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阳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64358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遮阳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遮阳装置,其具备适于对通过形成于车辆的开口进入车室内的光进行遮挡或者允许该光通过的遮光帘。遮光帘沿具有能够滑动地支承遮光帘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引导路的一对引导导轨移动。遮阳装置具备沿引导导轨的长度方向延伸突出,并且从车室内遮蔽引导路的遮蔽部件。
【专利说明】遮阳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关于对通过形成于车辆的开口进入车室内的光进行遮挡或者允许该光通过的遮阳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形成于车辆的顶部的开口设置有透明的固定面板或者可动面板。而且,在这样的开口设置有具备对通过开口进入车室内的光进行遮挡或者允许该光通过的遮光帘的遮阳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3]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遮阳装置中,通过内置弹簧的卷取力能够卷绕遮光帘。在与遮光帘的卷绕方向相反的端部设置有梁,该梁在引导导轨上边滑动边移动,由此能够通过遮光帘遮挡进入车室内的光或者允许该光的通过。通过与引导导轨的摩擦力超过弹簧的卷绕力而使梁的移动停止。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56090号公报
[0005]然而,在上述那样的遮阳装置中,在遮光帘释放的状态下有从车室内能够看见供梁滑动的引导导轨的滑动部的情况。若看见引导导轨的主体或者没有必要看见其的滑动部,则不美观。因此,期望有一种美观的遮阳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美观的遮阳装置。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车辆遮阳装置,其具备:遮光帘,其适合于对通过形成于车辆的开口进入车室内的光进行遮挡,也适合于允许该光的通过;一对引导导轨,其具备将上述遮光帘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能够滑动地支承的引导路;遮蔽部件,其分别设置于上述引导导轨,沿该引导导轨的长度方向延伸突出,并且从车室内遮蔽上述弓I导路,在与上述车辆的开口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车室内饰部件的开口,上述遮蔽部件适合与上述引导导轨或者上述车室内饰部件的开口端协作而与上述遮光帘的宽度方向的端部接触,从而按压上述遮光帘的宽度方向的端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表示车辆的车顶的立体图。
[0009]图2是表示遮光时的遮阳装置的立体图。
[0010]图3是沿图2的3-3线的剖视图。
[0011]图4是沿图2的4-4线的剖视图。
[0012]图5是表示释放时的遮阳装置的立体图。
[0013]图6是沿图5的6-6线的剖视图,以及遮蔽部件的前端放大图。
[0014]图7是遮阳装置的剖面放大图。
[0015]图8是遮阳装置的剖面放大图。[0016]图9是表示遮光时的遮阳装置的立体图。
[0017]图10是沿图9的10-10线的剖视图。
[0018]图11是表示释放时的遮阳装置的立体图。
[0019]图12是沿图9的12-12线的剖视图。
[0020]图13 (a)?图13 (C)是表示动作的说明图。
[0021]图14是表示变形方式的立体图。
[0022]图15 Ca)?图15 (c)是表示遮光帘表皮以及引导带的结合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第I实施方式
[0024]以下,参照图1?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遮阳装置进行说明。
[0025]如图1所示那样,在车辆的车顶I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车顶开口 2。在车顶开口 2设置有供日光等光透过的车顶面板3。在车室内的与车顶开口 2对应的部分,设置有遮挡从车顶面板3透过的日光等光的遮阳装置10。此外,车顶面板3相当于可动面板。
