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悬架系统和电动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38347发布日期:2024-02-26 16:50阅读:20来源:国知局
前悬架系统和电动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车辆,尤其涉及一种前悬架系统和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1、前悬架系统通常承载着轮边制动系统,转向系统,动力总成等,路面作用于车轮的纵向、侧向和垂向力和加速度都需要通过前悬架系统传递至车身,对整车的操控性能、振动舒适性能有决定作用。

2、相关技术中,在电动车辆领域,因前悬架系统布置的不合理性往往导致电池包布置后移,导致电动车辆后轴重量大于前轴,进而导致车辆转向时趋于过度转向,行车安全系数低。


技术实现思路

1、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前悬架系统和电动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2、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前悬架系统,所述前悬架系统用于电动车辆,包括副车架总成、上控制臂总成、前转向节、下控制臂总成、前立柱总成以及前转向横拉杆总成,所述上控制臂总成设置于所述前转向节的上端并用于连接车身和所述前转向节;所述下控制臂总成设置于所述前转向节的下端并连接所述前转向节和所述副车架总成;所述前立柱总成设置于所述下控制臂总成,所述前转向横拉杆总成的端部与所述前转向节连接,所述前转向横拉杆总成设置于所述副车架总成前端的上方,且所述前转向横拉杆总成在上下方向与所述副车架总成相对设置。

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悬架系统还包括前稳定杆总成和前稳定杆拉杆,所述前稳定杆总成设置于所述副车架总成前端的上方,且所述前稳定杆拉杆在上下方向与所述副车架总成相对设置;所述前稳定杆拉杆的一端与所述前稳定杆总成的端部连接,所述前稳定杆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前立柱总成连接。

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下方向上,所述前稳定杆总成位于所述副车架总成和所述前转向横拉杆总成之间。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稳定杆拉杆包括拉杆本体、第一铰接部以及第二铰接部,所述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拉杆本体的两端;

6、所述第一铰接部用于与所述前立柱总成铰接,所述第二铰接部用于与所述前稳定杆总成铰接;或者,所述第一铰接部用于与所述前稳定杆总成连接,所述第二铰接部用于与所述前立柱总成铰接。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控制臂总成包括前下控制臂和后下控制臂,所述前下控制臂位于所述后下控制臂的前方,所述后下控制臂沿左右方向延伸并连接所述副车架总成和所述前转向节,所述前下控制臂沿前后方向倾斜布置并连接所述副车架总成和所述前转向节;且所述前下控制臂和所述后下控制臂用于设置于车轮轮心的下方,所述上控制臂总成用于设置于车轮的上方。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副车架总成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一横梁以及第二横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沿前后方向延伸并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均沿左右方向延伸并连接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且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悬架系统还包括前稳定杆总成和前稳定杆拉杆,所述前稳定杆总成设置于所述副车架总成前端的上方,且所述前稳定杆拉杆在上下方向与所述副车架总成相对设置;所述前稳定杆拉杆的一端与所述前稳定杆总成的端部连接,所述前稳定杆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前立柱总成连接;

10、所述下控制臂总成包括前下控制臂和后下控制臂,所述前下控制臂位于所述后下控制臂的前方,所述后下控制臂沿左右方向延伸并连接所述副车架总成和所述前转向节,所述前下控制臂沿前后方向倾斜布置并连接所述副车架总成和所述前转向节;

11、所述前稳定杆总成包括第一杆体和两个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沿左右方向延伸,两个所述第二杆体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杆体的两端并均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杆体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在所述前下控制臂和所述后下控制臂之间,所述第二杆体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在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之间。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杆体和两个所述第二杆体构造为一体成型结构。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立柱总成包括螺旋弹簧或空气弹簧。

14、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动车辆,所述电动车辆包括所述的前悬架系统。

15、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前转向横拉杆总成设置于副车架总成前端的上方,且该前转向横拉杆总成在上下方向与副车架总成相对设置,则可以为后方的电池包预留充足的布置空间,从而可以使得电池包尽可能地向前轴靠近,使得电动车辆前后轴荷达到相对平衡,最大程度的优化轮胎受力水平,避免电动车辆转向时过度转向的问题,提升车辆的操控性能和行车的安全系数。另外,前转向横拉杆总成在上下方向与副车架总成相对设置,则副车架总成可以对该前转向横拉杆总成进行有效地保护,避免前转向横拉杆总成直接撞击路面障碍物。

16、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技术特征:

1.一种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架系统用于电动车辆,包括副车架总成、上控制臂总成、前转向节、下控制臂总成、前立柱总成以及前转向横拉杆总成,所述上控制臂总成设置于所述前转向节的上端并用于连接车身和所述前转向节;所述下控制臂总成设置于所述前转向节的下端并连接所述前转向节和所述副车架总成;所述前立柱总成设置于所述下控制臂总成,所述前转向横拉杆总成的端部与所述前转向节连接,所述前转向横拉杆总成设置于所述副车架总成前端的上方,且所述前转向横拉杆总成在上下方向与所述副车架总成相对设置,所述前悬架系统还包括前稳定杆总成,所述前稳定杆总成设置于所述副车架总成前端的上方,且所述前稳定杆总成在上下方向与所述副车架总成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架系统还包括前稳定杆拉杆,所述前稳定杆拉杆的一端与所述前稳定杆总成的端部连接,所述前稳定杆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前立柱总成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上下方向上,所述前稳定杆总成位于所述副车架总成和所述前转向横拉杆总成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稳定杆拉杆包括拉杆本体、第一铰接部以及第二铰接部,所述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拉杆本体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总成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一横梁以及第二横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沿前后方向延伸并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均沿左右方向延伸并连接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且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体和两个所述第二杆体构造为一体成型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立柱总成包括螺旋弹簧或空气弹簧。

10.一种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前悬架系统。


技术总结
本公开涉及一种前悬架系统和电动车辆,前悬架系统用于电动车辆,包括副车架总成、上控制臂总成、前转向节、下控制臂总成、前立柱总成以及前转向横拉杆总成,上控制臂总成设置于前转向节的上端并用于连接车身和前转向节;下控制臂总成设置于前转向节的下端并连接前转向节和副车架总成;前立柱总成设置于下控制臂总成,前转向横拉杆总成的端部与前转向节连接,前转向横拉杆总成设置于副车架总成前端的上方,且前转向横拉杆总成在上下方向与副车架总成相对设置。该前悬架系统可以为后方的电池包预留充足的布置空间,使得电池包尽可能地向前轴靠近,使得电动车辆前后轴荷达到相对平衡,避免电动车辆转向时过度转向的问题,提升行车的安全系数。

技术研发人员:胡西,方义,山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16
技术公布日:2024/2/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