流,以避免气瀑式气流吹到使用者;另外,当使用者由车辆200外欲进入车辆200内时,使用者会由车辆200的斜后方接近车门202,而此时亦可通过红外线RL来感测使用者或使用者的雨伞,并在感测到的同时驱动自动控制开关2控制气流产生单元I停止产生气瀑式气流,以避免使用者或使用者的雨伞接触到气瀑式气流,且当使用者进入车辆200内的同时,因使用者已不会触发到红外线RL,或雨伞已经收起也不会触发到红外线RL,此时自动控制开关2则继续控制气流产生单元I产生气瀑式气流。手动开关6其电性链接于气流产生单元1,且手动开关6设置于仪表板、车门202的内侧与车门202的门把其中至少一者,以供使用者直接强制启动气流产生单元I产生气流。综上所述,当雨滴感知器3感测到雨水滴落时,雨滴感知器3会驱动自动控制开关2运作,此时,车门传感器4会感测车门202是否开启,并在车门202开启时通过自动控制开关2控制气流产生单元I产生气瀑式气流。近接传感器5设置在气流产生单元I下方,且近接传感器5用来感测是否有人或物朝气瀑式气流移动,并在感测到人或物时,驱动自动控制开关2控制气流产生单元I停止产生气瀑式气流,以避免使用者的头发被吹乱,或者使用者的雨伞被吹走。请参阅图5,图5为另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设有本实用新型的气瀑式遮雨装置的车辆侧面示意图。如图所示,一车辆200’与上述的车辆200的差异仅在于车辆200’是将出风口 2012’设置于车顶201,即车顶201的夹层中,而近接传感器5’则设置于出风口2012 ’的周围。通过本实施例可知,气瀑式遮雨装置的出风口并不仅可设置在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车顶架上,亦可设置在车顶的夹层中。相信举凡在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阅读以上所揭露的技术后,应更可轻易理解,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瀑式遮雨装置,当车辆遇到下雨天时,使用者可启动自动控制开关运作,或者由雨滴感知器感测到雨滴而驱使自动控制开关运作。当自动控制开关运作时,使用者开启车门会触发车门感测装置,并进一步使气流产生单元产生气瀑式气流,藉以在使用者进出车辆时遮挡住雨滴。而为了避免气瀑式气流直接将雨水吹到使用者身上,或者将雨伞吹坏,本实用新型更在气流产生单元的出风口周围设有近接传感器,以在使用者接触到气瀑式气流之前就先感应到,并据以停止气瀑式气流的产生。相较于习知技术是以机械式的结构来遮挡雨滴,由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瀑式遮雨装置是利用气瀑式气流来遮挡住雨滴,不仅结构简单,且不会影响到车门的开启,即可有效的遮挡雨水落下;而与习知利用空气压缩来产生气幕的技术相较,由于本实用新型更提供了近接传感器,因此可以避免气瀑式气流对使用者造成影响,有效的解决了在习知技术中,使用者的发型或雨伞容易被空气压缩所产生的气幕吹坏的问题,因此使用者不需刻意回避气幕即可自在的上下车,大大的改善使用上的便利性。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气瀑式遮雨装置,应用于一车辆,该车辆具有一车顶与至少两个设置于车顶下方的车门,且车门各具有一车门启闭范围,该气瀑式遮雨装置包括: 一气流产生单元,配置于车顶,用以在车门其中至少一者的上方产生一气瀑式气流,且气瀑式气流覆盖地形成于车门启闭范围的上方; 一自动控制开关,配置车辆上,并电性连接于气流产生单元,用以自动控制气流产生单元的启闭,藉以在使用者开启车门并进出车辆时,触发气流产生单元产生气瀑式气流,进而将雨水遮挡在车门启闭范围外;以及 一近接传感器,电性连结于自动控制开关,用以感测气瀑式气流的周遭环境,当近接传感器感测到使用者接近气瀑式气流时,自动控制开关控制气流产生单元停止产生气瀑式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瀑式遮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雨滴感知器,雨滴感知器电性连结于自动控制开关,用以感测车辆外的雨水滴落状态,雨滴感知器在感测到雨水滴落时驱动自动控制开关运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瀑式遮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车门传感器,车门传感器电性连结于自动控制开关,用以感测车门的开启状态,当车门传感器感测到车门开启时,自动控制开关控制气流产生单元产生气瀑式气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瀑式遮雨装置,其特征在于,近接传感器为一红外线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瀑式遮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手动开关,其电性链接于气流产生单元,且手动开关设置于仪表板、车门的内侧与车门的门把其中至少一者,以供使用者直接强制启动气流产生单元产生气瀑式气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瀑式遮雨装置,其特征在于,气瀑式气流沿一喷气方向喷射出,且喷气方向高过车门,藉以使气瀑式气流沿喷气方向越过车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瀑式遮雨装置,其特征在于,喷气方向具有一仰角,仰角的角度介于O 45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瀑式遮雨装置,其特征在于,气流产生单元为一风扇或一压缩机。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瀑式遮雨装置,包括一气流产生单元、一自动控制开关以及一近接传感器。气流产生单元用以在车门上方产生一气瀑式气流,且气瀑式气流覆盖地形成于车门启闭范围上方。自动控制开关配置车辆上,并耦接于气流产生单元,以自动控制气流产生单元的启闭,藉以在使用者开启车门并进出车辆时触发气流产生单元产生气瀑式气流,进而将雨水遮挡在车门启闭范围外。近接传感器耦接于自动控制开关,当近接传感器感测到使用者接近气瀑式气流时,自动控制开关控制气流产生单元停止产生气瀑式气流。
文档编号B60J9/00GK202944185SQ201220613808
公开日2013年5月2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9日
发明者陈书伟, 张秀华 申请人:华创车电技术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