[0026]如图2以及图3所示那样,在车顶I中,在车顶开口 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缘,分别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突出的一对引导导轨11。在遮阳装置10设置有通过使其沿两引导导轨11的长度方向在车辆的前后方向移动,适合于遮挡透过车顶面板3的光的遮光帘13。S卩,对于遮阳装置10而言,在车顶开口 2的车辆后侧端部通过绕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卷绕遮光帘13来允许光向车室内通过。另外,遮阳装置10通过将遮光帘13从车顶开口 2的车辆后侧端部扩展至车辆前侧端部来遮挡向车室内的光。
[0027]遮光帘13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框架14,其与在该遮光帘13松卷时成为遮光帘13的前端侧的端部、即车辆前侧端部结合。框架14悬架于一对引导导轨11之间,并且在遮光帘13移动时被引导导轨11引导。引导导轨11具有分别能够滑动地支承遮光帘13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引导路15。S卩,框架14具有分别被引导路15能够滑动地支承的一对端部(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在框架14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设置有当被设置于引导导轨11的驱动部16驱动时,与引导导轨11的引导路15内的底壁的上表面以及上壁的下表面抵接而滑动的滑动部17。遮光帘13的车辆前侧端部贴附于框架14的车室内侧底面。此外,框架14相当于梁。
[0028]另外,在车顶I设置有通过使车顶面板3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来开闭车顶开口 2的车顶装置20。在车顶装置20中,在遮阳装置10的引导导轨11的上部设置有将车顶面板3沿车辆前后方向驱动的驱动部21。省略车顶装置20的驱动部21的详细说明。此外,车顶装置20相当于驱动装置。
[0029]如图2?图4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遮阳装置10中,设置有遮蔽引导导轨11的内部以及车顶装置20的驱动部21的装饰部件30。在引导导轨11的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形成有横剖面视为大致“〕”形状的安装凹部18。在装饰部件30形成有与安装凹部18嵌合,并且向车辆宽度方向突出的安装部33。在安装部33的上表面形成有防止从安装凹部18的脱落的两列防脱凸部33a、33b。对于防脱凸部33a、33b而言,若安装部33与安装凹部18嵌合,则与安装凹部18的内壁上面抵接并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倒,若装饰部件30被沿从安装凹部18拔出的方向拉,则与安装凹部18的内壁上面抵接而起到防脱的作用。
[0030]在装饰部件30的安装部33的上部,与安装部33 —体地形成有装饰部31,该装饰部31沿引导导轨11延伸突出,并且突出至车顶面板3之前,遮蔽车顶装置20的驱动部21。装饰部件30的装饰部31从车室内遮蔽位于引导导轨11的上部的机构。
[0031]另外,在装饰部件30的安装部33的下部,与安装部33 —体地形成有遮蔽部32,该遮蔽部32沿引导导轨11延伸突出,并且突出至引导导轨11的内部,遮蔽引导导轨11的驱动部16。遮蔽部32沿引导导轨11的长度方向延伸。另外,装饰部件30的遮蔽部32虽然形成为向与装饰部31相反一侧的下方延伸突出,但是通过与框架14或者遮光帘13的上表面抵接而进入引导路15。装饰部件30的遮蔽部32从车室内遮蔽引导导轨11的内部。此夕卜,遮蔽部32作为遮蔽部件起作用。
[0032]另外,在引导导轨11的下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形成有与遮光帘13的端部13a、框架14的下部抵接,支承这些端部13a以及框架14的支承部19。支承部19形成为向上方突出。
[0033]如图3所示那样,在框架14位于引导导轨11内的部分,装饰部件30的遮蔽部32从上方与框架14的上表面接触。因此,引导导轨11的内部被框架14和遮蔽部32从车室内遮蔽。
[0034]如图4所示那样,在遮光帘13位于引导导轨11的部分,遮光帘13的端部13a与支承部19接触,并且从上方与装饰部件30的遮蔽部32接触。S卩,遮光帘13的端部13a被支承部19和遮蔽部32按压。因此,能够抑制遮光帘13由于车辆振动等外力引起的摇动,因为不与车室内顶棚4干涉,能够抑制不必要的敲打音的产生。并且,因为能够抑制遮光帘13浮动,所以能够抑制光从遮光帘13与引导导轨11或者车室内顶棚4之间产生的缝隙进入。此外,车室内顶棚4相当于车室内饰部件。
