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气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860912发布日期:2024-01-26 23:23阅读:63来源:国知局
侧气囊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安全气囊的,尤其涉及一种侧气囊。


背景技术:

1、侧气囊设置在前排两个座椅的中间,当发生侧向碰撞时,侧气囊展开用于保护驾驶员与乘员之间产生碰撞。

2、现有的侧气囊展开时,侧气囊过于接近驾驶员,容易造成对驾驶员的手臂的伤害。

3、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避免伤害到驾驶员手臂,提升安全性的侧气囊。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避免伤害到驾驶员手臂,提升安全性的侧气囊。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侧气囊,包括主气室、第一副气室和第二副气室,所述第一副气室设置在所述主气室朝向副驾驶的一侧,所述第二副气室设置在所述主气室朝向主驾驶的一侧,所述主气室、所述第一副气室和所述第二副气室连通,所述第二副气室展开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一副气室展开后的体积。

3、进一步地,所述主气室包括第一织布和第二织布,所述第一织布与所述第二织布的边缘通过第一缝纫线缝纫,所述第一织布与所述第二织布的中部通过第二缝纫线缝纫后形成所述第二副气室。

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副气室由第三织布组成,所述第三织布的边缘与所述第一织布通过第三缝纫线缝纫。

5、进一步地,所述主气室与所述第一幅气室之间通过气孔连通,所述气孔开设在所述第一织布上。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织布和所述第二织布为一整片织布,所述第一织布和所述第二织布的形状对称,通过所述第一缝纫线将边缘缝合形成封闭腔体。

7、进一步地,所述主气室为环形气室。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副气室为半球形气室。

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副气室为半球形气室。

10、进一步地,所述主气室上设有充气机连接孔。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副气室展开后用于与副驾驶座椅接触。

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将第一副气室朝向副驾驶一侧展开,第二副气室朝向主驾驶一侧,既能够充分保护主驾驶与副驾驶之间相撞,又能够避免伤害到主驾驶的手臂,提升侧气囊的安全性能。



技术特征:

1.一种侧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气室、第一副气室和第二副气室,所述第一副气室设置在所述主气室朝向副驾驶的一侧,所述第二副气室设置在所述主气室朝向主驾驶的一侧,所述主气室、所述第一副气室和所述第二副气室连通,所述第二副气室展开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一副气室展开后的体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气室包括第一织布和第二织布,所述第一织布与所述第二织布的边缘通过第一缝纫线缝纫,所述第一织布与所述第二织布的中部通过第二缝纫线缝纫后形成所述第二副气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副气室由第三织布组成,所述第三织布的边缘与所述第一织布通过第三缝纫线缝纫。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气室与所述第一副气室之间通过气孔连通,所述气孔开设在所述第一织布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织布和所述第二织布为一整片织布,所述第一织布和所述第二织布的形状对称,通过所述第一缝纫线将边缘缝合形成封闭腔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气室为环形气室。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副气室为半球形气室。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副气室为半球形气室。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气室上设有充气机连接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副气室展开后用于与副驾驶座椅接触。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侧气囊,包括主气室、第一副气室和第二副气室,所述第一副气室设置在所述主气室朝向副驾驶的一侧,所述第二副气室设置在所述主气室朝向主驾驶的一侧,所述主气室、所述第一副气室和所述第二副气室连通,所述第二副气室展开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一副气室展开后的体积。本技术中由于将第一副气室朝向副驾驶一侧展开,第二副气室朝向主驾驶一侧展开,既能够充分保护主驾驶与副驾驶之间相撞,又能够避免伤害到主驾驶的手臂,提升侧气囊的安全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王侃,朱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8
技术公布日:2024/1/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