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后护栏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869159发布日期:2023-07-23 23:56阅读:65来源:国知局
车厢后护栏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厢后尾板的,特别涉及一种车厢后护栏结构。


背景技术:

1、厢式车尾板是一种安装在车辆尾部,方便和提高装卸效率的一种车载液压装设备,加装了尾板的厢式车在装卸货物时可不受场地、设备及人力限制,即使只有一人也可完成货物装卸,使用尾板装卸具有快速、安全、高效的特点,能大幅度提高运输装卸效率,是现代化物流运输的必选设备,广泛应用于物流、金融、石化、烟草、商业、制造等行业。。

2、如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物流汽车多级升降式尾板装置(公开(公告)号cn102514517b),包括尾板和两组分别设置于尾板两侧的尾板驱动装置,每组尾板驱动装置包括:导轨,设置于汽车车厢的侧栏板上;一级滑块,设置于导轨上,并能沿导轨作升降运动;二级滑块,设置于一级滑块上,并能在一级滑块上作升降运动,二级滑块的底部与尾板的底部铰接连接;升降驱动装置,设置于一级滑块上,驱动一级滑块沿导轨作升降运动,并与一级滑块一起升降,还驱动二级滑块沿一级滑块作升降运动;伸缩牵引杆,一端铰接于二级滑块上,另一端铰接于尾板上,带动尾板相对二级滑块展开放平和收拢闭合。该物流汽车多级升降式尾板装置通过两级滑块结构的伸缩运动实现了汽车尾板的多级升降,扩大了尾板的升降范围。

3、然而,本发明人具体实施此装置时,发现存在以下缺陷:仅通过驱动装置实现对尾板的升降和展平驱动,能耗大,驱动装置占用空间大;且尾板受力不平衡,承重能力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1、(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2、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布局更为合理,对空间进行合理利用,满足汽车尾板升降和展开的同时,降低驱动机构的输出功率,提高尾板承载力的车厢后护栏结构。

3、(二)技术方案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厢后护栏结构,包括框架主体、尾板和升降展平驱动机构,所述升降展平驱动机构包括两固定安装于框架主体上的第一驱动缸、两滑动安装于框架主体上的l型安装座、卷扬机和拉绳,所述l型安装座固定安装于第一驱动缸的输出端,所述尾板铰接安装于两l型安装座上,所述卷扬机固定安装于框架主体底部,所述l型安装座和框架主体上部均设置有通孔,所述拉绳的一端穿过通孔并与尾板的上部连接,所述拉绳的另一端与卷扬机连接。

5、优选的,还包括两第二驱动缸,所述第二驱动缸的一端与l型安装座铰接,所述第二驱动缸的另一端与尾板的中上部铰接。

6、优选的,临近所述框架主体上通孔处转动安装有定滑轮,所述拉绳绕过定滑轮。

7、优选的,所述尾板包括方形框和铰接安装于方形框上的两挡门。

8、优选的,所述l型安装座处固定安装有第三驱动缸,所述第三驱动缸的输出端伸入至l型安装座上的通孔内。

9、优选的,所述方形框的顶部设置有挂钩,所述框架主体上安装有锥形块,所述挂钩处设置有与锥形块相契合的锥形槽。

10、优选的,所述挡门临近框架主体的一侧设置有多组均布的防滑条;进一步的,所述防滑条优选橡胶条。

11、(三)有益效果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厢后护栏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启动卷扬机,缠绕至卷扬机上的拉绳逐步脱离,尾板绕铰接点转动至水平或向下倾斜状态,此时尾板重心整体向远离框架主体一侧移动,框架主体上的通孔处作为拉绳的支点,将货物放置于尾板处,同步启动第一驱动缸和卷扬机,l型安装座上移,尾板的高度提升,通过拉绳和卷扬机对尾板的承载力进行分担;其结构布局更为合理,对空间进行合理利用,满足汽车尾板升降和展开的同时,降低了第一驱动缸的输出功率,从而有效减小第一驱动缸的体积,拉绳对尾板的远离铰接点处提供拉力,可有效提高尾板承载力。



技术特征:

1.一种车厢后护栏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主体(1)、尾板和升降展平驱动机构,所述升降展平驱动机构包括两固定安装于框架主体(1)上的第一驱动缸(2)、两滑动安装于框架主体(1)上的l型安装座(3)、卷扬机(4)和拉绳(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后护栏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第二驱动缸(7),所述第二驱动缸(7)的一端与l型安装座(3)铰接,所述第二驱动缸(7)的另一端与尾板的中上部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厢后护栏结构,其特征在于,临近所述框架主体(1)上通孔(6)处转动安装有定滑轮(8),所述拉绳(5)绕过定滑轮(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厢后护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板包括方形框(15)和铰接安装于方形框(15)上的两挡门(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厢后护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安装座(3)处固定安装有第三驱动缸(10),所述第三驱动缸(10)的输出端伸入至l型安装座(3)上的通孔(6)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厢后护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框(15)的顶部设置有挂钩(11),所述框架主体(1)上安装有锥形块(12),所述挂钩(11)处设置有与锥形块(12)相契合的锥形槽(1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厢后护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门(9)临近框架主体(1)的一侧设置有多组均布的防滑条(14)。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车厢后尾板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厢后护栏结构;其结构布局更为合理,对空间进行合理利用,满足汽车尾板升降和展开的同时,降低驱动机构的输出功率,提高尾板承载力;包括框架主体、尾板和升降展平驱动机构,所述升降展平驱动机构包括两固定安装于框架主体上的第一驱动缸、两滑动安装于框架主体上的L型安装座、卷扬机和拉绳,所述L型安装座固定安装于第一驱动缸的输出端,所述尾板铰接安装于两L型安装座上,所述卷扬机固定安装于框架主体底部,所述L型安装座和框架主体上部均设置有通孔,所述拉绳的一端穿过通孔并与尾板的上部连接,所述拉绳的另一端与卷扬机连接。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楼,单富华,于畅,刘军,刘建飞,杨德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北盛航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4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