[0035]在遮蔽部32不与遮光帘13的端部13a接触的状态下,遮光帘13的端部13a成为如双点划线所示那样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若遮蔽部32与遮光帘13的端部13a接触,则遮光帘13的端部13a成为实线所示的状态。因此,遮光帘13处于在车辆宽度方向张开的状态。另外,引导导轨11的内部利用遮光帘13和遮蔽部32从车室内被遮蔽。
[0036]如图5以及图6所示那样,在遮光帘13没有位于引导导轨11的部分,装饰部件30的遮蔽部32进入引导路15而与支承部19接触。因此,引导导轨11的内部利用遮蔽部32从车室内被遮蔽。
[0037]如图6的放大图所示那样,遮蔽部32由有弹性且具有较低硬度的材料形成。另外,遮蔽部32的与遮光帘13对置一侧的表面由具有低滑动阻力且具有较高硬度的材料形成。即,遮蔽部32通过双色成型形成。遮蔽部32的表面中与支承部19接触的第I接触部34形成为在横剖面视为凸形状。另外,除了遮蔽部32和框架14接触的第I接触部34之外,第2接触部35形成为在横剖面视为凸形状。因为遮蔽部32的表面由滑动阻力低的材料构成,并且遮蔽部32的接触部34、35成为凸形状,所以与遮光帘13、框架14接触时能够顺利地滑动。
[0038]本实施方式的遮阳装置10因为具备装饰部件30,所以能够从车室内遮蔽车顶装置20的驱动部21以及遮阳装置10的驱动部16。详细的,通过装饰部件30的装饰部31向车顶面板3突出来遮蔽车顶装置20的驱动部21。另外,装饰部件30的遮蔽部32的前端进入引导路15而与支承部19接触,由此从车室内遮蔽引导导轨11的内部。
[0039]以上,根据说明的第I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以下的效果。
[0040](I)引导导轨11所具备的装饰部件30的遮蔽部32沿引导导轨11延伸突出并从车室内遮蔽引导导轨11的内部。因此,即使遮光帘13被释放而成为在引导导轨11中不存在遮光帘13的状态,从车室内也看不见遮光帘13的框架14滑动的引导导轨11的滑动部,能够使从车室内侧看更加美观。
[0041](2)装饰部件30的遮蔽部32与遮光帘13的宽度方向的端部13a接触,并且引导导轨11与遮光帘13的宽度方向的端部13a接触。因此,遮蔽部32与引导导轨11协作而按压遮光帘13的宽度方向的端部13a。因此,在遮光帘13遮蔽车室内的状态下,能够抑制遮光帘13的宽度方向的端部13a由于车辆振动等产生的外力而摇动。另外,因为遮光帘13摇动不与车室内顶棚4干涉,所以能够抑制不必要的敲打音的产生。并且,因为能够抑制遮光帘13浮动,所以能够抑制光从在遮光帘13与引导导轨11、车室内顶棚4之间产生的缝隙进入车室内。
[0042](3)因为装饰部件30的遮蔽部32与引导导轨11抵接,所以能够从车室内可靠地遮蔽引导导轨11的内部。
[0043](4)因为装饰部件30的遮蔽部32的前端设置为进入引导路15,所以能够从车室内可靠地遮蔽引导导轨11的内部。
[0044](5)因为与遮光帘13接触的装饰部件30的遮蔽部32的接触部34、35由滑动阻力低的材料形成,伴随着遮光帘13的遮挡操作和释放操作,在装饰部件30的遮蔽部32与遮光帘13接触时,遮光帘13能够顺利地滑动。
[0045](6)与遮光帘13接触的装饰部件30的遮蔽部32的接触部34、35形成为在横剖面视为凸形状,所以当随着遮光帘13的遮挡操作和释放操作装饰部件30的遮蔽部32与遮光帘13接触时,能够减少与遮光帘13的接触面积,遮光帘13能够顺利地滑动。
[0046](7)引导导轨11所具备的装饰部件30的装饰部31遮蔽驱动车顶面板3的车顶装置20的驱动部21。因此,即使车顶面板3被释放而成为在车顶装置20的驱动部21不存在车顶面板3的状态,从车室内也看不见车顶装置20的驱动部21,能够使从车室内侧看更加美观。
[0047]此外,上述第1实施方式能够以将其适当地变更的以下的方式实施。
[0048]?如图7所示那样,在遮蔽部32的与引导导轨11的上部对置的面上,支承遮蔽部32的支承凸部36与遮蔽部32 —体地形成也是可以的。此外,支承凸部36相当于支承部。支承凸部36与遮蔽部32 —体形成,并且支承凸部36的前端与引导导轨11的下表面抵接,抑制遮蔽部32开闭时的位移。因此,因为将与引导导轨11抵接的支承凸部36设置于遮蔽部32,所以当装饰部件30的遮蔽部32与遮光帘13接触时,即使向引导导轨11的上部位移,因为支承凸部36与引导导轨11抵接支承,所以能够抑制装饰部件30的遮蔽部32的位移。
[0049]?如图8所示那样,也可以在遮光帘13的端部13a的上表面粘合或者缝制有通过钩住遮蔽部32来对遮光帘13进行防脱的防脱片40。此外,防脱片40作为防脱部起作用。防脱片40仅一端部安装于遮光帘13。在防脱片40与遮光帘13的端部13a之间配置有遮蔽部32。因此,因为在遮光帘13的宽度方向的端部13a设置有夹住装饰部件30的遮蔽部32的前端的防脱片40,所以即使是因为车辆振动等遮光帘被向宽度方向的内侧被拉动,通过遮光帘13的端部13a被防脱片40钩住而能够防脱。
