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移动架的应用方法

文档序号:3887425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移动架的应用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车辆移动架的应用方法,包括拖车工作方法:1)将所述拖车板的车轮导向板和止轮板利用矩形销进行固定连接;2)选定待拖车辆的制动前轮或制动后轮,将所述拖车板的前端置于制动前轮或制动后轮的后面;3)将所述车轮导向板的前端与车轮和地面的结合处相对,一位工作人员在所述拖车板的前方牵拉牵引绳,另一位工作人员通过握住弧形把手来确保制动前轮或制动后轮沿车轮导向板滚至所述凹弧形轮槽中;4)通过牵拉牵引绳实现对车辆的移动。本发明的优势在于本发明所述的拖车板整体小巧、便于收纳、展开,适用于多种路况和车况。
【专利说明】一种车辆移动架的应用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移动架的应用方法,属于拖车工具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城市车辆的保有量不断增加,车辆拥堵严重,而且城市停车困扰加重,加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司机容易因为急事临时在不适宜停车的地方停靠车辆,因此引起交通堵塞、妨碍行人的正常行走或有碍公共疏散,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并产生安全隐患。
[0003]为此,本【技术领域】中,常采用拖车对车辆进行定向移除,其中所述拖车由底盘、起重装置、托举牵引装置、液压系统、电控系统、车体与工具箱等组成,具有起吊、拽拉和托举牵引等多项功能,适用于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的清障作业。清障车按类别主要分为:拖吊连体型、拖吊分离型,平板一拖二型,360度旋转吊型,液压自动夹紧型.
[0004]清障车按牵引吨位分为:2吨,3吨,5吨,8吨,10吨,15吨,25吨,30吨,50吨,80吨。清障车作业能力:可分为轻型,中重型及超重型。轻型清障车作业对象是轻型载货汽车,微型客车及轿车等,中重型清障车的清障作业对象是中重型载货汽车,大中型客车等,超重型清障车作业对象是重型载货汽车及超重型半挂汽车系列等。
[0005]由上可知,现有所述的清障拖车的体积较大,如对道路上的违规停靠车辆进行拖车时是有效的,但是如对非机动车道或道路比较窄的路段车辆进行拖行的难度较大,而且调度拖车时所花费的时间也较长,综上,现有拖车并不适用于窄小路况,因此短距离挪车对于大型拖车来说更是难以实现。


【发明内容】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移动架的应用方法。
[0007]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车辆移动架的应用方法,其中所述车辆移动架包括车轮导向板、在所述车轮导向板的后部连接有止轮板,在所述车轮导向板底部设置有前小轮,在所述止轮板的底部设置有后小轮;所述车轮导向板的后部设置有第一连接件,在所述止轮板的前部设置有第二连接件,在所述第一连接件上镂空设置有第一矩形连接孔,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镂空设置有第二矩形连接孔,在所述第一矩形连接孔和第二矩形连接孔内设置有与所述矩形连接孔外形相适应的矩形销;所述第一矩形连接孔和第二矩形连接孔之间通过矩形销连接;此处设计的优点在于:本发明通过矩形销对车轮导向板和止轮板进行连接,并能横向加固,防止拖车板载轮之后出现形变,进而影响拖车流畅性;
[0009]在所述车轮导向板的前端固定设置有牵引环,供设置牵引绳使用;本发明利用牵引绳对所述拖车板进行前向牵引:首先:将所述拖车板牵拉至所述车轮下,其次,当车轮嵌落入所述拖车板的凹形槽时,然后利用所述牵引绳对拖车板和车辆进行拖行;
[0010]所述的车轮导向板包括设置在前方的导轮倾斜部、设置在后方的1/4轮形槽;所述的导轮倾斜部包括中间设置的平台,在所述平台的两侧设置有倾斜轮道;此处设计的优点在于,在所述导轮倾斜部中间设置平台,用于划分出所述两侧的倾斜轮道,便于引导车轮落入所述凹弧形轮槽中;
[0011]所述的止轮板包括1/4轮形槽,所述车轮导向板的1/4轮形槽和止轮板的1/4轮形槽通过矩形销连接组成凹弧形轮槽用于容纳车轮;
[0012]其特征在于:
[0013]一种车辆移动架用于移车的方法,包括拖车工作方法:
[0014]I)将所述拖车板的车轮导向板和止轮板利用矩形销进行固定连接;
[0015]2)选定待拖车辆的制动前轮或制动后轮,将所述拖车板的前端置于制动前轮或制动后轮的后面;
[0016]3)将所述车轮导向板的前端与车轮和地面的结合处相对,一位工作人员在所述拖车板的前方牵拉牵引绳,另一位工作人员通过握住弧形把手来确保制动前轮或制动后轮沿车轮导向板滚至所述凹弧形轮槽中;
[0017]4)通过牵拉牵引绳实现对车辆的移动。
[0018]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在所述拖车工作方法的步骤3)后,将在所述凹弧形轮槽中的制动前轮或制动后轮分别与所述拖车板进行固定,然后进行步骤4)。
[0019]一种车辆移动架用于移车的方法,还包括卸车工作方法:
[0020]I)将待拖车辆拖至目的地时,将所述矩形销沿第一矩形连接孔和第二矩形连接孔抽出;
[0021]2)将所述车轮导向板和止轮板分离,分别从车轮下抽出即可。
[0022]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在所述卸车工作方法的步骤I)中,在抽出矩形销之前,先对所述弧形把手垂直向下加压。
[0023]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在所述车轮导向板的两侧设置有挡轮板。防止车轮沿车辆移动架滑落下来。
[0024]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的每个倾斜轮道的前端设置有燕尾形豁口。此处设计的优点在于,利用燕尾形豁口引导车轮顺利落入所述的凹弧形轮槽中,同时增加摩擦力,而且还能将所述车轮上的污泥等污物提前剔除,防止在车辆移动架中堆积。
