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挡双离合同轴电驱动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201059发布日期:2023-05-17 17:23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两挡双离合同轴电驱动桥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车辆电驱动,具体涉及一种两挡双离合同轴电驱动桥。


背景技术:

1、电驱动桥用于实现电机的降速增扭,并将它们传递给轮边减速器或直接传递给驱动轮,且同时需要满足转向所需的轮间差速功能。电驱动桥同时承受作用于路面和车架或车身之间的垂向力、纵向力、横向力以及制动力矩和反作用力,工况恶劣,可靠性设计要求高。现有的单挡同轴式电驱动桥,通常采用单电机驱动,对电机的功率要求较大,相应的电机所占的空间和成本较高,常用的两挡电驱动装置,多采用同步器换挡、平行轴设计,存在前后桥通用性差、换挡过程动力中断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2、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可实现动力换挡、同轴布置、结构紧凑、变速差速集成的两挡双离合同轴电驱动桥。

3、(二)技术方案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两挡双离合同轴电驱动桥,所述两挡双离合同轴电驱动桥包括:驱动电机1、三个离合器、三个行星排、两个输出半轴;

5、所述驱动电机1为电驱动桥的动力装置;

6、所述三个离合器分别为:第一离合器5、第二离合器3以及第三离合器12;

7、所述三个行星排分别为:起变速作用的第一行星排、起减速作用的第二行星排和起差速作用的第三行星排;

8、其中,所述第一行星排为双内啮合行星排,包括:第一行星架4、第一齿圈6、第一太阳轮21以及第一行星轮19;所述第一行星轮19支撑在第一行星架4上,并同时与所述第一太阳轮21、第一齿圈6内啮合,即所谓的双内啮合;

9、所述第二行星排为双内啮合行星排,包括:与第一齿圈6通过第一传动构件7连接的第二行星架18、第二齿圈8、第二太阳轮17以及第二行星轮9;所述第二行星轮9支撑在第二行星架18上,并同时与所述第二太阳轮17、第二齿圈8内啮合,即所谓的双内啮合;

10、所述第三行星排为轻型差速排,包括:第三太阳轮16、第四太阳轮14、与第二行星排太阳轮17通过第二传动构件22连接的第三行星架10以及若干个第三行星轮11和第四行星轮15;所述若干个第三行星轮11和第四行星轮15相啮合,且均支撑在第三行星架10上,并分别与所述第三太阳轮16、第四太阳轮14相啮合;

11、所述两个输出半轴包括第一输出半轴20和第二输出半轴13;

12、所述输入构件2同时与驱动电机1及第一太阳轮21连接,第一传动构件7同时与第一齿圈6以及第二行星架18连接,第一输出半轴20与第三太阳轮16连接,第二输出半轴13与第四太阳轮14连接。

13、其中,所述第一齿圈6与第二行星架18通过传动构件7连接,第二行星排太阳轮17与第三行星排第三行星架10通过传动构件22连接,所述第一行星轮19支撑在第一行星架4上,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太阳轮21、第一齿圈6内啮合;所述第二行星排的第二行星轮9支撑在第二行星架18上,并同时与所述第二太阳轮17、第二齿圈8内啮合;所述第三行星排的第三行星轮11、第四行星轮15相啮合,且均支撑在第二行星架10上,并分别与第三太阳轮16、第四太阳轮14相啮合。

14、其中,所述第一离合器5和第二离合器3采用单油缸互位作动离合器,使液压系统大幅简化,实现所需的变速控制。

15、其中,所述第三离合器12通过单独的液压油路控制,实现差速锁的功能。

16、其中,所述第一离合器5起制动作用,第二离合器3起离合作用;第一离合器5和第二离合器3互位作动,即当第一离合器5结合时,第二离合器3分离,当第二离合器3结合时,第一离合器5分离;所述第一离合器5的从动端固定,主动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离合器3的从动端和第一行星架4连接;所述第二离合器3的主动端与输入构件2连接,被动端与第一离合器5主动端和第一行星架4连接。

17、其中,所述第三离合器12主动端与第二输出半轴13连接,从动端与第三行星架10连接。

18、其中,所述第一齿圈6与第一行星轮19内齿齿数的乘积,和第一行星轮19外齿与第一太阳轮21齿数的乘积之间的比值k1=2,第二齿圈8与第二行星轮9内齿齿数的乘积,和第二行星轮19外齿与第二太阳轮17的齿数乘积之间的比值k2=1.25,第三行星轮11和第四行星轮15齿数相等,第三太阳轮16与第四太阳轮14的齿数比k3=1。