[0050]?在上述第I实施方式中,虽然在遮蔽部32设置了凸形状的接触部34、35,但是不需要降低接触阻力的话,遮蔽部32的整个面是平坦的也可以。
[0051]?在上述第I实施方式中,虽然以滑动阻力低的材料形成遮蔽部32的表面,但是也可以用滑动阻力高的材料形成。如果是具有弹性并且能够减少滑动阻力的材料的话,遮蔽部32以及表面用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
[0052]?在上述第I实施方式中,遮蔽部32的前端进入引导路15并与引导导轨11抵接。若果能够遮蔽引导路15的话,遮蔽部32的前端配置于引导路15的外侧也可以。详细的,遮蔽部32也可以适合与设置于与车顶开口 2对应的位置的车室内顶棚开口端4a协作而与遮光帘13的宽度方向的端部接触,按压遮光帘13的宽度方向的端部。
[0053]?在上述第I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框架14的形状设为大致长方体状以外的形状。
[0054].在上述第I实施方式中,通过粘贴连结遮光帘13与框架14,但是例如也可以采用特开2005-186893号公报记载的那样嵌合的连结构造。
[0055]?在上述第I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了遮蔽车顶装置20的驱动部21的装饰部31,但是也可以采用省略装饰部31的构成。
[0056].假如是固定式 的车顶面板3,也可以采用不具有装饰部31的装饰部件30。
[0057].在上述第I实施方式中,遮阳装置10虽然用于对与车顶开口 2对应的部分进行遮光,也可以用于对与车顶开口 2对应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例如,窗玻璃)进行遮光。
[0058].在上述第I实施方式中,“遮光帘”并不仅是100%遮光的,也包括使光的透过率变化的构成。
[0059](第2实施方式)
[0060]参照图9~图13 (C)对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遮阳装置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遮阳装置10具有与第I实施方式大概相同的构造。以下,在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以与第I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0061]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沿引导导轨11引导遮光帘13的端部13a的部位与第I实施方式不同。
[0062]在装饰部件30的安装部33的下部,与安装部33 —体地形成有沿引导导轨11延伸突出,并且突出到引导导轨11的内部的引导部22(遮蔽部件)。装饰部件30的引导部22向与装饰部31相反的一侧的下方延伸突出形成,以进入引导路15的方式形成为在横剖面视弯曲为大致弓形。此外,引导部22的刚性设定为比引导导轨11的刚性小。
[0063]在第2实施方式中,因为第I实施方式的支承部19被省略,所以引导导轨11的引导路15的底壁上面沿水平延伸。引导导轨11的引导路15上能够滑动地支承遮光帘13的宽度方向的边缘部13a。即,遮光帘13具有伴随其松卷来遮挡从车顶面板3透过的光那样扩大的由大致四边形的布材构成的遮光帘表皮41、以及遍及该遮光帘表皮41的宽度方向的各边缘部41a大致全长结合的由大致带状的布材构成的引导带42。
[0064]遮光帘表皮41在其宽度方向的边缘部41a支承于引导路15的底壁上面。引导带42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部42a与遮光帘表皮41的上表面重叠,并与该上表面结合,成为自由状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位形成滑动部42b。遮光帘13的宽度方向的边缘部13a以在引导路15 (引导导轨11)的内部在遮光帘表皮41以及引导带42之间夹住引导部22的状态,使遮光帘表皮41的宽度方向的边缘部41a在引导路15的底壁上滑动,在引导带42 (滑动部42b)上通过引导部22滑动地被引导。此外,引导部22在其下端与遮光帘表皮41的上表面以非接触的状态在引导带42上滑动地进行引导。
[0065]如图11所示,在遮光帘13的卷绕状态下,引导带42,包括滑动部42b整体与遮光帘表皮41的上表面重叠,与该遮光帘表皮41 一体地被卷绕。换句话说,遮光帘13的边缘部13a以与遮光帘表皮41以及引导带42相配的板厚被卷绕。
