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连杆悬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293825发布日期:2023-09-01 16:18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连杆悬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车辆,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多连杆悬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1、悬架是保证车轮或车桥与车辆承载系统(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之间具有弹性联系,并能够传递载荷、缓和冲击、衰减振动以及调节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身位置等有关装置的总称,可以直接影响整车的稳定性,操作性以及舒适性。

2、目前大部分车辆的悬架系统均采用五连杆悬架,五连杆悬架中各个连接臂的一端通常采用衬套或球销直接连接于车架或车身上。而五连杆悬架需要将衬套或球销设计成具有较高的刚度,才能在车辆制动时提升车辆的操纵性能,但较高刚度的衬套或球销也容易导致车辆的舒适性能下降,大大降低了乘客的乘坐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多连杆悬架及车辆,在车辆行驶于颠簸路面时,可以提高整车的舒适性。

2、具体地,本申请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连杆悬架,包括:

4、转向节、连杆组件和连接件;所述转向节包括用于安装车轮轴的安装孔;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上连接臂、下连接臂和转接臂;所述上连接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向节和所述转接臂连接,所述下连接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向节和所述转接臂连接;所述上连接臂与所述转向节连接的一端为第一外端,所述下连接臂与所述转向节连接的一端为第二外端;所述第一外端和所述第二外端分别位于所述转向节的同侧,且所述第一外端位于所述安装孔的中心轴线的上部,所述第二外端位于所述安装孔的中心轴线的下部;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转接臂滑动连接,另一端用于与车身或车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被配置为当车辆行驶在颠簸路面时能够相对于所述转接臂相对滑动。

5、可选地,所述上连接臂与所述转接臂连接的一端为第一内端,所述下连接臂与所述转接臂连接的一端为第二内端;所述第一内端、所述第二内端、所述第二外端和所述第一外端形成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转接臂被配置为当车辆处于制动状态时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平面进行摆动,并与所述连接件相配合后实现锁止。

6、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转接臂包括转接臂本体、第一衬套和第二衬套,所述第一衬套和所述第二衬套沿着所述转接臂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均与所述转接臂本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衬套和所述第二衬套均包括内套筒和套设于所述内套筒之外的外套筒;所述第一衬套的内套筒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衬套的内套筒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内套筒和所述外套筒之间形成有供所述内套筒沿径向活动的活动空间。

7、可选地,所述第一衬套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外端、所述第一内端的连线或连线的延长线相交;所述第二衬套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外端、所述第二内端的连线或连线的延长线相交。

8、可选地,所述第一衬套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外端、所述第一内端的连线或连线的延长线之间的夹角为25°~60°;所述第二衬套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外端、所述第二内端的连线或连线的延长线之间的夹角为25°~60°。

9、可选地,所述第一衬套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衬套的轴线平行。

10、可选地,所述第一内端与所述第二内端之间的直线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外端与所述第二外端之间的直线距离。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内端和所述第二内端分别通过第三衬套与所述转接臂本体铰接;所述第三衬套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衬套的轴线异面设置,所述第三衬套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衬套的轴线异面设置。

12、可选地,所述第三衬套包括内衬套和套设于所述内衬套之外的外衬套;所述内衬套和所述外衬套之间形成有供所述内衬套沿径向活动的活动空间。

13、本申请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多连杆悬架。

14、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15、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连杆悬架及车辆,该多连杆悬架可以延长车身或车架相对于悬架之间的压缩行程,从而增加了车身或车架的缓冲时间,降低了路面传递至车身或车架的冲击力,大大提升了整车的舒适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多连杆悬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臂与所述转接臂连接的一端为第一内端,所述下连接臂与所述转接臂连接的一端为第二内端;所述第一内端、所述第二内端、所述第二外端和所述第一外端形成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转接臂被配置为当车辆处于制动状态时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平面进行摆动,并与所述连接件相配合后实现锁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连杆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转接臂包括转接臂本体、第一衬套和第二衬套,所述第一衬套和所述第二衬套沿着所述转接臂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均与所述转接臂本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衬套和所述第二衬套均包括内套筒和套设于所述内套筒之外的外套筒;所述第一衬套的内套筒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衬套的内套筒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内套筒和所述外套筒之间形成有供所述内套筒沿径向活动的活动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连杆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衬套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外端、所述第一内端的连线或连线的延长线相交;所述第二衬套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外端、所述第二内端的连线或连线的延长线相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连杆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衬套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外端、所述第一内端的连线或连线的延长线之间的夹角为25°~60°;所述第二衬套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外端、所述第二内端的连线或连线的延长线之间的夹角为25°~6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连杆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衬套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衬套的轴线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连杆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端与所述第二内端之间的直线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外端与所述第二外端之间的直线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连杆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端和所述第二内端分别通过第三衬套与所述转接臂本体铰接;所述第三衬套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衬套的轴线异面设置,所述第三衬套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衬套的轴线异面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连杆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衬套包括内衬套和套设于所述内衬套之外的外衬套;所述内衬套和所述外衬套之间形成有供所述内衬套沿径向活动的活动空间。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多连杆悬架。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多连杆悬架及车辆。多连杆悬架包括转向节、连杆组件和连接件;转向节包括用于安装车轮轴的安装孔;连杆组件包括上连接臂、下连接臂和转接臂;上连接臂的两端和下连接臂的两端均分别与转向节和转接臂连接;上连接臂的第一外端和下连接臂的第二外端分别位于转向节的同侧,且第一外端位于安装孔的中心轴线的上部,第二外端位于安装孔的中心轴线的下部;连接件的一端与转接臂滑动连接,另一端用于与车身或车架固定连接;连接件被配置为当车辆行驶在颠簸路面时能够相对于所述转接臂相对滑动。由此,可以延长车身或车架相对于多连杆悬架之间的压缩行程,从而增加了车身或车架的缓冲时间,降低了路面传递至车身或车架的冲击力。

技术研发人员:刘飞,马祖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