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662414发布日期:2023-07-05 10:46阅读:35来源:国知局
轮胎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轮胎。详细而言,本发明涉及安装于乘用车的轮胎。


背景技术:

1、出于对环境的考虑,在安装于车辆的轮胎中要求降低滚动阻力。因此,进行了如下研究:减少构成轮胎的要素的数量、减少要素的厚度、构成要素的材料采用低发热材料等(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

2、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1-120242号公报

3、胎面具备胎冠顶部和基部。胎冠顶部具有与路面接地的胎面表面。通常对于胎冠顶部而言,相比低发热性更重视抓地性能。

4、基部使用低发热性的交联橡胶。若胎冠顶部使用考虑了低发热性的交联橡胶,则轮胎的滚动阻力降低。但是在湿路面上的抓地性能(以下,称为wet性能)降低。

5、对轮胎要求低滚动阻力和良好的wet性能。要求确立一种不降低wet性能而能够实现减少滚动阻力的技术。

6、通过在胎肩陆地部刻设细的沟,从而减少在该胎肩陆地部产生的应变。在该情况下,预计能够不改变wet性能而实现滚动阻力的减少。但是根据沟的位置的不同,有可能产生带束层端点脱层(bel)这样的损伤。这样,很难说实现了滚动阻力的减少。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所做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降低wet性能而实现滚动阻力减少的轮胎。

2、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轮胎具备:与路面接地的胎面、和位于所述胎面的径向内侧的带束层。在所述胎面刻设有沿轴向排列的多个周向沟,在所述胎面构成有至少三条陆地部。在多个周向沟中位于轴向上最外侧的周向沟为胎肩周向沟,在至少三条陆地部中位于轴向上最外侧的陆地部为胎肩陆地部。所述带束层具备:内侧层、和位于所述内侧层的径向外侧的外侧层。所述外侧层的端部位于所述内侧层的端部的轴向内侧。在所述胎肩陆地部刻设有沿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周向细沟。所述周向细沟的沟宽比所述胎肩周向沟的沟宽窄。所述周向细沟在轴向上位于所述胎肩周向沟与所述外侧层的端部之间。从所述胎肩周向沟到所述周向细沟的轴向距离相对于从所述胎肩周向沟到所述外侧层的端部的轴向距离的比率为15%以上且55%以下。

3、优选为在该轮胎中,所述周向细沟的沟宽相对于所述胎面的宽度的比率为1.0%以上且2.5%以下。

4、优选为在该轮胎中,所述周向细沟的沟深度相对于所述胎面的厚度的比率为20%以上且95%以下。

5、优选为在该轮胎中,所述胎面具备:与所述路面接地的胎冠顶部、和位于所述胎冠顶部的径向内侧的基部,在30℃下的所述基部的损失正切比在30℃下的所述胎冠顶部的损失正切低,所述基部位于所述周向细沟的径向内侧。

6、优选为在该轮胎中,所述周向细沟的沟底由所述基部构成。

7、优选为在该轮胎中,所述基部的端部位于所述内侧层的端部的轴向内侧。

8、优选为在该轮胎中,所述基部的轴向宽度相对于所述外侧层的轴向宽度的比率为95%以上且105%以下。

9、根据本发明,可得到不降低wet性能而能够实现滚动阻力减少的轮胎。



技术特征:

1.一种轮胎,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的轮胎(2)能够不降低WET性能而实现滚动阻力的减少。轮胎(2)具备胎面(4)和带束层(14)。带束层(14)具备内侧层(38)和外侧层(40)。外侧层(40)的端部位于内侧层(38)的端部的轴向内侧。在胎肩陆地部(46s)刻设有沿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周向细沟(48)。周向细沟(48)的沟宽比胎肩周向沟(44s)的沟宽窄。周向细沟(48)在轴向上位于胎肩周向沟(44s)与外侧层(40)的端部之间。从胎肩周向沟(44s)到周向细沟(48)的轴向距离相对于从胎肩周向沟(44s)到外侧层(40)的端部的轴向距离的比率为15%以上且55%以下。

技术研发人员:菊池洋,大泽拓也,清水丈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