[0066]与此相对,上述框架14的下表面遍及全长与遮光帘表皮41的车辆前侧端部(成为松卷时的前端侧的端部)接合。在上述框架14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以向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有纵壁部14a。纵壁部14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与引导带42的滑动部42b接合。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框架14的纵壁部14a在引导路15(引导导轨11)的内部比引导部22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配置。因此,滑动部42b也至少在纵壁部14a的接合部42c (结合部),在引导路15 (引导导轨11)的内部比引导部22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配置。换句话说,引导部22的下端与纵壁部14a相比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与纵壁部14a靠近或者抵接。
[0067]由此,引导带42 (滑动部42b)伴随着遮光帘13的松卷,当框架14的端部(纵壁部14a)在引导导轨11向车辆前方移动时,通过先行的接合部42c滑动。因此,引导带42比引导部22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配置,以在与遮光帘表皮41之间夹住引导部22的方式与引导部22滑动接触。特别是,如图11所示,引导部22的后端,即框架14的端部(纵壁部14a)从遮光帘13的卷绕方向的前端在引导导轨11上向车辆前方移动时,引导带42 (滑动部42b)在接合部42c的后方从与遮光帘表皮41重叠的状态慢慢变形为立起。而且,引导带42(滑动部42b)比引导部22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配置。换言之,不管引导部22的姿势,引导带42 (滑动部42b)能够通过该引导部2使整体与遮光帘表皮41的上表面重叠。
[0068]接下来,第2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
[0069]不管遮光帘13工作还是非工作,会由于车辆振动、人力等的外力对该遮光帘13施加从引导导轨11脱落方向的载荷。在该情况下,如图13 Ca)以及图13 (b)所示,替代引导部22从引导导轨11突出有高刚性的略法兰状的引导部G的情况下,基本上仅引导带42(滑动部42b)弹性变形。因此,由于引导带42以将边缘部42a以及滑动部42b的边界部作为中心对折的方式弹性变形并容易从引导路15(引导导轨11)脱落。因此,为了抑制这样脱落,必须增加引导带42的刚性,从而遮光帘13 (引导带42)卷绕时的弹性变形变得困难。
[0070]与此相对,如图13 (C)所示,在低刚性的引导部22的情况下,通过该引导部22以及引导带42—起弹性变形并缓冲该负荷,从引导路15 (引导导轨11)的脱落被抑制。因此,能够减少引导带42需要的刚性,能够使遮光帘13 (引导带42)卷绕时的弹性变形更容易。特别是,此时的引导部22的变形方向是引导部22的下端向下移动的方向,即遮光帘13的脱落量减少的方向,进一步抑制从引导路15 (引导导轨11)脱落。
[0071]如以上详述那样,根据第2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0072](I)在第2实施方式中,能够减少引导带42所需要的刚性,例如能够使遮光帘13(引导带42)卷绕时的弹性变形更容易。而且,遮光帘13 (引导带42)卷绕时的弹性变形变得容易,相应的卷绕时的负荷被减少而能够抑制该遮光帘13的松动,进而能够减少卷绕状态下的遮光帘13的外径。因此,能够减少在遮光帘13的收纳空间产生的浪费。
[0073]除此之外,因为遮光帘13的宽度方向的边缘部13a (引导带42)没有必要为了防止从引导导轨11脱落而确保引导导轨11本身的板厚,所以能够进一步减少卷绕状态下的遮光帘13的外径。
[0074]根据以上,能够将遮阳装置10所需要的车室内空间抑制到最低程度。
[0075]并且,遮光帘13工作时,即卷绕或者松卷时,即使对该遮光帘13施加从引导导轨11脱落方向的载荷,通过使低刚性的引导部22以及引导带42—起弹性变形,能够使这些引导部22以及引导带42的接触维持为面接触。因此,能够减少引导带42滑动时的摩擦力集中到一部分而产生遮光帘13产生动作不良的可能性。
