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防护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042251发布日期:2024-02-20 20:36阅读:13来源:国知局
后防护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车辆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防护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1、后防护装置为车辆的重要安全构件,可以在车辆与后车发生碰撞时提供保护,防止后车追尾时下钻造成事故加剧。一些后防护装置采用金属结构,重量大,进而会影响车辆的灵活性和安全性,不利于车辆的轻量化。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后防护装置及车辆,可以减轻后防护装置的重量。

2、本申请提供一种后防护装置及车辆,包括:

3、防撞梁,所述防撞梁采用第一复合材料制成;及

4、安装支架,连接于所述防撞梁,用于将所述防撞梁固定于外部结构;所述安装支架采用第二复合材料制成。

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包括增强纤维和树脂。

6、进一步地,所述增强纤维在所述第一复合材料中的占比的范围为60wt%至80wt%之间;和/或

7、所述增强纤维包括玻璃纤维、芳纶纤维、玄武岩纤维、碳纤维中的一种。

8、进一步地,所述防撞梁包括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所述第一板件连接于所述第二板件;所述第一板件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板件沿第二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9、进一步地,所述增强纤维包括纤维织物,所述第一板件至少采用所述纤维织物制成;和/或

10、所述增强纤维包括单向纤维粗纱,所述第二板件至少采用所述单向纤维粗纱制成。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和/或

12、所述安装支架和所述防撞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布设置。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板件的数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板件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二板件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板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件的相对两侧;和/或

14、所述第一板件和所述第二板件中至少一者的厚度的范围为2mm至5mm之间。

15、进一步地,所述树脂包括聚氨酯体系、环氧树脂体系、不饱和聚酯体系中的一种。

16、进一步地,所述树脂包括聚氨酯体系;所述聚氨酯体系包括异氰酸酯,所述异氰酸酯包括单体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低聚异氰酸酯、聚合异氰酸酯及其混合物中的一种;和/或

17、所述聚氨酯体系包括光稳定剂。

1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复合材料包括玻璃纤维和热塑性基体。

19、进一步地,所述玻璃纤维的长度的范围为0.5cm至3cm之间;和/或

20、所述玻璃纤维在所述第二复合材料中的占比的范围为20%至50%之间;和/或

21、所述热塑性基体包括塑料。

22、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固定部和延伸部;所述固定部连接于所述防撞梁,所述延伸部自所述固定部、朝远离所述防撞梁的方向向上倾斜延伸。

23、进一步地,所述延伸部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侧板连接于所述侧板的外侧、且与所述底板围合形成空腔。

24、进一步地,所述侧板和所述底板中至少一者的厚度的范围为2mm至5mm之间;和/或

25、所述侧板包括第一侧板和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板;所述延伸部还包括至少一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和/或

26、所述侧板包括第一侧板和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包括第一子侧板和第二子侧板,所述第一子侧板自所述固定部朝远离所述防撞梁的方向、向所述第一侧板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第二子侧板自所述第一子侧板朝远离所述防撞梁的方向、向所述第一侧板的方向倾斜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子侧板的倾斜角小于所述第二子侧板的倾斜角。

27、进一步地,所述防撞梁采用所述第一复合材料拉挤成型;和/或

28、所述安装支架采用所述第二复合材料模压或注塑成型。

29、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架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后防护装置,所述后防护装置连接于所述车架的尾端。

30、本申请提供的后防护装置,包括防撞梁和安装支架,防撞梁采用第一复合材料制成,安装支架采用第二复合材料制成。相比于金属结构,可以减轻后防护装置的重量,实现后防护装置的轻量化。

31、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技术特征:

1.一种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复合材料包括增强纤维和树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纤维在所述第一复合材料中的占比的范围为60wt%至80wt%之间;和/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包括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所述第一板件连接于所述第二板件;所述第一板件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板件沿第二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纤维包括纤维织物,所述第一板件至少采用所述纤维织物制成;和/或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和/或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件的数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板件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二板件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板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件的相对两侧;和/或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包括聚氨酯体系、环氧树脂体系、不饱和聚酯体系中的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包括聚氨酯体系;所述聚氨酯体系包括异氰酸酯,所述异氰酸酯包括单体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低聚异氰酸酯、聚合异氰酸酯及其混合物中的一种;和/或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复合材料包括玻璃纤维和热塑性基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纤维的长度的范围为0.5cm至3cm之间;和/或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固定部和延伸部;所述固定部连接于所述防撞梁,所述延伸部自所述固定部、朝远离所述防撞梁的方向向上倾斜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侧板连接于所述侧板的外侧、且与所述底板围合形成空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和所述底板中至少一者的厚度的范围为2mm至5mm之间;和/或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采用所述第一复合材料拉挤成型;和/或

1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和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后防护装置,所述后防护装置连接于所述车架的尾端。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后防护装置及车辆,后防护装置包括防撞梁和安装支架。防撞梁采用第一复合材料制成。安装支架连接于防撞梁,用于将防撞梁固定于外部结构。安装支架采用第二复合材料制成。如此可以减轻后防护装置的重量,实现后防护装置的轻量化。

技术研发人员:董国超,吕玲芳,黄艳灵,王必正,洪章仁,李延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2/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