[0025]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在所述倾斜轮道上设置有防滑纹。
[0026]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在所述止轮板的两侧设置有挡轮板。
[0027]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在所述止轮板的后端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弧形把手。此处设计的优点在于,在所述拖车板后部增加弧形把手,不但利于人员将所述拖车板与制动轮对齐,而且利于辅助拖行车辆,同时,在卸车时,利于均衡所述拖车板的局部压力,利于所述矩形销抽出。
[0028]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数量为两个,均为凸字形;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止轮板的前端两侧,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配合连接。此处设计的优点在于,减少所述车辆移动架的整体用料,降低整体的重量,使其便携度增加。
[0029]本发明的优势在于
[0030]I)本发明所述的拖车板整体小巧、便于收纳、展开,适用于多种路况和车况。
[0031]2)本发明通过矩形销对车轮导向板和止轮板进行连接,并能横向加固,防止拖车板载轮之后出现形变,进而影响拖车流畅性。
[0032]3)本发明利用牵引绳对所述拖车板进行前向牵引:首先:将所述拖车板牵拉至所述车轮下,其次,当车轮嵌落入所述拖车板的凹形槽时,然后利用所述牵引绳对拖车板和车辆进行拖行。
[0033]4)本发明利用燕尾形豁口引导车轮顺利落入所述的凹弧形轮槽中,同时增加摩擦力,而且还能将所述车轮上的污泥等污物提前剔除,防止在车辆移动架中堆积。
[0034]5)本发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数量为两个,均为凸字形;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止轮板的前端两侧,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配合连接。此处设计的优点在于,减少所述车辆移动架的整体用料,降低整体的重量,使其便携度增加。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5]图1是本发明所述拖车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6]图2是本发明所述拖车板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37]1、车轮导向板;1_1、前小轮;1_2、第一连接件;1_3、第一矩形连接孔;1_4、矩形销;1_5、牵引环1-5 ;1-6、牵引绳;1_7、导轮倾斜部;1_8、车轮导向板I的1/4轮形槽;
[0038]2、止轮板;2_1、后小轮;2_2第二连接件;2_3、第二矩形连接孔;2_4、止轮板2的1/4轮形槽;
[0039]3、凹弧形轮槽;4、车轮;5、弧形把手;6、防滑纹;7、挡轮板;8、平台;9、倾斜轮道;10、燕尾形豁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结合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做详细的说明,但不限于此。
[0041]如图1、图2所示。
[0042]实施例1、
[0043]一种车辆移动架的应用方法,其中所述车辆移动架包括车轮导向板1、在所述车轮导向板I的后部连接有止轮板2,在所述车轮导向板I底部设置有前小轮1-1,在所述止轮板2的底部设置有后小轮2-1 ;所述车轮导向板I的后部设置有第一连接件1-2,在所述止轮板2的前部设置有第二连接件2-2,在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上镂空设置有第一矩形连接孔1-3,在所述第二连接件2-2上镂空设置有第二矩形连接孔2-3,在所述第一矩形连接孔1-3和第二矩形连接孔2-3内设置有与所述矩形连接孔外形相适应的矩形销1-4 ;所述第一矩形连接孔1-3和第二矩形连接孔2-3之间通过矩形销1-4连接;
[0044]在所述车轮导向板I的前端固定设置有牵引环1-5,供设置牵引绳1-6使用;
[0045]所述的车轮导向板I包括设置在前方的导轮倾斜部1-7、设置在后方的1/4轮形槽1-8 ;所述的导轮倾斜部1-7包括中间设置的平台8,在所述平台8的两侧设置有倾斜轮道9;
[0046]所述的止轮板2包括1/4轮形槽2-4,所述车轮导向板的1/4轮形槽1_8和止轮板的1/4轮形槽2-4通过矩形销连接组成凹弧形轮槽3用于容纳车轮4 ;
[0047]一种利用所述的车辆移动架进行移车的方法,包括拖车工作方法:
[0048]I)将所述拖车板的车轮导向板和止轮板利用矩形销进行固定连接;
[0049]2)选定待拖车辆的制动前轮或制动后轮,将所述拖车板的前端置于制动前轮或制动后轮的后面;
[0050]3)将所述车轮导向板的前端与车轮和地面的结合处相对,一位工作人员在所述拖车板的前方牵拉牵引绳,另一位工作人员通过握住弧形把手来确保制动前轮或制动后轮沿车轮导向板滚至所述凹弧形轮槽中;
[0051]4)通过牵拉牵引绳实现对车辆的移动。
[0052]实施例2、
[0053]如实施例1利用所述的车辆移动架进行移车的方法,其区别在于,在所述拖车工作方法的步骤3)后,将在所述凹弧形轮槽中的制动前轮或制动后轮分别与所述拖车板进行固定,然后进行步骤4)。
[0054]实施例3、
[0055]一种如实施例1所述一种车辆移动架的应用方法,还包括卸车工作方法:
[0056]I)将待拖车辆拖至目的地时,将所述矩形销沿第一矩形连接孔和第二矩形连接孔抽出;
[0057]2)将所述车轮导向板和止轮板分离,分别从车轮下抽出即可。
[0058]实施例4、
[0059]如实施例3利用所述的车辆移动架进行移车的方法,其区别在于,在所述卸车工作方法的步骤I)中,在抽出矩形销之前,先对所述弧形把手垂直向下加压。
[0060]实施例5、