[0076](2)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引导带42而言,接合部42c伴随着遮光帘13的松卷与框架14的端部(纵壁部14a)—起从引导部22的后端在引导导轨11移动。因此,引导带42以引导部22被夹在该引导带42与遮光帘表皮41之间的状态被引导。因此,假如遮光帘13的宽度方向的边缘部13a (引导带42)由于从引导导轨11脱落方向的负荷而从该引导导轨11脱落。在该情况下,卷绕遮光帘13直至框架14的端部通过引导部22的后端,若松卷遮光帘13直至框架14的端部再次达到引导部22的后端,则遮光帘13的端部13a能够复原到将引导部22夹在遮光帘表皮41以及引导带42之间的最初的状态、即正常的保持状态。
[0077]特别是,从车顶面板3透过的光最多的遮光帘13被卷绕的状态下,若设定为框架14的端部一定通过引导部22的后端的话,即使不在意引导部22,通过将遮光帘13暂时卷绕后开卷,遮光帘13就能够复原至正常的保持状态。
[0078]这样,在想复原正常的保持状态时,能够避免向引导导轨11、遮光帘表皮41以及引导带42施加多余的力。
[0079](3)在第2实施方式中,引导部22不与遮光帘表皮41重叠而与引导带42重叠并在该引导带42上边滑动边引导。因此,在将遮光帘13的宽度方向的边缘部13a能够滑动地组装于引导导轨11时,因为只要将引导带42与引导部22重叠就可以,所以能够使遮阳装置10的组装性提高。
[0080](4)在第2实施方式中,将遮光帘表皮41以及引导带42都由布材构成,从而这些遮光帘表皮41以及引导带42的热膨胀和收缩的性质大致相等,能够抑制由于环境条件,例如热、湿度等的影响在遮光帘表皮41产生褶皱。
[0081]另外,由于布材的引导带42具有与遮光帘表皮41近似的张力所以通过缝制或者粘合等的接合容易,所以遮光帘13的生产率高。
[0082](5)在第2实施方式中,装饰部件30的引导部22沿引导导轨11延伸突出并从车室内遮蔽引导导轨11 (引导路15)的内部。因此,即使处于遮光帘13被卷绕而在引导导轨11几乎不存在遮光帘13的状态,也看不见引导导轨11的内部,能够使从车室内侧看更加美观。
[0083](6)在第2实施方式中,装饰部件30的装饰部31遮蔽驱动车顶面板3的车顶装置20的驱动部21。因此,即使处于车顶面板3被释放而在车顶装置20的驱动部21不存在车顶面板3的状态,也看不到车顶装置20的驱动部21,能够使从车室内侧看更加美观。[0084](7)在第2实施方式中,因为遮光帘13 (引导带42)卷绕时容易弹性变形,所以能够抑制遮光帘50产生的褶皱而使更加美观。
[0085]此外,上述第2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以下这样变更。
[0086]?如图14所示,在引导导轨11 (引导路15)滑动时在宽度方向的边缘部形成起立部50a的遮光帘50也可以作为遮光帘使用。即,起立部50a通过由形成遮光帘50的布材的遮光帘表皮51以及引导带52所接合的它们的宽度方向的边缘部51a、52a配合而形成,相对于遮光帘表皮51的扩大的面、即遮光帘50的移动方向起立。而且,遮光帘表皮51在与边缘部51a的车辆的宽度方向内侧邻接的内侧边缘部51b支承于引导路15的底壁上面。另外,引导带52在成为自由状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位形成滑动部52b。
[0087]在该情况下,在引导带52的滑动部52b上边滑动边引导的引导部56 —体地具有与起立部50a大致平行地向下延伸的第I延伸突出部56a,和与该第I延伸突出部56a的下端连续并朝起立部50a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第2延伸突出部56b。引导部56的刚性设定为比引导导轨11的刚性小也没有关系。而且,遮光帘50的宽度方向的边缘部处于在引导路15 (引导导轨11)的内部在遮光帘表皮51的内侧边缘部51b以及引导带42的滑动部42b之间夹住引导部56的第2延伸突出部56b的状态。而且,遮光帘50的宽度方向的边缘部在该状态下,使遮光帘表皮51的边缘部51a以及内侧边缘部51b在引导路15滑动,在引导带42 (滑动部42b)被引导部22边引导边滑动。此外,引导部56 (第2延伸突出部56b)在其下面在遮光帘表皮51 (内侧边缘部51b)的上表面上以非接触的状态在引导带52上边滑动边进行引导。但是,引导部56 (第2延伸突出部56b)的下表面也可以与遮光帘表皮51 (内侧边缘部51b)的上表面接触。
[0088]这样,由于 遮光帘50在引导导轨11 (引导路15)上滑动时在宽度方向的边缘部形成起立部50a,除了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I)、(3)~(7)相同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增加遮光帘50的移动方向的其宽度方向的边缘部的弯曲刚性。由此,例如在遮光帘50卷绕时能够使该操作输入顺利传递到遮光帘50整体。而且,能够抑制在遮光帘50的一部分产生卷绕延迟,能够抑制在工作初始产生的褶皱并提高美感。