19、其中,该电驱动桥的两个挡位分别为:

20、当所述第一离合器5为结合状态、所述第二离合器3为分离状态时,为d1挡:

21、当所述第一离合器5为分离状态、所述第二离合器3为结合状态时,实现d2挡。

22、其中,所述第三离合器12状态与挡位无关,当第三离合器12为结合状态时,差速器整体回转,用于车辆驱动轮空转状态的脱困;,当第三离合器12为分离状态时,差速器处于差速状态,用于车辆正常行驶,满足转向需求。

23、其中,所述第一行星轮19、第二行星轮9的数量为1个,第三行星轮11、第四行星轮15的数量为3-4个。

24、(三)有益效果

25、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利用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的互位作动控制,可实现两种速比状态的动力切换并对电机设计十分友好,利用双内啮合行星排、轻型差速器等的优选连接,实现了同轴高紧凑布置,减轻了零件数和重量,降低了制造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两挡双离合同轴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挡双离合同轴电驱动桥包括:驱动电机(1)、三个离合器、三个行星排、两个输出半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挡双离合同轴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圈(6)与第二行星架(18)通过传动构件(7)连接,第二行星排太阳轮(17)与第三行星排第三行星架(10)通过传动构件(22)连接,所述第一行星轮(19)支撑在第一行星架(4)上,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太阳轮(21)、第一齿圈(6)内啮合;所述第二行星排的第二行星轮(9)支撑在第二行星架(18)上,并同时与所述第二太阳轮(17)、第二齿圈(8)内啮合;所述第三行星排的第三行星轮(11)、第四行星轮(15)相啮合,且均支撑在第二行星架(10)上,并分别与第三太阳轮(16)、第四太阳轮(14)相啮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挡双离合同轴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合器(5)和第二离合器(3)采用单油缸互位作动离合器,使液压系统大幅简化,实现所需的变速控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挡双离合同轴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离合器(12)通过单独的液压油路控制,实现差速锁的功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两挡双离合同轴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合器(5)起制动作用,第二离合器(3)起离合作用;第一离合器(5)和第二离合器(3)互位作动,即当第一离合器(5)结合时,第二离合器(3)分离,当第二离合器(3)结合时,第一离合器(5)分离;所述第一离合器(5)的从动端固定,主动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离合器(3)的从动端和第一行星架(4)连接;所述第二离合器(3)的主动端与输入构件(2)连接,被动端与第一离合器(5)主动端和第一行星架(4)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两挡双离合同轴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离合器(12)主动端与第二输出半轴(13)连接,从动端与第三行星架(10)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挡双离合同轴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圈(6)与第一行星轮(19)内齿齿数的乘积,和第一行星轮(19)外齿与第一太阳轮(21)齿数的乘积之间的比值k1=2,第二齿圈(8)与第二行星轮(9)内齿齿数的乘积,和第二行星轮(19)外齿与第二太阳轮(17)的齿数乘积之间的比值k2=1.25,第三行星轮(11)和第四行星轮(15)齿数相等,第三太阳轮(16)与第四太阳轮(14)的齿数比k3=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挡双离合同轴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该电驱动桥的两个挡位分别为: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挡双离合同轴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离合器(12)状态与挡位无关,当第三离合器(12)为结合状态时,差速器整体回转,用于车辆驱动轮空转状态的脱困,当第三离合器(12)为分离状态时,差速器处于差速状态,用于车辆正常行驶,满足转向需求。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挡双离合同轴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轮(19)、第二行星轮(9)的数量为1个,第三行星轮(11)、第四行星轮(15)的数量为3-4个。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车辆电驱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两挡双离合同轴电驱动桥。所述两挡双离合同轴电驱动桥包括:驱动电机、三个离合器、三个行星排、两个输出半轴;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利用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的互位作动控制,可实现两种速比状态的动力切换并对电机设计十分友好,利用双内啮合行星排、轻型差速器等的优选连接,实现了同轴高紧凑布置,减轻了零件数和重量,降低了制造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李慎龙,唐沛,张静,李新毅,周如意,王乐,邢庆坤,贾爽,张鹤,尹华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