[0061]如实施例1利用所述的车辆移动架进行移车的方法,其区别在于,在所述车轮导向板I的两侧设置有挡轮板7。
[0062]实施例6、
[0063]如实施例1利用所述的车辆移动架进行移车的方法,其区别在于,所述的每个倾斜轮道9的前端设置有燕尾形豁口 10。
[0064]实施例7、
[0065]如实施例1利用所述的车辆移动架进行移车的方法,其区别在于,在所述倾斜轮道9上设置有防滑纹6。
[0066]实施例8、
[0067]如实施例1利用所述的车辆移动架进行移车的方法,其区别在于,在所述止轮板2的两侧设置有挡轮板7。
[0068]实施例9、
[0069]如实施例1利用所述的车辆移动架进行移车的方法,其区别在于,在所述止轮板的后端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弧形把手。
[0070]实施例10、
[0071]如实施例1利用所述的车辆移动架进行移车的方法,其区别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数量为两个,均为凸字形;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止轮板的前端两侧,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配合连接。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移动架的应用方法,其中所述车辆移动架包括车轮导向板、在所述车轮导向板的后部连接有止轮板,在所述车轮导向板底部设置有前小轮,在所述止轮板的底部设置有后小轮;所述车轮导向板的后部设置有第一连接件,在所述止轮板的前部设置有第二连接件,在所述第一连接件上镂空设置有第一矩形连接孔,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镂空设置有第二矩形连接孔,在所述第一矩形连接孔和第二矩形连接孔内设置有与所述矩形连接孔外形相适应的矩形销;所述第一矩形连接孔和第二矩形连接孔之间通过矩形销连接; 在所述车轮导向板的前端固定设置有牵引环,供设置牵引绳使用; 所述的车轮导向板包括设置在前方的导轮倾斜部、设置在后方的1/4轮形槽;所述的导轮倾斜部包括中间设置的平台,在所述平台的两侧设置有倾斜轮道; 所述的止轮板包括1/4轮形槽,所述车轮导向板的1/4轮形槽和止轮板的1/4轮形槽通过矩形销连接组成凹弧形轮槽用于容纳车轮; 其特征在于: 一种车辆移动架用于移车的方法,包括拖车工作方法: 1)将所述拖车板的车轮导向板和止轮板利用矩形销进行固定连接; 2)选定待拖车辆的制动前轮或制动后轮,将所述拖车板的前端置于制动前轮或制动后轮的后面; 3)将所述车轮导向板的前端与车轮和地面的结合处相对,一位工作人员在所述拖车板的前方牵拉牵引绳,另一位工作人员通过握住弧形把手来确保制动前轮或制动后轮沿车轮导向板滚至所述凹弧形轮槽中; 4)通过牵拉牵引绳实现对车辆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移动架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拖车工作方法的步骤3)后,将在所述凹弧形轮槽中的制动前轮或制动后轮分别与所述拖车板进行固定,然后进行步骤4)。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移动架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卸车工作方法: 1)将待拖车辆拖至目的地时,将所述矩形销沿第一矩形连接孔和第二矩形连接孔抽出; 2)将所述车轮导向板和止轮板分离,分别从车轮下抽出即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辆移动架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卸车工作方法的步骤I)中,在抽出矩形销之前,先对所述弧形把手垂直向下加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移动架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轮导向板的两侧设置有挡轮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移动架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倾斜轮道的前端设置有燕尾形豁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移动架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倾斜轮道上设置有防滑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移动架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止轮板的两侧设置有挡轮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移动架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止轮板的后端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弧形把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移动架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数量为两个,均为凸字形;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止轮板的前端两侧,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配合连接。
【文档编号】B60S13/00GK104260705SQ201410525741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30日
【发明者】崔升刚 申请人:崔升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