[0089]另外,不管遮光帘50工作或非工作,由于车辆振动、人力等的外力会对该遮光帘50施加从引导导轨11脱落方向的载荷。在该情况下,引导部56以及引导带52—起弹性变形并缓冲该负荷时,通过引导部56靠近遮光帘表皮51 (内侧边缘部51b)的上表面,能够进一步抑制从引导路15 (引导导轨11)的脱落。
[0090]此外,在遮光帘50的卷绕状态中,在起立部50a (边缘部51a、52a)倒下的状态下,包含滑动部52b的引导带52整体与遮光帘表皮51的上表面重叠,与该遮光帘表皮51 —体地被卷绕。换句话说,即使在该情况下,遮光帘50的边缘部也能够以与遮光帘表皮51以及引导带52相配的板厚被卷绕。
[0091]遮光帘50的起立部50a也可以仅由遮光帘表皮51以及引导带52中的任一方形成。
[0092]?在遮光帘表皮41、51以及引导带42、52的结合中,如图15 (a)所示,也可以采用利用线61的单线的缝合。或者,如图15 (b)所示,也可以采用线61的交叉的缝合、所谓的十字缝合。在该情况下,通过调整交叉的方式等,能够调整特别是遮光帘13、50的长度方向、即遮光帘50的移动方向的刚性。[0093]或者,如图15 (c)所示,也可以采用利用粘合剂62的接合。在该情况下,只要遮光帘表皮41、51具有表里布料构成的层叠构造,则可以在该表里布料层叠加工时同时接合引导带42、52。
[0094]?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引导导轨11从引导部22的后端开始移动来在与遮光帘表皮41之间夹住引导部22那样地引导跟引导带42的框架14的端部(纵壁部14a)接合的接合部42c也可以省略。在该情况下,遮光帘13仅通过遮光帘表皮41与框架14接合也可以。
[0095].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引导部22的下端也可以与遮光帘表皮41的上表面接触。例如引导部22也可以与遮光帘表皮41的上表面重叠。同样地,引导部56 (第2延伸突出部56b)的下表面与遮光帘表皮51 (内侧边缘部51b)的上表面接触,与该遮光帘表皮41的上表面重叠也可以。
[0096]?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遮光帘表皮41、51以及引导带42、52的材质也可以相互不同。例如,引导带42、52也可以是金属制的薄板。在该情况下,为了避免滑动时的异响更优选引导导轨为树脂制的。另外,引导带42、52也可以是树脂制的薄板。
[0097].在述第2实施方式中,引导导轨11和另外设置的引导部22 (装饰部件30)固定于引导导轨11 (安装凹部18)。与此相对,例如引导部也可以通过外嵌成型与引导导轨11一体成型。或者,在采用树脂制的引导导轨的情况下,引导部也可以通过双色成型与引导导轨一体。另外,在用相同材料形成引导导轨以及引导部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该引导部的板厚,将引导部的刚性变得比引导导轨的刚性小即可。在这些情况下,也能够省略引导导轨11的安装凹部18以及其 周边构造(安装部33等的部件)。
[0098].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引导部22、56若是低刚性的话,也可以由滑动阻力低的材料成形。另外,在引导部22、56中,仅与引导带42、52滑动接触的表面由滑动阻力低的材料形成,即通过双色成型形成也可以。
[0099].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虽然在装饰部件30设置了遮蔽车顶装置20的驱动部21的装饰部31,但是也可以采用省略该装饰部31的构成。特别是,若是固定式的车顶面板3的话,因为不存在驱动部21所以即使不设置装饰部31外观也不会变差。
[0100]?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框架14也可以由以架设于两引导导轨11间的方式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框架主体、和与该框架主体的端部连结在引导导轨11上滑动的一对滑动部件构成。在该情况下,引导带42的接合部42c也可以与框架主体以及滑动部件中的一个接合。
[0101]?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框架14的形状也可以变更为大致长方体状以外的形状。例如也可以设置手动操作遮光帘13、50时用的操作部(手柄)。
[0102].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遮光帘13的工作也可以由合适的促动器电动执行。
[0103]?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遮阳装置10虽然用于对与车顶开口 2对应的部分进行遮光,但是也可以用于与车顶开口 2对应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例如也可以用于对窗玻璃进行遮光。
[0104].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遮光帘”(“遮光帘表皮”)并不仅是100%遮光的材料,也包括使光的透过率变化的材料。
【权利要求】
1.一种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遮光帘,其适合于对通过形成于车辆的开口进入车室内的光进行遮挡,也适合于允许该光的通过; 一对引导导轨,其具有将上述遮光帘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能够滑动地支承的引导路;以及 遮蔽部件,其分别设置于上述引导导轨,沿该引导导轨的长度方向延伸突出,并且从车室内遮蔽上述引导路, 在与上述车辆的开口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车室内饰部件的开口, 上述遮蔽部件适合与上述引导导轨或者上述车室内饰部件的开口端协作而与上述遮光帘的宽度方向的端部接触,从而按压上述遮光帘的宽度方向的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遮蔽部件适合在上述遮光帘被释放时在上述遮光帘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不位于上述引导导轨的部分,与上述引导导轨或者车室内饰部件的开口端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遮蔽部件的前端设置为进入上述引导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遮蔽部件的与上述遮光帘接触的接触部由滑动阻力低的材料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遮蔽部件的与上述遮光帘接触的接触部形成为在与上述引导导轨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横剖面视为凸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支承部,其设置于上述遮蔽部件,通过与上述引导导轨抵接,来抑制与上述遮光帘的宽度方向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部的位移。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导轨具有适合从车室内遮蔽使开闭上述开口的可动面板移动的驱动装置的驱动部的装饰部件,并且该装饰部件沿上述引导导轨的长度方向延伸突出地与上述遮蔽部件一体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遮光帘通过沿上述引导导轨向一个方向边移动边被卷绕来允许光的通过而通过向相反方向边移动边松卷来遮挡光,并且上述遮光帘具备伴随其松卷而遮挡光地扩展的遮光帘表皮,以及分别与该遮光帘表皮的宽度方向的两边缘部结合的一对引导带, 上述遮蔽部件作为将上述引导带沿上述引导导轨引导的引导部起作用,并且具有比上述引导导轨小的刚性, 上述引导部以进入上述引导路的方式弯曲,并且被夹在上述遮光帘表皮以及上述引导带之间对该引导带边滑动边引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遮光帘还具备与松卷时成为上述遮光帘的前端侧的端部结合的框架,该框架具有被上述引导路分别能够滑动地支承的一对端部, 上述引导带具有与上述框架的端部结合的结合部,伴随着上述遮光帘的松卷,上述框架的端部从上述遮光帘的卷绕方向上的上述引导部的前端在上述引导导轨移动,上述结合部以在上述遮光帘表皮与上述引导带之间夹住上述引导部的方式引导上述引导带。
10.根据权 利要求8所述的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遮光帘表皮以及上述引导带的至少一方的宽度方向的边缘部形成在上述引导导轨的滑动时相对于上述遮光帘的移动方向起立的起立部。
【文档编号】B60J3/02GK203681223SQ201290000593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5日
【发明者】平松新一, 沢田和希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